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3】中考一轮 中国近代史 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 试卷(word版+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23】中考一轮 中国近代史 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 试卷(word版+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0-18 16:28:43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
中考考什么 中考怎么考 备考怎么做
1.重庆谈判:背景 1.直接考查基础知识 1.重点记背知识:重庆谈判的背景;中共
2.解放区军民的自卫 2.图片及示意图反映 中央转战陕北的史实
反击:转战陕北 的史实 2.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的
3.材料信息理解 努力;认识国民党实行独裁、发动内战的
本质;提高材料信息的提取、辨识和理解
能力
1.解放区的土地改 1.直接考查基础知识 1.重点记背知识: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革:《中国土地法大 2.通过材料信息辨识 (《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内容)的意义;
纲》内容、意义 反映的史实 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的时间、影响;辽
2.刘邓大军跃进大别 3.图片反映的史实 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时间、范围及
山:时间、影响 4.材料信息理解 影响;渡江战役的影响;人民解放战争胜
3.三大战役:辽沈战 5.材料主题概括 利的原因
役范围及影响;淮海 2.充分理解国民党南京政权覆亡和人民解
战役时间、范围及影 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多方面原因;熟悉三大
响;平津战役范围 战役的地理空间,培养时空观念
4.南京解放和国民党
南京政权的覆亡:南
京解放(渡江战役)
及影响、毛泽东渡江
战役诗句
5.人民解放战争迅速
胜利的原因
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
命题点 1 重庆谈判 政治协商会议 国民党发动内战 解放区军民的自卫反击
1.1945年,文学家郑振铎写道:“从毛泽东先生到了重庆,开始会谈以后,我
们哪一天不在探问着会谈进行的情形,不在关心着会谈进行得顺利与否?”这
反映出当时中国人民的迫切愿望是( )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打倒列强,铲除军阀”
C.“还我河山,守土抗战” D.“要和平,争民主”
2.1945年 8月,《新华日报》发表群众来信说:“毛先生来渝,证明了中共为
和平、团结与民主而奋斗的诚意和决心,这的确反映和代表了我们老百姓的要
求。”材料中的“毛先生来渝”取得的成果是( )
A.实现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C.国共签署了“双十协定” D.实现了民主统一、和平建国
3.1946年 8月,毛泽东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与此相
关的背景是( )
A.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
B.西北野战军粉碎了敌人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C.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D.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
命题点 2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4.1946年 5月 4日毛泽东指出,现在类似大革命时期,农民伸出手来要土地,
共产党是否批准,今天必须表明态度。这反映了( )
A.国民革命运动发展迅猛
B.革命形势发展要求改变土地政策
C.地主减租减息土地政策必须实施
D.土地改革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条件
5.1947年年底,解放区各级党政机关组成工作组深入农村开展工作。此项工作
的主要目的是( )
A.开展农村土地革命 B.实行减租减息政策
C.落实《中国土地法大纲》 D.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6.《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中写道:通过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
革,农民获得了土地等生产资料,破除了迷信,实现了民主和平等。这描述了
土地改革的( )
A.背景 B.目的 C.结果 D.性质
7.1947年,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一文中指出:“如果我们能够
普遍地、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赢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条
件。”由材料可知,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能够( )
A.壮大中国工农红军的力量 B.团结农民赢得抗战胜利
C.为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保障 D.为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奠定基础
8.对下图所反映的三个历史事件的表述,正确的是( )
图一 抄写 图二 宣传 图三“大包干”
《中国土地法大纲》 《土地改革法》 带头人合影
A.图一反映的事件被称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
B.图二反映的事件激励农民踊跃参军参战,掀起支援前线的热潮
C.图三反映的事件使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D.三个事件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
命题点 3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三大战役 南京解放
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9.在中国革命史的历史长卷中不难找到一座大山的名字,它呈西北东南走向,
绵延千里,直插入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带,它就是大别山。大山无言,却在
1947年见证了( )
A.解放战争的打响
B.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
C.战略决战的开始
D.人民解放军彻底消灭了国民党军主力
10.1948年 12月 20日,《华东前线》报道了一场战役中的阶段性重大胜利。
这场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11.下列历史图像记录的重大事件是( )
解放军冲向 农民用小车往 解放军向天津
锦州城垣 前线运送物资 守军发起猛攻
A.平型关大捷 B.挺进大别山 C.三大战役 D.渡江战役
12.如果给右图配诗词,最恰当的选项是( )
A.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B.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C.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D.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
13.一名老兵在回忆录中写道:“在嘹亮的冲锋号角声中,我们登上总统府的顶
楼……我换上了一面红旗。这时正是民国 38年 4月 23日上午 8时。”材料中
的“总统府”是( )
A.南京临时政府 B.北洋军阀政府
C.广州国民政府 D.南京国民政府
14.电影《车轮滚滚》主要内容为:1948年冬,胶东解放区的一支民工小车队
在淮海战场冒着枪林弹雨运送弹药。随后,小车队又随大军渡江南下,取得解
放战争胜利。该电影的主题应该是( )
