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世说新语〉二则》同步训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世说新语〉二则》同步训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19 11:31: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世说新语》二则
基础训练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俄而雪骤(còu) B.公大兄无奕女(yì)
C.尊君在不(bù) D.友人惭(chán)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撒盐空中差可拟 差:________
⑵元方入门不顾 顾:________
⑶期日中 期:________
⑷公欣然曰 欣然:________
3.说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义。
⑴下车引之
古义: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
⑵太丘舍去
古义: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
⑶与友期行
古义: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
⑷相委而去
古义: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
下列句子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俄而雪骤
翻译:突然间,雪下得紧了。
即公大兄无奕女
翻译:就是谢安长兄的女儿无奕。
C.待君久不至,已去。
翻译:等了很久也没来,已经离开了。
元方入门不顾。
翻译:元芳头也不回地走了。
5.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⑴与儿女讲论文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未若柳絮因风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仿照示例补出下列省略句的省略成分。
示例:去后(客)乃至。(省略主语“客”。)
⑴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⑵非人哉。( )
7.指出下列句子有通假字的一项( )
A.撒盐空中差可拟。
B.尊君在不。
C.相委而去。
D.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阅读理解
一、阅读《陈太丘与友期行》,完成后面第8~12题。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8.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⑴太丘舍去 舍:_________________
⑵尊君在不 不:_________________
⑶下车引之 引:_________________
9.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写出下列句中省略的内容[来
⑴过中不至:___________________
⑵去后乃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回答下列问题。
⑴作者写元方责客“无信”“无礼”的用意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阅读上文后,你明白了一些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陈太丘与友期》主要写的是哪两个人?分别归纳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13~15题。
手掌里的清凉
段奇清
树阴下,有一大一小两个孩子,大的约七岁,小的看来不到三岁。树下有几个用砖块砌起的墩子,大的孩子以砖墩当桌子趴在上面做作业,小的也拿了一截铅笔在一张纸上胡乱画着。
他们是兄弟俩,大的孩子放了暑假,从农村到这座城市打工的父母便把兄弟俩从家里接来,与他们团聚一些时日。
风就是一个淘气的孩子,特别爱恶作剧,越是酷热,它越是要把自己藏起来。弟弟大约是受不了那酷热,抓耳挠腮的,满脸通红,有汗水从腮上掉了下来。这时,哥哥好像变戏法一样,从树桠上拿出一把扇子。确切地说,那不是扇子,只是一小块三夹板,拿绳子绑上了一根小木棍做柄。哥哥捏着那柄一个劲地给弟弟扇着。
哥哥扇起的风,将砖墩上的灰尘搅起,在树叶缝隙筛落的阳光的照射下,就像一绺绺舞动的火。热热的风让兄弟俩感觉不到一丝凉快。这时,哥哥两眼直直地从街的缺口处望过去,他渴望有风吹过来,可是没有。
哥哥显得非常失落。他下意识地四处瞅着,眼光突然就落到了一个地方,那多么像一块侧立起来的池子。也许他思绪的鱼儿已游回到了家乡,他家门前有一块池塘,不管多热的天,只要坐在池塘边树下的青石墩上,将双脚伸到水里,就会有一股透心的凉从脚下一直凉到头顶。
哥哥来到了那“侧起的池子”前,他是认识的,那是一块玻璃。下面是墙砖,玻璃有些高,他踮了踮脚,仍然够不着那玻璃。随之,他“吭哧吭哧”地搬来几块砖头,顺着墙根码起来,站在砖头上,他这下能够着。他将双手贴在玻璃上,感觉到了阵阵凉意。
这时,他突然想起什么,赶紧将弟弟抱了过来。他要抱着弟弟站到那码好的砖头上,可就是上不去。努力几次后,他放弃了﹣﹣因为他明白,凭着自己的力量,是不能抱着弟弟上到砖头上去的。
他想了想,将弟弟抱回到树阴下,把自己的双手在玻璃上贴了一会儿,然后赶紧去握住弟弟的手。几乎在两个多小时里,哥哥就一直重复着这样的动作。
直到快中午了,在工地上做饭的母亲来叫兄弟俩去吃饭,哥哥的这一动作才停止。妈妈问哥哥:“孩子,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哥哥说:“我不能让弟弟热着,再说弟弟要是热得哭了起来,会影响爸爸妈妈工作的。”妈妈的两眼不禁红了,可哥哥似乎没有看到妈妈的表情,只顾高兴地说下去,“妈妈,我知道阴处的玻璃会是凉的,想不到城里的玻璃会这么凉。”
妈妈本想告诉儿子:这玻璃之所以会这样凉,是因为玻璃后面的屋子里有大功率的空调。可妈妈没有说,她相信能将一手清凉传递给弟弟、心中想的是让爸爸妈妈安心工作的孩子,无论将来的日子过得如何,他都是人间最富有的。
(选自《铜陵日报》,有删改)
13.本文标题原为“兄弟俩”,后来改为“手掌里的清凉”。通读全文,说说这样改的好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品析语言。
风就是一个淘气的孩子,特别爱恶作剧,越是酷热,它越是要把自己藏起来(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
15.妈妈为什么相信“无论将来的日子过得如何,他都是人间最富有的”?请从哥哥的性格特点方面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
16.校戏剧社正在排练课本剧。小明只顾表现自己,总是抢别人的戏份,导致排练很不顺利。社长小刚觉得小明虽然热情很高,但应该学会与大家合作。假如你是小刚,会怎样委婉的劝说小明?请把劝说的话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下列说话得体的一项是( )
A.你已经交了作业,课代表仍在追要,你说:“难道要我叫两遍不成?”
