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课件(1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课件(1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0-18 15:55: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4张PPT)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本该是皇亲国戚,奈何当时“推恩令”的实施,一层层分封下来,到刘秀的父亲只是个贫困县的小县令。刘秀长大后到长安游学,长安的一切都令刘秀着迷,惊异。刘秀第一次见到列队整齐有序,执剑庄严肃穆出行的执金吾时,不由得发出了“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只得阴丽华”的感慨。后来刘秀逆袭成功,建立东汉,成为一国之君。
情景引入
1.新朝建立的时间、标志分别是什么 东汉建立的背景、时间、都城、人物分别是什么?
2.光武帝为巩固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东汉中期以后,出现了怎样的局面 这种局面导致怎样的后果?
4.黄巾起义的原因、时间、人物、特点、结果、影响分别是什么?
自主学习
1.新朝建立
时间:
标志:
2.东汉建立
背景:
时间:
都城:
人物:
探究新知
公元9年
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
公元25年
洛阳
刘秀(光武帝)
刘秀 东汉开国皇帝
一、光武中兴
王莽施政激起农民起义,王莽政权被推翻
长安
刘邦建立汉朝以长安为都,刘秀是刘邦的后代,建立汉朝以洛阳为都,为区分两者,分别称为西汉和东汉。
有类似命名的例子,例如西周和东周。
为什么将刘秀建的汉称为“东汉”呢?此前还有类似命名的例子吗?
材料研读
3.光武中兴
阅读材料,指出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
材料一:刘秀连续下达释放奴婢的命令,使西汉末年以来农民沦为奴婢的问题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也使战乱之后大量土地荒芜而人口又不足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材料二:建武六年(公元30年),下诏恢复西汉前期三十税一的赋制。刘秀还省减刑罚,多次宣布“见徒免为庶民”。
①释放奴婢;
②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
材料三:光武帝下诏:“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注意整顿吏治,躬行节俭,奖励廉洁,选拔贤能以为地方官吏;并对地方官吏严格要求,赏罚从严。
③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材料四:将南匈奴、乌桓等民族整体迁入内地;将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的首领迁入内地。
④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光武帝的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影响: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对比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总结出封建盛世局面的相同点,还有封建盛世局面出现的相同原因。
相同局面: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力增强, 人民负担轻。
相同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②统治者调整政策,且政策具有连续性;
③统治者吸取教训,善于用人纳谏。
合作交流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探究新知
按照图片顺序,说一说东汉后期形成了怎样的政治局面?
皇帝年幼,太后掌权
太后家的男子辅政
外戚控制朝政
皇帝长大,联合宦官灭外戚
宦官专权
皇帝驾崩,幼子即位
材料: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以上材料反映了什么样的政治状况?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是是什么?有何影响?
材料研读
状况:东汉朝政腐败
影响: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 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原因: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探究新知
三、黄巾起义
1.原因:
2.人物:
3.时间:
4.特点:
5.结果:
6.影响:
①东汉后期朝政腐败,时局动荡,贫民流离失所;
②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张角
184年
创立太平道传教,有组织有准备。
失败
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黄巾起义口号:
“苍天已死,
黄天当立;
岁在甲子,
天下大吉”
合作交流
讨论:黄巾起义与陈胜吴广起义有哪些异同点?
相同点:
①手段相同:都是用革命手段;
②目的相同:反对封建统治的残酷压迫和剥削;
③作用相同:都沉重打击了统治者的统治。
不同点:
陈胜吴广起义的爆发带有偶然性,而黄巾起义经过长期酝酿,是有组织、有准备、有统一领导的行动。
课堂小结
东汉的兴衰
光武中兴: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黄巾起义
措施、影响
原因
人物
时间
影响
特点
出现原因、影响
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