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34(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34(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18 18:33: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34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谈起如何欣赏一幅中国山水画,“卧游”一词最为常用。据说,南北朝时期的宗炳,壮年时多方游历,年纪大了便将生平所到之处画在墙壁上,期望达到澄怀观道、卧以游之的效果。虽然人们常用宗炳的故事来解释卧游,但这个词可能会引起一些人的误解,认为卧游是年龄大了,玩儿不动了,躺在床上回味自己亲身游历过的风景,有种炉火旁打盹、回忆青春的感觉。事实并非如此,卧游与真实的山水没有太大的关系,它有着更为超脱的精神追求,是一种澄怀观道的精神活动。我们可以通过东晋王羲之《兰亭序》中的说法来体味这种精神活动。王羲之在与友人度过美好的一天之后,不由得感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进而思考人生的真谛和解码人生的方式,认为人生在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一静一动,一个向内一个向外,虽然方式不同,但均能在“欣于所遇”之际达到“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的境界。审视王羲之所说的这两种方式,一个向内心去寻求,另一个则通过体察外在的世界去寻找。宗炳的“卧游”,有类于王羲之所谓的“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只是观赏者是通过画家构建的山水世界去体味万物、思考古今和人生,进而提高自身精神境界。
如何才能做到卧游呢?另外一些因素也不容忽视。鉴赏者首先要偷得浮生半日闲,让自己从外到内地安静下来。明代高濂《燕闲清赏笺》对“闲”做了这样的阐释:“心无驰猎之劳,身无牵臂之役,避俗逃名,顺时安处,世称曰闲。而闲者匪徒尸居肉食,无所事事之谓。俾闲而博弈樗蒲,又岂君子之所贵哉?孰知闲可以养性,可以悦心,可以怡生安寿,斯得其闲矣。”让自己从繁忙的事务中抽身出来,安静下来,才能走进一幅山水画。
其次,书房要小,即所谓的“斗室”。如果你去过故宫博物院内乾隆皇帝著名的书房“三希堂”,就会对这种“斗室”有直观的感受。在偌大的紫禁城内,由养心殿西暖阁改造成的“三希堂”仅有八平方米大小。可以想象,乾隆从繁忙的政务中偷得半日的清闲,在这个小而雅致的房间中静坐榻上,展卷鉴赏书画。三希堂内,墙上悬挂的对联“怀抱观古今,深心托豪素”,仿佛是对卧游一词的注解。
再次,展卷也有讲究,中国山水画除了如郭熙《早春图》、范宽《溪山行旅图》这样大幅的屏障外,宋元以前流传下来的画作,更多的是一卷卷小而精致的长卷作品,更适合在斗室之内欣赏。鉴赏这样的长卷时,一边展开一边卷起,目之所及总是一段一尺左右长的画面,让人产生“移步换景”的观感,能细细品味每一棵树、每一块山石、每一处溪流。明代中晚期之后,大幅立轴的作品迅速增多,被用来悬挂在壁上。鉴赏这些作品,对作品悬挂的高度、观者与作品之间的距离都有要求。选择适宜的高度和距离,观者便能按照画家的设定走进其所营造的山水世界。
卧游,除了单独欣赏,也可以邀请一两位高人雅士同观。明代周荃写信邀请周亮工赴约赏画,他在信中写道:“室不甚幽,然不燥不湿,颇可坐卧。室中所悬画,虽太旧,然是李营丘手迹,董文敏三过而三跋之,颇为识者所赏。酒不甚清,然是三年宿酝,多饮颇不使唇裂。主人虽老,然不惫,颇能尽夜奉客欢。”如此邀约卧游,让人神往。
  (摘编自刘亚刚《中国山水画中的诗意与审美境界》)
材料二:
“老疾俱至,名山恐难遍睹,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南朝画家宗炳在《画山水序》里最早提出了“卧游”一词。“卧游”这一审美质量如何转化为绘画作品中的审美呈现?宗炳说“山水以形媚道”,“媚者”,悦也。审美观照的直接对象就是自然山水,而且可以通过图画就能神游山水之中,他又说“凡所游履,皆图之于室,谓人曰‘抚琴弄操,欲令众山皆响’”。人们通过这种观照不仅可以得到审美的愉悦,还可以向宇宙本体实现对道的把握。