A.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B.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C.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D.人民支持是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保障
参考答案
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
1. D 【解析】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 1945 年” “ 毛泽东” “ 会谈”“ 哪一天不在
探问着会谈进行的情形,不在关心着会谈进行得顺利与否” 可知,这反映出抗日战争胜利
后,人民渴望和平、民主,D 项符合题意。
2. C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945 年 8 月”“ 毛先生来渝”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1945 年 8 月,应蒋介石电邀,毛泽东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1945 年10 月
10 日,国共双方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 双十协定”,C 项符合题意。
3. A 【解析】根据题干关键信息“1946 年 8 月”“ 毛泽东提出了‘ 一切反动派都是
纸老虎’ 的著名论断”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6 年 6 月,国民党军队发动全面内战,面
对国民党军队的疯狂进攻和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毛泽东提出了“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 的著名论断,A 项符合题意。
4. 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1946 年 5 月 4 日”“ 毛泽东指出……农民伸出手来要
土地,共产党是否批准,今天必须表明态度” 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毛泽东认识到农民迫切想
要拥有土地的愿望必须得到妥善解决,以激发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B 项符合题意。
国民革命运动开始于 1924 年,A 项排除;C 项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D 项是指新中国
成立后土地改革的意义,均与题意无关,排除。
5. 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1947 年年底”“ 解放区各级党政机关”“ 深入农村开展
工作” 可知,材料反映的工作与解放区的农村土地政策有关。 结合所学可知, 1947 年,中
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
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C 项符合题意。 农村土地革命发生在 1927—
1937 年;减租减息政策是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中国共产党实施《中华人民
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开始于 1950 年,A、B、D 三项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
6. C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 翻身”“ 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 农民获得了
土地等生产资料……实现了民主和平等” 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土地改革实现了农民想要拥
有土地的愿望,实现了民主和平等,反映了解放区土地改革的结果,C 项符合题意。
7. 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 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赢得
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条件”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
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翻身农民踊
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C 项符合题意。 “ 壮
大中国工农红军的力量”“ 团结农民赢得抗战胜利” “ 为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奠定基础”
分别反映的是土地革命、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A、B、D 三
项排除。
8. 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为人民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土地
改革,这次改革激发了农民踊跃参军参战的积极性,掀起了支援前线的热潮;图二是新中国成
立后的土地改革,使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图三反映了安徽凤阳小岗村
农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这三个事件都解放了农村的生
产力,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D 项符合题意。
9. 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 大别山” “ 1947 年”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 年,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B 项符合题意。
10. B 【解析】根据题干及图片信息“ 1948 年 12 月 20 日”“ 全歼匪黄维兵团” 并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8 年 11 月 6 日,人民解放军发起淮海战役。 最终,人民解放军在
双堆集地区全歼黄维兵团, B 项符合题意。
11. C 【解析】根据图名信息“ 锦州” “ 农民用小车往前线运送物资” “ 天津” 并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左图记录的是辽沈战役,中图记录的是淮海战役,右图记录的是平津战
役,三幅历史图像记录的重大事件是三大战役,C 项符合题意。
12. C 【解析】根据图名“ 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 可知, 图片描述的是人民解放军渡江
战役的场景,“ 百万雄师过大江” 正是对这一场景的生动描绘,C 项符合题意。 “ 秋收
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描述的是秋收起义;“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描述的是红军长征的情景;“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指的是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排
除 A、B、D 三项。
13. D 【解析】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 民国 38 年 4 月 23 日”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民国 38 年为公元 1949 年,材料反映的事件是 1949 年 4 月,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此
时的“ 总统府” 指的是南京国民政府,D项符合题意。
14. 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 1948 年冬” “ 民工小车队在淮海战场冒着枪林弹雨运
