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3】中考一轮 中国近代史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试卷(word版+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23】中考一轮 中国近代史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试卷(word版+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31.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0-18 16:28:43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中考考什么 中考怎么考 备考怎么做
1.国共第一次合作:建立标志、成果-黄埔军校及创办地点2.北伐战争:对象、重要战役 3.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统治政策 1.直接考查基础知识2.通过材料信息辨识反映的史实 3.图片反映的史实4.材料信息理解 1.重点记背知识: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的标志、黄埔军校;北伐战争的对象、重要战役、先锋;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政策 2.理解北伐战争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提高材料信息的提取、辨识和理解能力
1.南昌起义:时间、意义 2.秋收起义:八七会议(内容)、三湾改编(影响) 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物、地点、意义(探索出的革命道路)(高频)4.井冈山会师:会师部队 5.工农武装割据:条件、古田会议的内容 1.直接考查基础知识2.通过材料信息辨识反映的史实 3.图片反映的史实4.材料信息理解 5.材料信息概括归纳6.观点论述(新考法) 1.重点记背知识:南昌起义的时间、意义;八七会议的主要内容和三湾改编的影响;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的领导人物和重要意义;井冈山会师的部队和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的条件、古田会议的内容 2.掌握“高频考点突破与中考创新题”中的考法类型和创新题。掌握观点论述类试题的解题方法;充分理解“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对中国革命进程的影响
1.红军长征:原因、过程(胜利结束的标志)、意义、长征精神(高频) 2.遵义会议:时间、背景、内容、意义(高频) 1.直接考查基础知识2.通过材料信息辨识反映的史实 3.图片反映的史实4.材料信息理解 5.材料信息概括归纳6.跨学科(新考法) 1.重点记背知识:红军长征的原因、过程、胜利的标志、胜利的意义;遵义会议的时间、内容和重要意义 2.掌握“高频考点突破与中考创新题”中的考法类型和创新题,能够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熟悉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的图片;充分理解红军长征胜利和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中的转折性作用;提高材料信息的提取、概括和理解能力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命题点1 第一次国共合作 北伐战争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1.下表毛泽东的主要履历折射出( )
毛泽东主要履历(1924-1926)
1924年2月,任上海国民党执行部委员、组织部秘书 1925年10月,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 1926年11月,创办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
A.辛亥革命推动思想解放 B.五四运动拯救民族危亡
C.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 D.红军长征完成战略转移
2.歌谣“国共联手为革命,荡平军阀促统一!”反映的是哪一次战争( )
A.护国战争 B.北伐战争 C.二次革命 D.解放战争
3.“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与以上材料相契合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北伐战争
命题点2 南昌起义 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 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工农武装割据
4.秋收起义以后,毛泽东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这里的“星星之火”指的是( )
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B.中央革命根据地
C.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D.湘鄂赣革命根据地
5.1927年秋,毛泽东在文家市前委会议上主张放弃攻打长沙;随后主持三湾改编,确立党的支部建在连队上;之后决定工农革命军主力在井冈山周围打游击。这说明( )
A.建党建军原则的正式确立 B.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确立
C.国民革命取得决定性胜利 D.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拉开序幕
6.可以说,当时起义军退向井冈山,旨在避开占有优势的国民党军的攻击,却寻找到自己生存发展之路。材料中的“路”指的是( )
A.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B.以城市为中心
C.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D.农村包围城市
7.1929年秋,毛泽东写下诗句:“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金瓯:指国土)一片,分田分地真忙。”诗句表明,“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得以形成的重要条件是( )
A.发动秋收起义 B.进行城市斗争
C.开展土地革命 D.举行工人暴动
8.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提出了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一个科学概念。它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三者密切结合的一种斗争形式。”“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最关键因素是( )
A.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B.武装斗争
C.土地革命 D.根据地的建设
9.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根据国情,因地制宜地开展革命斗争是我党的成功经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6分)
材料一
1921年时的中共一大会址,处于法租界新辟区域的边缘地带,会场南面不远处便是农田;中共二大会址,正好处于公共租界与法租界交界线上。 ——摘编自熊月之《上海城市的国际性与中共的创立及早期发展》 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人自觉地利用上海因租界而产生的管理缝隙,进行各种革命斗争,与工农红军利用相关省份交界地区所形成的管理薄弱地带,建立各种红色政权,其事殊而其理一,都是利用事物发展的不平衡性与矛盾差异性进行革命斗争。
——摘编自熊月之《上海城市的国际性与中共的创立及早期发展》
材料三 帝国主义和国内买办豪绅阶级支持着的各派新旧军阀,从民国元年以来,相互间进行着继续不断的战争,这是半殖民地中国的特征之一。……因为有了白色政权间的长期的分裂和战争,便给了一种条件,使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共产党领导的红色区域,能够在四围白色政权包围的中间发生和坚持下来。
——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共一大、二大的选址特点。并结合材料二,分析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空间分布特点。(2分)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和农村开展革命斗争策略上的共同点。(2分)
