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玲的画》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简单,语言朴实,对话较多,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浅显的故事之中。玲玲的情感变化是本文的主要线索,爸爸说的最后两句话揭示了课文主题,蕴涵了深刻的道理。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读书,在读中体会情感,感悟语言,结合生活实际重点理解爸爸意味深长的话,从中受到启发,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
教学目标:
1、巩固生字词,以“玲”为例,复习左右结构字的书写规则。
2、理解“端详”、“啪的一声”“催”等词语的意思,学会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等方法。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得意、伤心、满意”等关键词了解课文内容,讲述这个故事。
4、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品味、思索爸爸简短的话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中蕴含的深刻的道理。
教学重点: 能够抓住“得意、伤心、满意”3个词复述故事。
教学难点:品味、思索爸爸简短的话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中蕴含的深刻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 表情卡片
学生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师:本单元主要给我们介绍的是一些名人小故事,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善观察、爱动脑的曹冲,今天我们又将认识一位怎样的小朋友呢?你瞧!她来了,(出示课件)请同学们和她打个招呼吧!强调玲的读音为后鼻音,第二个“玲”读轻声。请班级的某某同学再读一次,这次读的特别标准,请坐!补充:“王字旁”表示“美好的事物”,“玲玲”形容玉碰击的声音。这节课的学习与玲玲的什么有关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31页快速回答问题。生:画。师:你从文章的哪看出来的?生:题目。师:哇,你们的聪明超乎了老师的想象,那你知道这篇文章选自那里吗?生回答,师:哇,你们都是擅于观察的好孩子,老师给你们点赞。同一篇文章出现在不同版本的教科书里,可见这是一篇多么有意义的文章。
出示提前准备好的课题,强调“玲”字的书写: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低右高。补充:“王字旁”表示“美好的事物”,“玲玲”形容玉碰击的声音。齐读课题《玲玲的画》。读了课题,同学们有怎样的疑问?生:玲玲画了怎样的画?玲玲的画怎么了.....你们提出的问题太棒了,真爱思考。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几位同学,以及老师提出的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课件出示问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课件出示问题)
2、检查生字。
3、抽生概述课文讲了件怎样的事情。(出示课件请学生排序)
三、研究课文,探究文义
1、学习第一自然段(出示课件)
(1)读准、理解“端详”的意思,xiang是轻声,在本课中是动词,请同学们用做动作的方法理解“得意地端详”的意思,体会玲玲对自己的作品很得意,心里很高兴。学生再读第一段,教师范读,学生再读。
(2)“幅”量词,主要用于布帛、纸张、图画等有一定面积的东西。如:一幅画、一幅地图。
2、学习第二至第五自然段,能用生活事例感知“催”的意思。“啪的一声”拟声词,读的语速稍快一些。
3、这个时候玲玲伤心地哭了,同学们应该怎样读爸爸的话和玲玲的话呢?(玲玲的话要读出紧张、着急、伤心的语气,爸爸的话要用沉稳、安慰的语气来读。)男女生对读。
4、找出文中所有带“地”的词语,并用这些词讲故事。只留出玲玲一波三折的情绪变化“得意、伤心、满意”讲故事,让故事更有情感一些。板书三张图片。讲故事要有始有终,框架: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做《玲玲的画》......我的故事讲完了,谢谢大家!
5、“想了想”说明玲玲爱动脑筋。分析“满意”的两层意思:一是对新画满意;二是对自己的绝妙想法满意。学习文章的中心句“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有时也能变成好事。”找出文中的坏事与好事。板书。请同学们畅谈生活中坏事变好事的经历。
6、教师寄语:生活中,我们不能把一些暂时没有做好或不小心做错的事情看成是坏事情,因为好坏是可以相互转变的; 遇到事情办的糟糕的时候,我们不能惊慌失措,要沉着冷静,开动脑筋想一想补救得办法。
7、在第二天的评奖比赛中玲玲的画得了一等奖,并颁发了奖状,一是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二是提示遇到不会的字要查字典等。
四、布置作业
1.爸爸仔细看过画后,为什么不直接告诉玲玲画什么?
2.你觉得这样的爸爸好吗?
板书设计
玲玲的画
动脑筋
坏事 好事
(画脏了) (画了一只
小花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