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中考考什么 中考怎么考 备考怎么做
1.秦始皇:功绩 1.直接考查基础知识 1.重点记背知识:秦统一中国的时
2.秦统一中国:时间、条 2.通过材料信息辨识 间、条件和意义;郡县制及影响;
件、意义(高频) 反映的史实、制度 秦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及影响;
3.郡县制及其影响、秦代中 3.图片反映的史实、 秦代巩固统一措施及影响
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及影响 措施 2.掌握“高频考点突破与中考创新
(高频) 4.材料信息理解 题”中的考法类型和创新题;熟悉
4.秦代巩固统一措施及影 5.材料信息概括归纳 小篆、五铢钱图片及秦朝形势图,
响:统一文字、统一货币、 提高材料关键信息的提取、辨识和
修筑长城(高频) 理解能力;掌握材料信息概括归纳
的方法
1.休养生息政策:原因、影 1.直接考查基础知识 1.重点记背知识:汉初实施休养生
响 2.通过材料信息辨识 息政策的原因和影响;文景之治的
2.“文景之治”:人物、措 反映的史实 人物和措施
施 3.材料信息理解 2.提高材料关键信息的提取、辨识
4.材料信息概括归纳 和理解能力;掌握材料信息概括归
纳的方法
1.颁行“推恩令”、刺史制 1.直接考查基础知识 1.重点记背知识:汉武帝巩固大一
度的背景、作用(高频) 2.通过材料信息辨识 统王朝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措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反映的史实、人物 施及其影响
及影响(高频)3.铸造五铢 3.图片反映的史实 2.掌握“高频考点突破与中考创新
钱、盐铁专卖的实施背景、 4.材料信息理解 题”中的考法类型和创新题;熟悉
影响(高频) 5.材料信息概括归纳 五铢钱的形制;提高材料关键信息
的提取、辨识和理解能力;掌握材
料信息概括归纳的方法
1.光武中兴:表现 直接考查基础知识 重点记背知识:光武中兴的表现,
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影响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影响
1.张骞通西域:影响 1.直接考查基础知识 1.重点记背知识:张骞通西域的影
2.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示意 2.通过材料信息辨识 响、丝绸之路的影响、西域都护的
图、影响(高频) 反映的史实 设置及意义
3.汉朝对西域的管理:管 3.图片反映的史实 2.掌握“高频考点突破与中考创新
理机构、意义 4.材料信息理解 题”中的考法类型和创新题;熟悉
丝绸之路的路线走向,充分理解丝
绸之路对中外经济、文化、科技等
方面的影响;提高材料关键信息的
提取、辨识和理解能力
1.造纸术:改进者、影响 1.直接考查基础知识 1.重点记背知识:造纸术的改进者
2.张仲景:医学成就 2.通过材料信息辨识 和影响;张仲景和华佗的医学成
3.华佗:医学成就 反映的史实(人物、 就;《史记》的作者、内容及人物
4.《史记》:作者、记述内 著作) 精神
容、司马迁的人物精神 3.图片反映的史实 2.充分理解造纸术对世界文明进步
4.材料信息理解 的影响;能通过材料信息辨识出张
仲景、华佗和司马迁及其成就,提
高材料关键信息的提取、辨识能力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命题点 1 秦始皇 秦统一中国 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
1.有学者认为,自秦始皇以后,中国人明白了自己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虽有曲
折,历史大势终归是要回到统一国家的正轨上来。他意在说明( )
A.王室衰微的表现 B.商鞅变法的背景
C.秦灭六国的过程 D.秦朝统一的意义
2.下图反映的是秦朝建立后采取的一项措施。该措施实施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强经济的交流
B.巩固国家的统一
C.促使书写更加简便
D.推动书法艺术发展
3.小明同学要学习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他可以选取的实物史料是( )
A.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B.司母戊鼎 C.圆形方孔半两钱 D.“汉并天下”瓦当
4.有学者认为:“从春秋到战国是一变,但这尚是小变。从战国到秦却是一大
变。”从制度变革的角度理解这句话,此“一大变”是指( )
A.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分封制取代世袭制
C.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D.行省制取代郡县制
5.以下是秦朝行政区划表(部分)。该表反映了秦朝( )
郡名 建置时代 郡治
陇西郡 昭襄王二十八年置,始皇因之 今甘肃临洮
辽东群 古燕置,始皇因之 今辽宁辽阳
南海郡 始皇置 今广东广州
A.设置中央政权机构 B.在地方实行分封制
C.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D.在地方实行行省制
6.秦王朝的统治由朝廷下至郡、县、乡(亭)、里,层层控制,国家权力自上而下
延伸,又自下而上集中。这也是秦以来中国历代王朝的基本统治模式。材料评论的
是( )
A.秦朝疆域 B.秦朝制度 C.秦朝工程 D.秦朝暴政
7.湖北云梦秦墓中发掘的秦律很大一部分内容属于官府行政法规性质,秦的大小官
府机构都制定有若干规章制度。官吏若有违反,就可构成犯罪。这些规章制度有助
于( )
A.废除郡县制度 B.巩固分封 C.完善法律制度 D.尊崇儒术
8.下图所示秦始皇陵兵马俑反映出( )
兵马俑一号坑中气势宏大的军阵 神态各异的秦始皇陵兵马俑(部分)
A.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全貌 B.秦王完成统一大业全程
C.当时制陶工艺水平高超 D.秦朝北疆防御体系完备
9.秦朝能够集中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完成万里长城和秦始皇陵兵马俑修建的主要
原因是( )
A.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B.儒家思想的影响
C.秦末农民起义的爆发 D.统一六国的需要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9分)
材料一 秦王(始皇)怀着贪婪卑鄙之心做事,只想施展他个人的智慧,不信任
功臣,不亲近百姓庶民,抛弃以仁义治天下的政策,树立个人权威,禁除诗书古
籍,实行严刑酷法治民,把残暴苛虐作为治理天下的根本。
——译编自贾谊《过秦论》(贾谊,汉初儒生,官至太中大夫)
材料二 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最大的公;虽然他的动机是为私的,是皇
帝想要巩固个人的权威,使天下的人都臣服于他,但是废除分封,以天下为公,却
是从秦朝就开始了……这不是秦始皇的本意,而是形势发展的结果。
——译编自柳宗元《封建论》(柳宗元,生活于唐中后期藩镇割据时代)
(1)根据材料,概括贾谊和柳宗元评价秦始皇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导致其不同的主要因素。(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析学知识,请你用一分为二的方法评价秦始皇。(5分)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 秦统一全国后,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
威,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赋役等制度推
向全国。唐朝时期,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
区;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元朝建立后,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中
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清政府平定噶尔丹叛乱和大、小和卓叛乱,在西藏设置驻藏
大臣,稳定和巩固边疆地区,进一步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
材料二 朱绍侯认为,秦统一以后,人民可以有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从事生产。
秦王朝推行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加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为我国
的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
郭沫若指出,自从秦统一以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在某些时期出
现了分裂割据的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主流。长期以来我国封建社会以高度发展
的经济和文化,屹立在世界文明的前列,而且能有效地抵抗外来侵略,保持国家的
独立,这与我国很早就建立了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是有密切关系的。
——摘编自朱绍候《中国古代史》、郭沫若《中国史稿》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大一统”的主要内容。(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古代“大一统”的积极作用。(4分)
命题点 2 秦的暴政 陈胜、吴广起义 秦朝的灭亡 楚汉之争
12.一个朝代的兴衰与统治者的政策密切相关。从下列表格可以看出:加速三个王
朝灭亡的共同政策因素是( )
统治者 商纣王 秦始皇 隋炀帝
政策 对外征伐,修筑豪华 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 纵情享乐,奢侈无度;
宫殿,征收繁重的赋 税,大规模地征调民 征发大批的劳动力,营
税,施用酷刑等 力服徭役和兵役,实 建一系列重大工程;屡
行严苛的法律等 次发动战争等
A.实行残暴统治 B.加强中央集权
C.实行民族压迫 D.加强文化专制
13.下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
A.秦王赢政时期 陈胜王
B.秦始皇统治时
C.秦二世统治时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D.西汉建立初期