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审美心胸,才能对自然山水和山水艺术进行审美观照,才能由观照进一步达到对宇宙本体“道”的深层把握。这也是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所提出的“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所谓澄怀即庄子所说的“心斋”“坐忘”,它要求人们排除一切功利欲望的计较和思考,从而使心灵处于一种虚静实明的状态,只有在这种状态下,通过“卧游”对自然山水的审美观照,才能产生符合这一审美旨趣的绘画作品,才能通过对山水艺术进行审美品味和欣赏,获得身心的愉悦。
宗炳进一步阐述了人们在审美观照中要做到“凝气怡身”。所谓“凝气怡身”就是通过对自然山水和山水艺术的观照、品味和欣赏,使观照主体获得一种审美愉悦和审美享受,从而提升到一个“神超理得”的艺术意境。在这种意境里,观照者的神思不仅要从自然山水和山水艺术的有限形态中超越出来,而且还要从自身的局限中突破出来,从而实现精神的无限自由。“澄怀观道”“凝气怡身”“神超理得”构成了三个相互映涵的美学关系,相互印证“卧游”在绘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卧游”也就成为绘画特别是山水画审美的质量。以“卧游”为审美指向的艺术作品就应运而生了。
(摘编自《“卧游”这一文人意趣是如何转化到绘画中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因考虑身体限制而不能畅游山水,宗炳有了“卧游”之论,后“卧游”发展为一种普遍的文人意趣。
B.从宗炳的画论看,古代文人游山玩水与观赏山水画,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即都有精神上的某种追求。
C.要进入“卧游”境界,有些特别的要求一定要做到,比如作品悬挂的高度及观赏者与作品之间的距离。
D.“山水以形媚道”,指山水以其形态契合着自然之道;“澄怀观道”,指观赏者摒弃俗念才能悟道。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东晋王羲之《兰亭序》中的一些观点与“卧游”的本质相似,是南朝画家宗炳“卧游”的先声。
B.“卧游”与真实的山水没有太大的关系,因此人们观赏真实的山水与山水画所得就有明显不同。
C.古代山水画,寄寓了画家精神上的追求,观画者进入“卧游”境界才能领悟作画者的精神追求。
D.观画者即使足不出户,也可通过“卧游”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丰富和发展了山水画的创作。
3.结合材料判断,下列选项中所描述内容不能让人进入“卧游”境界的一项是( )(3分)
A.茗碗香炉人静好。桐阴悄。闲窗摹出山樵稿。
B.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C.那用携筇著屐,空堂足写遐心。登临。近水与遥岑。
D.空山蕙帐眠清熟,一个渔舟堕枕边。却忆年时江上路,丹青浓淡是云烟。
4.“卧游”是一种怎样的精神活动?请根据材料作简要说明。(4分)
5.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秦观因精神苦闷卧床不起,友人高符仲携带王维的《辋川图》供他欣赏,告之“阅此可以疗疾”。请结合材料分析高符仲的这一举动的合理性。(4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
张嘉佳
听歌,像私人的时代记录。在你丢弃的陈旧电脑中,曲库反复循环的那首,应该陪伴了最阴冷的时光。
茅十八这人生活中安静沉默,连打电话都基本只有三个字:“喂。嗯。拜。”
我跟茅十八的友谊一直维持着,2009年一块儿自驾去稻城亚丁。他带着女朋友荔枝,开到冲古寺,景色如同画卷,层峦叠嶂的色彩扑面而来。
我知道茅十八的打算,他紧张得发抖。
他跪在荔枝面前,说:“荔枝,你可以嫁给我吗?才一句话,刚过逗号,他就哽咽了。
荔枝说:“怎么求婚也不多说几句,你真够惜字如金的。”茅十八一边抽泣,一边说:“荔枝,你可以嫁给我吗?”荔枝说:“好的。”
茅十八给荔枝戴戒指,荔枝偷偷擦了擦眼泪。我和其他两个朋友冒充千军万马,声嘶力竭地欢呼打滚。
2010年荔枝生日,茅十八送的礼物是个导航仪。大家很震惊,这礼物过于奇特,难道有什么寓意?
