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春节专场展示
《中国传统节日》
项目式学习成果展示
·探究学习过程展示
·学习成果展示
·探究学习过程展示
前期调研(问卷、访谈等形式)
前期调研(问卷、访谈等形式)
19.6%
92.43%
89.196%
制定研究方案
制定研究方案
制定研究方案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研究小组 研究内容 研究方法 展示形式 负责人
春节来历组 春节的来历 小组合作、查阅资料、 小组讨论 PPT 肖妙馨
春节习俗组 春节的习俗 问答、PPT、视频 温家豪
春节传说组 有关春节的传说 PPT、视频、舞台剧 胡元珂
春节春联组 春联相关知识 对对联、PPT、视频写对联 鲁心奕
·成果分享篇
春节之来历
第一小组
春节之来历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古代的春节 叫“元日”、“新年”、“正旦”、“岁首”、“三元”、等。据考证,“春节”正式冠名是在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春节之来历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正式成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进一步明确了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春节”之名正式列入中国节日法典,真正被广为流行至今。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春节之来历
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之传说
第二小组
压岁钱的传说
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名字叫“祟”,黑身白手,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来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一下,孩子吓得哭起来,然后就发烧,讲呓语而从此得病,几天后热退病去,但聪明机灵的孩子却变成了疯疯癫癫的傻子了。人们怕祟来害孩子,就点亮灯火团坐不睡,称为“守祟”。
在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和孩子玩。孩子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拆开包上,包上又拆开,一直玩到睡下,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到枕头边。夫妻俩不敢合眼,挨着孩子长夜守祟。半夜里,一阵巨风吹开了房门,吹灭了灯火,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正要摸孩子的头时,孩子的枕边竟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缩回手尖叫着逃跑了。
管氏夫妇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大家也都学着在年夜饭后用红纸包上八枚铜钱交给孩子放在枕边,果然以后祟就再也不敢来害小孩子了。原来,这八枚铜钱是由八仙变的,在暗中帮助孩子把祟吓退,因而,人们把这钱叫“压祟钱”。又因“祟”与“岁”谐音,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称为“压岁钱”了。
贴门神的传说
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颗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须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
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中国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
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良好心愿。
年兽的传说
很久以前,有种怪兽叫“夕”,它在每年的年关都要出来伤人,连保护老百姓的灶王爷也拿它没办法,于是灶王爷上天请来了一位叫做“年”的神童,神童法力高强,用红绸和放在火中烧得噼啪作响的竹竿消灭了夕兽,这一天正好是腊月的最后一天,老百姓为了感谢和纪念年在这一天除掉了夕,就把农历每年的最后一天叫“除夕”,把新年的第一天叫做过年,百姓希望家家都有年手中的红绸和鞭炮,于是红绸和放在火中烧的竹竿逐渐演变成了家家户户过年时都有的红对联、红鞭炮。
春节之习俗
第三小组
春节是华人十分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春节习俗知多少?
春节习俗知多少?(快速抢答)
1、下列不属于春节的习俗是( )?
A、舞狮 B、祭灶神 C、喝腊八粥 D、包粽子
D
2、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叫什么( )?
A、平安夜 B、狂欢夜 C、团圆夜 D、除夕
D
3、相传“年”是什么( )?
A、宠物 B、石头 C、怪兽 D、神
C
4、“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说的是( )习俗?
A、剪窗花 B、祭灶神 C、做腊八粥 D、扫尘
5、春节有一种传统饮食,“义取年年胜,籍以祈岁稔”寓意
万事如意年年高。这种食物是( )?