(3)据材料三,指出中国的红色政权能够生存下来的有利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重要意义。(2分)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的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主要内容
1927年8月 南昌起义;八七会议
1927年9月 秋收起义……毛泽东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
1927年10月 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和游击战争
1928年4月 井冈山会师
1929年12月 古田会议
1931年冬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摘编自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个抗日根据地,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的新型政权形态——“三三制”政权。……在调整阶级关系方面实行减租减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在充分利用人力方面把党政军民方方面面的劳动力都动员起来、组织起来,大张旗鼓地开展大生产运动。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分析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共产党怎样创造“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推动抗日根据地建设的经济措施。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抗日根据地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4分)
(3)综合以上材料,从中国共产党根据地建设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2分)
命题点3 红军长征 遵义会议
11.下图为近代某一军事行动的行军路线
示意图。这次行动的背景是( )
A.袁世凯复辟帝制
B.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C.红军反“围剿”失利
D.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12.某位同学在课外阅读时,整理了以下表格,它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部队名称 起止时间 经过省份 行军里程
红一 方面军 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 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陕西 2.5万里
A.北伐战争 B.南昌起义 C.红军长征 D.淮海战役
13.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既能抒发个人情怀,也能反映历史的真情实况。右图所示诗歌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北伐战争
B.南昌起义
C.红军长征
D.辽沈战役
14.20世纪30年代,红军反“围剿”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援。鄂豫皖根据地中的湖北黄安流行一首歌谣:“小小黄安,人人称赞;锣鼓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材料描述的是( )
A.根据地的经济发展 B.红军完成战略转移
C.军民团结共同对敌 D.土地革命深入开展
15.有学者评价“长征是将革命划分为‘公元前’和‘公元后’的一条分界线”。之所以称之为“分界线”是因为长征( )
A.建立了中华苏维埃政权 B.找到了正确革命道路
C.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D.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16.“将他们(博古、李德)‘轰’下了台,这样重大的决定,不是经共产国际提出,而是由中国共产党自己做出,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材料所述史事发生在
( )
A.中共一大 B.八七会议 C.古田会议 D.遵义会议
17.“这次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材料中的“这次会议”
( )
A.宣告了中国共产党诞生 B.决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C.保证红军胜利结束长征 D.指明中共战后奋斗方向
18.蒋介石说:“(朱毛红军在)川南时,对人民毫无骚扰,有因饿取食土中萝卜者,每取一头,必置铜元一枚于土中。”据此推断( )
A.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 B.红军纪律严明有利于赢得民心
C.中国人民开始艰苦卓绝的抗战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19.有一首歌唱到:“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风雨侵袭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这首歌反映了( )
A.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红船精神 B.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
C.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抗战精神 D.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
20.【复兴道路 其命惟新】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开辟了中国革命新道路,实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由“沉沦”到“奋起”的转折。(20分)
材料一 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像一个元宝形,开始是下降,降到谷底,然后是上升,升出一片光明。这个深渊的“底”就在20世纪的头二十年,……五四爱国运动发生了,……中国共产党在这时候成立并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明确主张。从这时候起,中国社会内部发展明显呈现上升趋势。
——摘自张海鹏《张海鹏论近代中国历史》
材料二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是沿着一条独特的道路,引导中国革命走向复兴并逐步赢得胜利的。这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毛泽东作出了最卓越的贡献。
——摘自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简史》
材料三 毛泽东在湖南和江西农村开展武装斗争,莫斯科和中共中央政治局没有真正赞成。1931年11月的政治局会议指责毛泽东是狭隘的经验主义。1934年7月毛泽东被软禁在于都,直到是年10月长征开始时才被释放。……多年后,毛泽东回忆早年遭受的挫折,乐观地认为这些都是宝贵的财富。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1)中国共产党是近代中国由“沉沦”转向“奋起”的决定性力量。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背景。(8分)
(2)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引领近代中国“奋起”的基本要素。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阶段(1921—1937年)中国共产党创新史事一则(材料二所涉史事除外),并说明其创新点。(6分)
(3)创新意识是初中生应具备的优秀素养。根据材料三并结合革命先辈事例,简述具备创新意识需要哪些优秀素质支撑。(6分)
