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 (课件)(共8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 (课件)(共8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19 16:01: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85张PPT)
元宵专场成果展示
《中华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项目式学习实施方案
小组
课题
成员 组长 成员
研究内容 和方法 研究内容 研究方法 负责人
可能遇到的问题 及解决的方法
预期的成果 和表达形式
备注:表达形式可以是调查报告、视频、课件、书法文字、图片、表演等。
作业:讨论制订实施方案
分工合作 按时完成任务
01
章 节
元宵节节日来源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习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
开灯祈福通常在正月十四夜便开始“试灯”,十五日夜为“正灯”,民间要点灯盏,又称“送灯盏”,以进行祭神祈福活动。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习俗也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汉明帝永平年间,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后来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元宵节演变发展
南北朝时期。
隋朝时。
唐朝,在国力空前强大的唐朝,元宵赏灯十分兴盛。
宋朝,从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八,都有燃灯活动。
清朝,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
现代,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元宵节——中国情人节
元宵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中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
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所以元宵节可以说是地道的中国情人节。
老北京最热闹的节日不是春节,而是元宵节。
元宵节习俗
祭门和祭户
逐鼠
送孩儿灯
迎紫姑
走百病
吃元宵
赏花灯
舞龙
舞狮子
猜灯谜
02
章 节
元宵食俗
元宵节古代食俗
元宵节,家家户户自制元宵(今有专业户专卖)。元宵古称“浮元子”,是一种雅俗共尝,甜而不腻,脍炙人口的民间小吃,全国流行。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
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
在南北朝时浇上肉加汤汁的米粥或豆粥。但这项食品主要用来祭祀,还谈不上是节日食品。
到了宋朝郑望之的《膳夫录》才记载了:“汴中节食,上元油锤”。油锤的制法,据《太平广记》引《卢氏杂说》中一则“尚食令”的记载,类似后代的炸元宵。也有人美其名为“油画明珠”。
元宵节古代食俗
唐朝的元宵节食是面蚕。王仁裕(八八○─九五六)的《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每岁上元,都人造面蚕的习俗到宋代仍有遗留,但不同的应节食品则较唐朝更为丰”。吕原明的《岁时杂记》就提到:“京人以绿豆粉为科斗羹,煮糯为丸,糖为臛,谓之圆子盐豉。捻头杂肉煮汤,谓之盐豉汤,又如人日造蚕,皆上元节食也”。到南宋时,就有所谓“乳糖圆子”的出现,这应该就是汤圆的前身了。
清朝康熙年间,御膳房特制的“八宝元宵”,是名闻朝野的美味。马思远则是当时北京城内制元宵的高手。他制作的滴粉元宵远近驰名。符曾(生于一六八八)的《上元竹枝词》云:“桂花香馅襄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诗中所咏的,就是鼎鼎大名的马家元宵。
元宵节近代食俗
近千年来,元宵的制作日见精致。光就面皮而言,就有江米面、粘高梁面、黄米面和苞榖面。馅料的内容更是甜咸荤素、应有尽有。甜的有所谓桂花白糖、山楂白糖、什锦、豆沙、芝麻、花生等。咸的有猪油肉馅,可以作油炸炒元宵。素的有芥、蒜、韭、姜组成的五辛元宵,有表示勤劳、长久、向上的意思。
元宵(汤圆)制作方法
制作的方法也南北各异。北方的元宵多用箩滚手摇的方法,南方的汤圆则多用手心揉团。元宵可以大似核桃、也有小似黄豆,煮食的方法有带汤、炒吃、油氽、蒸食等。不论有无馅料,都同样的美味可口。
