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中考考什么 中考怎么考 备考怎么做
1.洋务运动:背景、主要内容(创办企业性质、教育、海军)、地位、影响、局限性及失败原因(高频) 2.左宗棠收复新疆:人物事迹 1.直接考查基础知识2.通过材料信息辨识反映的史实、人物 3.图片反映的史实/理解图片材料信息4.材料信息理解 1.重点记背知识:洋务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近代企业、教育、海军)、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及影响、局限性及失败原因 2.掌握“高频考点突破与中考创新题”中的考法类型和创新题;充分理解洋务运动对中国经济、军事、教育近代化的影响;熟记展现洋务运动重要成就图片
1.甲午中日战争:人物、主要战役(高频) 2.《马关条约》:内容及危害、影响(高频) 1.直接考查基础知识2.通过材料信息辨识反映的史实 3.图片反映的史实4.材料信息理解 5.跨学科(新考法) 1.重点记背知识:甲午中日战争英雄人物(邓世昌)、主要战役、《马关条约》的内容、各条款的危害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2.掌握“高频考点突破与中考创新题”中的考法类型和创新题;充分理解《马关条约》各条款对中国政治、经济的影响;熟悉甲午中日战争的图片及相关漫画;提高材料关键信息的提取、辨识和理解能力;能够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历史问题
1.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活动、维新思想的传播 2.戊戌变法:背景、人物、内容、地位、失败原因 1.直接考查基础知识2.通过材料信息辨识反映的史实、人物3.图片反映的史实4.材料信息理解 5.材料信息概括归纳 1.重点记背知识:维新派代表人物及活动、影响;戊戌变法的背景、人物、变法内容、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及失败的原因2.充分理解维新派活动的时代背景、戊戌变法对中国政治、思想解放的影响;感悟维新派人物的精神品质;提高材料关键信息的提取、辨识和理解能力
1.义和团运动:斗争对象等 2.《辛丑条约》:内容及危害、影响(高频) 1.直接考查基础知识2.通过材料信息辨识反映的事件、条约3.图片反映的史实 4.材料信息理解 1.重点记背知识:义和团运动的斗争对象;《辛丑条约》的内容(禁止反帝和毁炮驻兵条款)及危害、影响 2.掌握“高频考点突破与中考创新题”中的考法类型和创新题;充分理解《辛丑条约》禁止反帝对中国的深刻危害及标志性影响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命题点1 洋务运动
1.下列是历史兴趣小组给下图拟定的标题,
合适的是( )
A.洋务运动示意图
B.沙俄侵占我国领土示意图
C.义和团运动形势示意图
D.列强在华“势力范围”示意图
2.下表是中国近代某一时期三个新式学校的课程内容,与这三个学堂的设立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应是( )
学堂 开设课程
- 《圣谕广训》、《孝经》、船舶驾驶、射击、指挥
二 经学(儒家经典)、化学、天文测算、万国公法
三 学员需通儒家经典、微积分、重学、汽学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3.洋务运动兴办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多所学校,在这些学校就读过的学生中,有北洋海军军官邓世昌,京张铁路总工程师詹天佑,翻译《天演论》的严复。以上描述表明洋务运动( )
A.巩固封建帝制 B.创建强大海军
C.培养近代人才 D.创办近代企业
4.下图为洋务派开办的部分企业。
1862年,李鸿章在上海设立三个洋炮局,另命属下向英国军官学习操用火炮。 1865年,曾国藩和李鸿章在上海开设江南制造局。 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城外开设福州船政局,机器从法国购得。 1877年,丁宝桢在四川开设一个机器制造局。 1878年,左宗棠在甘肃创办一个织呢局。
据此可知洋务派( )
A.获得了中央的大力支持 B.前期主要发展民用工业
C.主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D.创办的企业都在沿海地区
5.洋务运动期间的某些企业,在运行中一般都计算成本,吸纳民间资本,其产品主要销售于国内市场,追逐利润。下列属于这类企业的是( )
A.安庆内军械所 B.福州船政局
C.江南制造总局 D.湖北织布局
6.据右面的漫画可知,洋务运动( )
A.得到西方列强鼎力相助
B.使中国走上了富强道路
C.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统治
D.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7.《江南制造总局翻译西书事略》记载,1871—1880年,江南制造总局刊印译书98种235册,译成未印者45种140余册;这些译书绝大多数是西方自然科学书籍,对当时的知识界,尤其是后来的维新变法骨干人物产生了启发和影响。据此可知,这些“西书”的翻译出版( )
A.开启了传播西方自然科学之门 B.抵制了西方列强的军事文化侵略
C.推动了近代中国思想文化演变 D.直接促使维新变法提上议事日程
8.有学者认为,奕诉、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以变应变,开展挽救清王朝的自强活动,他们实际上“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对此理解正确的是,洋务派( )
A.解决了中国面临的边疆危机 B.自发地进行了政治制度的变革
C.实现了“自强”“求富”目标 D.客观上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9.史载:轮船招商局初期仅有轮船三艘,1876年增至十二艘,洋商大起嫉忌,旗昌、怡和、太古等外国航运公司纷纷跌价。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洋务运动( )
A.对外国资本入侵有一定的抵御作用 B.使中国开始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
C.使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D.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10. 绘制思维导图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下列选项与图中序号对应完全正确的是( )
A.①近代的屈辱与抗争 ②戊戌变法 ③地主阶级 ④三民主义
B.①近代的屈辱与抗争 ②辛亥革命 ③资产阶级 ④民主与科学
C.①近代化的探索 ②辛亥革命 ③资产阶级 ④三民主义
D.①近代化的探索 ②戊戌变法 ③地主阶级 ④民主与科学
11.对比同类历史事件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技能之一。从下面描述中可得出中俄两国改革的相同之处是( )
A.瓦解了封建制度 B.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进行制度创新
C.实现了富国强兵 D.注重自然科学课程,培养科技人才
12.下面是徐中约所著《中国近代史》目录的部分内容。在第十三章13.2中可以查阅到的史事最可能是( )
第十三章 外国侵占台湾、新疆与安南 13.1日本侵略台湾,1871-1874年 13.2俄国侵占伊犁,1871--1881年 13.3争夺安南的中法战争,1884-1885年
A.左宗棠收复新疆 B.北洋水师正式成军
C.邓世昌壮烈殉国 D.签订《马关条约》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1894年,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生铁炉正式出铁。外国报刊将其视为中国崛起的象征,惊呼:“汉阳铁厂之崛起于中国,大有振衣千仞一览众山之势。”从1895年到1911年,汉阳铁厂是中国唯一的钢铁生产基地,生铁年产量最高的1910年达到119万吨,钢产量6万吨,超过了同期日本最大钢铁企业的年产量。中国早期兴建的京汉、粤汉、津浦等八条铁路干线所用钢轨和钢件均由其提供,产品一度远销美国、澳大利亚。
——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图册》(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 近代报刊的出现,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培育了一批拥有新知的人才群体,改变了人们的旧观念,推动了国人对近代民主制度的探索,从而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前进步伐。
——摘编自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用书《历史必修第二册》
材料三 以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站在时代前列,率先发出“振兴中华”的呐喊。武昌起义的枪声,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中华民国的成立,实现了近代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辛亥革命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川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材料一中的汉阳铁厂创办于中国近代的哪一运动中?根据材料一,说说汉阳铁厂受到外国报刊高度评价的理由。(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的名称。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报刊的进步作用。(4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根据材料三,说出辛亥革命最主要的历史功绩。(4分)
命题点2 甲午中日战争 《马关条约》 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14.丘逢甲《春愁》诗写道:“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该诗“哭”的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北京条约》
