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毛泽东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运用设问提出论点,进而通俗地阐明道理的写法。
2、学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理解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我们的印象中,毛主席是诗人,是领袖,是政治家,实际上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位哲学家。邓小平同志在谈“实事求是”这一问题时,具体提到了《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这篇文章,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就是这四个字,本篇是毛泽东同志一篇很重要的哲学论文,是一篇文字兼美的典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遗体在北京天安门水晶棺内。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思想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主要著作《毛泽东选集》(四卷)、《毛泽东文集》(八卷)、《毛泽东诗词》(共43首)。
走近作者
背景介绍
在毛泽东著作中,有一篇堪称“奇葩”的短文,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篇文章只是毛泽东同志在修改《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时增写的一段文字,全文连同标题总共才一千多字。然而,它却被誉为毛泽东哲学理论的集大成之作,这就是毛泽东同志写于1963年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拓展链接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类的认识来源、认识能力、认识形式、认识过程和认识真理性问题的科学认识理论。它首先表现为可知论。可知论认为客观物质世界是可知的。人们不仅能够认识物质世界的现象,而且可以透过现象认识其本质。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从而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它的基本前提是反映论。
拓展链接
反映论认为物质世界是独立存在的,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它还表现为实践论。在人类认识史上,实践论第一次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目的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它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强调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能动的辩证发展过程。认识的辩证法,表现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上,即认识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表现在认识过程中,人对世界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多次反复、无限深化的过程。
层次结构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中心论点: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第二部分:分析问题,从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上,论述认识的辩证过程和规律,阐述了人的正确思想形成的过程,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第三部分:联系实际,指明学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重要意义。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开头连提三个问题有什么作用?三个问题关系如何?
文本研究
①造成疑问和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②强调了回答的内容,使中心论点鲜明突出;
③强调并说明了中心论点的内在含意。
三个问句中,第一个问句引出议论的中心,统贯全篇,也包括了后两个问句的内容。
为什么人的认识要有第二次飞跃?第二次飞跃为什么比第一次飞跃的“意义更加伟大”?
文本研究
要想证明从实践中得来的理性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世界的规律,必须把它再放到社会实践中去检验,看它是否能达到预想的目的,因此人的认识要有第二次飞跃。
第二次飞跃的“意义更加伟大”,一是因为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才能证明从第一次飞跃中得到的认识正确与否;二是因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也即认识必须再回到实践中去。
一个正确的认识为什么必须经过“多次的反复”?
文本研究
一个正确的认识必须经过“多次的反复”,这是因为客观事物从现象到本质的表现都有一个过程,而人的认识因为受到历史条件和已有知识水平的限制,即使对已暴露出来的事物的现象和本质,也不一定能完全把握,因此正确的认识不能一次性完成,需要经过“多次的反复”。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严密的逻辑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文本研究
①课文的层次与层次之间的严密逻辑性。课文按“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布局行文,结构严密,富有逻辑性。
②各层次内部亦论述严密而富有逻辑性。如本论部分:先概括思想与存在的辩证关系;再解说两次飞跃,并强调第二次飞跃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最后谈两次飞跃的关系。可见构思之严密、逻辑之严谨。
③语言表达严密,逻辑性强。如:“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中“此外再无别的目的”强调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的唯一性,表达严密,具有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本文首尾呼应的写作特点是如何体现的?
