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同步训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同步训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19 11:31: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论语》十二章
基础训练
1.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
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 )乎?
⑵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⑶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 )不习乎?
⑷……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矩。
⑸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 )
⑹一箪( )食,一瓢( )饮,在陋巷
⑺曲肱( )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⑻逝者如斯夫,不舍昼( )夜
⑼三军可夺帅( )也
⑽博学而笃( )志
2.结合句意,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___________
⑵吾日三省吾身 ___________
⑶温故而知新 ___________
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___________ ___________
⑸曲肱而枕之 ___________
⑹博学而笃志 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的翻译中错误的选项是( )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学习并且时常温习,不是也可说说这件事吗?)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翻译: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③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翻译:好人比不上快乐的人。)
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翻译: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⑤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翻译:确切的提问,走近了再思考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③⑤[来
4.说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⑴不亦说乎
_____通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 ⑵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_____通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
5.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⑴学而时习之
时,古义:_________;今义:________。
习,古义:_________;今义:________。
⑵吾日三省吾身
日,古义:_________;今义:________。
三,古义:_________;今义:________。
⑶温故而知新
故,古义:_________;今义:________。
⑷择其善者而从之
善者,古义:_________;今义:________。
从,古义:_________;今义:________。
⑸可以为师矣
可以,古义:_________;今义:________。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为人谋而不忠乎( )
①为[中
可以为师矣( )
人不知而不愠( )
②而
温故而知新( )
7.文学常识填空。
⑴《论语》是________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______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共二十篇。与______、______并称“四书”。
⑵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______,字_______,_____时期______人,春秋末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_________”,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8.阅读下面《论语(节选)》,完成第⑴~⑷题。
《论语》八则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③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④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⑤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
⑥子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⑦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张》)
⑧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颜渊》)
⑴下列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学而不思则罔(罔:有害)
B.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然:这)
C.切问而近思(切问:急切地追问)
D.我独亡(亡:死亡)
⑵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
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思则罔
B.仁在其中矣 其恕乎
C.与人恭而有礼 未复能有与其奇者
D.如日月之食焉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⑶ 翻译。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由儒家学派提倡的待人接物之道,请结合所学知识或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两篇选文,完成第⑴~⑵题。
【甲】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乙】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⑴甲文选自课文《 》;乙文选自《论语》,它是 __家经典。
⑵甲文与乙文第段的意思相近,都谈到了学习贵在主动进取,不同的是乙文还谈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
10.古人常用“三”字来形容数量的多或少,距离的远和近、高和矮等,如“吾日三省吾身”“三军可夺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其实,我们学过的很多成语、俗语中也含有这样的数字用法,如“三更半夜”“三天打鱼,两天撒网”等,你能按要求列举几例吗?
成语:①_________ ②_________③_________ ④_________
俗语: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事: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句: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微写作。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请你写一段文字,介绍一下你学习中的“乐”事。
11《论语》十二章
1.【答案】⑴yuè。⑵yùn。⑶chuán。⑷yù。⑸wǎng dài。⑹dān piáo。⑺gōng。⑻zhòu。⑼shuài。⑽dǔ。
【解析】本题是对字音认读能力的考查。解答这题,要注意加点字中古今不同读音的字,如“说”是通假字,通“悦”,应该读“yuè”这个音。[来源:zzs#*t~e^&p.com]
2.【答案】⑴“说”通“悦”,高兴,愉快。⑵反省。⑶旧的,原来的。⑷迷惑;疑惑。⑸胳膊。⑹坚定。
【解析】本题是对文言词语理解能力的考查。解答这题,要结合句子的意思来理解,也可参照课文下的注解来完成。
3.【答案】D。
【解析】本题是对文言语句翻译理解能力的考查。解答这题,要注意句子中关键字词的意思,如第①句的“说”通“悦”指高兴、愉快;第③句的“好”是“喜欢”的意思。第⑤句的“切”是“恳切”之意。
4.【答案】⑴“说”通“悦”,高兴,愉快。⑵“有”通“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解析】本题是对通假字把握能力的考查。解答这题,可参考课文下的注释,但读书时,必须熟记这些知识。
5.【答案】⑴时,古义:按一定时间;今义:时间。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⑵日,古义:每天;今义:天,太阳。三,古义:泛指多数,今义:数词,三。⑶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⑷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⑸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
【解析】本题是对古今异义词语理解能力的考查。解答这题,要特别注意与现代汉语的区分,如“可以”,古时是指“可以凭借(按照)”,现在多指表示答应,许可。
6.【答案】①替;成为,做。②转折连词,却;顺城连词,不译。
【解析】本题是对一词多义理解能力的考查。解答这题,要看具体句子的意思,同一字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的理解,不能混作一团。
7.【答案】⑴《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⑵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至圣先师”,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解析】本题是对文学常识把握能力的考查。解答这题没有技巧,只要熟记这些知识,解答才能得心应手。
8.【答案】⑴B。⑵D。⑶孔子说:“不怕(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⑷示例: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所讨厌(不喜欢)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这是对儒家“恕”的理解,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行为准则。这句话说明了在生活中,我们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而应推己及人,宽容待人。
【解析】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A项中加点的“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C项加点的“切问”:恳切地提问;D项加点的“亡”:通“无”,没有。⑵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理解。A项两个加点的“而”分别为:前表承接,后表转折;B项两个加点的“其”分别为:前是代词,后是语气词;C项两个加点的“与”分别为:前是介词“对”,后是动词“参与”。⑶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句中下列重点词要准确译出:患:忧虑、怕;人:指有教养、有知识的人,而非民;“己知”即“知己”,“知”:了解;“己”:自己。⑷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个性理解。先解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然后结合所学知识或生活体验谈对这句话给我们做人或生活方面的指导意义。若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举出事例加以说明更好,但不能偏离这句话的主旨。
附:课外《论语》译文:
第③则:孔子说:“天气冷了,所有的草木都凋零,只有松树与柏树依然傲立。”
第④则:子贡问:“有一句话可以用来终生践行它么?”孔子说:“大概是宽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第⑤则: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第⑦则: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好比日蚀、月蚀。他一犯错,人人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人都会仰望着(敬仰)他。”
第⑧则: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只要对待所做的事情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合乎于礼的规定,那么,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君子何愁没有兄弟呢?”[来
9.【答案】⑴为学 儒 ⑵示例:①思学结合。②学与思的关系。③坚持不懈。④持之以恒。
【解析】本题是对文学常识和内容理解能力的考查。第⑴题,可调动平时的积累来完成。第⑵题,要将两个文段对比阅读,仔细分析,找出相同和不同指出,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填空。
10.【答案】成语:①三番五次。②三九严寒。③冰冻三尺。④士别三日。俗语:①三寸不烂之舌。②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故事:①三借芭蕉扇。②三顾茅庐。诗句:①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解析】本题是对知识积累能力的考查。解答这题,要调动平时的积累,按提示填写,无论哪种形式,都必须含有“三”字。
11.【答案】示例:有一次,我“跋山涉水”去问老师的难题,在老师的指点下,我终于把这道题作对了。经过自己的努力,我的英语考试成绩从五、六十分到现在的七、八十分;听写从七、八十分到现在的一百分,这时我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学习不只是全部付出,在付出中含着收获的喜悦。【解析】本题是对创作能力的考查。解答时,一定要围绕“学习快乐”这个话题,结合自己的实际学习生活,真真实地介绍其中的乐趣,语言通顺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