15.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艰难生存。西方列强在华取得的下列权益中,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影响最大的是( )
A.割香港岛给英国
B.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北京条约》的赔款额度大幅增加
D.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16.下图为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赔款数额与中、日政府年财政收入对比示意图。据此可知( )
25000
15000
5000
0
A.日本割占了辽东半岛 B.中日经济差距急剧缩小
C.清政府财政负担加重 D.日本开始推行对外扩张
命题点3 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17.下面是某班同学为艺术节演出而编写的历史人物剧的提纲。据此推断这位历史人物是( )
A.李鸿章 B.康有为 C.孙中山 D.陈独秀
18.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这些报刊的主旋律是( )
A.有田同耕 B.变法图强 C.民主科学 D.驱除鞑虏
19.1898年,《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在当时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术语渐渐成为报纸文章的常用语,许多爱国志士爱用这类术语作为子女的名字。这主要表明《天演论》在当时中国的宣传( )
A.开启了西方学术成果的传播 B.适应了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
C.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D.阻碍了传统思想的发扬光大
20.史学家陈旭麓在评价百日维新时指出:“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灭干净的。”此观点旨在说明百日维新( )
A.弘扬了民主科学 B.结束了君主专制
C.实现了自强求富 D.促进了思想启蒙
21.在戊戌变法期间,军机大臣们在为光绪帝草拟的变法诏令中,往往偷梁换柱,变换其内容。还有些守旧官僚,对于变法诏令说“看不懂”,或者说“没办过”,拒不执行。由此可见戊戌变法( )
A.受到了封建顽固势力阻挠 B.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
C.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 D.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22. “如果认为维新是要从顶端而不是从基础上开始的话,在这一张变法的清单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并且条条都是可以付诸实施的;但是这种以上谕变法的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这是一位外国人对近代中国某次运动的评价,他想要表达的是( )
A.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无可挑剔 B.洋务派的措施健全可行
C.戊戌变法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D.辛亥革命缺乏思想动员
23.为落实“双减”要求,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某班成立了历史兴趣小组。在讨论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时,同学们提出了以下观点,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
A.都主张学习西方 B.都主张暴力革命
C.都主张民主共和 D.都主张君主立宪
命题点4 义和团运动 抗击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
24.义和团宣称:“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义和团运动的历史进步性主要体现在( )
A.推翻清朝统治 B.反抗外来侵略
C.发展资本主义 D.追求民主政治
25.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发布上谕称:“近畿及山东等省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执干戈以卫社稷,……人人敢死,张我国威。”材料表明义和团运动( )
A.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 B.具有盲目排外的性质
C.得到清政府一贯支持 D.使变法图强成为共识
26.《辛丑条约》第十款规定:各省官员必须保证外国人的安全,否则立予革职,永不录用。这一规定标志着清政府( )
A.加强了对老百姓财富的搜刮 B.丧失了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
C.削弱了中国军队整体的实力 D.成为了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27.晚清时期的外交机构经历了从五口通商大臣到总理衙门,再到外务部的变迁,是社会急剧变化的缩影。规定“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的条约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是( )
A.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B.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C.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8.对下表内容分析归纳最恰当的是( )
侵华战争 不平等条约 中国人民抗争
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
甲午中日战争 《马关条约》 邓世昌壮烈殉国
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A.列强的人侵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B.中国领土主权遭到破坏
C.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加深 D.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9.如下图所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这警醒我们青少年要( )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北京条约》
A.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B.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C.具有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D.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趋势
30.某历史教师复习教学时对“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先后做了如下设计: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此教学内容设计的调整旨在( )
A.更凸显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 B.更突出历史事件的时序性
C.更揭示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原因 D.更关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31.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民族屈辱史,又是一部民族抗争史。面对列强的入侵,中华民族不怕牺牲,前赴后继,民族之魂在血雨腥风中重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三幅漫画
材料二 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廖保平《铁屋里的大国突围》
材料三 以下材料是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的部分目录
(1)材料一中的三幅漫画分别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哪三次列强侵华事件?请结合当时的国际背景,分别指出它们发生的根本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指的是什么?近代前期中国社会在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分别通过哪些重大历史活动来“重建文化自信心”?(5分)
(3)材料三的目录出现了错误,请改正,并说明理由。(提示:理由从时间和影响两个角度思考。2分)
参考答案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1. A 【解析】根据地图信息“ 江南制造总局”“ 安庆内军械所”“ 洋务派” 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地图展示了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创办的企业、学堂、海军基地的情况,A 项符合题意。 B、C、D 三项与地图信息无关,排除。