元宵已成了一种四时皆备的点心小吃,随时都可以来一碗解解馋。
元宵(汤圆)的制作
箩滚手摇
手心揉圆
01
02
03
章 节
元宵与古诗
一曲笙歌春如海
千门灯火夜似昼
“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簇之为花树。”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元宵节
吴台今古繁华地
偏爱元宵影灯戏
——范成大
灯火家家有
笙歌处处楼
——苏东坡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
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
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辛弃疾
有灯无月不娱人
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
灯烧月下月如银
——唐伯虎
04
章 节
花灯寓意
民间在除夕供奉老天爷时要设立“天地堂”。人们在院子里扎一小棚,棚里面小桌上立着“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的神位;神位前摆着香炉、供品,还挂着一盏灯笼,灯笼代表姜太公的席位。据说姜太公当年封神时,别人都封了,就是忘记了封自己,自己没有席位只好和老天爷坐在一起。
灯笼与神有关,所以也赋予很多象征意义。古时候,人们为了驱逐黑暗的恐惧感,于是灯笼衍生为具有驱魔降福、祈许光明之意。 在闽南语中“灯”与“丁”发音相近,所以灯笼也用来求子添丁,求取功名,求得避邪平安。有一种“光明灯”,在岁末年初时,把灯笼放在寺庙中,藉以佛的法力求得一年中平安顺利。
也有农家在田间立长竹竿挂上一盏灯 “照田蚕”,观察火色以预测一年的水旱情况,以期丰年。
“放天灯”,这天,人们以放天灯的仪式来庆祝,所以又称天灯为“祈福灯”或“平安灯”。其后逐渐演变为向上天祈福许愿的民俗活动。天灯上写满了心里的各种祈愿,希望天灯能上达天庭,带给人无限的希望和光明。
元宵节花灯种类甚多,或是仿照事物的形象编制的形象灯,如龙灯、虎灯、兔灯等等,或是根据民间故事编制而成的活动灯,如牛郎织女、二十四孝等等,表现忠孝节义的民族精神。各种花灯制作工巧,一展工匠的智慧和技能。
随着时代的发展,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盛大,民族特色越来越浓,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三天;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为五天;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因为灯期不同,所以最初张灯的那天叫“试灯”,十五这天叫“正灯”,最末一天叫“残灯”、“阑灯”。也有叫“神灯”、“人灯”、“鬼灯”之说。十四日夜为“神灯”,放于家中神位、宗祠前,以祭神明先祖;十五夜叫“人灯”,放在门窗、床笫、几案等处,用来避除蝎虫;十六日夜为“鬼灯”,放在丘墓、原野,为了游魂得到可以脱离鬼域。上祈天意,下护苍生,神人鬼畜,无所遗漏。
05
章 节
灯展
灯展
06
章 节
了解灯谜
灯谜特征
一、灯谜的三大基本特征
1、独特的结构:灯谜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谜面、谜目和谜底,也称灯谜三要素。
2、面与底别解:灯谜利用汉语字词多意的特点,不把谜面作原意解释,从而得出别样的意思,所谓“谜贵别解”,别解方显谜味。
一、灯谜的三大基本特征
一、灯谜的三大基本特征
3、面与底异字:在灯谜中凡是谜面上有的字,在谜底中不能再出现,否则称为“露春”,谜底一般是不允许露春的。
灯谜的规则
二、灯谜的规则
1、谜底不能“露春”,即谜面中已经有的字不能出现在谜底中。谜底谜面不能重字。
例如:猜“心焦(猜一成语)”时就不会猜成“心急如焚”。谜底与谜面的“心”重字。
二、灯谜的规则
2、谜底和谜面不能“倒吊”。
“倒吊”是谜学上的一个术语,又称“倒吊葫芦”。一条谜中若有大概念(属概念)和小概念(种概念),那么小概念应该放在谜面,大概念应该放在谜底才合理,否侧叫“倒吊”。例如:用“保护色”猜汉代人名“卫青”就属“倒吊”。如果以“卫青”猜生物学名词“保护色”就避免了“倒吊”之弊。
二、灯谜的规则
3、谜底与谜面之间不是本义直解,必须有别解。
谜底别解也称“别解在谜底”,是传统正宗的制谜法门,至今仍是人们最为常用的别解手法。它的主要特点是谜面文义取本义解,但谜底文字却取歧义解。例如:“伤口愈合(打一经济名词)”,谜底是“创收”。“创收”的本义是指“创造财富,增加收入”。但如今将谜底的“创”别解作“创伤”,“收”别解作“收缩”。“伤口愈合”也就是创伤合拢,长好了。
二、灯谜的规则
4、谜底不能以谐音扣合谜面(标格的除外)。
大家知道,汉字中有许多同音字,但它们的字形、字义却大相径庭,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音同字不同的谐音字。灯谜是一种严谨的文字形式,不同于民间的谜语和歇后语,不允许谜底直接以谐音扣合谜面。
