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中考考什么 中考怎么考 备考怎么做
北京人:生活时间、 1.直接考查基础知识 1.重点记背知识:北京人的生活时间、状
生活状况、遗址地位 2.图片反映的史实 况及遗址地位
3.材料信息理解 2.充分理解北京人遗址的意义;熟悉遗
址、遗迹图片,培养史料实证的意识;熟
练掌握材料关键信息的提取和对材料信息
的理解
1.半坡居民:建筑、 1.直接考查基础知识 1.重点记背知识: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
手工业、农业生产 2.通过材料信息辨识 的生产(农作物、生产工具)、生活状况
2.河姆渡居民:农业 反映的史实 (房屋)
生产、生产工具、手 3.图片反映的史实 2.熟悉房屋形制、生产工具等图片,培养
工业 4.材料信息理解 史料实证的意识
1.炎帝、黄帝的传说 1.直接考查基础知识 1.重点记背知识:炎帝和黄帝的历史地
故事:炎帝、黄帝的 2.通过材料信息辨识 位、禅让制和大禹治水的历史典故
历史地位 反映的史实、制度 2.提高材料关键信息的提取与辨识能力
2.禅让制
3.大禹治水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命题点 1 北京人 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1.1929年 12月 2日,辛苦了一天的考古队员正收拾工具准备下班,此时一位队员
发现泥土中裸露出一件圆圆的东西,考古学家裴文中激动地喊起来:“这是猿人头
骨!”这是第一个完整猿人头盖骨化石出土的情形,下图是根据该遗址出土化石复
原的远古人头像。依据材料判断,这一古人类是( )
A.半坡居民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人
2.考古学家在北京人遗址发现了近 10万件石器,包括刮削器、尖状器、石锤等。
这些石器从早期到晚期有明显变化,打制技术逐步提高。这表明北京人( )
A.会制作工具 B.有爱美意识
C.懂得人工取火 D.掌握磨光技术
3.皮洛遗址位于四川省稻城县。该遗址中发现了大量距今已有 13万年、两面打制
的手斧。这些手斧产生于( )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青铜时代 D.铁器时代
命题点 2 半坡居民 河姆渡居民 原始农业
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4.小华暑假参观了陕西一处古人类遗址,在这里他看到粟的遗存、彩陶和半地穴式
房屋复原模型。他参观的遗址可能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5.考古挖掘发现,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灞桥区的半坡遗址有密集的房屋、贮藏用的粮
穴和饲养牲畜的圈栏。据此推断,半坡人的生产生活方式是( )
A.集体群居 B.采集渔猎 C.农耕定居 D.铁犁牛耕
6.根据半坡遗址出土的骨针、骨锥,陶制和石制的纺轮,可推断出半坡人( )
A.会制作玉器 B.会简单的纺织和制衣
C.主要种植粟 D.会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7.下图是中国某原始农耕遗址里干栏式建筑的复原图。该建筑是用木桩插于地下,
上面用木板等拼接而成的,它应当属于( )
A.河姆渡遗址
B.陶寺遗址
C.大汶口遗址
D.半坡遗址
8.考古工作者在河姆渡遗址发现多处稻谷、稻草的堆积层,层厚 20-50 厘米,最厚
处超过 1米,若折算成稻谷,可达 12吨以上。这可用于印证河姆渡居民( )
A.已经从事农业生产 B.初步产生物品交换
C.广泛使用青铜工具 D.开始推广牛耕技术
9.下列材料都涉及了河姆渡居民生活的历史,其中史料价值最高的是( )
A.当地传说 B.地区风俗 C.经典文献 D.出土文物
10.实物史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下图所示实物遗存可以证明当时已经出现
( )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和骨耜
A.原始农业 B.青铜铸造 C.纺织业 D.冶铁业
11.柳湾遗址,位于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的柳湾村。柳湾墓地是保存较为完整的原
始社会晚期氏族公共墓地,共发掘出各种文化类型墓葬 1700余座。出土文物近 4
万件,包括陶器、石器、骨器、装饰品等。由此可见,研究史前文明最可信的依据
是( )
A.考古发掘 B.口耳相传 C.音像资料 D.想象推理
12.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下面的出土文物从器物造型和图案
设计上可以印证我国原始居民( )
河姆渡址 仰韶遗址 马家窑遗址
·猪纹陶体
·鱼鸟纹彩陶壶 ·舞蹈纹彩陶盆
A.会农业种植 B.具有朴素审美观念
C.会制作陶器 D.开始饲养家禽家畜
13.“红山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文化极为重要的一支,因其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赤峰
红山而得名。从考古发掘来看,距今 5000多年前的红山人墓地多为积石冢,是规
划的墓地,处于中心的大墓随葬品是精美的玉器,向边缘依次为少量的玉器、猪
狗、陶器,个别的没有随葬品。这些随葬品的分布反映了( )
A.阶级分化的出现 B.宗教信仰的多元化