茅十八羞涩地说,他鼓捣了一个多月,把导航仪的语音文件全部换掉了。我兴奋万分,逼着荔枝开车,一起检验茅十八的研究成果。
在开车兜风的过程中,导航仪废话连篇,带着南京口音:“完蛋,前面有摄像头。这盘搞不定喽,找不到你想去的地方。大哥你睡醒没有,这地址错的啵?”
突然等一个红灯,导航仪里茅十八严肃地说:“手刹还拉好了?万一倒溜怎么办?你不要按喇叭,按喇叭搞什么啊,前头是个活闹鬼的话马上来干你,你又干不过他,老老实实等不行吗,哦,你没按喇叭,算我没讲……”
大家乐不可支,荔枝笑得扶着脑门,说:“你平时不吭声,怎么录音啰唆成这样?”
茅十八说:“上次去稻城,你不是嫌导航仪太古板,不够人性化吗,我就改装了一下,以后开车你就不会觉得无聊了。”
荔枝拿起导航仪,随便一按,导航仪尖叫:“你不会是想关掉我吧,我又没犯法,你关,你关,回头我不做导航仪了,换根二极管做收音机,你咬我啊……”
所有人叹服。
2011年,茅十八和荔枝分手。
荔枝把茅十八送她的所有东西装个盒子,送到我的酒吧。
我说:“茅十八还没来,在路上,你等他吗?”荔枝摇摇头,说:“不等啦,你替我还给他。”我说:“他有话想和你说的。”“无所谓了,他一直说得很少。”“荔枝,真的就这样?”
荔枝走到门口,没回头,说:“我们不合适。”“保重。”“保重。”
那天茅十八没出现,我打电话他也不接。去电子城找到他的柜台,旁边的老板告诉我,他好几天没来做生意了。
过了段时间,在一家小酒馆偶尔碰到,他喝得很多,面红耳赤,眼睛都睁不开,问我:“张嘉佳,你去过沙城吗?”
我想了想:“是指敦煌?”他摇头说:“不是的,一座奇怪的城市,里面只有沙子。”我说:“你喝多了。”
他趴在桌上睡着了。那是他在这座城市喝的最后一杯酒。
就这样,荔枝的纸箱子放在我的酒吧,茅十八从来没有勇气过来拿。
有天店长坐我的车回家,拿个导航仪出来玩,我看着眼熟,店长撇撇嘴说:“乱翻翻到的。”
她一开机,导航仪发出茅十八的声音:“没得电了你还玩。”
我打电话给茅十八:“喂,东西要不要?”茅十八沉默了一会儿,说:“不要了,明天回老家泰州。”“回去干吗?”“家里在新城商业街替我租了个铺子,我回去卖手机。”
我忽然心里有些难过,不知道应该安慰,还是鼓励,刚想挂手机,茅十八说:“卖手机挺好的,万一碰到个年轻貌美的姑娘,成就一段姻缘,人生美满。”
他自己笑了一下,那声轻轻的笑,带着说不清的疲惫。
我说:“你加油。”“保重。”“保重。”
2012年8月,我心情糟糕,开车往西,在成都喝了顿大酒,次日突发奇想,打算去稻城看看。
虽然只有一个人,但开着导航仪,沿途听茅十八的絮絮叨叨,一会儿“跑那么快,掉沟里面我又不能帮你推”,一会儿“一百米后左拐了,你慢点儿”,倒也不算寂寞。
我觉得茅十八真是天才,电量报警亮红灯,导航仪疯狂地喊:“没得电了没得电了,你给点儿电啊!”