A、春卷 B、饺子 C、年糕 D、甜糕
D
C
春节十大习俗
贴春联 挂年画
生旺火
燃放爆竹
吃年糕 包饺子
朝正
压岁钱
祭祖
拜年
鞭打春牛
除夕守岁
① 贴春联挂年画 春联、年画都起源于上古时代的驱鬼习俗。汉魏六朝时代,每至春节,家家户户都在门前立桃人,画神荼、郁垒驱鬼,后来发展为门神年画,宋代开始流行木版年画。春联出现在唐代,宋代写春联更加流行,明代贴春联已经普及全国。春联是我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和书法艺术形式,并流传到韩国等地,春联既表达人们的心愿,又增添了节日喜庆气氛。
② 生旺火 新年来到时,在院子里点燃火把、火堆、或炭火盆,在古代称为“庭燎”“烧火盆”“旺相”,现代民间称为“生旺火”或“点发宝柴”。古代的庭燎是为了驱邪,或者祭神祭祖。后来的生旺火已经发展为象征全家兴旺发达,表达美好希望。
③ 燃放爆竹 爆竹的原始目的是驱逐鬼怪,或迎神,后来发展为辞旧迎新的象征符号,成为最能代表新年到来时刻的民俗标志。古代的爆竹是把竹子放在火里烧,产生爆裂声,宋代出现了火药爆竹,即现代的爆竹、炮仗、鞭炮。用喜庆的爆竹迎神,表达了人们“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④ 吃年糕、包饺子 年糕,又名粘粘糕,谐音“年年高”,包含着人们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希望。 北方最流行的新年食品是饺子,又名水饺、角子、扁食。“形如弯月”的饺子是民间普遍的春节食品。“角子”“饺子”谐音“交子”,即交子时的意思。就是象征春节的到来。所以,子时一过人们立刻开始煮水饺,使之成为新年第一顿饭,春节时吃上饺子,希望来年有更多的好食物。
⑤ 朝正和拜年 朝正,也称“贺正”、“元会”,指大臣在新年向皇帝拜贺。周代每逢新年,诸侯要向周天子“朝正”,即朝贺新年。古代士大夫也有用名帖代替亲自上门拜年的习俗,一般视为中国贺年卡的起源。 在家庭内,晚辈清晨起床首先向长辈叩头,并祝愿长辈健康长寿。然后,依次到各个亲戚朋友家向长辈拜年。而长辈则给拜年者压岁钱,祝愿他健康成长,朋友之间也互相上门拜年。
⑥ 压岁钱:这“钱”不是钱 压岁钱古时称“压祟钱”、“压胜钱”,其最早出现在汉代。压祟钱并非是在市面流通的钱币,而是一种铸成钱币形状的玩赏物,有避邪压魔的寓意,那时的一些压岁钱上,正面多铸有“长命百岁”、“去秧除凶”、“万岁千秋”等吉祥语,其背面多是龙凤、龟蛇、双鱼等祥瑞图案。压岁钱是过大年时的风俗,是一种美好的祝愿,如今虽然货币更迭,但长辈给小辈压岁钱之民俗依旧在过年之时传承着,其寄予了长辈对少儿们成长的美好祝福,祝福孩子们健康成长。
⑦ 祭祖:祈望祖先保佑来年的平安 祭祖是春节习俗中最古老的内容之一。过年祭祖,既是对祖先的一个悼怀,也祈望祖先保佑来年的平安。祭祖一般在年三十,一般百姓人家在扫房子、净庭院、易门神、换桃符、贴春联之后,或举家去给祖先上坟祭拜,或把先祖的遗像挂在中堂正壁墙上,摆上祭品,点上香烛,让后辈祭拜。各地祭祖形式虽不尽相同,但“祭祖祈福”的含义大致一样。
⑧ 拜年:抱拳要“左抱右” “拜年”泛指春节期间亲朋好友间的相互拜访,而早年间过春节的拜年之礼有“拜年”和“贺年”之分。 “拜年”是晚辈向长辈叩头施礼,而“贺年”则是平辈之间相互道新年之禧。无论是“拜年”还是“贺年”,所表达的均是祝贺新年快乐,吉祥如意。 从传统拜年的礼仪上说,有几种固定“程式“:一是叩拜,即晚辈给长辈跪拜磕头,尤其是未成年人给辈分较高的长辈拜年时,都要行叩首大礼;二是躬身作揖,先双手抱拳前举,然后用左手握右手,俗称“吉拜”。行礼时,不分尊卑,拱手齐眉,上下加重摇动几下,重礼可作揖后鞠躬。这种礼仪一般是晚辈向长辈拜年时所用;三是抱拳拱手,以左手抱右手,自然抱合,松紧适度,拱手,自然于胸前微微晃动,不宜过烈、过高,这种礼仪多是平辈间的拜年。
