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 师说 课件(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0.2 师说 课件(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89.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18 18:59: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师说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与“议”相比,随便些。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都属于“说”这种文体。
文体常识
句读( ) 或师焉,或不( )焉
阿谀( ) 郯子( ) 欤( )
经传( ) 贻( )
无长( )无少( ) 蟠( )
齐读文本:思考
给下列词语中标红的字注音。
dòu
fǒu



zhuàn
pán
zhǎng
shào
tán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表面看,是师生之间的往来赠答。
从文中找出韩愈写这篇文章的原因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古圣人——从师而问——益圣
今众人——耻学于师——益愚
纵比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择师教子——小学
己耻从师——大遗
自比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
横比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中心论点
“师”的作用
从师的必要性
择师的标准
先提出论点,然后论述师的作用,接着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最后明确择师的的标准(门第贵贱、年龄长幼)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举实例
引言论
高度概括师生关系
通过举实例,引言论
从正面论述“圣人无常师” 的道理
分论点
以孔子为例,论述“圣人无常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
通过三组对比,批判了“耻于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
论点
(正面)
(反面)
韩愈,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 “唐宋八大家”之首。
唐宋八大家:
唐代韩愈、柳宗元;
宋代欧阳修、 苏洵、苏轼、苏辙、 曾巩、王安石。
走近作者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
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
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代实用散文的基础。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做《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探寻背景
找出文中古今异义的词
找出文中一词多义的词
找出文中词类活用的词
找出文中的特殊句式
知识积累
古:泛指求学的人。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古:特指代词“所”+介词“以”,相当于“用来……的”。 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古今异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不一定。 今:用不着,不需要。
古:小的方面; 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古:句子停顿的地方。 今:看字发出声音。
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许多的人。
古今异义
小学而大遗
句读之不知
今之众人
古之学者必有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十年春,齐师伐我
吾从而师之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吾师道也
名词,老师
一词多义
名词,有专门技艺人
名词,军队
意动用法,以……为师
动词,从师
动词,学习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吾师道也
道相似也
师道之不传也矣
余嘉其能行古道
道理
道理
道德学问
风尚
风尚
一词多义
爱其子而教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师道之不传可知矣
句读之不知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蚓无爪牙之利
吾欲之南海
代词,他
代词,这些
用在主谓间
宾语前置的标志
代词,代“六艺经传”
定语后置的标志
动词,到 、往
一词多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朔气传金柝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动词,流传
一词多义
动词,传授
动词,传递,传送
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而耻学于师
小学而大遗
位卑则足羞
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
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
词类活用
意动用法,以……为耻
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意动用法,以……为羞
意动用法,以……为师
名词作动词,学习
不拘于时,学于余。
宾语前置,“之”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被动句式
特殊句式
特殊句式
判断句:
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介宾短语后置句:
① 而耻学于师。
② 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 师不必贤于弟子。
特殊句式
省略句:
①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② (人)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③ (人)问之,(士大夫)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
④ (士大夫)则群居而笑之。
固定格式: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表示反问,意思是“难道……吗?”)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面对流俗的极大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