乎
14.作为语言精华存在的成语,其蕴含的历史信息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对历史
教学也有特殊的价值。下列成语与刘邦、项羽楚汉相争史实有关的是( )
A.四面楚歌 B.破釜沉舟 C.围魏救赵 D.退避三舍
命题点 3 西汉的建立“文景之治”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15.下图选自某书的部分章节目录。据此判断,该材料反映的历史人物是( )
A.秦始皇 第二章 消灭项羽,建立汉朝
B.汉献帝
第三章 确立典章,设立制度
C.汉高祖
第四章 休养生息,发展经济
D.汉武帝
16.2021 年考古发现,霸陵陪葬物以陶器为主,金银器很少。与汉文帝遗诏中所说
“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相吻合。这
印证了汉文帝( )
A.勤俭治国 B.勤于政事 C.善于用人 D.虚怀纳谏
17.《汉书·景帝纪》记载:“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
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这表明当时( )
A.经济恢复社会稳定 B.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C.盐铁专卖平抑物价 D.进人西汉王朝鼎盛时期
18.西汉初年“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到汉武帝时期,“牛马成
群,农夫以马耕载,而民莫不骑乘”。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西汉( )
A.社会政治清明 B.经济恢复发展
C.中央集权加强 D.农民负担沉重
19.为巩固大一统王朝,汉武帝针对封国势力强大的状况(下表是西汉初期中央和
封国力量对比表),采取的措施是( )
内容 人口(万) 郡(个)
类别
中央 450 15
封国 850 39
A.分封制 B.推恩令 C.察举制 D.屯田令
20.汉武帝时,将京畿以外地区分为十三州部,设刺史,每年定期巡视所部郡国。
汉武帝此举是为了( )
A.分化王国力量 B.提升儒学地位
C.监察地方势力 D.拓展统治范围
21.汉武帝采用主父偃“令诸侯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和董仲舒“罢黜百家,
尊崇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施。汉武帝的目的是( )
A.巩固大一统 B.繁荣思想文化
C.扩大地方权力 D.发展小农经济
22.下图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货币。两者所起的相同历史作用是( )
A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管理
B.继承了春秋战国货币的风格
C.促进了货币种类的多样化
D這应了商业贸易繁荣的形势
23.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6分)
材料 汉文帝在位期间,继续执行与民休息和轻徭薄赋的政策,大力恢复经济。
文帝前元二年(公元前 178 年)、十二年,两次降低当年田租之半,十三年更是全
免田租。……徭役也相应减轻,将原来每年服役一个月改为“三年而一事”。到汉
景帝时,他继续执行文帝的政策,继位当年即下诏将田租由十五税一减为三十税
一。景帝重视农业生产,曾和百官一起劝农,并令皇后督导植桑、养蚕、织布诸事
宜。因而当时“海内殷富”,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政治、经济效果,汉朝从国家初定
走向繁荣昌盛过渡。
——摘编自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上册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文帝与汉景帝治国的共同措施。(3分)简析这
些措施的影响。(3 分)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6分)
材料 汉武帝时代是两汉时期在识人用人方面最值得肯定的历史阶段,“汉之得
人,于兹为盛”。当时的“儒雅”之士如公孙弘、董仲舒,“笃行”之士如石建、
石庆,“质直”之士如汲黯、卜式,“推贤”之士如韩安国、郑当时,“定令”之
士如赵禹、张汤,“文章”之士如司马迁、司马相如,“滑稽”之士如东方朔、枚
皋,“应对”之士如严助、朱买臣、主父偃,“历数”之士如唐都、洛下闳,“协
律”之士如李延年,“运筹”之士如桑弘羊,“奉使”之士如张骞、苏武,“将
率”之士如卫青、霍去病、李广,“受遗”之士如霍光、金日磾等,都在历史上留
有盛名……班固也认为汉武帝时代的“功业”“制度”之所以具有突出的历史地
位,正是由于汉武帝身边集聚了一个在文化资质上同样“后世莫及”的人才群体。
——摘编自《新编中国史·秦汉史-帝国的成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课外阅读,选择材料中的一个“人才”,并为其撰写小
传。(6 分)
命题点 4 东汉的建立 光武中兴 东汉外戚、宦官专权
25.东汉初年,刘秀整顿吏治,合并郡县;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
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
和发展。历史上称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26.下图是汉代画像砖上的盘鼓舞图像。盘鼓舞多采用“七盘一鼓”,象征着月亮
和北斗七星,其舞姿被形容为“罗衣从风,长袖交横”。它可反映( )
A.儒家学说的地位
B.汉代疆域的变动
C.丝绸之路上物质交流
D.汉代的社会生活风貌
27.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朝臣不能正常地执行职权。由此导致( )
A.百家争鸣出现 B.东汉走向衰亡
C.民族政权并立 D.藩镇割据形成
命题点 5 张骞通西域 丝绸之路 汉朝对西域的管理
28.“他以坚韧不拔的勇气和毅力,克服了重重的困难,终于完成了出使的任务。
从此以后,西域天山南北各地方政权相继归汉,横贯东西的丝绸之路亦由此开
辟”。“他”指的是( )
A.汉武帝 B.张骞 C.班超 D.甘英
29.下图中物品(技术)交流主要得益于( )
丝绸、漆器、 核桃、葡萄、
汉朝
(中原) 开渠、凿井 石榴、苜蓿、 西域
等技术 香料、玻璃等
A.丝绸之路的开通 B.班超经营西域
C.海外贸易的发展 D.文成公主入藏
30.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的组成
部分。下列可以印证这一毋庸置疑的历史的是( )
A.丝绸之路开辟 B.西域都护的设置
C.宣政院的设置 D.驻藏大臣的设置
31. 舞剧《五星出东方》自 2021年首演以来,受到观众热捧。该剧以新疆出土的东
汉蜀锦护臂(图 1)为构想之源,运用舞蹈的艺术想象力,演绎了汉朝戍边将领在北
方古城与少数民族首领的儿女从剑拔弩张到结下
深厚情谊的动人故事,体现了艺术与历史的精妙
结合。该舞剧( )
A.宣传普及了系统的古代历法知识
B.准确复原了真实可靠的历史场景
图 1“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护臂
C.填补了新疆出土文物研究的空白
(注:“五星出东方”是指金、木、
D.艺术表现了边疆民族交融的历史 水 、 火 、 土星汇聚于东方的天文现象)
32.历史作品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载体。研读下列材料,完成
问题。(8分)
材料一
图一《论语》书影 图二 汉代讲经图
(1)分别说明图一、图二所反映的历史内容,并指出其发展趋势。(6分)
材料二
图三 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敦煌壁画) 图四《清明上河图》(局部)
(2)选取材料二中任意一幅作品进行简要介绍。(2分)
命题点 6 造纸术 张仲景 华佗 司马迁和《史记》 佛教的传入 道教的产生
33.近数十年考古工作的收获表明,西安灞桥、新疆罗布淖尔、甘肃敦煌马圈湾遗
址等都曾经有西汉麻纸残片发现。这些发现证明了( )
A.造纸术起源于西汉 B.西汉时造纸术传到国外
C.西汉时纸已经出现 D.西汉时纸已取代简帛
34.“坐堂行医”一词源于我国古代一位名医,他写成《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
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后世称为“医圣”。这位“坐堂医生”是( )
A.扁鹊 B.张仲景 C.华佗 D.李时珍
35.现在我们接种疫苗预防疾病,是对下列哪一古代中医理论的创新应用( )
A.望闻问切 B.辨证施治 C.治未病 D.临床诊疗
36.某微信公众号推送了一篇历史人物传记,其中提到了三个关键词:针灸、麻沸
散、五禽戏。这篇传记描写的是( )
A.扁鹊 B.张仲景 C.华佗 D.李时珍
37.东汉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称赞“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
故谓之实录”。他所称赞的历史著作是( )
A.《论语》 B.《资治通鉴》 C.《史记》 D.《伤寒杂病论》
38.给下面方框内所示内容归纳主题,最合适的是( )
第 9 课 秦统一中国
第 10 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第 11 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 12 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第 13 课 东汉的兴衰
第 14 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第 15 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参考答案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1. 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 明白了自己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 历史大势终归是要回
到统一国家的正轨上来”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
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为中国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这对
中国历史的发展有着巨大而深远的意义,D项符合题意。
2. 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 秦朝” 及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项措施是秦朝统
