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33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政治的本质,说到底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这里的“人际关系”的概念是广义的,既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也指集团与集团之间的关系)。人是社会性的存在,而不是孤立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既需相互依靠,又有利害冲突。协调诸如此类的问题,便是政治的任务。既然中国文化不相信神而只相信人,那么在中国文化中头等重要的大事,便自然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而不是天人之际的人神关系了。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文化更重视政治的原因,也就是为什么中国产生并盛行儒家思想的原因。
中国文化这种重视政治、薄于宗教的特征,当然会给中国文学以很大影响。在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中,诗歌是最早被要求与政治发生密切关系的文体。根据传统的文学观点,诗歌虽然就其本质而言是抒发个人感情的,但因为个人是生活于群体之中的,而政治的作用也无非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因而诗歌与政治自然而然地就发生了密切的关系。《毛诗大序》之所以一下子从诗歌的抒情功用谈到政治功用,便是因为作者的意识深处存在着上述思路之故。
类似中国诗歌与政治的这种密切关系,在其他诗歌传统中是非常罕见的,可以说是中国诗歌的基本特征之一;正如松浦友久指出的:“在比较诗学上,一般认为,‘诗与政治’的课题引起人们的关注始于近代。但在中国诗史上,这却是自古以来诗学上最为关切的问题之一。并且其中表现的‘诗与政治’的关联,综合包括理念与实践两个层次,而其传统又一直延续到今天——这都是无与类比的特殊情况。”
(摘编自邵毅平《诗歌;智慧的水珠》)
材料二:唐代诗歌与政治的关系,体现出某种带规律性的表征。中国诗史上的一些高潮期,也莫不有它独特的政治背景。战国时,楚面临强秦的威胁,进步爱国力量与腐朽卖国势力的斗争,推动屈原的创作,而屈原所经历的高层政治体验,则赋予他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和献身精神。建安时期,曹操政治集团以其进步的政治路线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式,把因党锢之祸被压抑冷落的士人,重新推向政治舞台,激起强烈的功业思想和英雄意识。“雅好慷慨”的建安诗歌,正是得力于这种正面推动。继唐诗而起的宋诗,发展到北宋中叶,又出现一个繁荣的局面。而其时从仁宗朝庆历新政,一直到神宗朝王安石变法前后,王朝内部政治斗争的焦点,是要克服“累世因循末俗之弊”,挽救长期和平发展中潜伏的危机。诗歌界欧、王、苏、黄等大家,都是在一连串起伏动荡的政治变革中卷入得很深的人物。
考察诗歌高潮来自政治的推动力,有助于进一步探索文学繁荣发展所需的社会条件。作为中国封建时代正统文学样式的诗歌,它注定要与封建政治发生密切联系。政治影响于诗人创作,可以有四种情况;(一)挤占了诗人创作的时间和精力;(二)给诗人以正面鼓舞或推动;(三)打击压抑,导致怨悱;(四)诗人被迫害致死,或彻底沉默。(一)和(四)两种情况只能使创作受损。(二)和(三)两种情况虽有分别,但对于某些诗人,又常常集于一身。如李白、杜甫之入宫廷,便是始而受激励,继而遭压抑。
一般说来,封建时代的士人,总是先由政治给予某种参与的机会,在参与中有所不遂,才会引起怨悱。导致“长吟哦”的“起且僵”(崛起而后困顿),“起”往往在先,由政治直接给予拨动;“僵”伴随于后。“起”与“僵”或是单纯从某一侧面作用于诗歌创作,或是交糅在一起,产生更复杂的影响;或是比较直接地表现为正值,或是要经过创作活动的一番消化转换,才表现为积极有益的效应。能够给诗歌创作以强大推动的政治,不在于它有多么清明或稳定,而在于它要能强烈地牵动人心,让人不断地感奋起来,发之于吟咏。封建王朝初期,一般号称盛世,而文学人才可能尚未积累到最丰沛的程度。同时稳定和繁荣不免缓解了士人要求干政的迫切感,诗歌颂美居多,缺乏对政治的深刻介入,艺术上也缺乏由深广内容带来的要求变革创新的推动力量。封建王朝末世,往往陷入大动乱。斗争残酷,兵祸连结,文教停顿,人才短缺,士人对世乱恐惧回避,诗歌也相应衰敝。东汉末(灵帝朝)、隋末、唐末的情况大体如此。一般性地排除了王朝开国期和衰乱期,再结合诗歌史上几个兴盛阶段来看,中国诗歌高潮,总是出现在社会政治比较有活力,能够吸引人才,并多方面推动士人为较高理想积极追求的时期,而盛唐则是演出了中国历史上这种时期的最为辉煌的一幕。