送弹药”“ 随大军渡江南下,取得解放战争胜利” 可知,民工小车队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
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人民的支持是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保障,D 项符合题意。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
中考考什么 中考怎么考 备考怎么做
1.重庆谈判:背景2.解放区军民的自卫反击:转战陕北 1.直接考查基础知识2.图片及示意图反映的史实 3.材料信息理解 1.重点记背知识:重庆谈判的背景;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史实 2.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实行独裁、发动内战的本质;提高材料信息的提取、辨识和理解能力
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中国土地法大纲》内容、意义 2.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时间、影响 3.三大战役:辽沈战役范围及影响;淮海战役时间、范围及影响;平津战役范围 4.南京解放和国民党南京政权的覆亡:南京解放(渡江战役)及影响、毛泽东渡江战役诗句 5.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 1.直接考查基础知识2.通过材料信息辨识反映的史实 3.图片反映的史实4.材料信息理解 5.材料主题概括 1.重点记背知识: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内容)的意义;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的时间、影响;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时间、范围及影响;渡江战役的影响;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2.充分理解国民党南京政权覆亡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多方面原因;熟悉三大战役的地理空间,培养时空观念
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
命题点1 重庆谈判 政治协商会议 国民党发动内战 解放区军民的自卫反击
1.1945年,文学家郑振铎写道:“从毛泽东先生到了重庆,开始会谈以后,我们哪一天不在探问着会谈进行的情形,不在关心着会谈进行得顺利与否?”这反映出当时中国人民的迫切愿望是( )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打倒列强,铲除军阀”
C.“还我河山,守土抗战” D.“要和平,争民主”
2.1945年8月,《新华日报》发表群众来信说:“毛先生来渝,证明了中共为和平、团结与民主而奋斗的诚意和决心,这的确反映和代表了我们老百姓的要求。”材料中的“毛先生来渝”取得的成果是( )
A.实现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C.国共签署了“双十协定” D.实现了民主统一、和平建国
3.1946年8月,毛泽东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与此相关的背景是( )
A.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
B.西北野战军粉碎了敌人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C.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D.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
命题点2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4.1946年5月4日毛泽东指出,现在类似大革命时期,农民伸出手来要土地,共产党是否批准,今天必须表明态度。这反映了( )
A.国民革命运动发展迅猛
B.革命形势发展要求改变土地政策
C.地主减租减息土地政策必须实施
D.土地改革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条件
5.1947年年底,解放区各级党政机关组成工作组深入农村开展工作。此项工作的主要目的是( )
A.开展农村土地革命 B.实行减租减息政策
C.落实《中国土地法大纲》 D.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6.《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中写道:通过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农民获得了土地等生产资料,破除了迷信,实现了民主和平等。这描述了土地改革的( )
A.背景 B.目的 C.结果 D.性质
7.1947年,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一文中指出:“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赢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条件。”由材料可知,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能够( )
A.壮大中国工农红军的力量 B.团结农民赢得抗战胜利
C.为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保障 D.为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奠定基础
8.对下图所反映的三个历史事件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图一反映的事件被称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
B.图二反映的事件激励农民踊跃参军参战,掀起支援前线的热潮
C.图三反映的事件使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D.三个事件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
命题点3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三大战役 南京解放
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9.在中国革命史的历史长卷中不难找到一座大山的名字,它呈西北东南走向,绵延千里,直插入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带,它就是大别山。大山无言,却在1947年见证了( )
A.解放战争的打响
B.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
C.战略决战的开始
D.人民解放军彻底消灭了国民党军主力
10.1948年12月20日,《华东前线》报道了一场战役中的阶段性重大胜利。这场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11.下列历史图像记录的重大事件是( )
A.平型关大捷 B.挺进大别山 C.三大战役 D.渡江战役
12.如果给右图配诗词,最恰当的选项是( )
A.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B.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C.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D.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
13.一名老兵在回忆录中写道:“在嘹亮的冲锋号角声中,我们登上总统府的顶楼……我换上了一面红旗。这时正是民国38年4月23日上午8时。”材料中的“总统府”是( )
A.南京临时政府 B.北洋军阀政府
C.广州国民政府 D.南京国民政府
14.电影《车轮滚滚》主要内容为:1948年冬,胶东解放区的一支民工小车队在淮海战场冒着枪林弹雨运送弹药。随后,小车队又随大军渡江南下,取得解放战争胜利。该电影的主题应该是( )
A.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B.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C.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D.人民支持是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保障