一文字。 秦朝统一文字,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B 项符合题意。
3. 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
统一货币在全国流通,C 项符合题意。
4. 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 从战国到秦却是一大变” “ 制度变革” 并结合所学可知,
秦统一六国后,在地方上以郡县制取代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C 项符合题意。 世袭制取代禅
让制的标志是启继承禹的王位,排除 A 项;分封制并未取代世袭制,B 项说法错误,排除;行省制
出现于元朝,排除 D 项。
5. C 【解析】根据表中信息“ 陇西郡” “ 始皇因之” 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地方上实行
郡县制,C 项符合题意。 A 项设置中央政权机构不符合题意,排除;B 项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
不符合题意,排除;D 项元朝时期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不符合题意,排除。
6. B 【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 由朝廷下至郡、县、乡(亭)、里,层层控制” 并结合所学
可知,秦朝建立了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加强了对地方控制,B 项符合题意。
7. 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 秦律很大一部分内容属于官府行政法规性质……制定有若干
规章制度……构成犯罪” 可知,秦朝各级官府机构制定法律规章,严格规范官吏行为,这有助于
完善法律制度,C 项符合题意;秦朝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A、B 两项错误;尊崇儒术是汉武帝
推行的政策,D 项错误。
8. 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 秦始皇陵兵马俑” 和图示信息“ 气势宏大的军阵”
“ 神态各异的……兵马俑” 可知,其反映的是秦朝制陶工艺水平高超, C 项符合题意。
9. 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 秦朝能够集中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完成万里长城和秦始皇
陵兵马俑修建” 并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修建万里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是因为秦朝中央集权
制度的确立,使得中央能够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完成大规模的军事和陵墓工程的修
建,A 项符合题意。 B、C、D 三项与题意无关,排除。
10. (1)不同之处:贾谊否定了秦始皇,柳宗元肯定了秦始皇( 或:贾谊从儒学的角度进行评价,
柳宗元从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评价)。 ( 2 分) 因素:社会环境(生活时代)、立场、学识等。
(2 分)
(2)秦始皇统一全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创立中央集权制度,对
后世影响深远;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建立全国道路网、开
凿灵渠,加强了各地的联系;修筑长城,有利于防止匈奴南下,稳定边疆秩序,这些都是积极的。
( 答两点得 4 分) 但他厉行暴政,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又是消极的。 (1 分)
11. (1)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等。 ( 2 分,
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2)促进生产发展和社会安定;加强经济文化联系; 维护国家长期统一;推动封建经济文化领先
世界;抵御外来侵略;保持国家独立。 ( 4 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12. A 【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商纣王、秦始皇、隋炀帝时期都赋税繁重、法律严苛、施
用酷刑等,他们在位时统治残暴,直接导致了王朝的灭亡,A 项符合题意。 加强中央集权、实行
民族压迫、加强文化专制材料中都没有体现,B、C、D 三项排除。
13. C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 陈胜王” “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
始皇死后,继位的秦二世更加残暴。 公元前 209 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决心反抗秦朝
的残暴统治,对众人说:“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大泽乡起义后,陈胜称王,建立了“ 张楚”
政权,C 项符合题意,B 项排除。 秦王嬴政时期为战国时期,A 项排除;西汉建立于公元前 202
年,D项排除。
14. 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刘邦、项羽争霸后期,刘邦的军队将项羽及部下包围在垓
下,项羽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A 项符合题意。 项羽与秦兵打仗, 领兵过河后就把锅打破,把
船凿沉,表示有进无退、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心,与刘邦无关,B 项不符合题
意,排除;战国时齐国军队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
魏国撤回攻打赵国的部队而使赵国得救,C 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春秋时,晋楚两国交战,晋文公
遵守以前的诺言, 把军队撤退九十里, D 项不符合题意, 排除。
15. 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 消灭项羽,建立汉朝”“ 休养生息,发展经济” 并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该历史人物是汉高祖,C 项符合题意。
16. 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 汉文帝遗诏中所说‘ 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
不治坟,欲为省, 毋烦民’” 可知,其大意为:建造霸陵要用瓦器为陪葬品,不得用金银等金属
作为装饰品,不起封土堆,要节省,修建陵寝不要扰民。 2021 年的霸陵考古发现与汉文帝遗诏
记载相吻合,印证了汉文帝统治时期, 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A 项符合题意。
17. 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其大意为:汉朝兴起后,减免苛捐杂税,实行休养生息的政
策。 汉文帝时期,统治者勤俭爱民,汉景帝遵循以前的做法,汉朝建立的五六十年间国家经济发
展,政治清明,民风淳朴,出现了百姓安居乐业的局面。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描述的政治
局面,历史上称之为“ 文景之治”,当时社会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A 项符合题意。
18. B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 其大意为: 西汉初年,天子出门不能凑足四匹颜色相同的
马,而官员只能乘牛车,反映西汉初年经济凋敝;汉武帝时期,牛马已经很多,农民甚至可以将马
用于农业耕种运输, 反映西汉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B 项符合题意。
19. 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针对王国问题,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 推
恩” 建议,使诸侯王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巩固了大一统局面,B
项符合题意 。
20. 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 汉武帝” “ 州部” “ 刺史”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
帝建立刺史制度,刺史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主要目的是监察地方势
力以加强中央集权, C 项符合题意。
21. 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 令诸侯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采纳主父偃“ 推恩” 建议,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中央大大加
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
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材料体现了汉武帝从政治、思想两方面巩固大一统的局
面,A 项符合题意。
22. A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示货币为秦朝的圆形方孔半两钱和西汉
的五铢钱反映了秦始皇和汉武帝统一货币,都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管理,A 项符合题意。
23. 共同措施: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 提倡以农为本;减轻赋税和徭役;重视
“ 以德化民”,废除严刑苛法;提倡勤俭治国。 (3 分,每点 2 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 3 分)