2. B 【解析】 根据表格信息中开设的课程包括船舶驾驶、射击、天文测算、微积分等可知,学堂课程安排学 习西方先进技术,但又需要学习儒家经典、《孝经》等, 说明在根本上仍然重视传统文化。 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时期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同时注重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学习,B 项符合题意。
3. C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洋务运动中兴办的新式学校先后培养了邓世昌、詹天佑和严复等人才,说明洋务运动培养了近代人才,C 项符合题意。 A、B、D 三项都与题意不符,排除。
4. C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 洋炮局”“ 向英国军官学习操用火炮”“ 江南制造局” “ 开设福州船政局,机器从法国购得”“ 机器制造局” 等可知,洋务派开办了一大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C 项符合题意。 材料并未体现洋务派获得中央的大力支持,排除 A 项;洋务运动前期主要发展近代军事工业,而非民用工业,排除 B 项;材料中“ 四川” “ 甘肃” 均不是沿海地区,排除 D 项。
5. D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 洋务运动期间”“ 计算成本,吸纳民间资本” “ 销售于国内市场,追逐利润” 可知,材料反映的企业吸纳民间资本筹办,在民间经营,属于洋务运动时期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 结合所学可知,湖北织布局是张之洞在“ 求富” 主张下开办的近代民用企业,D 项符合题意。 安庆内军械所、福州船政局和江南制造总局均是洋务派以“ 自强” 为口号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与材料信息不符,A、B、C 三项排除。
6. C 【解析】根据漫画信息可知,洋务运动根植于封建主义土壤,在西方列强侵略和顽固派阻挠的双重阻力下,最终枯萎。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统治,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C 项正确。 A、B 两项说法错误,排除;D 项漫画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7. 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江南制造总局刊印译书…… 绝大多数是西方自然科学书籍,对当时的知识界,尤其是后来的维新变法骨干人物产生了启发和影响” 可知, 西方自然科学书籍的引入,使中国知识分子,特别是维新变法人士受到启发,说明这些译书推动了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演变,C 项符合题意。
8. 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 洋务派”“ 开展挽救清王朝的自强活动,他们实际上‘ 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派虽然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向西方学习,但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历程,D 项正确。
9. 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 轮船招商局”“ 外国航运公司纷纷跌价”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中创办了轮船招商局等一系列近代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的创建与运营,使旗昌、怡和、太古等外国航运公司瓜分长江内河航运的垄断局面被打破,使外国航运公司纷纷跌价,反映了洋务运动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A 项符合题意。 B 项与史实不符,排除;C 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排除 D 项。
10. D 【解析】根据思维导图中的关键信息“ 经济近代化”“ 政治近代化”“ 思想近代化”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都是近代各阶层有志之士试图挽救中国所开展的运动,属于近代化的探索这一主题,排除 A、B 两项;根据图中“ 变法图强” “ 康有为” 等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②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是戊戌变法,C 项排除;根据图中“ 洋务运动” “ 新文化运动”等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③④分别是地主阶级、民主与科学,D 项符合题意。
11. 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 1697 年彼得一世” “ 算术、外语、航海、工程以及海军学校等,给俄国培养了 大量人才” “ 洋务派…… 开设了船舶制造、航海理论、几何、物理学课程” 可知,清政府与俄国都派遣留学生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增设自然科学课程,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D 项正确。 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最终以失败告终,并未实现富国强兵,A、C 两项错误;两则材料均未反映制度创新,B 项排除。
12. A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3. 2 俄国侵占伊犁, 1871—1881 年”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 世纪 70 年代,中国边疆形势严峻,俄国派兵侵占了伊犁。 1875 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左宗棠率领装备了新式武器和进行了新式训练的清军,成功收复新疆,A 项符合题意。 北洋水师正式成立于 1888 年,排除 B 项;邓世昌于 1894 年壮烈殉国,排除 C 项;1895 年《马关条约》签订,排除 D 项。
13. (1)运动:洋务运动。 ( 2 分) 理由:汉阳铁厂是当时中国唯一的钢铁生产基地;产量高;质量优;产品远销国内外。 (2 分。 答出一点即可)
(2) 报纸名称:《申报》。 (2 分) 作用: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培育了有新知的人才;改变了人们的旧观念; 推动中国的近代化等。 (2 分。 答出两点即可)
(3) 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或民族、民权、民生)。 ( 2 分) 历史功绩: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 2 分。答出一点即可)
14. C 【解析】根据材料中关键词“ 割台湾”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中规定“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C项符合题意。
15. B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 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影响最大”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规定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便利了外国对中国的资本输出,进一步挤压民族工业的生存空间,B 项符合题意。 “ 割香港岛给英国”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北京条约》 的赔款额度大幅增加” 加重了中国人民的经济负担,“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表明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A、C、D 三项并未对民族工业产生直接影响,排除。
16. C 【解析】根据示意图信息可知,赔款数额是清政府年财政收入的 3 倍左右,为支付赔款,清政府的财政负担必然加重,C 项符合题意。 根据示意图中的 “ 赎辽费” 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 签订后,三国干涉还辽,日本没能割占辽东半岛;中日经济差距急剧缩小与史实不符,日本开始推行对外扩张在示意图中并未体现,A、B、D 三项排除。
17. 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 广东” “ 上书皇帝” “ 变法改良主张”“ 参与百日维新运动”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是广东南海县人,《马关条约》签订后,康有为和梁启超联合各省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1898 年,领导了百日维新运动,运动失败后逃亡日本,B 项符合题意。
18. 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 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后,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变法维新思想,主张通过变法来挽救民族危亡,因此这一时期报刊的主旋律是变法图强,B 项符合题意。有田同耕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主张;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驱除鞑虏是孙中山提出的,与维新派无关,排除 A、C、D 三项。