参考答案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1. C 【解析】根据表格关键信息“ 1924—1926” “ 任国民党执行部委员、组织部秘书”“ 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实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1924 年国共两党合作正式建立。 实行党内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国共两党合作开展国民革命,进行北伐战争,C 项符合题意。辛亥革命爆发于 1911 年,五四运动爆发于 1919 年,红军长征完成战略转移是在 1936 年,A、B、D 三项均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2. 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 国共联手” “ 荡平军阀”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4 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正式建立,1926 年,广州国民政府决定北伐,以推翻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B 项符合题意。
3. D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 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震动全国,因此该材料与北伐战争有关,D 项符合题意。 A、B、C 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4. 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 1927 年 9 月,秋收起义受挫之后,毛泽东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开始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 星星之火”。 A 项符合题意。
5. 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7 年毛泽东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途中进行三湾改编,从组织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1927 年 10 月,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D项符合题意。 1929 年古田会议召开,确立了建党建军原则,A 项排除;1935 年召开的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B 项排除;1927 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国民革命失败,C 项排除。
6. 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 起义军退向井冈山……却寻找到自己生存发展之路”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攻打城市受挫后,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D 项正确。
7. C 【解析】材料中的“ 收拾金瓯( 金瓯:指国土) 一片, 分田分地真忙” 意思是,解放了一片国土,开展轰轰烈烈的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打土豪,分田地, 建立革命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和游击战争,创造了“ 工农武装割据” 的局面,C 项符合题意。
8. A 【解析】根据题干关键信息“ 毛泽东……提出了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一个科学概念”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农武装割据是毛泽东提出的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一个科学概念。 它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三者密切结合的一种斗争形式。 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找到的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其最关键因素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A 项符合题意。
9. (1) 选址特点: 在租界新辟区域或租界交界处。 ( 1 分)分布特点:处于省份交界处或偏远地区。 (1 分) (2)利用事物发展的不平衡性与矛盾差异性进行革命 斗争(利用管理缝隙或管理薄弱地带进行革命斗争)。(2 分)
(3) 条件:白色政权间的长期的分裂和战争。 ( 1 分) 意义:保存并发展了革命力量;开展工农武装割据的斗争,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1 分)
10. (1)背景: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 (2 分)做法: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在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军队进行游击战争。(4 分)
(2) 经济措施: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 (2 分) 作用: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2 分)
(3)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等。(2 分,任答一点即可)
11. 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 行军路线示意图” 和图示“ 瑞金” “ 金沙江” “ 遵义” “ 会宁” “ 吴起镇” 等关键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红军长征行军路线示意图。 由于博古等人在军事指挥上“ 左” 的错误,红军第五次反“ 围剿” 失利,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C 项符合题意。
12. C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 红一方面军”“ 1934 年 10 月至 1935 年 10 月” “ 行军里程” “ 2. 5 万里”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4 年 10 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开始了二万五千里的长征,1935 年10 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陕北吴起镇胜利会师,C 项符合题意。 北伐战争发生于 1926—1928 年,南昌起义的时间是 1927 年 8 月 1 日,淮海战役的时间是 1948 年 11 月—1949 年 1 月,A、B、D 三项时间均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
13. C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金沙江、大渡桥都是红军长征途中的重要地点,“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反映了红军战士们长征即将胜利的喜悦之情,C 项符合题意。
14. 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20 世纪 30 年代”“ 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援” “ 男将打仗,女将送饭” 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国共对立时期红军和人民群众团结一致共同对敌,C 项正确。 A、B、D 三项材料信息均未体现,排除。
15. D 【解析】题干强调了长征具有的转折性意义,结合所学可知,红军长征的胜利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D 项正确。 建立中华苏维埃政权是 1931 年在江西瑞金召开的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宣布的,早于红军长征的时间;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是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开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是 1919 年爆发的五四运动。 A、B、C 三项与题干无关,排除。