影响:出现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的局面( 或答:出现“ 文景之治” 局面);为后来
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奠定了基础;这些措施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 3 分,每点 2 分,答出任意
两点即可得 3 分)
24. 示例一:
人物:张骞
小传:张骞原是汉朝的一名郎官,志在为国分忧。 他担任汉武帝的使者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
击匈奴。公元前 138 年、前 119 年,他先后两次出使西域,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促
使西域各地方政权派使节来到长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地方政权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他
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 推动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为“ 丝绸之路” 的形成奠定了基
础。
示例二:
人物:董仲舒
小传:董仲舒是西汉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的代表人物,是汉武帝时期选
拔上来的人才。 他提出“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 三纲五常” 等思想主张,他的思想主张被汉武帝所采纳并运用于统治,使儒学成为了中国封
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任选其中一个人物,言之有理,史实正确即可,6 分)
25. 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 东汉初年”“ 刘秀”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光武帝刘秀为巩
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使得社会安定、经济发展, 史称“ 光武中兴”,B
项符合题意。 “ 文景之治” 是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局面,A 项排除;“ 贞观之
治” 是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出现的局面,C 项排除;“ 开元盛世” 是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
期出现的局面,D 项排除。
26. 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 盘鼓舞” “ 舞姿被形容为‘ 罗衣从风,长袖交横’” 和图
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给我们描绘了汉代的一种舞蹈,据此我们可以了解汉代的社会
生活风貌,D 项符合题意。
27. 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导致了东汉的衰亡,B 项符合题意。
百家争鸣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 A 项;民族政权并立出现在辽宋夏金时期,排除 C 项;藩镇
割据局面出现在唐朝中后期,排除 D 项。
28. 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 完成了出使的任务” “ 西域天山南北各地方政权相继归汉,
横贯东西的丝绸之路亦由此开辟” 可知,“ 他” 为丝绸之路的开辟作出重要贡献,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 他” 是张骞,B 项符合题意。
29. 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 物品(技术)交流” 及图中“ 汉朝”“ 丝绸、漆器”
“ 核桃、葡萄” “ 西域”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汉武帝派张骞开辟了通往西域的
道路,随后丝绸之路形成,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
桃、葡萄等也传入中原。 丝绸之路的开通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
了极大的促进作用,A 项符合题意。
30. 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并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西汉时期,中央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
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B项符合题意。
31. 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 汉朝戍边将领……与少数民族首领的儿女……结下深厚情谊
的动人故事” 可知,该舞剧主要表现了民族交融的场景,D 项符合题意。 该舞剧并不能宣传系
统的历法知识,也不可能准确复原真实的历史场景,也没有填补新疆出土文物研究的空白,A、
B、C 三项说法错误,排除。
32. (1)图一:记录了孔子的思想言论,宣传了儒家思想。(2 分)图二:在太学等教育机构讲授儒
家经典( 或以“ 五经” 作为教材),传播儒家学说,培养儒学人才。(2 分)发展趋势:儒家学说
是春秋战国以来众多学派的一支,西汉时居于主导地位,被列为正统思想, 影响深远。 (2 分)
(2)示例一:
作品:《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
介绍:《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是一幅敦煌壁画,它描绘的是张骞及其所率领的使团在踏
上出使西域的征程前,于长安拜别汉武帝的场景。 张骞出使西域的举动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
路,此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 商人们载着汉朝
的丝绸等货物,从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又把
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 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就是著名的“ 丝绸之
路”。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 分)
示例二:
作品:《清明上河图》
介绍:《清明上河图》是宋代画家张择端的作品,它描绘的是宋代都市的繁华景象。 宋代商业
的繁荣超过了前代。 那时候,黄河、长江及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商业城市。 最大的是开封和
杭州, 人口多达百万。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商业日益繁盛,城市中的店铺不断增加,街道以及
宅巷之内到处可以开设店铺;经商的时间也不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都市的商贸活动
也辐射到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叫作草市;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市镇也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
贸易区。 当时市场上各类商品琳琅满目,客商往来不绝,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2 分)
评分说明:可以从作品出处、创作年代、作品描述的内容、反映的社会状况、作品的艺术价值
等方面进行介绍。 选取其中一幅作品,正确表述两个层面即可。
33. 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 都曾经有西汉麻纸残片发现” 可知,这些遗址中均发现了西
汉麻纸残片,证明了西汉时纸已经出现,C 项符合题意。 材料仅说明西汉时纸已经出现,无法
证明造纸术起源于西汉, 排除 A 项;B、D 两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34. 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伤寒杂病论》” “ 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后世
称为‘ 医圣’”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位“ 坐堂医生” 是张仲景,B 项符合题意。
35. 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 预防疾病”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提出
了“ 治未病” 的思想,提倡预防疾病,与我们现在的接种疫苗预防疾病的思想一致,C 项符合
题意。
36. 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 针灸、麻沸散、五禽戏”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的
名医华佗,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发明了“ 麻沸散” 用于手术,创编出“ 五禽戏”,帮
助人们强身健体,C 项符合题意。
37. C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 司马迁” “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 并结合所学可知,司
马迁是《史记》的作者,他公正记事,秉笔直书,C 项符合题意。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所编,
《资治通鉴》 的作者是司马光,《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的著作,排除 A、B、D 三项。
38. 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方框内所示内容反映的是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秦汉时期是