(摘编自余恕诚《唐诗风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化只相信人而不相信神,使得协调群体中的人际关系成了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大事,协调人神关系则不重要。
B.建安时期,因曹操政治集团的推动,受党锢之祸打击的士人得以重新走上政治舞台,他们满怀功业思想和英雄意识。
C.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意在克服各种弊端、挽救潜在危机,当时的几位诗坛大家都深深卷入激烈的政治变革之中。
D.文学人才在封建王朝初期一般未积累到最充足程度,同时因时代稳定、社会繁荣,士人参与政治的愿望也不够强烈。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政治的本质在于协调人际关系,因此应尽最大可能维护各个体、各集团的利益。
B.诗歌虽与政治有密切的关系,但仍然可以抒发个人情感,这是由其本质决定的。
C.战国时期出现了屈原这样的大诗人,这与楚国当时复杂的政治形势有很大关系。
D.封建王朝末世往往天下大乱,这不只是对诗歌发展不利,对文化事业也是灾难。
3.下列项,最适合作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论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B.元结主张,诗歌应“极帝王理乱之道,系古人规讽之流”。
C.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D.王国维认为:“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4.白居易在《策林·采诗》中建议:“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这一观点在古代诗人中很有代表性。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观点加以分析。
5.“诗与政治”相关联是中国诗歌的传统之一,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高潮期”是如何出现的?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中国刺绣,针尖上的千年国粹
①小小的一根针,传承着历史,联结着古今。刺绣作为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闻名遐迩的古代丝绸之路上,刺绣和蚕丝不仅是珍贵的货物,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是除了瓷器之外中华文明的又一张名片。
②我国刺绣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举世闻名。据《尚书》记载,远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至周代,有“绣缋共职”的记载。西周的染织刺绣已有专门的分工,文献记载了素衣朱绣、流畅的刺绣线条等情况。
③战国是我国刺绣史上第一个极盛时期,刺绣的工艺已达到很高水平,是丝绸之路上对外运输的重要商品之一。
④汉代,刺绣开始展露艺术之美。因为经济繁荣,百业兴盛,丝织造业尤为发达,手工刺绣制作也迈向专业化,技艺突飞猛进。汉代王充所著的《论衡》中记有“齐郡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足以说明当时刺绣技艺和生产的普及。最具代表性的是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刺绣残片,它们虽在地下埋藏了几千年,但出土时仍然精美绝伦,配色、针工都运用得恰到好处。
⑤到了唐朝,刺绣艺术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各种针法基本均已出现。此时的刺绣一般用作服饰用品的装饰,做工精巧,色彩华美,在唐代的文献和诗文中都有所反映。如李白诗“翡翠黄金缕,绣成歌舞衣”、白居易诗“红楼富家女,金缕绣罗襦”等,都是对刺绣的咏颂。
⑥宋代是手工刺绣发达臻至高峰的时期,特别是在开创纯审美的画绣方面,更堪称绝后。宋代改良了工具和材料,使用精制钢针和发细丝线,针法极细密,色彩运用淡雅、素净。南宋时,针法已达十五六种之多。
⑦中国刺绣有锁绣、彩绣、平绣、雕绣、包梗绣、贴布绣、绚带绣、鱼骨绣、挑花绣、钉线绣等很多种绣法。光是看到这些绣法,我们就知道一个刺绣图案的完成有多难了!