我差点儿笑出来,赶紧插电源。
翻过折多山、跑马山、海子山、二郎山,想看牛奶海和五色海的话,要自己爬上去。我觉得很累,于是带着导航仪徒步,驻足冲古寺。绿的草、蓝的水、红的叶、白的山,我看着这一场秋天的童话发呆。
导航仪突然“嘟”的一声响了。那声音不再带着方言,而是字正腔圆,是茅十八努力地说着普通话,被我们嘲笑过的普通话。
从第一句话开始,我拿着导航仪的手,就不停颤抖。
茅十八说:“荔枝,你又到稻城了吗?这里定位是冲古寺,我向你求婚的地方。抵达这个目的地,我就会对你说:因为是最蓝的天,所以你是天使。你降临到我的世界,用喜怒哀乐代替四季,微笑就是白昼,哭泣就是黑夜。
“我喜欢独自一个人,直到你走进我的心里。那么,我只想和你在一起,我不喜欢独自一个人。
“我想分担你的所有,我想拥抱你的所有,我想一辈子陪着你,我爱你,我无法抗拒,我就是爱你。
“荔枝,我在想,当你听到这段话的时候,是我们结婚一周年呢,还是带着小宝宝自驾游呢?
“我站在那一天的天空下,和今天的自己,一起对你说,荔枝,我爱你。”
听着导航仪里茅十八的声音,我的眼泪涌出眼眶。
那一天在云影闪烁的山坡上,草地无限柔软,茅十八跪在女孩前,说:“荔枝我爱你。”
今天在云影闪烁的山坡上,草地无限柔软,茅十八的影子跪在女孩的影子前,说:“荔枝我爱你。”
这里无论多美丽,对茅十八和荔枝来说,都已经成为沙城。
一个人的记忆就是座城市,时间腐蚀着一切建筑,把高楼和道路全部沙化。如果你不往前走,就会被沙子掩埋。
沙城,不在任何一个地方,它只是你的记忆。
偶尔梦里回到沙城,那些路灯和脚印在视野中逐渐清晰,而你无法碰触,一旦双手陷入,整座城市就轰隆隆地崩塌。把你的喜笑颜开,把你的碧海蓝天,把关于我们之间所有的影子埋葬。
如果你不往前走,就会被沙子掩埋。所以我们泪流满面,步步回头,可是只能往前走。
我从你们的世界路过,可你们也只是从对方的世界路过。
哪怕寂寞无声,我们也依旧都是废话流,说完一切,和沉默做老朋友。
(有删改)
6.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茅十八求婚时荔枝说他“惜字如金”,看似责备实则蕴含着欣喜与感动。
B.导航仪中茅十八的絮絮叨叨与嬉笑谩骂,体现了茅十八性格的开朗豪爽。
C.与荔枝分手后,茅十八不接电话、不做生意,与他心情极度悲伤有关。
D.文中画线句是茅十八的自嘲,体现了他对回老家卖手机的前途并没有很高的期望。
7.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全世界”指茅十八曾参与到荔枝生活的任何一个部分当中。
B.“只能往前走”表示纵然不舍,作者也只能选择忘记过去的记忆和过去的人。
C.文中的茅十八是作者的另一个化身,承载着作者的记忆、思想和性格。
D.文中并未交代茅十八与荔枝分手的具体原因,这种留白给了读者一种惋惜感。
8.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4分)
9.以张嘉佳为代表的一批当代作家文风被称为“鸡汤体”。有人评价“语言曾经是有重量的,现在的鸡汤体不背负重量”,请结合文章内容对此进行分析。(6分)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字新闻”是网络语言的一种形式,最初是由新浪微博用户王左中右在运营朝日新闻官方微博的过程中创立的一个概念,指利用拼贴的手法将一个或多个文字进行拆分和重构,对近期的热点新闻事件进行创意性表达。
对2016年起正式施行的全面二胎政策,王左中右将“Child(孩子)”中仅有的一个颇像人形的英文字母“i”变成了两个,在他所创作的“Chiild”中,多增添的一个“i”代表着家庭中的第二个小孩,“ii”则寓意二胎。王左中右将“Europe(欧洲)”中的“E”标红,并且在书写时刻意拉开了与后续字母的距离,代表着“E”的“England(英国)”脱离了欧盟这一组织。
字新闻作为人一种传播信息的符号,遵循着“传播者——信息(编码);受众——信宿(解码)”的规律。但这样的传播并不是单一的线性传播模式,而是一种带有互动意味的循环传播模式。“字新闻”的创作者根据编码需要,对于新闻事件进行初次的解码,并通过拼贴手法将个人主观意见注入“字新闻”中完成编码。接收者对“字新闻”进行二次解码,并将解读出的意义变为评论,即二次编码。根据互联网所具有的互动特性,随着传播的不断进行,创作者对于接受者反馈的解码信息的再编码和不同的信息接受者的解码以及解码后的再编码,构成了“字新闻”的循环传播模式,并且这个循环圈可以随着传播的扩散而不断扩大。
