第二单元 位置与方向(二)
第2课时 在平面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
教学内容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了解了方向与距离的含义,可以测量出图中某点在观测点的什么方向上,距离观测点有多远。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自行探索根据方向和距离的描述在平面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教材例题延续了例1的情境,情节连贯,随着现实情境的发展,自然地引出数学问题。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在图上标出点应先做什么?(先确定方向)再干什么?(再表示距离)。学生带着问题去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学会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
教学目标:
学会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
通过根据方向与距离标点,初步感受坐标法的思想。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日常的紧密联系,学会在生活中应用数学。
教学重点:
能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明确在平面图上表示物体位置的具体过程和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创设情境 问题: 1.确定物体相对于观测点的位置需要哪些条件? 2.填一填。 (1)小欣家在学校 偏 方向上,距离是 m。 (2)小明家在学校 方向上,距离是 m。 (3)小丽家在学校 偏 方 向上,距离是 m。 回答问题1: 方向 距离 回答问题2: (1)西 北 30° 800 (2)正北 600 (3)东 南 400 复习之前学过确定物体位置的条件及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为后面学习做铺垫。
环节二 探究新知 1.读题,整理信息 B市位于A市北偏西30°方向、距离A市200 km。C市在A市正北方,距离A市300 km。请你在例1的图中标出B市、C市的位置。 读题,完成下面表格。 让学生读题,整理题目信息,独立完成表格。 回答问题: A市 北偏西30° 200 km A市 正北方 300 km 通过完成表格,学会整理题目信息,理解题意。
2. 在图上标出B市的位置 请你在例1的图中标出B市的位置。 让学生自主探索,尝试独立标出B市的位置。在师生共同反馈时,应重点关注以下几点:根据方向和距离标出物体的位置,先做什么?北偏西30°是以哪条边为起始边?哪个方向旋转?旋转多少度?如何表示距离A市200 km? 回答问题: 根据方向和距离标出物体的位置,先确定方向。 北偏西30°是以北为起始边,向西旋转30°。 表示100 km,表示200 km,画出2段这样的线段。 一是通过在平面图上标出B市的具体位置,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二是通过问题,使学生明确: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先确定方向。
3.在图上标出C市的位置 请你在下图中标出C市的位置。 让学生独立完成在平面图上标出C市的位置。 回答问题: 先确定方向,再确定距离 前面是标出“非正东、非正南、非正北、非正西”方向物体的位置,再补充标出“正北”方向物体的位置,完善了两类定位情形。
4. 计算台风大约到达B市所用的时间 问题:台风到达A市后,移动速度变为40千米/时,几小时后到达B市? 引导学生根据“时间=路程÷速度”计算。 回答问题: 200÷40=5(小时) 答:5小时后到达B市。 一是回顾“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二是为后续学习内容创设情景时能够自然衔接过渡。
5.在新情境中,确定位置 在平面图上标出校园内各建筑物的位置。 (1)教学楼在校门的正北方向150 m处。 (2)图书馆在校门的北偏东35°方向150 m处。 (3)体育馆在校门的西偏北40°方向200 m处。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根据方向和距离怎么标出物体的位置? 回答问题: 根据方向和距离标出图上物体位置的方法: ①先确定方向 ②再确定距离 ③最后标出点的具体位置和名称 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掌握根据方向和距离标出图上物体位置的方法。
6.拓展探究,体会相对位置 A市在B市的什么位置上? A市在C市的什么位置上? 学生讨论观测点是如何变化的,在刚才的列表中补充信息,在确定角度时,要画出方向标。 充分挖掘例题的功能,把两个点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行对比,可以看到什么是相同的,什么是不同的,不同之中又有什么相同。
环节三 巩固新知 根据给出的建筑物的信息,确定它们的位置,考察角度的正确计算。 在蚂蚁家及其附近的平面图上,根据信息确定沙丘和大树的位置。 通过巩固练习,使学生逐步掌握根据方向和距离标出图上物体位置的方法。
环节四 课堂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 回顾本节课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鼓励学生畅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有哪些认知上的冲突,遇到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环节五 布置作业 教材P24第5题~第7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