19. 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 1898 年,《天演论》 宣传‘ 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 的生物进化理论” 及这些术语成为报纸文章的常用语和很多爱国志士子女的名字可知,在当时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的情况下,《天演论》适应了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故而受到人们的追捧,B 项符合题意。
20. 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 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灭干净的”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意在说明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D项正确。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排除 A 项;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排除 B 项;洋务运动旨在“ 自强”“ 求富”,但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排除 C 项。
21. A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 军机大臣们” “ 变法诏令中, 往往偷梁换柱, 变换其内容” “ 守旧官僚” “ 看不懂” “ 没办过” “ 拒不执行” 可知,戊戌变法期间,由于损害了封建顽固势力的既得利益,新政受到了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与破坏,A 项正确。 B、C、D三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22. C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 维新” “ 倒置的金字塔”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维新派主张变法图强,发动了戊戌变法,这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改革并未发动群众,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因此被称为“ 倒置的金字塔”,C 项符合题意。
23. 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二者都主张向西方学习,A 项符合题意。
24. 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 义和团宣称:‘ 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曾提出“ 扶清灭洋” 的口号,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反抗西方侵略势力,故义和团运动的历史进步性主要体现在反抗外来侵略,B 项符合题意。
25. 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 义兵……集者不下数十万人”“ 执干戈以卫社稷” “ 人人敢死,张我国威” 可知,义兵面对侵略者时,拿起手中武器反抗,不畏生死,保卫国家,扬我国威,因此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A 项正确。 B、C、D 三项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
26. D 【解析】根据题干关键信息“ 必须保证外国人的安全”“ 立予革职,永不录用” 可知,《辛丑条约》中的内容侧重保护外国人的利益与安全,说明清政府沦为了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D 项符合题意。 A、B、C三项题干均未涉及相关内容,排除。
27. D 【解析】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规定 ‘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的条约” 是《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彻底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D 项符合题意。 《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A 项排除;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签订的《北京条约》和《天津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B 项排除;鸦片战争中签订的《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 项排除。
28. A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其主要内容为列强对中国发起侵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民族危亡下中国人民奋起反抗,A 项符合题意。 B、C、 D 三项从材料中无法看出,排除。
29. B 【解析】图示反映了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警示我们落后就要挨打,中国要屹立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提高综合国力。 因此,这些苦难警醒我们青少年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B 项正确。 传统文化、民族自信心、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信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A、C、D 三项排除。
30. A 【解析】根据图表信息可知,该教师未调整前的教学内容设计是按照主题内容划分的,即“ 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 共同体现了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加剧,“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共同体现了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但两个主题内容独立,未能联系起来; 调整后则按照“ 危机—探索—危机—探索—危机” 的方式设计,更能体现近代中国人民在面对民族危机加剧时的不懈探索,更能凸显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A 项符合题意。
31. (1)事件:鸦片战争。 ( 1 分) 根本原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迫切要求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1 分) 事件:甲午中日战争。 ( 1 分) 根本原因: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开始崛起,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 1 分) 事件: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 分)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世界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 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1 分)
(2) 文化危机:文化自信缺失。 ( 2 分) 物质层面:洋务运动;制度层面: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精神层面: 新文化运动。 (3 分)
(3) 改正:将第 18 课改成“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第 19 课改成“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理由: 1931 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挑起侵华战争,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在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危急时刻,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937 年 7 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全民族抗战由此开始。 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2 分)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中考考什么 中考怎么考 备考怎么做
1.洋务运动:背景、 1.直接考查基础知识 1.重点记背知识:洋务运动的背景、主要
主要内容(创办企业 2.通过材料信息辨识 内容(近代企业、教育、海军)、在中国
性质、教育、海 反映的史实、人物 近代史上的地位及影响、局限性及失败原
军)、地位、影响、 3.图片反映的史实/ 因
局限性及失败原因 理解图片材料信息 2.掌握“高频考点突破与中考创新题”中
(高频) 4.材料信息理解 的考法类型和创新题;充分理解洋务运动
2.左宗棠收复新疆: 对中国经济、军事、教育近代化的影响;
人物事迹 熟记展现洋务运动重要成就图片
1.甲午中日战争:人 1.直接考查基础知识 1.重点记背知识:甲午中日战争英雄人物
物、主要战役(高 2.通过材料信息辨识 (邓世昌)、主要战役、《马关条约》的
频) 反映的史实 内容、各条款的危害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马关条约》:内 3.图片反映的史实 2.掌握“高频考点突破与中考创新题”中