作为网络语言的“字新闻”与传统媒体所生产的新闻不同,虽然所描述的客观事件都是来源于社会现实,但是“字新闻”表达的却是创作者个人对于热点新闻和社会现象的理解与态度。这些观点和意见大多与网民们倾向的舆论立场相同,却往往与官方主流媒体的舆论形成对抗。这样的网络语言,对原有的词语和概念进行拆解和重构,打破了公认的语法规则和语言共识,干扰了占有主导地位的新闻话语霸权的顺利实现,是带有一定反抗意义的“噪音”。但类似“字新闻”这样的网络语言,虽然对于传统新闻话语是一种抵抗,却也只是一种象征性的抵抗,是利用拼贴手法对于既有话语的改写,并不会彻底颠覆传统新闻话语,有时反而会因其简短凝练、饱含趣味、易于传播且互动性强等特点被传统新闻媒体所采用。
(摘编自《从“字新闻”看网络语言的话语空间建构》)
材料二: 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召开在即,传媒业又将迎来一场体育传播盛宴。而在之前的东京奥运会期间,“YYDS”(永远的神)作为国内报道的标志性话语彻底出圈。各大新闻媒体与网络账号,凡金牌必论YYDS,社交网络也因而成为字母的海洋。在被网络字母词的传播威力冲击的同时,不禁让人感叹网络语言符号的单调性。
古代成语诗词,不乏体现运动力量与美的精妙语汇。从射击的矢无虚发、百步穿杨,到短跑的风驰电掣、击电奔星;从游泳运动的如鱼得水、浪里白条,到艺术体操和花样游泳的翩如兰苕翠、婉如游龙举……遗憾的是,这些宝贵的语言给养没能借体育盛会之机与全民,尤其是青少年建立文化的连接。回顾新冠肺炎疫情初期,一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曾令国人泪目潸然。慷慨从军的诗境与并肩抗疫的时刻所触发的情感共鸣,证明了经典文化所具备的吸引力、生命力和感染力。这让人不禁要问,璀璨瑰丽、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化为何被寡淡的字母对白所冲击?在涵养社会语言文化的过程中,大众传媒应该扮演何种角色?
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传媒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对受众的文化引导开始让位于对“用户”的满足甚至迎合,这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兴起后变得尤为显著。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审美,但总有跨越无数时代的经典值得传承。文化如同树木之生长,社会文化的营养经由大众传媒的脉络得以到达枝干的末梢,滋养作为个体的人的精神需求。
传媒业从未以如此高的频度和广度渗透到所有人的生活之中,并介入和伴随少年儿童的成长和学习。正是在这种时刻,传媒更应肩负起涵养社会语言文化的使命。无论新闻播报还是综艺创作,无论社会新闻解读还是重大事件传播,传媒及其从业者都应尝试突破单调的网络语言体系,为受众提供更具文化价值和历史营养的内容。受众对中国诗词大会的喜爱、对经典诗句的自发传播表明,他们并不拒斥美好的语汇和经典的文化,反而对之表达出热切的喜爱和渴望。
迎合流行的语言文化是一种顺势而为,而提供经典的、替代性的语言文化则是一种对社会和时代的责任和坚持。经过了几百年的进化,人类得以直立行走并掌握了言说的能力,并在此后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璀璨的语言文化。如今,我们终日低着自己的头颅,与四寸见方的屏幕互动。如若大众传媒不能主动扮演其文化承载者和传播者的角色,那么在技术的进步中我们将不得不面对语言体系的失能。
(摘编自《传媒应肩负涵养语言文化的职责》)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字新闻遵循着“传播者——信息(编码);受众——信宿(解码)”的循环传播模式。
B.字新闻拆解和重构原有的词语和概念,饱含趣味、易于传播,比传统新闻话语更有价值。