16. D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 将他们( 博古、李德) ‘ 轰’ 下了台”“ 重大的决定,……而是由中国共产党自己做出”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5 年 1 月召开的遵义会议,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 左” 的错误,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方面问题的会议。 D 项符合题意。
17. C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 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可知,这次会议是遵义会议。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备选项,中共一大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排除 A 项;中共三大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排除 B 项;遵义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保证了红军胜利结束长征,C 项符合题意;中共七大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排除 D 项。
18. B 【解析】根据材料中“ 朱毛红军” “ 对人民毫无骚扰”“ 必置铜元一枚于土中” 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红军长征途中,纪律严明,绝不扰民,不白拿百姓东西,受到百姓的爱戴和拥护,赢得了民心,B 项符合题意。 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是遵义会议的意义,A 项排除;C、D 两项与红军长征无关,排除。
19. B 【解析】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 红军” “ 雪山” “ 草毯泥毡扎营盘”“ 风雨侵袭” “ 野菜充饥” 等可知,此歌词反映了长征途中红军克服各种艰难险阻,体现了红军战士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B 项符合题意。 红船精神、抗战精神、延安精神均与红军长征无关,排除 A、C、D 三项。
20. (1)国际背景: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共产国际的推动。 国内背景:中国迫切需要新的力量引领救亡运动;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8 分)
(2) 第一次国共合作,以新的方式推进工农革命运动;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红军长征,进行了战略转移;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 ( 任答一点即可,6 分)
(3) 为国为民为真理而奋斗的坚定信念;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乐观、执着和勇气等品格。 (6 分)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中考考什么 中考怎么考 备考怎么做
1.国共第一次合作: 1.直接考查基础知识 1.重点记背知识: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的标
建立标志、成果-黄 2.通过材料信息辨识 志、黄埔军校;北伐战争的对象、重要战
埔军校及创办地点 反映的史实 役、先锋;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政策
2.北伐战争:对象、 3.图片反映的史实 2.理解北伐战争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提高
重要战役 4.材料信息理解 材料信息的提取、辨识和理解能力
3.南京国民政府成
立:统治政策
1.南昌起义:时间、 1.直接考查基础知识 1.重点记背知识:南昌起义的时间、意义;
意义 2.通过材料信息辨识 八七会议的主要内容和三湾改编的影响;井
2.秋收起义:八七会 反映的史实 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的领导人物和重要意
议(内容)、三湾改 3.图片反映的史实 义;井冈山会师的部队和工农武装割据局面
编(影响) 4.材料信息理解 形成的条件、古田会议的内容
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5.材料信息概括归纳 2.掌握“高频考点突破与中考创新题”中的
的创建:人物、地 6.观点论述(新考 考法类型和创新题。掌握观点论述类试题的
点、意义(探索出的 法) 解题方法;充分理解“农村包围城市,武装
革命道路)(高频) 夺取政权革命道路”对中国革命进程的影响
4.井冈山会师:会师
部队
5.工农武装割据:条
件、古田会议的内容
1.红军长征:原因、 1.直接考查基础知识 1.重点记背知识:红军长征的原因、过程、
过程(胜利结束的标 2.通过材料信息辨识 胜利的标志、胜利的意义;遵义会议的时
志)、意义、长征精 反映的史实 间、内容和重要意义
神(高频) 3.图片反映的史实 2.掌握“高频考点突破与中考创新题”中的
2.遵义会议:时间、 4.材料信息理解 考法类型和创新题,能够运用跨学科知识解
背景、内容、意义 5.材料信息概括归纳 决历史问题;熟悉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的图
(高频) 6.跨学科(新考法) 片;充分理解红军长征胜利和遵义会议在中
国革命中的转折性作用;提高材料信息的提
取、概括和理解能力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命题点 1 第一次国共合作 北伐战争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1.下表毛泽东的主要履历折射出( )
毛泽东主要履历(1924-1926)
1924 年 2 月,任上海国民党执行部委员、组织部秘书
1925 年 10 月,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
1926 年 11 月,创办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
A.辛亥革命推动思想解放 B.五四运动拯救民族危亡
C.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 D.红军长征完成战略转移
2.歌谣“国共联手为革命,荡平军阀促统一!”反映的是哪一次战争( )
A.护国战争 B.北伐战争 C.二次革命 D.解放战争
3.“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
使“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
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与以上材料相契合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北伐战争
命题点 2 南昌起义 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 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
根据地的意义工农武装割据
4.秋收起义以后,毛泽东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点
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这里的“星星之火”指的是( )
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B.中央革命根据地
C.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D.湘鄂赣革命根据地
5.1927年秋,毛泽东在文家市前委会议上主张放弃攻打长沙;随后主持三湾改
编,确立党的支部建在连队上;之后决定工农革命军主力在井冈山周围打游击。这
说明( )
A.建党建军原则的正式确立 B.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确立
C.国民革命取得决定性胜利 D.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拉开序幕
6.可以说,当时起义军退向井冈山,旨在避开占有优势的国民党军的攻击,却寻找
到自己生存发展之路。材料中的“路”指的是( )
A.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B.以城市为中心