容及危害、影响(高 4.材料信息理解 的考法类型和创新题;充分理解《马关条
频) 5.跨学科(新考法) 约》各条款对中国政治、经济的影响;熟
悉甲午中日战争的图片及相关漫画;提高
材料关键信息的提取、辨识和理解能力;
能够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历史问题
1.康有为、梁启超等 1.直接考查基础知识 1.重点记背知识:维新派代表人物及活
维新派:人物活动、 2.通过材料信息辨识 动、影响;戊戌变法的背景、人物、变法
维新思想的传播 反映的史实、人物 内容、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及失败的原因
2.戊戌变法:背景、 3.图片反映的史实 2.充分理解维新派活动的时代背景、戊戌
人物、内容、地位、 4.材料信息理解 变法对中国政治、思想解放的影响;感悟
失败原因 5.材料信息概括归纳 维新派人物的精神品质;提高材料关键信
息的提取、辨识和理解能力
1.义和团运动:斗争 1.直接考查基础知识 1.重点记背知识:义和团运动的斗争对
对象等 2.通过材料信息辨识 象;《辛丑条约》的内容(禁止反帝和毁
炮驻兵条款)及危害、影响
2.《辛丑条约》:内 反映的事件、条约 2.掌握“高频考点突破与中考创新题”中
容及危害、影响(高 3.图片反映的史实 的考法类型和创新题;充分理解《辛丑条
频) 4.材料信息理解 约》禁止反帝对中国的深刻危害及标志性
影响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命题点 1 洋务运动
1.下列是历史兴趣小组给下图拟定的标题,
合适的是( )
A.洋务运动示意图
B.沙俄侵占我国领土示意图
C.义和团运动形势示意图
D.列强在华“势力范围”示意图
2.下表是中国近代某一时期三个新式学校的课程内容,与这三个学堂的设立直
接相关的历史事件应是( )
学堂 开设课程
- 《圣谕广训》、《孝经》、船舶驾驶、射击、指挥
二 经学(儒家经典)、化学、天文测算、万国公法
三 学员需通儒家经典、微积分、重学、汽学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3.洋务运动兴办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多所学校,在这些学校就读过的学生
中,有北洋海军军官邓世昌,京张铁路总工程师詹天佑,翻译《天演论》的严
复。以上描述表明洋务运动( )
A.巩固封建帝制 B.创建强大海军
C.培养近代人才 D.创办近代企业
4.下图为洋务派开办的部分企业。
1862 年,李鸿章在上海设立三个洋炮局,另命属下向英国军官学习操用火炮。
1865 年,曾国藩和李鸿章在上海开设江南制造局。
1866 年,左宗棠在福州城外开设福州船政局,机器从法国购得。
1877 年,丁宝桢在四川开设一个机器制造局。
1878 年,左宗棠在甘肃创办一个织呢局。
据此可知洋务派( )
A.获得了中央的大力支持 B.前期主要发展民用工业
C.主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D.创办的企业都在沿海地区
5.洋务运动期间的某些企业,在运行中一般都计算成本,吸纳民间资本,其产
品主要销售于国内市场,追逐利润。下列属于这类企业的是( )
A.安庆内军械所 B.福州船政局
C.江南制造总局 D.湖北织布局
6.据右面的漫画可知,洋务运动( )
A.得到西方列强鼎力相助
B.使中国走上了富强道路
C.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统治
D.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7.《江南制造总局翻译西书事略》记载,1871—1880年,江南制造总局刊印译
书 98种 235册,译成未印者 45种 140余册;这些译书绝大多数是西方自然科
学书籍,对当时的知识界,尤其是后来的维新变法骨干人物产生了启发和影
响。据此可知,这些“西书”的翻译出版( )
A.开启了传播西方自然科学之门 B.抵制了西方列强的军事文化侵略
C.推动了近代中国思想文化演变 D.直接促使维新变法提上议事日程
8.有学者认为,奕诉、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以变应变,开展挽救清王朝的
自强活动,他们实际上“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洋务派( )
A.解决了中国面临的边疆危机 B.自发地进行了政治制度的变革
C.实现了“自强”“求富”目标 D.客观上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9.史载:轮船招商局初期仅有轮船三艘,1876 年增至十二艘,洋商大起嫉忌,
旗昌、怡和、太古等外国航运公司纷纷跌价。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洋务运动
( )
A.对外国资本入侵有一定的抵御作用 B.使中国开始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
C.使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D.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10. 绘制思维导图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下列选项与图中序号对应完全正确
的是( )
A.①近代的屈辱与抗争 ②戊戌变法 ③地主阶级 ④三民主义
B.①近代的屈辱与抗争 ②辛亥革命 ③资产阶级 ④民主与科学
C.①近代化的探索 ②辛亥革命 ③资产阶级 ④三民主义
D.①近代化的探索 ②戊戌变法 ③地主阶级 ④民主与科学
11.对比同类历史事件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技能之一。从下面描述中可得出中俄两
国改革的相同之处是( )
1697 年彼得一世派遣贵族青年到 1872 年,在李鸿章等洋务派倡导
欧洲学习海军军事知识。同时期俄国 下,第一批留学生被派往美国学习军
国内的新式世俗学校为算术、外语、 政、船政知识。同时期国内创办的福州船
航海、工程以及海军学校等,给俄国 政学堂等开设了船舶制造、航海理论、几
培养了大量人才。 何、物理学课程。
A.瓦解了封建制度 B.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进行制度创新
C.实现了富国强兵 D.注重自然科学课程,培养科技人才
12.下面是徐中约所著《中国近代史》目录的部分内容。在第十三章 13.2 中可
以查阅到的史事最可能是( )
第十三章 外国侵占台湾、新疆与安南
13.1 日本侵略台湾,1871-1874 年
13.2 俄国侵占伊犁,1871--1881 年
13.3 争夺安南的中法战争,1884-1885 年
A.左宗棠收复新疆 B.北洋水师正式成军
C.邓世昌壮烈殉国 D.签订《马关条约》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1894 年,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生铁炉正式出铁。外国报刊将其视
为中国崛起的象征,惊呼:“汉阳铁厂之崛起于中国,大有振衣千仞一览众山
之势。”从 1895 年到 1911 年,汉阳铁厂是中国唯一的钢铁生产基地,生铁年
产量最高的 1910 年达到 119 万吨,钢产量 6 万吨,超过了同期日本最大钢铁企
业的年产量。中国早期兴建的京汉、粤汉、津浦等八条铁路干线所用钢轨和钢
件均由其提供,产品一度远销美国、澳大利亚。
——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图册》(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 近代报刊的出现,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培育了一批拥有新知的人才群
体,改变了人们的旧观念,推动了国人对近代民主制度的探索,从而加速了中
国近代化的前进步伐。
——摘编自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用书《历史必修第二册》
材料三 以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站在时代前
列,率先发出“振兴中华”的呐喊。武昌起义的枪声,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
中华民国的成立,实现了近代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辛亥革命成为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川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材料一中的汉阳铁厂创办于中国近代的哪一运动中?根据材料一,说说汉
阳铁厂受到外国报刊高度评价的理由。(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的名称。根据材料
二,概括近代报刊的进步作用。(4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根据材料三,说出辛亥革命最
主要的历史功绩。(4 分)
命题点 2 甲午中日战争 《马关条约》 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14.丘逢甲《春愁》诗写道:“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万万人同
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该诗“哭”的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北京条约》
15.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艰难生存。西方列强
在华取得的下列权益中,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影响最大的是( )
A.割香港岛给英国
B.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北京条约》的赔款额度大幅增加
D.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16.下图为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赔款数额与中、日政府年财政收入对比示意图。
据此可知( )
白银(万两)
25000 23 000
15000
8 000
5000 4500
0