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时期,B 项符合题意。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是夏商周时期
的阶段特征,排除 A 项;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阶段特征,排除 C 项;统
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是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排除 D 项。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中考考什么 中考怎么考 备考怎么做
1.秦始皇:功绩 2.秦统一中国:时间、条件、意义(高频) 3.郡县制及其影响、秦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及影响(高频) 4.秦代巩固统一措施及影响:统一文字、统一货币、修筑长城(高频) 1.直接考查基础知识 2.通过材料信息辨识 反映的史实、制度 3.图片反映的史实、 措施 4.材料信息理解 5.材料信息概括归纳 1.重点记背知识:秦统一中国的时间、条件和意义;郡县制及影响;秦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及影响;秦代巩固统一措施及影响 2.掌握“高频考点突破与中考创新题”中的考法类型和创新题;熟悉小篆、五铢钱图片及秦朝形势图,提高材料关键信息的提取、辨识和理解能力;掌握材料信息概括归纳的方法
1.休养生息政策:原因、影响 2.“文景之治”:人物、措施 1.直接考查基础知识 2.通过材料信息辨识反映的史实 3.材料信息理解 4.材料信息概括归纳 1.重点记背知识:汉初实施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和影响;文景之治的人物和措施 2.提高材料关键信息的提取、辨识和理解能力;掌握材料信息概括归纳的方法
1.颁行“推恩令”、刺史制度的背景、作用(高频)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及影响(高频)3.铸造五铢钱、盐铁专卖的实施背景、影响(高频) 1.直接考查基础知识 2.通过材料信息辨识 反映的史实、人物 3.图片反映的史实 4.材料信息理解 5.材料信息概括归纳 1.重点记背知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措施及其影响 2.掌握“高频考点突破与中考创新题”中的考法类型和创新题;熟悉五铢钱的形制;提高材料关键信息的提取、辨识和理解能力;掌握材料信息概括归纳的方法
1.光武中兴:表现 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影响 直接考查基础知识 重点记背知识:光武中兴的表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影响
1.张骞通西域:影响 2.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示意图、影响(高频) 3.汉朝对西域的管理:管 理机构、意义 1.直接考查基础知识2.通过材料信息辨识反映的史实 3.图片反映的史实 4.材料信息理解 1.重点记背知识:张骞通西域的影响、丝绸之路的影响、西域都护的设置及意义 2.掌握“高频考点突破与中考创新题”中的考法类型和创新题;熟悉丝绸之路的路线走向,充分理解丝绸之路对中外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影响;提高材料关键信息的提取、辨识和理解能力
1.造纸术:改进者、影响 2.张仲景:医学成就 3.华佗:医学成就 4.《史记》:作者、记述内容、司马迁的人物精神 1.直接考查基础知识2.通过材料信息辨识反映的史实(人物、著作) 3.图片反映的史实 4.材料信息理解 1.重点记背知识:造纸术的改进者和影响;张仲景和华佗的医学成就;《史记》的作者、内容及人物精神 2.充分理解造纸术对世界文明进步的影响;能通过材料信息辨识出张仲景、华佗和司马迁及其成就,提高材料关键信息的提取、辨识能力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命题点1 秦始皇 秦统一中国 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
1.有学者认为,自秦始皇以后,中国人明白了自己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虽有曲折,历史大势终归是要回到统一国家的正轨上来。他意在说明( )
A.王室衰微的表现 B.商鞅变法的背景
C.秦灭六国的过程 D.秦朝统一的意义
2.下图反映的是秦朝建立后采取的一项措施。该措施实施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强经济的交流
B.巩固国家的统一
C.促使书写更加简便
D.推动书法艺术发展
3.小明同学要学习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他可以选取的实物史料是( )
A.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B.司母戊鼎 C.圆形方孔半两钱 D.“汉并天下”瓦当
4.有学者认为:“从春秋到战国是一变,但这尚是小变。从战国到秦却是一大变。”从制度变革的角度理解这句话,此“一大变”是指( )
A.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分封制取代世袭制
C.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D.行省制取代郡县制
郡名 建置时代 郡治
陇西郡 昭襄王二十八年置,始皇因之 今甘肃临洮
辽东群 古燕置,始皇因之 今辽宁辽阳
南海郡 始皇置 今广东广州
5.以下是秦朝行政区划表(部分)。该表反映了秦朝( )
A.设置中央政权机构 B.在地方实行分封制
C.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D.在地方实行行省制
6.秦王朝的统治由朝廷下至郡、县、乡(亭)、里,层层控制,国家权力自上而下延伸,又自下而上集中。这也是秦以来中国历代王朝的基本统治模式。材料评论的是( )
A.秦朝疆域 B.秦朝制度 C.秦朝工程 D.秦朝暴政
7.湖北云梦秦墓中发掘的秦律很大一部分内容属于官府行政法规性质,秦的大小官府机构都制定有若干规章制度。官吏若有违反,就可构成犯罪。这些规章制度有助于( )
A.废除郡县制度 B.巩固分封 C.完善法律制度 D.尊崇儒术
8.下图所示秦始皇陵兵马俑反映出( )
A.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全貌 B.秦王完成统一大业全程
C.当时制陶工艺水平高超 D.秦朝北疆防御体系完备
9.秦朝能够集中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完成万里长城和秦始皇陵兵马俑修建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B.儒家思想的影响
C.秦末农民起义的爆发 D.统一六国的需要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9分)
材料一 秦王(始皇)怀着贪婪卑鄙之心做事,只想施展他个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亲近百姓庶民,抛弃以仁义治天下的政策,树立个人权威,禁除诗书古籍,实行严刑酷法治民,把残暴苛虐作为治理天下的根本。
——译编自贾谊《过秦论》(贾谊,汉初儒生,官至太中大夫)
材料二 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最大的公;虽然他的动机是为私的,是皇帝想要巩固个人的权威,使天下的人都臣服于他,但是废除分封,以天下为公,却是从秦朝就开始了……这不是秦始皇的本意,而是形势发展的结果。
——译编自柳宗元《封建论》(柳宗元,生活于唐中后期藩镇割据时代)
(1)根据材料,概括贾谊和柳宗元评价秦始皇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其不同的主要因素。(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析学知识,请你用一分为二的方法评价秦始皇。(5分)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 秦统一全国后,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赋役等制度推向全国。唐朝时期,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元朝建立后,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清政府平定噶尔丹叛乱和大、小和卓叛乱,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稳定和巩固边疆地区,进一步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
材料二 朱绍侯认为,秦统一以后,人民可以有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从事生产。秦王朝推行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加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为我国的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
郭沫若指出,自从秦统一以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在某些时期出现了分裂割据的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主流。长期以来我国封建社会以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文化,屹立在世界文明的前列,而且能有效地抵抗外来侵略,保持国家的独立,这与我国很早就建立了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是有密切关系的。
——摘编自朱绍候《中国古代史》、郭沫若《中国史稿》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大一统”的主要内容。(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古代“大一统”的积极作用。(4分)
命题点2 秦的暴政 陈胜、吴广起义 秦朝的灭亡 楚汉之争
统治者 商纣王 秦始皇 隋炀帝
政策 对外征伐,修筑豪华宫殿,征收繁重的赋税,施用酷刑等 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大规模地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实行严苛的法律等 纵情享乐,奢侈无度;征发大批的劳动力,营建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等