B.同学邀你到他家去玩,你说:“行,届时我一定光临寒舍。”
C.你对比赛得了名次的同学说:“祝贺你,有什么好经验向我介绍介绍好吗?”
D.你去办公室问老师问题,你说:“老师,我来不耻下问了,请给我讲讲这个题。”
《〈世说新语〉二则》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本题是对字音认读能力的考查。A项,“骤”应读“zhòu”;C项,“不”通“否”,应读“fǒu”;D项,“惭”应读“cán”。
2.【答案】⑴大体。⑵看,回头望。⑶约定时间。⑷愉快、高兴的样子。
【解析】本题是对文言词语意义理解能力的考查。解答这题,要注意古今异义、词性活用、通假字等情况,如“期”不是假期,这里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3.【答案】⑴古义:拉;今义:领,引路人。⑵古义:离开;今义:前往……,到……去。⑶古义:约定;今义:等候所约定的人,泛指等待或盼望。⑷古义:丢下,舍弃;今义:把事情交给别人去办。
【解析】本题是对文言词语古今异义理解能力的考查。解答这题,要调动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特别注意古今不同的用法。
4.【答案】B。
【解析】本题是对文言语句正确理解能力的考查。解答这题,要注意文言句子的正确翻译,如B项,不是“女儿无奕”,而是“无奕的女儿”。
5.【答案】⑴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⑵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
【解析】本题是对文言语句翻译能力的考查。解答这题,先要弄清句子中关键字词的意思,然后用自己的话说出句意,尽量遵循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
6.【答案】⑴元方时年七岁,(于)门外戏。(省略介词“于”)。⑵(陈太丘)非人哉。(省略主语“陈太丘”)。
【解析】本题是对文言语句正确理解能力的考查。省略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现象,无论是朗读还是翻译时,都要将省略的成分补全,才能体现句子的完整性,解答时,要结合具体句子作分析。
7.【答案】B。
【解析】本题是对通假字理解能力的考查。解答时要调动对通假字知识的积累作参考,如B项的“不”就是通假字,通“否”,表示疑问语气。
8.【答案】⑴放弃 ⑵同“否” ⑶拉
【解析】本题是对文言实词意义理解能力的考查。解答这题,要注意古今异义、词性活用以及通假字的解释,如第⑵题的“不”就是通假字,通“否”。
9.【答案】真不是人哪!和别人约好一起走,把别人丢下就走了。
【解析】本题是对文言语句翻译能力的考查。解答这题,先要弄清句子中关键字词的意思,然后用自己的话说出句意,尽量遵循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
10.【答案】⑴(那朋友)过中不至⑵(太丘)去后(那朋友)乃至。
【解析】本题是对文言语句正确理解能力的考查。省略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现象,无论是朗读还是翻译时,都要将省略的成分补全,才能体现句子的完整性,解答时,要结合具体句子作分析。
11.【答案】⑴写客人得知太丘已经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语言粗野,不堪入耳;元方则针锋相对,指出对方“无信”“无礼”,义正辞严,副得对方无言可答。⑵示例:为人要言而有信,不讲信用自食苦果。
【解析】本题是对文章内容理解能力的考查。解答这题,要反复通读全文,达到能正确、熟练的翻译,将其变成现代文,然后再在现代文的基础上来进行分析。
12.【答案】元方——聪明、勇敢、识礼、有节。友人——无信、无义、无礼,但能接受批评。【解析】本题是对人物形象分析能力的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要根据文中对人物的相关描写或相关情节作分析,想想作者通过这些描写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13.【答案】①题目新颖而优美感.手掌一般是传递温暖的,这里用“手掌上的清凉”为题跳出了人们的思维定式,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暗示了文章的主旨.由手掌上传递的清凉来体现哥哥对弟弟的关爱,很有意蕴.③以“清凉的”为线索行文,使文章思路清晰,结构完整。
【解析】此题考查题目的作用理解能力。题目的作用:①交代文章主要内容;揭示(暗示)文章主旨。②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③点明行文线索或感情线索。④确定文章描写对象,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⑤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⑥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富有哲理,引人思考。回答是围绕以上各点回答即可。
14.【答案】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风比作淘气的孩子,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天气的炎热(为下文哥哥帮弟弟解凉做铺垫)。
【解析】此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能力。句子的赏析的格式为:此句运用了×××修辞(或者细节描写等),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浅层含义),表现了×××(深层含义)。
【答案】因为他对身边的人有爱心,懂事,遇到困难肯动脑,而且肯吃苦,有毅力.他具备了如此优秀的品质,所以,妈妈相信无论将来的日子过得如何,他都是人间过的最富有的。
【解析】此题考查人物性格的概括能力。妈妈相信“无论将来的日子过得如何,他都是人间最富有的”的原因是:哥哥具有一些能使生活更美好的性格特点,然后结合具体内容作答即可。
16.【答案】示例:小明,你的表演很精彩,但是如果你能和大家配合得再默契些,我们的课本剧表演一定会更精彩。
【解析】这是劝说类口语交际题。应该有称呼,劝说的内容要抓住问题中的“学会与大家合作”展开,注意劝说的语气不可生硬。
17.【答案】C。
【解析】本题是对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A项,语气不当,生硬、无礼;B项,“寒舍”是对自己的谦称,用于对方不合适;D项,“不耻下问”用词不妥,一般指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也不感到羞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