C.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D.农村包围城市
7.1929年秋,毛泽东写下诗句:“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金
瓯:指国土)一片,分田分地真忙。”诗句表明,“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得以形成
的重要条件是( )
A.发动秋收起义 B.进行城市斗争
C.开展土地革命 D.举行工人暴动
8.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提出了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理
论的一个科学概念。它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
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三者密切结合的一种斗争形
式。”“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最关键因素是( )
A.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B.武装斗争
C.土地革命 D.根据地的建设
9.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根据国情,因地制宜地开
展革命斗争是我党的成功经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6分)
材料一
1921 年时的中共一大会址,处于
法租界新辟区域的边缘地带,会场
南面不远处便是农田;中共二大会
址,正好处于公共租界与法租界交
界线上。
——摘编自熊月之《上海城市的国
际性与中共的创立及早期发展》
1929-1932 年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人自觉地利用上海因租界而产生的管理缝隙,进行各种革命
斗争,与工农红军利用相关省份交界地区所形成的管理薄弱地带,建立各种红色政
权,其事殊而其理一,都是利用事物发展的不平衡性与矛盾差异性进行革命斗争。
——摘编自熊月之《上海城市的国际性与中共的创立及早期发展》
材料三 帝国主义和国内买办豪绅阶级支持着的各派新旧军阀,从民国元年以
来,相互间进行着继续不断的战争,这是半殖民地中国的特征之一。……因为有了
白色政权间的长期的分裂和战争,便给了一种条件,使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共产党
领导的红色区域,能够在四围白色政权包围的中间发生和坚持下来。
——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共一大、二大的选址特点。并结合材料二,分析农村革
命根据地的空间分布特点。(2分)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和农村开展革命斗争策略上的共同点。(2
分)
(3)据材料三,指出中国的红色政权能够生存下来的有利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其重要意义。(2分)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的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主要内容
1927 年 8 月 南昌起义;八七会议
1927 年 9 月 秋收起义……毛泽东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
1927 年 10 月 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和游击战争
1928 年 4 月 井冈山会师
1929 年 12 月 古田会议
1931 年冬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摘编自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个抗日根据地,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的新
型政权形态——“三三制”政权。……在调整阶级关系方面实行减租减息,调动农
民生产积极性;在充分利用人力方面把党政军民方方面面的劳动力都动员起来、组
织起来,大张旗鼓地开展大生产运动。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分析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
共产党怎样创造“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推动抗日根据地建设的经济措
施。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抗日根据地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4分)
(3)综合以上材料,从中国共产党根据地建设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2分)
命题点 3 红军长征 遵义会议
11.下图为近代某一军事行动的行军路线
示意图。这次行动的背景是( )
A.袁世凯复辟帝制
B.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C.红军反“围剿”失利
D.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12.某位同学在课外阅读时,整理了以下表格,它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部队名称 起止时间 经过省份 行军里程
红一 1934 年 10 月至 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 2.5 万里
方面军 1935 年 10 月 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陕西
A.北伐战争 B.南昌起义 C.红军长征 D.淮海战役
13.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既能抒发个人情怀,也能反映历史的真情实
况。右图所示诗歌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北伐战争
B.南昌起义
C.红军长征
D.辽沈战役
14.20世纪 30年代,红军反“围剿”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援。鄂豫皖根据地中
的湖北黄安流行一首歌谣:“小小黄安,人人称赞;锣鼓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
仗,女将送饭。”材料描述的是( )
A.根据地的经济发展 B.红军完成战略转移
C.军民团结共同对敌 D.土地革命深入开展
15.有学者评价“长征是将革命划分为‘公元前’和‘公元后’的一条分界线”。
之所以称之为“分界线”是因为长征( )
A.建立了中华苏维埃政权 B.找到了正确革命道路
C.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D.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16.“将他们(博古、李德)‘轰’下了台,这样重大的决定,不是经共产国际提
出,而是由中国共产党自己做出,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材料所述史事发生在
( )
A.中共一大 B.八七会议 C.古田会议 D.遵义会议
17.“这次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
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材料中的“这次会议”
( )
A.宣告了中国共产党诞生 B.决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C.保证红军胜利结束长征 D.指明中共战后奋斗方向
18.蒋介石说:“(朱毛红军在)川南时,对人民毫无骚扰,有因饿取食土中萝卜
者,每取一头,必置铜元一枚于土中。”据此推断( )
A.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 B.红军纪律严明有利于赢得民心
C.中国人民开始艰苦卓绝的抗战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19.有一首歌唱到:“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
百炼不怕难。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风雨侵袭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
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这首歌反映了( )