日本政府 清政府 赔款数额
年财政收入 年财政收入 (含赎辽费)
A.日本割占了辽东半岛 B.中日经济差距急剧缩小
C.清政府财政负担加重 D.日本开始推行对外扩张
命题点 3 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17.下面是某班同学为艺术节演出而编写的历史人物剧的提纲。据此推断这位历
史人物是( )
第一幕
青年时期:出生于广东,自幼熟读经史,饱受封建儒学教育。游历香
港,始读西学之书。到北京参加会试。
第二幕
中年时期:六次上书皇帝,提出变法改良主张。著书立说,创办报纸,
成立保国会,参与百日维新运动。
第三幕
晚年时期:变法失败,组织保皇会,反对资产阶级革命,发动复辟帝制。
A.李鸿章 B.康有为 C.孙中山 D.陈独秀
18.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其中影响最大的报
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这些报刊的主旋律是( )
A.有田同耕 B.变法图强 C.民主科学 D.驱除鞑虏
19.1898年,《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在
当时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术语渐渐
成为报纸文章的常用语,许多爱国志士爱用这类术语作为子女的名字。这主要
表明《天演论》在当时中国的宣传( )
A.开启了西方学术成果的传播 B.适应了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
C.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D.阻碍了传统思想的发扬光大
20.史学家陈旭麓在评价百日维新时指出:“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
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灭干净的。”此观点旨在说明百日维新( )
A.弘扬了民主科学 B.结束了君主专制
C.实现了自强求富 D.促进了思想启蒙
21.在戊戌变法期间,军机大臣们在为光绪帝草拟的变法诏令中,往往偷梁换
柱,变换其内容。还有些守旧官僚,对于变法诏令说“看不懂”,或者说“没
办过”,拒不执行。由此可见戊戌变法( )
A.受到了封建顽固势力阻挠 B.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
C.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 D.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22. “如果认为维新是要从顶端而不是从基础上开始的话,在这一张变法的清
单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并
且条条都是可以付诸实施的;但是这种以上谕变法的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
金字塔。”这是一位外国人对近代中国某次运动的评价,他想要表达的是
( )
A.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无可挑剔 B.洋务派的措施健全可行
C.戊戌变法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D.辛亥革命缺乏思想动员
23.为落实“双减”要求,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某班成立了
历史兴趣小组。在讨论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时,同学们提出了以下观点,符合
历史事实的是( )
A.都主张学习西方 B.都主张暴力革命
C.都主张民主共和 D.都主张君主立宪
命题点 4 义和团运动 抗击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
24.义和团宣称:“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义和团运动的历史进
步性主要体现在( )
A.推翻清朝统治 B.反抗外来侵略
C.发展资本主义 D.追求民主政治
25.1900年 6月 21日,清政府发布上谕称:“近畿及山东等省义兵,同日不期
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执干戈以卫社稷,……人人敢死,张我国威。”材料表
明义和团运动( )
A.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 B.具有盲目排外的性质
C.得到清政府一贯支持 D.使变法图强成为共识
26.《辛丑条约》第十款规定:各省官员必须保证外国人的安全,否则立予革
职,永不录用。这一规定标志着清政府( )
A.加强了对老百姓财富的搜刮 B.丧失了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
C.削弱了中国军队整体的实力 D.成为了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27.晚清时期的外交机构经历了从五口通商大臣到总理衙门,再到外务部的变
迁,是社会急剧变化的缩影。规定“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的条约对近代中国
社会的影响是( )
A.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B.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C.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8.对下表内容分析归纳最恰当的是( )
侵华战争 不平等条约 中国人民抗争
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
甲午中日战争 《马关条约》 邓世昌壮烈殉国
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A.列强的人侵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B.中国领土主权遭到破坏
C.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加深 D.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9.如下图所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这警醒我们青少年
要( )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北京条约》
A.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B.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C.具有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D.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趋势
30.某历史教师复习教学时对“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先后做了
如下设计: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鸦片战争(1840—1842 年) 鸦片战争(1840—1842 年)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年) 调整为 洋务运动(19 世纪 60 年代到
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 年) 90 年代中期)
洋务运动(19 世纪 60 年代到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年)
90 年代中期) 戊戌变法(1898 年)
戊戌变法(1898 年) 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 年)
此教学内容设计的调整旨在( )
A.更凸显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 B.更突出历史事件的时序性
C.更揭示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原因 D.更关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31.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民族屈辱史,又是一部民族抗争史。面对列强的入侵,
中华民族不怕牺牲,前赴后继,民族之魂在血雨腥风中重塑。阅读材料,回答
问题。(13分)
材料一 三幅漫画
材料二 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
是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
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
层面。
——廖保平《铁屋里的大国突围》
材料三 以下材料是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的部分目录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 18 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第 19 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第 20 课 正面战场的抗战
第 21 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
第 22 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1)材料一中的三幅漫画分别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哪三次列强侵华事件?请结
合当时的国际背景,分别指出它们发生的根本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指的是什