C.网络字母词在冲击璀璨瑰丽、博大精深的经典语言文化的同时,也暴露出单调的缺点。
D.为了避免文字失语,无论新闻播报还是综艺创作,大众传媒应主动承载和传播经典文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字新闻的传播模式下,创作者既可以解码新闻事件,又可以再编码经接收者二次编码过的内容。
B.字新闻虽然打破了公认的语法规则和语言共识,但并没有给传统新闻话语造成颠覆性影响。
C.“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所代表的经典文化在当今社会仍可以以其感染力触发人们的情感共鸣。
D.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兴起之后,对受众的文化引导开始让位于对“用户”的满足甚至迎合。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最符合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人民日报以一个变形的“职”字寓意两会委员尽职尽责。变色的“耳”,表示听民意查民情:变形的 “只”表示走基层办实事。
B.向来以严肃、权威著称的zhongy-电视台《新闻联播》在报道时,使用了“航母style”。
C.央视推出《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让传统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D.为涵养中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激发中学生对中华诗词的认同与热爱,校举办中华诗词邀请赛。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3分)
5、面对流行的语言文化大众传媒应如何取舍?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岁寒三友(节选)
汪曾祺
这三个人是:王瘦吾、陶虎臣、靳彝甫。王瘦吾原先开绒线店,陶虎臣开炮仗店,靳彝甫是个画画的。他们是从小一块长大的。这是三个说上不上,说下不下的人。既不是缙绅先生,也不是引车卖浆者流。他们的日子时好时坏。好的时候桌上有两个菜,一荤一素,还能烫二两酒:坏的时候,喝粥,甚至断炊。三个人的名声倒都是好的。
靳彝甫和陶虎臣住在一条巷子里,相隔只有七八家。谁家的火灭了,孩子拿了一块劈柴,就能从另一家引了火来。他家很好认,门口钉着一块铁皮的牌子,红地黑字:“靳彝甫画寓”。
这城里画画的,有三种人。
一种是画家。这种人大都有田有地,不愁衣食,作画只是自己消遣,或作为应酬的工具。他们的画是不卖钱的。求画的人只是送几件很高雅的礼物。或一坛绍兴花雕,或火腿、鲥鱼、白沙枇杷,或一套讲究的宜兴紫砂茶具,或两大盆正在茁箭子的建兰。他们的画,多半是大写意,或半工半写。工笔画他们是不耐烦画的,也不会。
一种是画匠。他们所画的,是神像。画得最多的是“家神菩萨。”这“家神菩萨”是一个大家族:头一层是南海观音的一伙,第二层是玉电大帝和他的朝臣,第三层是关帝老爷和周仓、关平,最下一层是财神爷。他们也在玻璃的反面用油漆画福禄寿三星,作插屏,他们是在制造一种商品,不是作画。而且是流水作业,描花纹的是一个人,“开脸”的是一个人,着色的是另一个人。他们的作坊,叫做“画匠店”。
靳彝甫两者都不是。也可以说是介乎两者之间的那么一种人比较贴切些,应该称之为“画师”,不过本地无此说法,只是说“画画的”。他是靠卖画吃饭的,但不像画匠店那样在门口设摊或批发给卖门神“欢乐”的纸店,他是等人登门求画的(所以挂“画寓”的招牌)。他的画按尺论价,大青大绿另加,可以点题。来求画的,多半是茶馆酒肆、茶叶店、参行、钱庄的老板或管事。也有那些闲钱不多,送不起重礼,攀不上高门第的画家,又不甘于家里只有四堵素壁的中等人家。他们往往喜欢看着他画,靳彝甫也就欣然对客挥毫。主客双方,都很满意。他的画署名(画匠的作品是从不署名的),但都不题上款,因为不好称呼,深了不是,浅了不是,题了人家也未必高兴,所以只是简单地写四个字:“彝甫新铭”。若是佛像,则题“靳铭沫手敬绘”。