C.敬畏祖先观念的产生 D.生产力水平的低下
命题点 3 炎帝、黄帝的传说故事 传说与神话中的历史信息
14.晋代文学家挚虞有诗曰:“神农居世,通变该极。民众兽解,乃教稼穑。聚济
交市,草木播植。务济其本,不通其饰。”劳动创造幸福,诗中“教稼穑”的人物
是传说中的( )
A.黄帝 B.炎帝 C.大禹 D.仓颉
15.《史记》提出“祖黄帝说”,认为黄帝是华夏始祖……也是夏朝人、商朝人、
周朝人、秦朝人的祖先,还是匈奴人、鲜卑人的共同祖先。材料体现的观念是
( )
A.民族认同 B.华夷有别 C.民族差异 D.国家统一
16.据统计,当今中国流行的前 200个姓氏中,出自炎帝姜姓系统的姓氏约占 10%,
出自黄帝姬姓系统的姓氏约占 89%.这表明( )
A.百家姓氏,皆自炎黄 B.中华姓氏,源远流长
C.人文初祖,拓土开疆 D.姓氏文化,包罗万象
17.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了黄帝、尧、舜等远古传说。有学者指
出,司马迁对五帝关系的记述不一定准确,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远古时期我国
部落集团逐渐融合的历程。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远古传说纯属后人主观臆造 B.司马迁的记述完全符合事实
C.考古材料是了解古史的唯一依据 D.远古传说可为探究历史提供参考
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1. B 【解析】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
骨扁平,嘴部前伸。 这一古人类是北京人,B 项符合题意。
2. 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北京人遗址”“刮削器、尖状器、石锤等……打制技术逐步提
高”可知,北京人会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作成不同类型的工具,A 项符合题意。 有爱美意
识、懂得人工取火、掌握磨光技术描述的是山顶洞人,从材料中无法体现,B、C、D 三项排除。
3. 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 距今已有 13 万年、两面打制的手斧”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称为“ 旧石器时代”,A 项正确。 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 新
石器时代”;青铜时代是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铁器时代是以能够冶铁和制造铁器为标志,B、
C、D 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4. 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 粟的遗存、彩陶和半地穴式房屋复原模型” 并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小华参观的遗址是半坡遗址,D 项符合题意。
5. 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 半坡遗址” “ 密集的房屋” “ 粮穴”“ 圈栏” 并结合
所学知识可知,半坡人过定居生活并进行农业生产,主要种植粟,饲养猪和狗等家畜,C 项符合题
意。
6. 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 骨针”“ 骨锥” “ 纺轮” 分析可知,材料中半坡遗址出土
的文物均为制作衣服的工具,据此可推断半坡人会简单的纺织和制衣,B 项符合题意。 A、C、D
三项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7. 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 干栏式建筑” 及图片可判断为河姆渡居民的房屋样式,A 项
符合题意。
8. 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 在河姆渡遗址发现多处稻谷、稻草的堆积层” 可知,河姆渡
居民种植水稻,从事农业生产,A 项符合题意。 产生物品交换、使用青铜工具、推广牛耕技术
与材料无关,B、C、D 三项排除。
9. 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备选项可知,A 项当地传说属于口述史料, B 项地区风俗可
归为风俗习惯(历史沉淀的结果),C 项经典文献属于文献史料,D项出土文物则属于实物史料。
在这四类史料中,实物史料是历史的见证,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史料价值最高,故了解河姆渡
居民生活的历史,出土文物的史料价值最高,D 项符合题意。
10. A 【解析】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稻谷是农作物,骨耜是原始农业的生产工具,两
者可以证明当时已出现原始农业,A 项符合题意。
11. 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 发掘出各种文化类型墓葬 1 700 余座”“ 出土文物近 4 万
件” 可知,发掘出的墓葬和出土的文物属于实物史料,都可以作为我们研究原始社会晚期氏族