么?近代前期中国社会在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分别通过哪些重大历
史活动来“重建文化自信心”?(5分)
(3)材料三的目录出现了错误,请改正,并说明理由。(提示:理由从时间和
影响两个角度思考。2 分)
参考答案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1. A 【解析】根据地图信息“ 江南制造总局”“ 安庆内军械所”“ 洋务派” 等并结
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地图展示了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创办的企业、学堂、海军基地的情况,A
项符合题意。 B、C、D 三项与地图信息无关,排除。
2. B 【解析】 根据表格信息中开设的课程包括船舶驾驶、射击、天文测算、微积分等可
知,学堂课程安排学 习西方先进技术,但又需要学习儒家经典、《孝经》等, 说明在根本上
仍然重视传统文化。 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时期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同时注重对中国
传统思想的学习,B 项符合题意。
3. C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洋务运动中兴办的新式学校先后培养了邓世昌、詹天佑和严
复等人才,说明洋务运动培养了近代人才,C 项符合题意。 A、B、D 三项都与题意不符,排
除。
4. C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 洋炮局”“ 向英国军官学习操用火炮”“ 江南制造
局” “ 开设福州船政局,机器从法国购得”“ 机器制造局” 等可知,洋务派开办了一大
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C 项符合题意。 材料并未体现洋务派
获得中央的大力支持,排除 A 项;洋务运动前期主要发展近代军事工业,而非民用工业,排除
B 项;材料中“ 四川” “ 甘肃” 均不是沿海地区,排除 D 项。
5. D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 洋务运动期间”“ 计算成本,吸纳民间资本” “ 销
售于国内市场,追逐利润” 可知,材料反映的企业吸纳民间资本筹办,在民间经营,属于洋务
运动时期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 结合所学可知,湖北织布局是张之洞在“ 求富” 主张下
开办的近代民用企业,D 项符合题意。 安庆内军械所、福州船政局和江南制造总局均是洋
务派以“ 自强” 为口号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与材料信息不符,A、B、C 三项排除。
6. C 【解析】根据漫画信息可知,洋务运动根植于封建主义土壤,在西方列强侵略和顽固
派阻挠的双重阻力下,最终枯萎。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
政府统治,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C 项正确。 A、B 两项说法错误,排除;D 项漫画
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7. 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江南制造总局刊印译书…… 绝大多数是西方自然科学书
籍,对当时的知识界,尤其是后来的维新变法骨干人物产生了启发和影响” 可知, 西方自然
科学书籍的引入,使中国知识分子,特别是维新变法人士受到启发,说明这些译书推动了近代
中国思想文化的演变,C 项符合题意。
8. 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 洋务派”“ 开展挽救清王朝的自强活动,他们实际上
‘ 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派虽然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
的向西方学习,但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历程,D 项
正确。
9. 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 轮船招商局”“ 外国航运公司纷纷跌价” 并结合所学知
识可知,洋务运动中创办了轮船招商局等一系列近代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的创建与运营,使
旗昌、怡和、太古等外国航运公司瓜分长江内河航运的垄断局面被打破,使外国航运公司纷
纷跌价,反映了洋务运动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A 项符合题意。 B 项
与史实不符,排除;C 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程度,排除 D 项。
10. D 【解析】根据思维导图中的关键信息“ 经济近代化”“ 政治近代化”“ 思想近代
化”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都是近代各阶层有志之士试图挽救中国所开展的运动,属于
近代化的探索这一主题,排除 A、B 两项;根据图中“ 变法图强” “ 康有为” 等关键信
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②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是戊戌变法,C 项排除;根据图中“ 洋务运
动” “ 新文化运动”等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③④分别是地主阶级、民主与科
学,D 项符合题意。
11. 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 1697 年彼得一世” “ 算术、外语、航海、工程以及海
军学校等,给俄国培养了 大量人才” “ 洋务派…… 开设了船舶制造、航海理论、几何、
物理学课程” 可知,清政府与俄国都派遣留学生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增设自然科学课程,
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D 项正确。 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最终
以失败告终,并未实现富国强兵,A、C 两项错误;两则材料均未反映制度创新,B 项排除。
12. A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3. 2 俄国侵占伊犁, 1871—1881 年” 并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19 世纪 70 年代,中国边疆形势严峻,俄国派兵侵占了伊犁。 1875 年,清政府任
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左宗棠率领装备了新式武器和进行了新式训练的清
军,成功收复新疆,A 项符合题意。 北洋水师正式成立于 1888 年,排除 B 项;邓世昌于
1894 年壮烈殉国,排除 C 项;1895 年《马关条约》签订,排除 D 项。
13. (1)运动:洋务运动。 ( 2 分) 理由:汉阳铁厂是当时中国唯一的钢铁生产基地;产量
高;质量优;产品远销国内外。 (2 分。 答出一点即可)
(2) 报纸名称:《申报》。 (2 分) 作用: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培育了有新知的人才;改变了
人们的旧观念; 推动中国的近代化等。 (2 分。 答出两点即可)
(3) 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或民族、民权、民生)。 ( 2 分) 历史功绩:推翻了清王朝的反
动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 2 分。答出一点即可)
14. C 【解析】根据材料中关键词“ 割台湾”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中规定
“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C项符合题意。
15. B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 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影响最大” 并结合所学知
识可知,《马关条约》规定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便利了外国对中国的资本输出,进
一步挤压民族工业的生存空间,B 项符合题意。 “ 割香港岛给英国”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
领土主权;“《北京条约》 的赔款额度大幅增加” 加重了中国人民的经济负担,“ 清政府
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表明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A、C、D
三项并未对民族工业产生直接影响,排除。
16. C 【解析】根据示意图信息可知,赔款数额是清政府年财政收入的 3 倍左右,为支付赔
款,清政府的财政负担必然加重,C 项符合题意。 根据示意图中的 “ 赎辽费” 再结合所
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 签订后,三国干涉还辽,日本没能割占辽东半岛;中日经济差距急
剧缩小与史实不符,日本开始推行对外扩张在示意图中并未体现,A、B、D 三项排除。
17. 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 广东” “ 上书皇帝” “ 变法改良主张”“ 参与百日
维新运动”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是广东南海县人,《马关条约》签订后,康有为和
梁启超联合各省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1898 年,领导了百日维新运
动,运动失败后逃亡日本,B 项符合题意。