⑧中国的刺绣技艺精湛、鬼斧神工,不仅有针法之分,也有地域之别。我国各地均有刺绣的痕迹,不仅有湘绣、苏绣、粤绣、蜀绣、京绣、秦绣、鲁绣、晋绣、汴绣、瓯绣、杭绣、汉绣、闽绣等地方名绣,少数民族也都有自己特色的民族刺绣,可谓流光溢彩,各具特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四大名绣”,即苏绣、湘绣、粤绣和蜀绣。
⑨700多年前,马可·波罗来到杭州,琳琅满目的中国工艺品使他目眩神迷。中国刺绣也随商船漂洋过海,风靡了西方上流社会,成了享誉世界的中式奢侈品!至此,中国刺绣的传统手艺在全世界得以融合与发展。然而,中国刺绣这一心手合一的传世绝技,其高超技艺、时间厚度、文化深度、人情温度,都使之成为他国无法超越的经典。
⑩雅艳相宜,典雅奢华。如今,刺绣这项精美绝伦的工艺还被呈现在各大秀场之中,成为时尚界的宠儿,更是国际舞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中国刺绣已经不再是记忆中那样简单,更是一种艺术和时尚。
中国刺绣凭借它独有的魅力,穿越沙漠、远渡重洋,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选自《科学大众·小诺贝尔订阅》,有删改)
6、本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中国刺绣?(4分)
7、文章第②-⑥段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有什么好处?(4分)
8、第④段画线句主要采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请说说其作用。(4分)
最具代表性的是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刺绣残片,它们虽在地下埋藏了几千年,但出土时仍然精美绝伦,配色、针工都运用得恰到好处。
9、结合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3分)
据《尚书》记载,远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新世纪以来,中国科幻小说异军突起。一方面,国家科技实力的不断提升带动了整个社会重视、求索科学的良好氛围,推动科普的开展和全民科学素养的提升,为科幻小说带来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另一方面,科幻小说的创作水平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其传播接受不再局限于科幻迷小圈子,而是不断向外辐射。
科幻题材尤其凸显“向未来”的创作自觉。科幻文学是建立在科学地基上的未来想象,对未来的预言常常来自当下科技的启示,对科技现实的观照又因未来视角的加入而拓展广度,加深深度,从而在更大的坐标系中思考科技发展、思考人与科技的关系等命题。尽管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但人性光辉依然带给我们持久感动。尊重差异、和而不同的东方式人性智慧更会为科幻小说带来别样意趣。
科幻文学以其大开大合的时空想象和放眼宇宙的宏大视野,赋予科技题材更恢弘的气象。当然,当代中国科幻创作在仰望星空之时,也脚踏中国大地,从民族文化和本土特色出发,注重文体探索,力求彰显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新时代的科幻小说在对外传播方面表现突出,成为展现中国形象、传播中国声音的生动形式。
新时代文学在书写科技强国的过程中开拓了文学视野,提升了文学格局,锤炼了文学扎根生活、书写时代的坚实质地。科技领域的新突破集中体现了时代精神,文学领域的科幻书写则以丰富的形式凝聚奋进力量,激励国人用科技创造未来、用奋斗实现梦想。
(摘编自黄发有《讲好科技故事 展现时代风采》)
材料二:
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百年奋斗的伟大历程中,红色血脉代代相传。红色文学也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流,尤其是进入新时代后,红色题材文学蓬勃涌现,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对红色故事和红色资源进行挖掘和书写,不仅传统的严肃文学佳作迭出,通俗文学和网络文学中的“红色”元素也日益凸显。讲述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红色题材创作承载厚重历史的同时,不断向广阔的时代现实敞开,不断推陈出新,有力彰显着中国精神和中国气派,激励国人团结一心,共圆中国梦。
红色文学曾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学。作家积极参与革命实践、介入社会的主动精神,对革命历史进行艺术提炼、生动书写的创作追求,坚持现实主义原则塑造人物的美学模式,无不是红色文学积累的宝贵传统。而随着时代和读者审美需求的变化,红色文学在内容视野、表现手法、思想内涵上也在不断寻求突破,力图通过艺术创新,把红色历史讲到当代读者心里。
借助历史研究最新成果,将案头梳理和实地寻访相结合,当代作家不断深入红色历史,拓宽书写视野,丰富题材内涵,在彰显革命理想的同时,也融入更多人文情怀,深化和丰富现实主义艺术手法,在处理历史与艺术、题材与形式等关系上更显从容。不少红色作品从通俗文学以及大众文化中汲取有益的艺术手法,把革命历史故事演绎得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拉近了红色历史与当代读者的距离。