公共墓地的主要证据,成为我们研究史前文明最可信的依据, A 项符合题意。B、C、D 三项都
是经过人为加工的,不能作为我们研究史前文明最可信的依据,排除。
12. B 【解析】 根据图片信息“ 猪纹” “ 鱼鸟纹” “ 舞蹈纹”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
幅图反映了我国原始居民将动物及舞蹈纹饰印刻在陶器上,体现了原始居民具有朴素的审美观
念,B 项符合题意。 材料未体现农业种植的信息,排除 A 项;材料中出土文物材质均为陶器,
但题干主要强调出土文物的造型和图案设计,并未涉及制作材质,排除 C 项;舞蹈纹彩陶盆的纹
饰反映了原始居民的活动,不能印证原始居民开始饲养家禽家畜,排除D 项。
13. 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 规划的墓地” “ 处于中心的大墓随葬品是精美的玉
器”“ 向边缘依次为少量的玉器……个别的没有随葬品” 可知,墓葬随葬品数量、质量与社
会地位相关,据此可推断“ 红山文化” 出现了阶级分化,A 项符合题意。
14. 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 神农”“ 教稼穑” 并结合所学可知,传说炎帝教民开垦耕
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B 项符合题意。
15. A 【解析】根据材料“黄帝是华夏始祖……也是夏朝人、商朝人……的共同祖先”可知,
这反映了黄帝是中国境内各民族的先祖,各民族都尊崇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体现了多民
族国家的民族认同,A 项符合题意。
16. B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 当今中国流行的前 200 个姓氏中,出自炎帝姜姓系统的姓氏
约占 10%,出自黄帝姬姓系统的姓氏约占 89%”可知,当今中国流行的前 200 个姓氏中,几乎
99%都源自炎黄姓氏系统,反映出中华姓氏文化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B 项符合题意。
17. 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 远古传说” “ 司马迁…… 记述不一定准确”“ 一定程度
上反映了远古时期我国部落集团逐渐融合的历程” 可知,《史记》 虽然作为重要的文献史料,
但其中涉及远古传说的部分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社会发展的状况,不能完全作为史料去
印证历史,但能为探究历史提供参考,D项符合题意。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考考什么 中考怎么考 备考怎么做
北京人:生活时间、 生活状况、遗址地位 1.直接考查基础知识 2.图片反映的史实 3.材料信息理解 1.重点记背知识:北京人的生活时间、状况及遗址地位 2.充分理解北京人遗址的意义;熟悉遗址、遗迹图片,培养史料实证的意识;熟练掌握材料关键信息的提取和对材料信息的理解
1.半坡居民:建筑、手工业、农业生产2.河姆渡居民:农业生产、生产工具、手工业 1.直接考查基础知识2.通过材料信息辨识反映的史实 3.图片反映的史实4.材料信息理解 1.重点记背知识: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产(农作物、生产工具)、生活状况(房屋) 2.熟悉房屋形制、生产工具等图片,培养史料实证的意识
1.炎帝、黄帝的传说故事:炎帝、黄帝的历史地位 2.禅让制 3.大禹治水 1.直接考查基础知识2.通过材料信息辨识反映的史实、制度 1.重点记背知识:炎帝和黄帝的历史地位、禅让制和大禹治水的历史典故 2.提高材料关键信息的提取与辨识能力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命题点1 北京人 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1.1929年12月2日,辛苦了一天的考古队员正收拾工具准备下班,此时一位队员发现泥土中裸露出一件圆圆的东西,考古学家裴文中激动地喊起来:“这是猿人头骨!”这是第一个完整猿人头盖骨化石出土的情形,下图是根据该遗址出土化石复原的远古人头像。依据材料判断,这一古人类是( )
A.半坡居民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人
2.考古学家在北京人遗址发现了近10万件石器,包括刮削器、尖状器、石锤等。这些石器从早期到晚期有明显变化,打制技术逐步提高。这表明北京人( )
A.会制作工具 B.有爱美意识
C.懂得人工取火 D.掌握磨光技术
3.皮洛遗址位于四川省稻城县。该遗址中发现了大量距今已有13万年、两面打制的手斧。这些手斧产生于( )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青铜时代 D.铁器时代
命题点2 半坡居民 河姆渡居民 原始农业
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4.小华暑假参观了陕西一处古人类遗址,在这里他看到粟的遗存、彩陶和半地穴式房屋复原模型。他参观的遗址可能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5.考古挖掘发现,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灞桥区的半坡遗址有密集的房屋、贮藏用的粮穴和饲养牲畜的圈栏。据此推断,半坡人的生产生活方式是( )