12.一个朝代的兴衰与统治者的政策密切相关。从下列表格可以看出:加速三个王朝灭亡的共同政策因素是( )
A.实行残暴统治 B.加强中央集权
C.实行民族压迫 D.加强文化专制
13.下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
A.秦王赢政时期
B.秦始皇统治时
C.秦二世统治时
D.西汉建立初期
14.作为语言精华存在的成语,其蕴含的历史信息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对历史教学也有特殊的价值。下列成语与刘邦、项羽楚汉相争史实有关的是( )
A.四面楚歌 B.破釜沉舟 C.围魏救赵 D.退避三舍
命题点3 西汉的建立“文景之治”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15.下图选自某书的部分章节目录。据此判断,该材料反映的历史人物是( )
第二章 消灭项羽,建立汉朝 第三章 确立典章,设立制度 第四章 休养生息,发展经济
A.秦始皇
B.汉献帝
C.汉高祖
D.汉武帝
16.2021年考古发现,霸陵陪葬物以陶器为主,金银器很少。与汉文帝遗诏中所说“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相吻合。这印证了汉文帝( )
A.勤俭治国 B.勤于政事 C.善于用人 D.虚怀纳谏
17.《汉书·景帝纪》记载:“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这表明当时( )
A.经济恢复社会稳定 B.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C.盐铁专卖平抑物价 D.进人西汉王朝鼎盛时期
18.西汉初年“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到汉武帝时期,“牛马成群,农夫以马耕载,而民莫不骑乘”。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西汉( )
A.社会政治清明 B.经济恢复发展
C.中央集权加强 D.农民负担沉重
19.为巩固大一统王朝,汉武帝针对封国势力强大的状况(下表是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表),采取的措施是( )
内容 类别 人口(万) 郡(个)
中央 450 15
封国 850 39
A.分封制 B.推恩令 C.察举制 D.屯田令
20.汉武帝时,将京畿以外地区分为十三州部,设刺史,每年定期巡视所部郡国。汉武帝此举是为了( )
A.分化王国力量 B.提升儒学地位
C.监察地方势力 D.拓展统治范围
21.汉武帝采用主父偃“令诸侯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和董仲舒“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施。汉武帝的目的是( )
A.巩固大一统 B.繁荣思想文化
C.扩大地方权力 D.发展小农经济
22.下图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货币。两者所起的相同历史作用是( )
A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管理
B.继承了春秋战国货币的风格
C.促进了货币种类的多样化
D這应了商业贸易繁荣的形势
23.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6分)
材料 汉文帝在位期间,继续执行与民休息和轻徭薄赋的政策,大力恢复经济。文帝前元二年(公元前178年)、十二年,两次降低当年田租之半,十三年更是全免田租。……徭役也相应减轻,将原来每年服役一个月改为“三年而一事”。到汉景帝时,他继续执行文帝的政策,继位当年即下诏将田租由十五税一减为三十税
一。景帝重视农业生产,曾和百官一起劝农,并令皇后督导植桑、养蚕、织布诸事宜。因而当时“海内殷富”,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政治、经济效果,汉朝从国家初定走向繁荣昌盛过渡。
——摘编自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上册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文帝与汉景帝治国的共同措施。(3分)简析这些措施的影响。(3分)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6分)
材料 汉武帝时代是两汉时期在识人用人方面最值得肯定的历史阶段,“汉之得人,于兹为盛”。当时的“儒雅”之士如公孙弘、董仲舒,“笃行”之士如石建、石庆,“质直”之士如汲黯、卜式,“推贤”之士如韩安国、郑当时,“定令”之士如赵禹、张汤,“文章”之士如司马迁、司马相如,“滑稽”之士如东方朔、枚皋,“应对”之士如严助、朱买臣、主父偃,“历数”之士如唐都、洛下闳,“协律”之士如李延年,“运筹”之士如桑弘羊,“奉使”之士如张骞、苏武,“将
率”之士如卫青、霍去病、李广,“受遗”之士如霍光、金日磾等,都在历史上留有盛名……班固也认为汉武帝时代的“功业”“制度”之所以具有突出的历史地位,正是由于汉武帝身边集聚了一个在文化资质上同样“后世莫及”的人才群体。
——摘编自《新编中国史·秦汉史-帝国的成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课外阅读,选择材料中的一个“人才”,并为其撰写小传。(6分)
命题点4 东汉的建立 光武中兴 东汉外戚、宦官专权
25.东汉初年,刘秀整顿吏治,合并郡县;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历史上称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26.下图是汉代画像砖上的盘鼓舞图像。盘鼓舞多采用“七盘一鼓”,象征着月亮和北斗七星,其舞姿被形容为“罗衣从风,长袖交横”。它可反映( )
A.儒家学说的地位
B.汉代疆域的变动
C.丝绸之路上物质交流
D.汉代的社会生活风貌
27.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朝臣不能正常地执行职权。由此导致( )
A.百家争鸣出现 B.东汉走向衰亡
C.民族政权并立 D.藩镇割据形成
命题点5 张骞通西域 丝绸之路 汉朝对西域的管理
28.“他以坚韧不拔的勇气和毅力,克服了重重的困难,终于完成了出使的任务。从此以后,西域天山南北各地方政权相继归汉,横贯东西的丝绸之路亦由此开辟”。“他”指的是( )
A.汉武帝 B.张骞 C.班超 D.甘英
29.下图中物品(技术)交流主要得益于( )
A.丝绸之路的开通 B.班超经营西域
C.海外贸易的发展 D.文成公主入藏
30.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下列可以印证这一毋庸置疑的历史的是( )
A.丝绸之路开辟 B.西域都护的设置
C.宣政院的设置 D.驻藏大臣的设置
31. 舞剧《五星出东方》自2021年首演以来,受到观众热捧。该剧以新疆出土的东汉蜀锦护臂(图1)为构想之源,运用舞蹈的艺术想象力,演绎了汉朝戍边将领在北方古城与少数民族首领的儿女从剑拔弩张到结下
深厚情谊的动人故事,体现了艺术与历史的精妙
结合。该舞剧( )
A.宣传普及了系统的古代历法知识
B.准确复原了真实可靠的历史场景
C.填补了新疆出土文物研究的空白
D.艺术表现了边疆民族交融的历史
32.历史作品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载体。研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8分)
材料一
图一《论语》书影 图二 汉代讲经图
(1)分别说明图一、图二所反映的历史内容,并指出其发展趋势。(6分)
材料二
图三 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敦煌壁画) 图四《清明上河图》(局部)
(2)选取材料二中任意一幅作品进行简要介绍。(2分)
命题点6 造纸术 张仲景 华佗 司马迁和《史记》 佛教的传入 道教的产生
33.近数十年考古工作的收获表明,西安灞桥、新疆罗布淖尔、甘肃敦煌马圈湾遗址等都曾经有西汉麻纸残片发现。这些发现证明了( )
A.造纸术起源于西汉 B.西汉时造纸术传到国外
C.西汉时纸已经出现 D.西汉时纸已取代简帛
34.“坐堂行医”一词源于我国古代一位名医,他写成《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后世称为“医圣”。这位“坐堂医生”是( )
A.扁鹊 B.张仲景 C.华佗 D.李时珍
35.现在我们接种疫苗预防疾病,是对下列哪一古代中医理论的创新应用( )
A.望闻问切 B.辨证施治 C.治未病 D.临床诊疗
36.某微信公众号推送了一篇历史人物传记,其中提到了三个关键词:针灸、麻沸散、五禽戏。这篇传记描写的是( )
A.扁鹊 B.张仲景 C.华佗 D.李时珍
37.东汉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称赞“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他所称赞的历史著作是( )
A.《论语》 B.《资治通鉴》 C.《史记》 D.《伤寒杂病论》
38.给下面方框内所示内容归纳主题,最合适的是( )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参考答案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1. 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 明白了自己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 历史大势终归是要回到统一国家的正轨上来”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为中国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这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着巨大而深远的意义,D项符合题意。
2. 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 秦朝” 及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项措施是秦朝统一文字。 秦朝统一文字,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B 项符合题意。
3. 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在全国流通,C 项符合题意。