红色题材聚焦的不只是硝烟战火中的红色往事。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立足时代背景,让红色精神从历史照进现实,书写红色基因、革命薪火的代代传承,成为红色文学创作的重要课题。这一方面需要创作者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在历史中认识现实,从现实中发现历史。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建设美丽中国,文学书写新时代的伟大实践时,若能将其放置到百年奋斗历程中去认识,放置到绵延赓续的红色精神脉络中去表现,无疑会拓展作品的思想深度,加深读者对现实和历史的理解。另一方面,需要深入时代现场,及时捕捉新的现实经验和新的英雄楷模形象,弘扬具有当代价值的红色精神。上世纪50至70年代的红色经典中,既有着重表现革命历史的《红岩》《红日》《红旗谱》,也有表现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创业史》《山乡巨变》,还有工业题材小说如《乘风破浪》等,体现出对当时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及时书写。新时代呈现的新气象、涌现的新人物,更需要今天的红色文学去敏锐发现、生动表达。
红色文学持续发现历史记忆中的红色元素,彰显红色文化的新内涵,同时凭借语言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让红色文化赢得读者共鸣。对当下的红色题材创作而言,我们不仅有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和荡气回肠的人物事迹可供开掘、书写,还有根脉深厚的创作经验和文学传统可资借鉴、汲取。梁斌、曲波等老一辈作家自身有革命斗争的经历,在血与火的洗礼中确立了为人民书写的信念。他们在深厚生活积累的基础上精益求精、千锤百炼,创作出既有红色基因又有经典品质、既有革命激情又有泥土气息的优秀作品,彰显中国文学的风格气派。今天的创作者理应从中汲取动力和养分,自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自觉继承和发扬中华美学精神,不断创作出黄钟大吕之作,以新时代红色经典彰显中国气派。
(摘编自丛治辰《彰显中国精神和中国气派》)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科幻小说在新世纪以来能够异军突起,其根本原因是中国科技实力的不断提升。
B.飞速发展的当代科技可以启示科幻作家们大胆地预言未来,以未来视角观照科技现实。
C.红色文学是一种严肃文学,以讲述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反映红色历史为主要特征。
D.只有运用现实主义手法,新时代红色文学才能书写脱贫攻坚、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实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论科幻文学,材料二论红色文学,虽然论述对象不同,但都紧密结合新时代。
B.科幻文学和红色文学虽题材不一样,但都可以彰显中国风格、中国精神与中国气派。
C.在当代中国,科幻和红色两种文学都可以凝聚奋进力量,激励国人用奋斗实现梦想。
D.科幻文学和红色文学起点不一,前者以未来为起点,后者以红色历史和现实为起点。
3.下列作品中,不适合作为材料一论据的一项是( )(3分)
A.匪迦《北斗星辰》:以北斗导航系统研发为主线,以国际合作和产业发展为辅线,主人公在科技攻关和行业发展的潮流中百炼成钢。
B.王晋康《宇宙晶卵》:离开地球寻找宇宙中心的航队中,一位少年绝境求生,破解了在超光速的旅行中遇到的人性困局及科技困局。
C.刘慈欣《黄金原野》:地球居民通过网络虚拟现实技术,用19年时间关注“黄金原野号”飞船上的飞行员爱丽丝,并倾注无限深情。
D.陈楸帆《巴鳞》:类人生物——巴鳞能逼真地模仿人,却对人紧闭心扉,主人公以科技手段进入其内心,在理解巴鳞的同时也理解了自己的父亲。
4.简要分析材料一的主要论述思路。(4分)
5.新时代红色文学要出彰显中国气派的黄钟大吕之作,作家应该怎么做?请根据材料二最后两段概括。(4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敬畏一粒米
林文钦
①一粒米能有多重?我一直以为,它重如一座山。
②小时候家里穷,母亲在深秋的时候总是出去“捡地”,就是去大地里捡拾农人秋收后遗落在地里的粮食。每次母亲都要走上好几十里的地,背回来半麻袋瘦瘦的稻秆儿,脱了皮,最后能收获一海碗的大米。母亲一点点地积攒着,然后用它们给我们当口粮,那是儿时我们所有的营养来源。粒米之恩,能与皓月争辉!
③米吃多了,就有了想法。诗人说“米是漫山遍野的精灵,是生长绿色的种子,是陆地结的珍珠”,我也有这个感觉。有时我看到掉在桌上的一粒米,会产生一番联想:这粒米,不知道是哪粒种子被种在土里,经过了多少风霜雨雪,又被哪个农民精心养育,浇水、施肥、捉虫、打药,顶着酷暑烈日收割了来,再冒着酷暑高温脱了粒。脱一遍还不算,再脱一层皮,再脱一层皮,成为白白亮亮的精米,大有缘法落到我的饭碗里,结果不等它入口,就被轻轻抛弃,假如这米有灵,不知道会不会伤心?