A.集体群居 B.采集渔猎 C.农耕定居 D.铁犁牛耕
6.根据半坡遗址出土的骨针、骨锥,陶制和石制的纺轮,可推断出半坡人( )
A.会制作玉器 B.会简单的纺织和制衣
C.主要种植粟 D.会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7.下图是中国某原始农耕遗址里干栏式建筑的复原图。该建筑是用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而成的,它应当属于( )
A.河姆渡遗址
B.陶寺遗址
C.大汶口遗址
D.半坡遗址
8.考古工作者在河姆渡遗址发现多处稻谷、稻草的堆积层,层厚20-50厘米,最厚处超过1米,若折算成稻谷,可达12吨以上。这可用于印证河姆渡居民( )
A.已经从事农业生产 B.初步产生物品交换
C.广泛使用青铜工具 D.开始推广牛耕技术
9.下列材料都涉及了河姆渡居民生活的历史,其中史料价值最高的是( )
A.当地传说 B.地区风俗 C.经典文献 D.出土文物
10.实物史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下图所示实物遗存可以证明当时已经出现( )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和骨耜
A.原始农业 B.青铜铸造 C.纺织业 D.冶铁业
11.柳湾遗址,位于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的柳湾村。柳湾墓地是保存较为完整的原始社会晚期氏族公共墓地,共发掘出各种文化类型墓葬1700余座。出土文物近4万件,包括陶器、石器、骨器、装饰品等。由此可见,研究史前文明最可信的依据是( )
A.考古发掘 B.口耳相传 C.音像资料 D.想象推理
12.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下面的出土文物从器物造型和图案设计上可以印证我国原始居民( )
A.会农业种植 B.具有朴素审美观念
C.会制作陶器 D.开始饲养家禽家畜
13.“红山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文化极为重要的一支,因其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赤峰红山而得名。从考古发掘来看,距今5000多年前的红山人墓地多为积石冢,是规划的墓地,处于中心的大墓随葬品是精美的玉器,向边缘依次为少量的玉器、猪狗、陶器,个别的没有随葬品。这些随葬品的分布反映了( )
A.阶级分化的出现 B.宗教信仰的多元化
C.敬畏祖先观念的产生 D.生产力水平的低下
命题点3 炎帝、黄帝的传说故事 传说与神话中的历史信息
14.晋代文学家挚虞有诗曰:“神农居世,通变该极。民众兽解,乃教稼穑。聚济交市,草木播植。务济其本,不通其饰。”劳动创造幸福,诗中“教稼穑”的人物是传说中的( )
A.黄帝 B.炎帝 C.大禹 D.仓颉
15.《史记》提出“祖黄帝说”,认为黄帝是华夏始祖……也是夏朝人、商朝人、周朝人、秦朝人的祖先,还是匈奴人、鲜卑人的共同祖先。材料体现的观念是
( )
A.民族认同 B.华夷有别 C.民族差异 D.国家统一
16.据统计,当今中国流行的前200个姓氏中,出自炎帝姜姓系统的姓氏约占10%,出自黄帝姬姓系统的姓氏约占89%.这表明( )
A.百家姓氏,皆自炎黄 B.中华姓氏,源远流长
C.人文初祖,拓土开疆 D.姓氏文化,包罗万象
17.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了黄帝、尧、舜等远古传说。有学者指出,司马迁对五帝关系的记述不一定准确,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远古时期我国部落集团逐渐融合的历程。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远古传说纯属后人主观臆造 B.司马迁的记述完全符合事实
C.考古材料是了解古史的唯一依据 D.远古传说可为探究历史提供参考
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1. B 【解析】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 这一古人类是北京人,B 项符合题意。
2. 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北京人遗址”“刮削器、尖状器、石锤等……打制技术逐步提高”可知,北京人会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作成不同类型的工具,A 项符合题意。 有爱美意识、懂得人工取火、掌握磨光技术描述的是山顶洞人,从材料中无法体现,B、C、D 三项排除。
3. 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 距今已有 13 万年、两面打制的手斧”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称为“ 旧石器时代”,A 项正确。 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 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是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铁器时代是以能够冶铁和制造铁器为标志,B、C、D 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4. 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 粟的遗存、彩陶和半地穴式房屋复原模型”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小华参观的遗址是半坡遗址,D 项符合题意。