靳家三代都是画画的。家里积存的画稿很多。因为要投合不同的兴趣,山水、人物、翎毛、花卉,什么都画。工笔、写意、浅绛、重彩不拘。
他家家传会写真,都能画行乐图(生活像)和喜神图(遗像)。中国的画像是有诀窍的。画师家都藏有一套历代相传的“百脸图”。把人的头面五官加以分析,定出一百种类型。画时端详着对象,确定属于哪一类,然后在此基础上加减,画出来总是有几分像的。靳彝甫多年不画喜神了。因为画这种像,经常是在死人刚刚断气时,被请了去,在床前对着勾描。他不愿看死人。因此,除了至亲好友,这种活计,一概不应。有来求的,就说不会。行乐图,自从有了照相馆之后,也很少有人来要画了。
靳彝甫自己喜欢画的,是青绿山水和工笔人物。青绿山水、工笔人物,一年能收几件呢?因此,除了每年端午,他画几十张各式各样的钟馗,挂在巷口如意楼酒馆标价出售,能够有较多的收入,其余的时候,全家都是半饥半饱。
虽然是半饥半饱,他可是活得有滋有味。他的画室里挂着一块小匾,上书“四时佳兴”。画室前有一个很小的天井。靠墙种了几竿玉屏箫竹。石条上摆着茶花、月季。一个很大的钧窑平盘里养着一块玲珑剔透的上水石,蒙了半寸厚的绿苔,长着虎耳草和铁线草。冬天,他总要养几头单瓣的水仙。不到三寸长的碧绿的叶子,开着白玉一样的繁花。春天,放风筝。他会那样耐烦地用一个称金子用的小戳子约着蜈蚣风筝两边脚上的鸡毛(鸡毛分量稍差,蜈蚣上天就会打滚)。夏天,用莲子种出荷花。不大的荷叶,直径三寸的花,下面养了一二分长的小鱼。秋天,养蟋蟀。他家藏有一本托名贾似道撰写的《秋虫谱》。养蟋蟀的泥罐还是他祖父留下来的旧物。每天晚上,他点一个灯笼,到阴城去掏蟋蟀。财神庙的那个侉子,常常一边喝酒、吃狗肉,一边看这位大胆的画师的灯笼走走,停停,忽上,忽下。
他有一盒爱若性命的东西,是三块田黄石章。这三块田黄都不大,可是跟三块鸡油一样!一块是方的,一块略长,还有一块不成形,数这块不成形的值钱,它有文三桥①刻的边款(篆文不知叫一个什么无知的人磨去了)。文三桥呀,可着全中国,你能找出几块?有一次,邻居家失火,他什么也没拿,只抢了这三块图章往外走,吃不饱的时候,只要把这三块图章拿出来看看,他就觉得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可抱怨的了
(有删改)
【注】①文三桥:文彭,明代大书画家文征明长子,号三桥。工书画,善诗文,尤精篆刻。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介绍“画家”与“画匠”,主要是为了引出对“画师”靳彝甫的介绍,并与之形成对比,突显后者的形象。
B.“他们往往喜欢看着他画,靳彝甫也就欣然对客挥毫”这句话从侧面描写了靳彝甫绘画技艺的高超及其自信。
C.靳彝甫画“青绿山水和工笔人物”,作者很欣赏这一人物,由此可窥见作者对青绿山水和工笔人物的爱好。
D.“文三桥呀,可着全中国,你能找出几块”中“可着”为“尽着”之意,适当运用方言可使作品有特殊韵味。
7.关于文中靳彝甫生活“四时佳兴”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半饥半饱”承上,“有滋有味”启下,下文即通过记叙、描写生动展示了其生活趣味。
B.“春天,放风筝”,“秋天,养蟋蟀”语言极其简洁,却给读者留下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C.种荷花、养小鱼,从中或许能看出《爱莲说》《小石潭记》对旧时文人画士的深远影响。
D.灯笼无法走走停停,若改为“看这位大胆的画师提着灯笼走走,停停……”就更合情理。
8.小说中主人公靳彝甫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试加以分析。
9.汪曾祺先生曾指出:“散文化是世界小说的一种趋势。”这一说法也适用于本文。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篇小说的“散文化”特征。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
(第34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C
2.D
3.B B项描写的是自然界梅花,意思是梅花美丽孤傲,即使要入画,都会担心难画得传神。