④对米,汪曾祺先生有过经典描述。其笔下有一个叫作八千岁的人物,开着一个米行,他店里一溜排开几个大米园,从“头糙”“二糙”“三糙”到“高尖”应有尽有。挑箩把担卖力气的吃头糙米,一老碗紫红的糙米饭,上面堆上岗尖岗尖的腌小鱼和小青菜,大口大口吞食;住家铺户吃二糙三糙米,比头糙精致,米色亮白一些;所谓高尖,精致透亮,只有高门大户才吃,普通百姓不是吃不起,只是总觉得有些糟蹋。中国人自古惜福心理就十分强烈,字纸尚且不肯浪费,更何况养身的米?
⑤此外还有糯米和晚稻香粳。糯米不用说,常用来蒸八宝饭、包粽子;香粳米煮出粥来米长半寸,颜色浅碧如碧螺春茶,香味浓厚。《西厢记》里有一个章回专门说到崔莺莺吃的一顿便饭:一碗酒酿清蒸鸭子,一碗虾丸鱼皮汤,一碟腌的胭脂鹅脯,还有一大碗热腾腾碧莹莹蒸的绿畦香稻粳米饭。《红楼梦》中也提到了红米、绿米。红的,颜色嫩红,味腴粒长,香气扑鼻,叫作“御田胭脂米”;那绿米,就是芳官吃过的“绿畦香稻粳米”。
⑥关于米,还有不少传奇典故。据说远古时期,上帝虽说把亚当夏娃逐出伊甸园,命令他们流汗才有饭吃,但到底对自己的造物心怀恩慈,命令地下的麦子长得如同一棵树一般,分出七股八杈,每一个枝头都有一个麦穗,于是天下万民不缺粮食。有一日上帝到人间巡行,发现麦子烂倒在泥里,上帝一怒之下改了规矩,下令麦株从今以后只结一穗,且不时有风雹雷灾、水患火欺,以此惩罚不知惜福的凡间生灵。
⑦真正有品德、有修养的人不肯怠慢了世间万物,尤其是珍珠一样的米。在弘一大师的眼里,世间竟没有不好的东西,白菜好,咸苦的蔬菜好,倘跋山涉水之际能有一碗白米饭,更是好上加好。
⑧我在闽东太姥山的摩宵庵吃过一次素斋。那些不起眼的素菜素饭,盛在清素的餐盘里,竟是那样温润有致,不由心生一丝感恩,细细把一碗米饭装进胃里,生怕丢弃一粒米。
⑨对生命的敬畏,源自一粒粒米。
(选自《意林》,有删改)
6、联系上下文,揣摩文中第②段画线句子的含义。(4分)
粒米之恩,能与皓月争辉!
7、从引用的角度品味文中第③段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诗人说“米是漫山遍野的精灵,是生长绿色的种子,是陆地结的珍珠”,我也有这个感觉。
8、作者为什么认为“一粒米”重如一座山,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6分)
9、作者对生命的敬畏源自一粒粒米,生活中有什么是你敬畏的,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2分)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
(第33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A.“协调人神关系则不重要”错误。原文“协调诸如此类的问题,便是政治的任务。既然中国文化不相信神而只相信人,那么在中国文化中头等重要的大事,便自然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而不是天人之际的人神关系了”可知头等大事是协调人际关系,但不代表协调人神关系不重要。
故选A。
2.A.“因此应尽最大可能维护各个体、各集团的利益”错误。原文“政治的本质,说到底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这里的‘人际关系’的概念是广义的,既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也指集团与集团之间的关系)。人是社会性的存在,而不是孤立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既需相互依靠,又有利害冲突。协调诸如此类的问题,便是政治的任务”可知,政治的本质,说到底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这是政治任务,并无说这样就需要尽可能维护个体、集团的利益。
故选A。
3.C材料一的观点是诗歌与政治的密切关系。
A.以道德原则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处在一定的位置,所有的星辰都会围绕着它,也就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统治者转。此句是在说以德治国。
B.此句严厉地批判了当时不重“风雅”的诗风,并试图利用复古的形式进行革新。此句是在说以怎样的形式对诗歌进行革新。
C.并不是诗歌让人穷困潦倒,而是只有经历了苦难的人才能作出好诗来啊。此句是在说诗人经历磨难而后创作出好诗。