4. 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 从战国到秦却是一大变” “ 制度变革” 并结合所学可知,秦统一六国后,在地方上以郡县制取代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C 项符合题意。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的标志是启继承禹的王位,排除 A 项;分封制并未取代世袭制,B 项说法错误,排除;行省制出现于元朝,排除 D 项。
5. C 【解析】根据表中信息“ 陇西郡” “ 始皇因之” 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地方上实行郡县制,C 项符合题意。 A 项设置中央政权机构不符合题意,排除;B 项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不符合题意,排除;D 项元朝时期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不符合题意,排除。
6. B 【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 由朝廷下至郡、县、乡(亭)、里,层层控制” 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建立了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加强了对地方控制,B 项符合题意。
7. 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 秦律很大一部分内容属于官府行政法规性质……制定有若干规章制度……构成犯罪” 可知,秦朝各级官府机构制定法律规章,严格规范官吏行为,这有助于完善法律制度,C 项符合题意;秦朝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A、B 两项错误;尊崇儒术是汉武帝推行的政策,D 项错误。
8. 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 秦始皇陵兵马俑” 和图示信息“ 气势宏大的军阵”
“ 神态各异的……兵马俑” 可知,其反映的是秦朝制陶工艺水平高超, C 项符合题意。
9. 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 秦朝能够集中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完成万里长城和秦始皇陵兵马俑修建” 并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修建万里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是因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使得中央能够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完成大规模的军事和陵墓工程的修建,A 项符合题意。 B、C、D 三项与题意无关,排除。
10. (1)不同之处:贾谊否定了秦始皇,柳宗元肯定了秦始皇( 或:贾谊从儒学的角度进行评价,柳宗元从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评价)。 ( 2 分) 因素:社会环境(生活时代)、立场、学识等。 (2 分)
(2)秦始皇统一全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创立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建立全国道路网、开凿灵渠,加强了各地的联系;修筑长城,有利于防止匈奴南下,稳定边疆秩序,这些都是积极的。 ( 答两点得 4 分) 但他厉行暴政,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又是消极的。 (1 分)
11. (1)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等。 ( 2 分,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2)促进生产发展和社会安定;加强经济文化联系; 维护国家长期统一;推动封建经济文化领先世界;抵御外来侵略;保持国家独立。 ( 4 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12. A 【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商纣王、秦始皇、隋炀帝时期都赋税繁重、法律严苛、施用酷刑等,他们在位时统治残暴,直接导致了王朝的灭亡,A 项符合题意。 加强中央集权、实行民族压迫、加强文化专制材料中都没有体现,B、C、D 三项排除。
13. C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 陈胜王” “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死后,继位的秦二世更加残暴。 公元前 209 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决心反抗秦朝的残暴统治,对众人说:“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大泽乡起义后,陈胜称王,建立了“ 张楚” 政权,C 项符合题意,B 项排除。 秦王嬴政时期为战国时期,A 项排除;西汉建立于公元前 202 年,D项排除。
14. 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刘邦、项羽争霸后期,刘邦的军队将项羽及部下包围在垓下,项羽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A 项符合题意。 项羽与秦兵打仗, 领兵过河后就把锅打破,把船凿沉,表示有进无退、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心,与刘邦无关,B 项不符合题
意,排除;战国时齐国军队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
魏国撤回攻打赵国的部队而使赵国得救,C 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春秋时,晋楚两国交战,晋文公遵守以前的诺言, 把军队撤退九十里, D 项不符合题意, 排除。
15. 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 消灭项羽,建立汉朝”“ 休养生息,发展经济”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历史人物是汉高祖,C 项符合题意。
16. 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 汉文帝遗诏中所说‘ 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 毋烦民’” 可知,其大意为:建造霸陵要用瓦器为陪葬品,不得用金银等金属作为装饰品,不起封土堆,要节省,修建陵寝不要扰民。 2021 年的霸陵考古发现与汉文帝遗诏记载相吻合,印证了汉文帝统治时期, 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A 项符合题意。
17. 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其大意为:汉朝兴起后,减免苛捐杂税,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汉文帝时期,统治者勤俭爱民,汉景帝遵循以前的做法,汉朝建立的五六十年间国家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民风淳朴,出现了百姓安居乐业的局面。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描述的政治局面,历史上称之为“ 文景之治”,当时社会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A 项符合题意。
18. B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 其大意为: 西汉初年,天子出门不能凑足四匹颜色相同的马,而官员只能乘牛车,反映西汉初年经济凋敝;汉武帝时期,牛马已经很多,农民甚至可以将马用于农业耕种运输, 反映西汉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B 项符合题意。
19. 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针对王国问题,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 推恩” 建议,使诸侯王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巩固了大一统局面,B 项符合题意 。
20. 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 汉武帝” “ 州部” “ 刺史”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刺史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主要目的是监察地方势力以加强中央集权, C 项符合题意。
21. 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 令诸侯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采纳主父偃“ 推恩” 建议,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材料体现了汉武帝从政治、思想两方面巩固大一统的局面,A 项符合题意。
22. A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示货币为秦朝的圆形方孔半两钱和西汉的五铢钱反映了秦始皇和汉武帝统一货币,都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管理,A 项符合题意。
23. 共同措施: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 提倡以农为本;减轻赋税和徭役;重视“ 以德化民”,废除严刑苛法;提倡勤俭治国。 (3 分,每点 2 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 3 分) 影响:出现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的局面( 或答:出现“ 文景之治” 局面);为后来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奠定了基础;这些措施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 3 分,每点 2 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 3 分)
24. 示例一:
人物:张骞