⑨ 鞭打春牛:打的是泥牛 鞭牛是为了“提醒”牛,春天来了,该开始耕田了。牛和人类是朋友,人们舍不得鞭打真牛,就用泥或纸造个假牛,泥牛肚子里会放着五谷杂粮,用柳条鞭打,把真牛牵过来看。“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国泰民安,三打五谷丰登……”鞭牛过后,小牛童还将泥牛肚子里的五谷杂粮分发给现场居民,寓意丰收、和谐。
⑩ 除夕守岁 除夕,古代称“除傩”、“大除”、“大尽”。老北京人称为“岁除”、“除岁”、“大年夜”,俗称“年三十儿”。“除夕”即含有旧岁到此夕而除,明日即另换新岁之意。守岁,对年长者来说有岁月易逝之感,有珍惜岁月之意。对青少年来说有新芽茁壮之感,有努力奋进之意。守岁是人生的一个驿站,也是对新的一年的憧憬和向往。守岁也体现了家人团聚,共叙亲情,送旧迎新美好的愿景。
春节之春联
第四小组
春联的起源
一说春联来源于桃符。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据说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现在贴春联已成风俗,红色的对联贴在大门上,房子顿时生辉。正如诗云:“喜气临门红色妍,家家户户贴春联;旧年辞别迎新岁,时序车轮总向前。”
春联的寓意
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俗称“桃符”。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良好心愿。桃符雅称“ 春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春联的分类
贺新年
富贵双全人如意;财喜两旺家和睦。
张灯结彩迎新春;欢天喜地庆佳节。
抱金猪财源滚滚;迎红鼠好事连连。
子为地支首;鼠乃生肖先。
岁月峥崂逢子鼠;江山锦绣倾甲年。
表示喜庆
九陌祥烟合;千山淑气融。
春帖书金管;新醅泛玉缸。
韶华光宇宙;喜气盈门闾。
庆云飞五色;瑞气绕三台。
春联的分类
为老人祝寿
阳春正献瑶池瑞,耋老频添海屋筹
渭水一竿闲试钓,武陵千树笑行舟
文移百斗成天象,月捧南山作寿杯
卓尔经纶传渭水,飘然风致赴香山
祝福和赞颂
和顺一门有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
喜居宝地千年旺,福照家门万事兴
一帆风顺年年好,万事如意步步高
一帆风顺吉星到,万事如意福临门
一年四季行好运,八方财宝进家门
事事如意大吉祥,家家顺心永安康
高居宝地财兴旺,福照家门富生辉
内外平安好运来,合家欢乐财源进
春联的分类
带有横批的
门迎富贵平安福;家庆祥和康乐年 横批:吉星高照
桃符早易朱红纸;春帖喜题吉庆词 横批:阖家欢乐
鸟鸣花艳春光好;人寿年丰喜事多 横批:国泰民安
瑞气满门吉祥宅;春风及第如意家 横批:福禧临门
吉星永照平安宅;五福常临积善家 横批:喜迎新春
家过小康欢乐日;春回大地艳阳天 横批:门臻百福
阶前春色浓如许;户外风光翠欲流 横批:春回大地
春联我会对
人和家顺百事兴,
富贵平安福满堂。
一帆风顺年年好,
万事如意步步高。
民安国泰逢盛世,
风调雨顺颂华年。
接天瑞雪千家乐,
献岁梅花万朵香。
迎春节年年如意,
接鸿福步步登高。
鸟鸣花艳春光好,
人寿年丰喜事多。
张灯结彩迎新春,
欢天喜地庆佳节。
高居宝地财兴旺,
福照家门富生辉。
春联我会对
迎喜迎春迎富贵,
接财接福接平安。
五湖四海皆春色,
万水千山尽得辉。
和顺满门添百福,
平安二字值千金。
红梅含苞傲冬雪,
绿柳吐絮迎新春。
春回大地人增寿,
福到人间门生辉。
锦上添花花似锦,
新春报喜喜迎春。
一帆风顺吉星到,
万事如意福临门。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