D.诗人对宇宙人生,须进入而置身其中;远而观之,超然看世界。此句是在说诗人看待人生的态度。
故选C。
4.白居易此句强调诗歌在社会生活中成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积极作用;政治的本质是协调人际关系,政治的作用亦然,这就与诗歌发生着密切的关系;诗歌与政治密切相关。
5.独特的政治背景;政治的推动力;政治的活力性。
现代文阅读II
6、本文从刺绣的历史与发展、刺绣的绣法、刺绣的种类、刺绣走向世界(刺绣与世界的融合)四方面介绍了中国刺绣。(一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
7、时间顺序(1分),条理清晰、具体详实地(1分)说明了中国刺绣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举世闻名的特点(2分)。
8、举例子(1分),举了马王堆汉墓出土精美绝伦的刺绣残片这一例子(1分),真实具体地说明了汉代刺绣开始展露艺术之美,富有代表性,从而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2分)。
9、“据《尚书》记载”,表明“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这一事实(记载刺绣的历史)(1分),出处准确、权威,增强了可信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2分)。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答案】B【解析】A项,据材料一第一段,中国科幻小说在新世纪以来能够异军突起,原因有两方面,但文章没有指明“根本原因中国科技实力不断提升”。C项,红色文学并不等同于严肃文学,红色文学不仅包括严肃文学,还包括具有“红色”元素的通俗文学和网络文学。D项,“只有……才能”的说法过于武断,没有文意依据。
2.【答案】D【解析】“前者以未来为起点”一说错误,根据材料一中“科幻文学是建立在科学地基上的未来想象,对未来的预言常常来自当下科技的启示”的信息可知,科幻文学的起点是“科学地基”即“当下科技”。
3.【答案】A【解析】材料一论述的是科幻文学,而A项作品是科技报告文学而非科幻作品,所以不能用作材料一的论据。
4.文章首先论述中国科幻小说异军突起的两大原因;其次,论述科幻文学创作的基本要求(或者论述科幻文学创作既要“向未来”又要思考人性);再次,论述当代中国科幻创作的特色与影响;最后,主要论述新时代中国科幻书写的作用。【评分说明:意对一点1分,共4分】
5.①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在历史中认识现实,从现实中发现历史;②深入时代现场,及时捕捉新的现实经验和新的英雄楷模形象,弘扬具有当代价值的红色精神;③坚持为人民书写的信念,自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④从红色经典作品中汲取动力和养分,自觉继承和发扬中华美学精神。
现代文阅读II
6、粒米之恩既指“粒米”是身体的营养来源之恩,又指母亲的辛苦养育之恩(2分)。这样的恩情在作者心中无比伟大,堪比皓月之辉,突出了作者对米的感激、敬重之情和对母爱的深切感受和赞美(2分)。
7、引用诗句,既用诗意的语言凝练地赞美了米的来之不易、珍贵(1分),又巧妙地表明了作者对米的敬畏之情和高度赞誉(1分),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底蕴(1分)。
8、作者母亲捡米养育子女(米是儿时的我们所有的营养来源),“一粒米”包含了深深母爱和养育之恩;种子经过农民精心培育、收割、脱粒、脱壳才能成为米,“一粒米”来之不易是农民的血汗,是时间的结晶;汪曾祺描述不同人吃不同的米,“一粒米”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惜福、珍惜粮食的传统美德;《红楼梦》《西厢记》中关于米的故事,“一粒米”有了文化底蕴和浓浓的诗意;西方关于不珍惜粮食受到上帝惩罚的传奇典故,告诉我们要懂得惜福,存感恩之心;弘一大师眼里没有不好的东西,跋山涉水之际能有一碗米饭便觉得是好上加好,不息慢“一粒米”是有品德、有修养的人的体现;一次我吃素斋的经过,表明对“一粒米”的珍惜是对世间万物都应有的敬畏之心。(原因1分,结合文章内容1分;答对任意3点给满分,意思相近即可)
9、能结合生活体验,谈到具体敬畏之物,言之有理即可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