小传:张骞原是汉朝的一名郎官,志在为国分忧。 他担任汉武帝的使者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公元前 138 年、前 119 年,他先后两次出使西域,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促使西域各地方政权派使节来到长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地方政权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他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 推动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为“ 丝绸之路” 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示例二:
人物:董仲舒
小传:董仲舒是西汉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的代表人物,是汉武帝时期选拔上来的人才。 他提出“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 三纲五常” 等思想主张,他的思想主张被汉武帝所采纳并运用于统治,使儒学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任选其中一个人物,言之有理,史实正确即可,6 分)
25. 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 东汉初年”“ 刘秀”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光武帝刘秀为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使得社会安定、经济发展, 史称“ 光武中兴”,B 项符合题意。 “ 文景之治” 是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局面,A 项排除;“ 贞观之治” 是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出现的局面,C 项排除;“ 开元盛世” 是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出现的局面,D 项排除。
26. 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 盘鼓舞” “ 舞姿被形容为‘ 罗衣从风,长袖交横’” 和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给我们描绘了汉代的一种舞蹈,据此我们可以了解汉代的社会生活风貌,D 项符合题意。
27. 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导致了东汉的衰亡,B 项符合题意。 百家争鸣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 A 项;民族政权并立出现在辽宋夏金时期,排除 C 项;藩镇割据局面出现在唐朝中后期,排除 D 项。
28. 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 完成了出使的任务” “ 西域天山南北各地方政权相继归汉,横贯东西的丝绸之路亦由此开辟” 可知,“ 他” 为丝绸之路的开辟作出重要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他” 是张骞,B 项符合题意。
29. 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 物品(技术)交流” 及图中“ 汉朝”“ 丝绸、漆器” “ 核桃、葡萄” “ 西域”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汉武帝派张骞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随后丝绸之路形成,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等也传入中原。 丝绸之路的开通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A 项符合题意。
30. 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中央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B项符合题意。
31. 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 汉朝戍边将领……与少数民族首领的儿女……结下深厚情谊的动人故事” 可知,该舞剧主要表现了民族交融的场景,D 项符合题意。 该舞剧并不能宣传系统的历法知识,也不可能准确复原真实的历史场景,也没有填补新疆出土文物研究的空白,A、B、C 三项说法错误,排除。
32. (1)图一:记录了孔子的思想言论,宣传了儒家思想。(2 分)图二:在太学等教育机构讲授儒家经典( 或以“ 五经” 作为教材),传播儒家学说,培养儒学人才。(2 分)发展趋势:儒家学说是春秋战国以来众多学派的一支,西汉时居于主导地位,被列为正统思想, 影响深远。 (2 分)
(2)示例一:
作品:《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
介绍:《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是一幅敦煌壁画,它描绘的是张骞及其所率领的使团在踏上出使西域的征程前,于长安拜别汉武帝的场景。 张骞出使西域的举动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此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 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等货物,从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 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就是著名的“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 分)
示例二:
作品:《清明上河图》
介绍:《清明上河图》是宋代画家张择端的作品,它描绘的是宋代都市的繁华景象。 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 那时候,黄河、长江及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商业城市。 最大的是开封和杭州, 人口多达百万。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商业日益繁盛,城市中的店铺不断增加,街道以及宅巷之内到处可以开设店铺;经商的时间也不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都市的商贸活动也辐射到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叫作草市;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市镇也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区。 当时市场上各类商品琳琅满目,客商往来不绝,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2 分)
评分说明:可以从作品出处、创作年代、作品描述的内容、反映的社会状况、作品的艺术价值等方面进行介绍。 选取其中一幅作品,正确表述两个层面即可。
33. 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 都曾经有西汉麻纸残片发现” 可知,这些遗址中均发现了西汉麻纸残片,证明了西汉时纸已经出现,C 项符合题意。 材料仅说明西汉时纸已经出现,无法证明造纸术起源于西汉, 排除 A 项;B、D 两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34. 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伤寒杂病论》” “ 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后世称为‘ 医圣’”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位“ 坐堂医生” 是张仲景,B 项符合题意。
35. 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 预防疾病”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提出了“ 治未病” 的思想,提倡预防疾病,与我们现在的接种疫苗预防疾病的思想一致,C 项符合题意。
36. 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 针灸、麻沸散、五禽戏”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发明了“ 麻沸散” 用于手术,创编出“ 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C 项符合题意。
37. C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 司马迁” “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 并结合所学可知,司马迁是《史记》的作者,他公正记事,秉笔直书,C 项符合题意。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所编,《资治通鉴》 的作者是司马光,《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的著作,排除 A、B、D 三项。
38. 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方框内所示内容反映的是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时期,B 项符合题意。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是夏商周时期的阶段特征,排除 A 项;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阶段特征,排除 C 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是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排除 D 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