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第1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习题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第1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习题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10-18 16:49: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第二章 声现象
1.下列各事物中,不属于声源的是( )
A.声呐探测海底深度 B.蝙蝠在黑夜中飞行
C.挂在胸前的哨子 D.手臂振动
C
2.小纸片会在发声的扬声器的纸盒上跳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会激起水花;风吹树叶哗哗响,树叶在振动。这些现象说明了( )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声音能在水中传播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D.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
A
3.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你认为不能完成探究目的的是( )
B
解析:发出“啊”的声音,用手指触摸喉咙处,感觉到声带振动,能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故A不符合题意。敲打铜锣,锣响后用手触摸锣面,感觉到锣面在振动,能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故C不符合题意。敲击音叉后,将音叉轻轻地接触脸颊,会感觉到音叉在振动,能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故D不符合题意。
A.发出“啊”的声音,用手指触摸喉咙处(图甲)
B.一边改变管子插入水中的深度,一边用嘴吹管子的上端(图乙)
C.敲打铜锣,锣响后用手触摸锣面(图丙)
D.敲击音叉后,将音叉轻轻地接触脸颊(图丁)
4.一个锣鼓队正在表演。观众们发现,每当队员用手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原本听到的鼓声就“消失”了。你认为主要原因是( )
A.手不能传播声音
B.手吸收了声波
C.手使鼓面停止了振动
D.手把声音反射回去
C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当敲鼓时,鼓面会振动发出声音,当用手按住鼓面时,手使鼓面停止振动,所以鼓就不再发出声音了。C符合题意。
5.小丽同学“探究声音的产生”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靠近音叉。
解析:(1)通过实验发现,用橡皮锤敲击音叉的时候,音叉发出声音的同时,乒乓球会被弹开,这是因为发声的音叉在振动,这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物体的振动微小,有时用眼睛无法直接看到,可以通过乒乓球是否被弹起判断物体是否在振动,通过被弹起的高度来判断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这种思维方法叫做转换法。
(1)当小丽用橡皮锤敲击音叉的时候,既能听到音叉发出的
声音,又能观察到 。
(2)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的作用是  ,
这种研究方法叫做   (选填“等效法”“控制变量
法”“转换法”或“类比法”)。
 乒乓球被弹开 
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
转换法
6.鱼缸中有金鱼,用细棍轻轻敲击鱼缸,金鱼立即受到惊吓。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是由水的振动产生的
B.上述现象说明声音能在水中传播
C.金鱼收到声波的主要途径是空气——水——鱼
D.在月球上进行上述操作,金鱼不会受到惊吓
B
解析:
用细棍轻轻敲击鱼缸,鱼缸振动产生声音,故A错误。鱼缸振动的声音通过水传递给鱼,这表明水能够传递声音,故B正确。金鱼收到声波的主要途径是鱼缸—水—鱼,故C错误。在月球上进行上述操作,鱼缸振动的声音仍会通过鱼缸和水传递给金鱼,金鱼会受到惊吓,故D错误。
7. 1994年,苏梅克-列维九号彗星裂成二十多块碎片并撞向木星,产生了相当于几十倍核武器级别的大爆炸,但是身处地球的人们却没有听到一丝的声响,这可能是因为( )
A.彗星的碎片太小,质量很小
B.爆炸时产生的声音很弱,人们听不见
C.太空可以近似地认为是真空环境,所以声音不能传播
D.原因尚待考察
C
解析:真空不能传声,即使有物体振动发声,没有介质传播,人也无法听到声音;太空中没有空气,是真空的,所以我们听不到一丝声响。
8.(20-21·聊城临清期末)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平时我们听到声音主要是通过   传入我们耳朵里面的。
振动
空气
9.(20-21·枣庄市中区期末)空气是否传声的实验中,如图所示,先让电铃发声并放入玻璃罩内,再盖上玻璃罩,然后把空气逐渐抽出,会发现声音将逐渐
(选填“变大”或“变小”),这个实验说明   ,本实验用到的一种物理方法是   (选填“转换法”或“科学推理法”)。
变小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科学推理法
10.(易错题)关于声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回声的传播速度小于原声的传播速度
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
C.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 m/s
D.声音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可能不同
解析:回声与原声所在的介质相同,所以回声的传播速度等于原声的传播速度,故A错误。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B错误。声音传播速度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及介质的温度有关,声音在15 ℃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才是340 m/s,故C错误。声音在同种介质中传播时,温度越高,声速越大,故D正确。
D
易错点:有关声速的知识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误认为声速的大小与声音的高低(或强弱)有关,二是忽略声速为340 m/s的条件是在15 ℃的空气中。
11.将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人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你会听到两次
敲击的声音。关于两次敲击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第一次敲击声是由空气传来的
B.说明声音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比在固体中快
C.听到两次敲击声是回声现象
D.听到两次敲击声是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产生的现象
解析:
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故第一次敲击声是由铁管传来的,第二次敲击声是由空气传来的,故只有D正确。
D
1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大小不同。根据下表可知:多数情况下,声
音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 (选填“大”或“小”),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受   影响。
解析:由题中表格可以看出,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液体中的小。在空气中,当温度不同时,声音的传播速度也有所不同,所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受温度影响。
温度