18. 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 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后,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变法维新思想,主张通
过变法来挽救民族危亡,因此这一时期报刊的主旋律是变法图强,B 项符合题意。有田同耕
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主张;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驱除鞑虏是孙中山提出的,与维
新派无关,排除 A、C、D 三项。
19. 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 1898 年,《天演论》 宣传‘ 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
的生物进化理论” 及这些术语成为报纸文章的常用语和很多爱国志士子女的名字可知,在
当时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的情况下,《天演论》适应了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故而受到人们
的追捧,B 项符合题意。
20. 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 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
灭干净的”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意在说明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
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D项正确。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排除 A 项;辛亥革命结束了
君主专制制度,排除 B 项;洋务运动旨在“ 自强”“ 求富”,但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
路,排除 C 项。
21. A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 军机大臣们” “ 变法诏令中, 往往偷梁换柱, 变换
其内容” “ 守旧官僚” “ 看不懂” “ 没办过” “ 拒不执行” 可知,戊戌变法期间,
由于损害了封建顽固势力的既得利益,新政受到了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与破坏,A 项正确。
B、C、D三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22. C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 维新” “ 倒置的金字塔”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维
新派主张变法图强,发动了戊戌变法,这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改革并未发动群众,缺乏广
泛的社会基础,因此被称为“ 倒置的金字塔”,C 项符合题意。
23. 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
方政治制度,二者都主张向西方学习,A 项符合题意。
24. 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 义和团宣称:‘ 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 并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曾提出“ 扶清灭洋” 的口号,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反抗西方侵略
势力,故义和团运动的历史进步性主要体现在反抗外来侵略,B 项符合题意。
25. 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 义兵……集者不下数十万人”“ 执干戈以卫社稷”
“ 人人敢死,张我国威” 可知,义兵面对侵略者时,拿起手中武器反抗,不畏生死,保卫国
家,扬我国威,因此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A 项正确。 B、C、D 三项在材料中并
未体现,排除。
26. D 【解析】根据题干关键信息“ 必须保证外国人的安全”“ 立予革职,永不录用”
可知,《辛丑条约》中的内容侧重保护外国人的利益与安全,说明清政府沦为了列强统治中
国的工具,D 项符合题意。 A、B、C三项题干均未涉及相关内容,排除。
27. D 【解析】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规定 ‘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的条
约” 是《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彻底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
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D 项符合题意。 《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
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A 项排除;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签订的《北京条约》和《天津
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B 项排除;鸦片战争中签订的《南京条约》使
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 项排除。
28. A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其主要内容为列强对中国发起侵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
不平等条约,民族危亡下中国人民奋起反抗,A 项符合题意。 B、C、 D 三项从材料中无法
看出,排除。
29. B 【解析】图示反映了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
条约,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警示我们落后就要挨打,中国要屹立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提
高综合国力。 因此,这些苦难警醒我们青少年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B 项正
确。 传统文化、民族自信心、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信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A、C、D 三
项排除。
30. A 【解析】根据图表信息可知,该教师未调整前的教学内容设计是按照主题内容划分
的,即“ 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 共同体现了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加
剧,“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共同体现了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但两个主题内容独立,未能联
系起来; 调整后则按照“ 危机—探索—危机—探索—危机” 的方式设计,更能体现近代中
国人民在面对民族危机加剧时的不懈探索,更能凸显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A 项符
合题意。
31. (1)事件:鸦片战争。 ( 1 分) 根本原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迫切要求打开中国市
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1 分) 事件:甲午中日战争。 ( 1 分) 根本原因:日本经过明治
维新开始崛起,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 1 分) 事件: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
分)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世界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 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1 分)
(2) 文化危机:文化自信缺失。 ( 2 分) 物质层面:洋务运动;制度层面:戊戌变法和辛亥革
命;精神层面: 新文化运动。 (3 分)
(3) 改正:将第 18 课改成“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第 19 课改成“ 七七事变与全
民族抗战”。 理由: 1931 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挑起侵华战争,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
民族危机。 在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危急时刻,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
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937 年 7 月,日本发动全
面侵华战争,中国全民族抗战由此开始。 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
建立。 (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