4.卧游,是观赏者身居斗室,(1分)排除一切功利欲望的计较,去观赏画家构建的山水世界(中国山水画),(1分)从而体味万物、思考古今和人生,(1分)进而提高自身境界的精神活动。(1分)
5.秦观卧床不起是因为精神苦闷,而非身体疾病,这当与他不能忘怀得失有关;(1分)辋川是王维的隐居之地,《辋川图》是他的山水画作品;(1分)观赏山水画以达成“卧游悟道”(让人内心安静,摒弃功利欲望,实现精神自由)是古代普遍的文人意趣;(1分)邀人赏画,相与“卧游”也是古代文人风尚,(1分)因此高符仲携画供秦观欣赏,希望秦观“阅此可以疗疾”。
现代文阅读II
6.B(“开朗豪爽”错)
7.C(A选项“每一个部分”错,B选项“忘记过去的记忆和过去的人”错,D选项“惋惜”错)
8.①大量运用语言描写来推动情节发展,使人物形象突出;②语言生动明快,节奏较快,排比奇特,语句空洞而炫丽;③幽默的口头语与华丽的铺排相结合,给人笑中带泪之感。
9.①文章采取了漂浮的摘取方式,反映了一个小镇青年的精神世界、成长历史,而没有对某一问题进行严肃的思考与表达;②当代作家生于承平日久的时代,生活经验相比前辈作家自然显得“日常”,作家如何调动自己的经验和能力去写作,找到跟这个时代具有匹配度的文学心事,才是最重要的;③日常的生活中依然有惊心动魄的时刻,依然有深刻的斗争和宏大的图景。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B 原文没有指出字新闻比传统新闻话语更有价值,此观点无中生有。
2.D 原文说“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传媒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对受众的文化引导开始让位于对“用户”的满足甚至迎合,这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兴起后变得尤为显著”,对受众的文化引导让位于对“用户”的满足甚至迎合,早在80年代就开始了,并不是在互联网社交媒体兴起后才开始的。选项表述有误。
3.C 材料二的观点是“传媒应肩负涵养语言文化的职责”。A项说的是人民日报使用字新闻。B项中央电视台使用了网络流行语,并没有体现传媒涵养语言文化。D项主体是学校不是传媒。
4、①文章先指出“字新闻”概念的由来及内涵,并举例说明;②再分析字新闻的传播模式(或遵循的规律);③最后指出字新闻与传统媒体的不同,以及对传统媒体的影响。(每点1分)
5、①大众传媒可以顺势迎合流行的语言文化,吸收其简短凝练、饱含趣味、易于传播且互动性强等特点:②但是不能一味满足甚至迎合“用户”,要发挥对受众的文化引导作用;③应尝试突破单调的网络语言体系,为受众提供更具文化价值和历史营养的内容。
现代文阅读II
6.C.“可窥见作者对青绿山水和工笔人物的爱好”错误,靳彝甫是作者笔下的画家形象,作者欣赏这一人物,不一定体现作者对青绿山水和工笔人物的爱好。
7.D.“若改为‘看这位大胆的画师提着灯笼走走,停停……’就更合情理”错误,“灯笼走走,停停,忽上,忽下”是由灯笼形象窥见人物形象,正是作者匠心所在,不能改。
8.(1)从家传和擅长的画作来看,靳彝甫画技高超。(2)靳彝甫靠卖画吃饭,生活窘迫而拮据。(2)从天井布置清雅怡人、兴趣爱好多种多样看出他热爱生活,情趣高雅。
9.(1)淡化情节,没有特别设计情节和冲突,做到形散而神聚。小说以叙述的口吻叙写一个文人画家的故事,主要写主人公靳彝甫作为文人画家的生活,写他的情趣爱好、生活习惯,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也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而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欣赏品味却能跃然纸上。(2)人物形象主体鲜明,不做刻意设计,呈现出独特的抒情气质。主人公靳彝甫热爱生活,情趣高雅,爱若性命的东西,是三块田黄石章,有独特的文人气质。他承受着生活的窘迫,却依然诗意的生活。(3)语言上,语言有诗化倾向,不渲染,简洁、质朴、洁净,又不失典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