13.(20-21·聊城临清期末)小亮同学距离远处山崖680 m,他向着远处山崖大喊了
一声,求听到回声的时间。(当时气温为15 ℃)

解析:人发出的声音经山崖反射后再传到人耳就是回声,知道与山崖的距离和声音的传播速度,根据速度公式算出声音到达山崖的时间,进而求出听到回声的时间。
14.以下情景中,不能产生声音的是( )
解析:
蝴蝶飞行过程中翅膀在振动,可以产生声音,故A不符合题意;响铃的闹钟能产生声音,但真空不能传声,所以没听到声音,故B不符合题意;敲击水瓶琴,水瓶琴振动发声,故C不符合题意;关闭的立体声收音机,没有产生振动,不能产生声音,故D符合题意。
D
15.(20-21·潍坊潍城区期中)为了探究声音的产生条件,人们做了如下实验。其中不能
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实验是( )
A.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了水花
B.花样游泳比赛中,运动员在水中也能听到音乐,随音乐起舞
C.往鼓面上撒一些泡沫塑料屑,敲鼓时见到泡沫塑料屑不停地跳动
D.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可以在
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
解析: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说明音叉发声是由音叉振动产生的,故A不符合题意;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中也能听到音乐声,说明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故B符合题意;敲击鼓面发声时,鼓面是振动的,所以鼓面上的泡沫塑料屑会不停地运动,可以探究声音的产生原因,故C不符合题意;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让笔尖在纸上迅速滑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D不符合题意。
B
16.(2021·青岛二模)关于声音的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后,传播速度不变
B.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也能在液体中传播
C.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一定大于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
D.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 m/s
解析:
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介质种类发生变化,传播速度变化,故A不正确;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介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和固体,水中的鱼听到人说话的声音,所以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也能在液体中传播,故B正确;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故C不正确;真空不能传声,所以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故D不正确。
B
17.(21-22·聊城冠县期中)唐诗《枫桥夜泊》写到“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
声到客船”,在枫桥边客船上的人听到寒山寺的钟声,是寒山寺里的大钟受到
撞击产生   而发出声音,声音再通过   传播到客船上人的耳朵里。

振动
空气
18.已知人耳区分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0.1 s以上。现有一根长为34 m的空铁管,
如果你将耳朵贴在铁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人敲击一下铁管的另一端,则敲击
声由空气传入你的耳朵需要   s,你会听到   次敲打的声音。(已知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 m/s,在铁中传播速度为5 200 m/s)
0.1
1
解析:(1)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被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即声音是由发声体振动产生的;此实验,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到音叉的振动,通过乒乓球被弹开,将音叉的振动放大,这种方法是转换法。
19.小强同学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做了下面的实验(图)。
(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
球被弹开,这说明了   。实验中用到的方
法是   。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转换法
解析:(2)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声音的响度也会减小,这表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由于实验中无法达到绝对真空,最终的结果是通过推理得出的,所以这种研究方法称为科学推理法(或理想实验法)。
19.小强同学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做了下面的实验(图)。
(2)如图乙所示,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
将听到响铃的声音   ,并由此推理可以得出   不能传声。
实验中用到的方法是   。
减弱
真空
科学推理法(或理想实验法)
解析:(3)将正在响铃的闹钟用塑料袋包好,放入水中,仍可以听到铃声,这表明声音能在水中传播,即液体能够传声。
19.小强同学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做了下面的实验(图)。
(3)将正在响铃的闹钟用塑料袋包好,放入水中,仍可以听到铃声,说明
水可以   。
传声
看枪烟
20.如图(a)所示,小明和小华同学合作测量声速。实验中小华应   (选
填“听枪声”或“看枪烟”)开始计时,听到声音时结束计时。
解析: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 m/s,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108 m/s,因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远大于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所以在看到发令时散发的白烟开始计时较为准确。
20.如图(b)所示,是一种声速测量仪的实验装置图,使用说明书如下,阅读并回
答问题。
解析:
(1)如果铜铃在甲、乙中点,则铜铃到甲的距离和到乙的距离是相等的,且由于声速相同,所以声音从铜铃到达甲、乙的时间相同,故液晶显示屏的示数为0。
(1)若把铜铃放在甲、乙的中点,则液晶显示屏的示数为  ms。
0
20.如图(b)所示,是一种声速测量仪的实验装置图,使用说明书如下,阅读并回
答问题。
解析:(2)甲和乙之间的距离一定,由于温度越高,声速越大,所以声音传播到甲和乙的时间都会减少,故时间差也会减少,故B正确。
(2)一同学想验证“声速随传声介质温度升高而增大”这一结论是否正确,于是他把铜
铃固定在图(b)所示位置(与甲、乙在一条直线上),打开实验室空调提高室内温
度后敲打铜铃。若该结论是正确的,则液晶显示屏的数值会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B
20.如图(b)所示,是一种声速测量仪的实验装置图,使用说明书如下,阅读并回
答问题。


3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