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知识梳理与分类训练(全国通用)学生版
专题17文言文阅读之把握主旨
要点梳理
★[考点概述]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中学生“在读懂文言文的基础上,对文章主旨、人物个性、情感
倾向有所把握和分析”。揣摩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这是文言文阅读的重要能力之一。
文言文中对于把握主旨的考查,要求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
行综合判断、推理,说出整个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或对材料内容进行评论等。
我们学习文言文,不但要学习积累一些经典句子,更要了解作者传达给我们的内容,包括
文章刻画了什么人物,叙述了什么事件,阐述了什么道理。从这些事件中看出人物的品质、事
件的意义、文章的主旨、得到的启示等,而这些内容也正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难点。
★[解题技巧]
一、借“题”解“文”。
文言文中用来命题的句子,往往是文中的关键语句,试题中对文章分析概括的文字,一
般也涉及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借“题”解“文”是了解文章大意的一个重
要技巧,通过“倒读法”,可以巧妙寻找到解题的钥匙。文章中大多会有对人物、景物、事件
的评价,对人物、事物的归结语以及一些点到即止的抒情评论语等。抓住这些围绕中心分散在
各处的关键语句,是我们体会作者观点态度的重要途径。
《马说》原文句子“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与“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相比标点符号发生了变化,请说说这两个句子表达的效果有什么不同。
本题表面上看是分析标点符号变化而带来的表达效果的差异,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抓住
重点的议论抒情句对文章主旨或作者写作意图进行探究。这样的题目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抓住
关键语句,对文本进行多角度解读的能力。
二、筛选法。
弄清选项中的“观点态度”所指的具体对象、文句范围,就是要看选项中列举的作者观点
态度是针对哪一个人物、哪一件事的,议论性文字体现在哪里。再将选项列出的“观点态度”
与文中筛选出的相应的“观点态度”加以比较,得出正确选项。有时候答案并没有体现在整篇
文言文中,而是在某个片断中。这就要求我们答题要在对文章整体感知后,结合题干局部探究
相关语段从中筛选出有用信息。
主要步骤:首先找准与原文中对应题目的相关区域,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
确定答题的大致范围。其次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直揣
摩上下文意就能把握文章主旨。
三、概括评价法。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是通过对人物、事件的记叙、议论评价来表现的,因此就要从人物的
言行、事件的叙述中,概括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将这种评价与选项中的评价比较辨析,选出
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要善于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动作等表现人物性格的关键句子,这样
可以快速的答题。
四、结合写景句和写作背景分析。
文言文的写景句融入了作者的情感,文章后的写作背景往往交代了写作的缘由。从写景
句中体悟作者情感:“知人论世”,挖掘文章主旨。
如:《小石潭记》第四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
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
五、主旨概括关键词。
做人道理:做任何事情,人与人需要信任,以诚相见:人贵有自知自明:做错事要及时改
正,迷途知返,若固执己见只会错得更远:做人要正直,讲诚信:做人要公正无私,不能偏祖
徇私。
处世方式:理论要联系实际:遇事要独立思考,不要轻信更不能盲从:要勇于尝试,不要
被自己想象的困难吓倒:不要盲目相信别人,要有主见。
科学哲理: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自以为是,要全面地看问题,不能片面:做事情要懂得
变通,墨守成规,凭经验办事,只会因小失大: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凭想象办事。
指点迷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