参考答案
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
1. D 【解析】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 1945 年” “ 毛泽东” “ 会谈”“ 哪一天不在探问着会谈进行的情形,不在关心着会谈进行得顺利与否” 可知,这反映出抗日战争胜利后,人民渴望和平、民主,D 项符合题意。
2. C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945 年 8 月”“ 毛先生来渝”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5 年 8 月,应蒋介石电邀,毛泽东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1945 年10 月 10 日,国共双方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 双十协定”,C 项符合题意。
3. A 【解析】根据题干关键信息“1946 年 8 月”“ 毛泽东提出了‘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的著名论断”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6 年 6 月,国民党军队发动全面内战,面对国民党军队的疯狂进攻和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毛泽东提出了“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的著名论断,A 项符合题意。
4. 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1946 年 5 月 4 日”“ 毛泽东指出……农民伸出手来要土地,共产党是否批准,今天必须表明态度” 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毛泽东认识到农民迫切想要拥有土地的愿望必须得到妥善解决,以激发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B 项符合题意。 国民革命运动开始于 1924 年,A 项排除;C 项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D 项是指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的意义,均与题意无关,排除。
5. 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1947 年年底”“ 解放区各级党政机关”“ 深入农村开展工作” 可知,材料反映的工作与解放区的农村土地政策有关。 结合所学可知, 1947 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C 项符合题意。 农村土地革命发生在 1927—1937 年;减租减息政策是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中国共产党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开始于 1950 年,A、B、D 三项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
6. C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 翻身”“ 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 农民获得了土地等生产资料……实现了民主和平等” 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土地改革实现了农民想要拥有土地的愿望,实现了民主和平等,反映了解放区土地改革的结果,C 项符合题意。
7. 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 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赢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条件”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C 项符合题意。 “ 壮大中国工农红军的力量”“ 团结农民赢得抗战胜利” “ 为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奠定基础” 分别反映的是土地革命、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A、B、D 三项排除。
8. 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为人民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这次改革激发了农民踊跃参军参战的积极性,掀起了支援前线的热潮;图二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使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图三反映了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这三个事件都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D 项符合题意。
9. 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 大别山” “ 1947 年”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 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B 项符合题意。
10. B 【解析】根据题干及图片信息“ 1948 年 12 月 20 日”“ 全歼匪黄维兵团”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8 年 11 月 6 日,人民解放军发起淮海战役。 最终,人民解放军在双堆集地区全歼黄维兵团, B 项符合题意。
11. C 【解析】根据图名信息“ 锦州” “ 农民用小车往前线运送物资” “ 天津”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左图记录的是辽沈战役,中图记录的是淮海战役,右图记录的是平津战役,三幅历史图像记录的重大事件是三大战役,C 项符合题意。
12. C 【解析】根据图名“ 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 可知, 图片描述的是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的场景,“ 百万雄师过大江” 正是对这一场景的生动描绘,C 项符合题意。 “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描述的是秋收起义;“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描述的是红军长征的情景;“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指的是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排除 A、B、D 三项。
13. D 【解析】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 民国 38 年 4 月 23 日”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民国 38 年为公元 1949 年,材料反映的事件是 1949 年 4 月,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此时的“ 总统府” 指的是南京国民政府,D项符合题意。
14. 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 1948 年冬” “ 民工小车队在淮海战场冒着枪林弹雨运送弹药”“ 随大军渡江南下,取得解放战争胜利” 可知,民工小车队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人民的支持是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保障,D 项符合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