民间谜语常用谐音手法来迷惑猜者。例如:和尚头,尼姑脚(猜一建筑)。谜底:桥。这条在谜面上用了谐音的迷魂术,念给别人猜时,将“河上头,泥固脚”读成“和尚头,尼姑脚”,使猜的人摸不着头脑。
07
章 节
灯会(猜灯谜)
猜灯谜
灯谜谜底序号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下一页
1谜底:元宵解析:“肖”字与“人”组合,方显现“俏”字。“肖”与“完人”化装后,可成“元宵”二字。
返回
2谜底:一解析:“元宵”二字的“月光”和“窗前(宀)”洒落了,余下“一”字。
返回
3谜底:有点过节解析:“有点”,别解为“有点钞票”。“过节”即“过元宵节”。
返回
4谜底:莞解析:“宵节”二字的前半部分为“宀艹”,与“元”组合,可为“莞”字。“人微笑”提示“莞”的字义。
返回
5谜底:三八解析:“雨”,别指下雨,暗示没了太阳(日)。“春雨”即别解为“春”字没了“日”,再分开可为“三八”二字。
返回
6谜底:角解析:“角”,一义为“演员”,也有“打斗”之意;“角”与“绝”的读音还相同。谜面三次扣合谜底。
返回
7谜底:芒种解析:“禾中”合为“种”字。“心不忙”别解为“忙”字不要“心”,剩下“亡”,长“草”后即为“芒”字。
返回
8谜底:查解析:“查”字去掉“一”,余下“杳”。“杳”,字义为消失,不见踪影。
返回
9谜底:自给自足解析:谜底别解为“自己做给自己的脚穿”。
返回
10谜底:皆解析:“百”字挑去“一”,余下“白”;“倾”字的中心是“匕”。
返回
11谜底:台北
解析:“怡”字的“心”游走了,留下“台”。 中国古代历来有“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之说,故以“山阴”扣“北”。
返回
12谜底:坯解析:“坯”字的“一”去了,就变成“坏”字。
返回
13谜底:杏解析:“香”字少去“一”和“撇”,余下“杏”字。
返回
14谜底:浙解析:钱塘江,古称“浙”。“这”的读音与“浙”相同。
返回
15谜底:广东解析:“新春伊”三字的首笔组合起来,可成“广”字。古时主位在东,谜底以“东”代指“主人”。
返回
16谜底:遍地开花解析:从白居易《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中的“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诗句中,可以推测出“桃李”指的是“花”。
返回
17谜底:羽解析:“羽”可拆分成“习习”二字,“习习”是形容风轻轻地吹的样子。“羽”与“雨”的读音相同。
返回
18谜底:严惩不贷解析:“贷”,别解为“贷款”。
返回
19谜底:志同道合解析:“志”,别解为“记载、记录”;“道”,别解为“说”。
返回
20谜底:嗽解析:“杏林”二字的一半花费掉,余下的合成“束”字,与分开的“吹”字组合,成“嗽”字。
返回
21谜底:不重生男重生女解析:“千金”,旧时用于尊称他人的女儿。
返回
22谜底:忽解析:“呼”与“忽”的读音相同。“不重视”提示“忽”的字义。
返回
23谜底:世解析:“世”字,与“草木”组合,可生出“葉”字。“繁叶”,别解为“繁体的叶字”。
返回
24谜底:冬至解析:“雾”字的中间部分,与“点点”组合,成为“冬”字;“寒意”暗示“冬”的来临。
返回
25谜底:秦观解析:“秦”,别指窥视六国的“秦国”。
返回
26谜底:一触即发解析:“发”,别指“发达”,与“中大奖”形成对举。
返回
27谜底:永乐解析:谜底别解为“永远快乐”。
返回
28谜底:节约用电解析:“节”,别解“七夕节”;“约”,别解“相会”。
返回
29谜底:春节解析:岁首,指一年开头的一段时间,通常指正月,谜底以“春”示意。
返回
30谜底:三解析:“春”字的“日”出游了,“人”也不在了,余下“三”。
返回
31谜底:鸟解析:“差”,取残缺之意。“鸟”字差了“点”,剩下“乌”字。
返回
32谜底:观后记解析:谜底别解为“看过之后就记住了”。
返回
33谜底:河内解析:“江”字的前头是“氵”,与“可”合为“河”字。谜底中的“内”别指“内人”,即“夫人”的别称。
返回
34谜底:小可解析:“奈何”二字的“大人一一”离去了,余下“小可”二字。
返回
35谜底:小三解析:“当了情人”隐指“小三”之意;“人无奈”别解为“奈”字无了“人”,余下“小三”二字。
返回
36谜底:王伦解析:“全”字面目改革后,与改变的“化”字的组合,可成为“王伦”二字。
返回
08
章 节
灯联的故事
返回
双喜临门
王安石20岁时进京赶考,元宵节路过一地,一大户人家悬灯出题招亲。联曰:
“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
王安石不会答,却记在心中。
到京后谁知主考官所出之联竟是:
“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
王安石提笔就以招亲联作答,得中进士。
衣锦还乡时发现那联居然仍未有人回答,王安石便又以考题联作答,竟又得了个漂亮媳妇,实是双喜临门。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