文本研究
文本研究
文章开头提出“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的问题,结尾部分用“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问他的思想、意见、政策、方法、计划、结论、滔滔不绝的演说、大块的文章,是从哪里得来的,他觉得是个怪问题,回答不出来”来呼应。文章开头说,“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结尾用“应当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来呼应。而“克服困难,少犯错误,做好工作,努力奋斗,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并且帮助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人民,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国际主义的伟大义务”的结束语,又是与开头“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相呼应的。
中心思想
本文针对当时一些同志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模糊认识,简要解说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阐述了“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的科学论断,提高了人们的认识,为人们的实践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
艺术特色
①语言通俗、严谨。
②事理论证,层层深入。
③首尾呼应,全篇论述贯通一体。
艺术特色
①语言通俗、严谨。
这篇文章的对象是农村广大干部和农民,所以作者不用难懂的哲学术语,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述。如“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从人体的具体器官来谈“感性认识”,就非常通俗易懂。同时,为使说理准确、严密,句子中往往用一些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如“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这里用了两个“只能”,说明人的正确思想来自实践是唯一的,回答非常肯定。
艺术特色
②事理论证,层层深入。
本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运用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层层深入地论证“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的论点。就是在内部层次上,也体现了这一特点。如在论证由实践到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时,紧紧扣住认识怎样从实践开始,经过感性认识达到理性认识来谈。
艺术特色
③首尾呼应,全篇论述贯通一体。
开头提出“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两个疑问,结尾部分以“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问他的思想、意见、政策、方法、计划、结论、滔滔不绝的演说、大块的文章,是从哪里得来的,他觉得是个怪问题,回答不出来”与之呼应。开头阐述“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结尾部分说,这些同志对于这一常见的飞跃现象,“也觉得不可理解”,与之呼应。
当堂检测
1.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近日,本人拜读了辛德勇的新作,作品思想深刻,文风清新,颇有乃师之风。(发言稿)
B.虽至耄耋,犹不揣浅陋,钩沉拾遗而敝帚自珍,以不负愚公之志。(作者自序)
C.本人成绩优异,身体无恙,表达能力强,现惠寄相关资料,敬请笑纳。(求职信)
D.他的这几首诗歌构思精巧,是新诗之极品,值得忝列“中国新诗十二首”。(诗评)
B
解析:B项,“不揣”,谦辞,不自量,用于向人提出自己的见解或有所请求时。使用正确。“愚公”,谦辞,用于自称。使用正确。A项,“乃师”是“你的老师”的意思,用于发言稿,使用不得体。C项,“惠寄”,敬辞,用于指对方给自己寄来。使用不得体。D项,“忝列”,谦辞,只能用在自己身上。使用不得体。
当堂检测
2.依次填人下面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人之为人,在于人有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且还能够用行动来践行思想。
①从现象中看出本质
②能够用语言来表达思想
③有思想的人能够从事物的个性中看出共性
④人不但有思想
⑤用文字来记录思想
A.③①④②⑤ B.④②⑤③① C.③④②⑤① D.②⑤③①④
A
当堂检测
解析:根据语意连贯原则,第一个横线处所填的句子应是对横线前句子的进一步阐释,③应为横线处所填文句的首句,据此可排除B、D两项;根据句式结构-致的原则,①应紧随③;根据文段所给的最后一句“而且还能够用行动来践行思想”,可见前面所填的文句应与之构成递进关系,“有思想”“表达思想”“记录思想”才是符合逻辑的。故正确的顺序应是③①④②⑤。
当堂检测
3.下列各句中,所引诗句或成语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风物长宜放眼量”,祖国山水秀美壮丽,可以陶冶性情、愉悦身心,我们在闲暇之余可以多去各地走一走,亲近当地的自然风光,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
B.“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对党员干部来说,走好为官从政的第一步很重要,但守住初心,自始至终坚守住党员干部清正廉洁的底线,则更为重要。
C.“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变革是发展的永恒推动力,无论是个人还是民族、国家,都要努力冲破思想的藩篱,勇于创新,力争一流。
D.“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和学识风范感染教育着他的学生,感动看无数人,也因此获得了无数赞誉。
解析:A项,“风物长宜放眼量”的意思是对一切风光景物要放开眼界去衡量。语境是说要多去祖国各地观赏自然风物,所引诗句与语境不符。
B
当堂检测
4.依照下面画横线的语句,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画横线的语句相同。
材料:
眼力足 笔力足 脑力足
深入浅出 深谋远虑 高瞻远瞩
武装头脑 宣传政策 体察民情
聚民心 抓本质 长见识 出成果 下功夫 筑同心
党的宣传干部,要切实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脚力足,行稳致远、深入基层,经风雨、见世面;①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
当堂检测
答案:(示例)①眼力足,高瞻远瞩、体察民情,长见识、抓本质②脑力足,深谋远虑、武装头脑,下功夫、出成果③笔力足,深入浅出、宣传政策,筑同心、聚民心
解析:解答此题,考生首先要注重分析题目的要求,根据“要切实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脚力足......”可以明确续写的三句话的顺序应是眼力足、脑力足、笔力足。其次要重点分析画线句的特点和材料中的词语,将材料中的词语进行归类。分析画线句子可以看出,“行稳致远”紧扣的是“脚力”,“深入基层”是脚力所及,“经风雨、见世面”是宣传干部“脚力足”的结果。这样来看,“高瞻远瞩”“体察民情”是有关“看”的词语,“长见识”“抓本质”是“眼力足”的结果;“深谋远虑”“武装头脑”是和“脑”有关的,“下功夫”“出成果”应该是思考的结果;“深入浅出”“宣传政策”是和“笔”有关的,“筑同心”“聚民心”应该是宣传的结果。最后要按照画线句子的句式,将三个句子组织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