5. 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 半坡遗址” “ 密集的房屋” “ 粮穴”“ 圈栏”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坡人过定居生活并进行农业生产,主要种植粟,饲养猪和狗等家畜,C 项符合题意。
6. 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 骨针”“ 骨锥” “ 纺轮” 分析可知,材料中半坡遗址出土的文物均为制作衣服的工具,据此可推断半坡人会简单的纺织和制衣,B 项符合题意。 A、C、D 三项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7. 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 干栏式建筑” 及图片可判断为河姆渡居民的房屋样式,A 项符合题意。
8. 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 在河姆渡遗址发现多处稻谷、稻草的堆积层” 可知,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从事农业生产,A 项符合题意。 产生物品交换、使用青铜工具、推广牛耕技术与材料无关,B、C、D 三项排除。
9. 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备选项可知,A 项当地传说属于口述史料, B 项地区风俗可归为风俗习惯(历史沉淀的结果),C 项经典文献属于文献史料,D项出土文物则属于实物史料。 在这四类史料中,实物史料是历史的见证,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史料价值最高,故了解河姆渡居民生活的历史,出土文物的史料价值最高,D 项符合题意。
10. A 【解析】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稻谷是农作物,骨耜是原始农业的生产工具,两者可以证明当时已出现原始农业,A 项符合题意。
11. 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 发掘出各种文化类型墓葬 1 700 余座”“ 出土文物近 4 万件” 可知,发掘出的墓葬和出土的文物属于实物史料,都可以作为我们研究原始社会晚期氏族公共墓地的主要证据,成为我们研究史前文明最可信的依据, A 项符合题意。B、C、D 三项都是经过人为加工的,不能作为我们研究史前文明最可信的依据,排除。
12. B 【解析】 根据图片信息“ 猪纹” “ 鱼鸟纹” “ 舞蹈纹”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幅图反映了我国原始居民将动物及舞蹈纹饰印刻在陶器上,体现了原始居民具有朴素的审美观念,B 项符合题意。 材料未体现农业种植的信息,排除 A 项;材料中出土文物材质均为陶器,但题干主要强调出土文物的造型和图案设计,并未涉及制作材质,排除 C 项;舞蹈纹彩陶盆的纹饰反映了原始居民的活动,不能印证原始居民开始饲养家禽家畜,排除D 项。
13. 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 规划的墓地” “ 处于中心的大墓随葬品是精美的玉器”“ 向边缘依次为少量的玉器……个别的没有随葬品” 可知,墓葬随葬品数量、质量与社会地位相关,据此可推断“ 红山文化” 出现了阶级分化,A 项符合题意。
14. 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 神农”“ 教稼穑” 并结合所学可知,传说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B 项符合题意。
15. A 【解析】根据材料“黄帝是华夏始祖……也是夏朝人、商朝人……的共同祖先”可知,这反映了黄帝是中国境内各民族的先祖,各民族都尊崇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体现了多民族国家的民族认同,A 项符合题意。
16. B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 当今中国流行的前 200 个姓氏中,出自炎帝姜姓系统的姓氏约占 10%,出自黄帝姬姓系统的姓氏约占 89%”可知,当今中国流行的前 200 个姓氏中,几乎 99%都源自炎黄姓氏系统,反映出中华姓氏文化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B 项符合题意。
17. 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 远古传说” “ 司马迁…… 记述不一定准确”“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远古时期我国部落集团逐渐融合的历程” 可知,《史记》 虽然作为重要的文献史料,但其中涉及远古传说的部分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社会发展的状况,不能完全作为史料去印证历史,但能为探究历史提供参考,D项符合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