A.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红船精神 B.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
C.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抗战精神 D.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
20.【复兴道路 其命惟新】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开辟了中
国革命新道路,实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由“沉沦”到“奋起”的转折。(20分)
材料一 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像一个元宝形,开始是下降,降到谷底,然后
是上升,升出一片光明。这个深渊的“底”就在 20 世纪的头二十年,……五四爱
国运动发生了,……中国共产党在这时候成立并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明确主张。从这
时候起,中国社会内部发展明显呈现上升趋势。
——摘自张海鹏《张海鹏论近代中国历史》
材料二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是沿着一条独特的道路,引导中国革命走
向复兴并逐步赢得胜利的。这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在这个过
程中,毛泽东作出了最卓越的贡献。
——摘自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简史》
材料三 毛泽东在湖南和江西农村开展武装斗争,莫斯科和中共中央政治局没有
真正赞成。1931 年 11 月的政治局会议指责毛泽东是狭隘的经验主义。1934 年 7 月
毛泽东被软禁在于都,直到是年 10 月长征开始时才被释放。……多年后,毛泽东
回忆早年遭受的挫折,乐观地认为这些都是宝贵的财富。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1)中国共产党是近代中国由“沉沦”转向“奋起”的决定性力量。根据材料一并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背景。(8分)
(2)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引领近代中国“奋起”的基本要素。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
知识,列举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阶段(1921—1937年)中国共产党创新史事一则
(材料二所涉史事除外),并说明其创新点。(6分)
(3)创新意识是初中生应具备的优秀素养。根据材料三并结合革命先辈事例,简述
具备创新意识需要哪些优秀素质支撑。(6分)
参考答案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1. C 【解析】根据表格关键信息“ 1924—1926” “ 任国民党执行部委员、组织部秘
书”“ 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实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
标,1924 年国共两党合作正式建立。 实行党内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国共两
党合作开展国民革命,进行北伐战争,C 项符合题意。辛亥革命爆发于 1911 年,五四运动爆发
于 1919 年,红军长征完成战略转移是在 1936 年,A、B、D 三项均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2. 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 国共联手” “ 荡平军阀”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4 年,
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正式建立,1926 年,广州国民政府决定北伐,以推翻吴佩
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B 项符合题意。
3. D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 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 并结合所学知
识可知,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震动全国,因此该材料与北伐战争有关,D 项符合题
意。 A、B、C 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4. 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并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在 1927 年 9 月,秋收起义受挫之后,毛泽东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改向敌
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开始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
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 星星之火”。 A 项符合题意。
5. 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7 年毛泽东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改
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途中进行三湾改编,从组织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1927 年
10 月,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D项符合题意。
1929 年古田会议召开,确立了建党建军原则,A 项排除;1935 年召开的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
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B 项排除;1927 年蒋介石和汪精
卫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国民革命失败,C 项排除。
6. 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 起义军退向井冈山……却寻找到自己生存发展之路” 并结合
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攻打城市受挫后,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
弱的山区进军,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D 项正
确。
7. C 【解析】材料中的“ 收拾金瓯( 金瓯:指国土) 一片, 分田分地真忙” 意思是,解放了
一片国土,开展轰轰烈烈的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率领工农
革命军在井冈山打土豪,分田地, 建立革命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和游击战争,创造了“ 工农武装
割据” 的局面,C 项符合题意。
8. A 【解析】根据题干关键信息“ 毛泽东……提出了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一个科学
概念”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农武装割据是毛泽东提出的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一个科
学概念。 它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
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三者密切结合的一种斗争形式。 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
相结合,找到的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其最关键因素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A 项符合题
意。
9. (1) 选址特点: 在租界新辟区域或租界交界处。 ( 1 分)分布特点:处于省份交界处或偏
远地区。 (1 分) (2)利用事物发展的不平衡性与矛盾差异性进行革命 斗争(利用管理缝隙或
管理薄弱地带进行革命斗争)。(2 分)
(3) 条件:白色政权间的长期的分裂和战争。 ( 1 分) 意义:保存并发展了革命力量;开展工农
武装割据的斗争,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1 分)
10. (1)背景: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
弱的山区进军。 (2 分)做法: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在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军
队进行游击战争。(4 分)
(2) 经济措施: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 (2 分) 作
用: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2 分)
(3)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等。(2 分,任答一点即可)
11. 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 行军路线示意图” 和图示“ 瑞金” “ 金沙江” “ 遵
义” “ 会宁” “ 吴起镇” 等关键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红军长征行军路线示意图。
由于博古等人在军事指挥上“ 左” 的错误,红军第五次反“ 围剿” 失利,为了保存革命力
量,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C 项符合题意。
12. C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 红一方面军”“ 1934 年 10 月至 1935 年 10 月” “ 行
军里程” “ 2. 5 万里”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4 年 10 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红一
方面军)开始了二万五千里的长征,1935 年10 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陕北吴起镇胜利会
师,C 项符合题意。 北伐战争发生于 1926—1928 年,南昌起义的时间是 1927 年 8 月 1
日,淮海战役的时间是 1948 年 11 月—1949 年 1 月,A、B、D 三项时间均与题干信息不符,
排除。
13. C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金
沙江、大渡桥都是红军长征途中的重要地点,“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反映了红
军战士们长征即将胜利的喜悦之情,C 项符合题意。
14. 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20 世纪 30 年代”“ 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援” “ 男将打
仗,女将送饭” 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国共对立时期红军和人民群众团结一致共同对敌,C 项正
确。 A、B、D 三项材料信息均未体现,排除。
15. D 【解析】题干强调了长征具有的转折性意义,结合所学可知,红军长征的胜利保存了党和
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D 项正确。 建立中华苏维埃政权是 1931 年在江西瑞
金召开的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宣布的,早于红军长征的时间;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
路是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开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是 1919 年爆发的五四运动。 A、B、C
三项与题干无关,排除。
16. D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 将他们( 博古、李德) ‘ 轰’ 下了台”“ 重大的决
定,……而是由中国共产党自己做出”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5 年 1 月召开的遵义会议,集
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 左” 的错误,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
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遵义会议是中
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方面问
题的会议。 D 项符合题意。
17. C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 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
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可知,这次会议是遵义会议。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备选项,中共一大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排除 A 项;中共三大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
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排除 B 项;遵义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
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保证了红军胜利结束长征,C 项符合题意;中共七大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
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排除 D 项。
18. B 【解析】根据材料中“ 朱毛红军” “ 对人民毫无骚扰”“ 必置铜元一枚于土中”
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红军长征途中,纪律严明,绝不扰民,不白拿百姓东西,受到百姓的
爱戴和拥护,赢得了民心,B 项符合题意。 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是遵义会议的意义,A 项
排除;C、D 两项与红军长征无关,排除。
19. B 【解析】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 红军” “ 雪山” “ 草毯泥毡扎营盘”“ 风雨侵
袭” “ 野菜充饥” 等可知,此歌词反映了长征途中红军克服各种艰难险阻,体现了红军战士
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B 项符合题意。 红船精神、抗战精神、延安精神均与红军长征无
关,排除 A、C、D 三项。
20. (1)国际背景: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共产国际的推动。 国内背景:中国迫切需要新的力量
引领救亡运动;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各地共产
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8 分)
(2) 第一次国共合作,以新的方式推进工农革命运动;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
原则;红军长征,进行了战略转移;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西安事变
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 ( 任答一点即可,6 分)
(3) 为国为民为真理而奋斗的坚定信念;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乐观、执着和勇气等品格。
(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