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3】中考一轮 中国现代史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试卷(word版+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23】中考一轮 中国现代史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试卷(word版+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0-18 16:28:43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中考考什么 中考怎么考 备考怎么做
1.民族区域自治制 1.直接考查基础知识 1.重点记背知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
度:概念、实施情 2.图片、数据图表反 念、实施情况及意义;国家对民族发展的
况、意义 映的史实 扶持措施
2.各民族共同繁荣发 3.材料信息理解 2.透过数据图表等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展:措施 对民族地区发展的巨大作用和强大生命
力;提高材料信息的提取、辨识和理解能

1.“一国两制”:提 1.直接考查基础知识 1.重点记背知识:“一国两制”的提出、
出、概念、意义 2.通过材料信息辨识 概念、意义;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原
2.香港和澳门回归: 反映的史实 因及历史意义
时间、原因、历史意 3.图片反映的史实 2.理解“一国两制”对推动祖国统一的巨
义 4.材料信息理解 大作用;熟记香港、澳门回归的场景图;
提高材料信息的提取、辨识和理解能力。
海峡两岸的交往:基 1.直接考查基础知识 重点记背知识:知道海峡两岸交往的基本
本方针、“九二共 2.材料信息理解 方针;“九二共识”的内容
识”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命题点 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1.下图为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人口变化统计图,这种变化与某项具有中国特
色的民族制度密切相关。该制度为( )
五次人口普查少数民族人口数及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
12000 8.04%
8.41%
6.68% 10.643
10000 6.06% 9120
5.76%
8000 6730
6000
4002
4000 3532
2000
0
1953 年 1964 年 1982 年 1990 年 2000 年
少数民族人口数(万人)
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例
A.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一国两制”
2.1951年,中共中央决定把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和训练少数民族自己的干部,作
为党在少数民族中进行的两项中心工作,随即成立了中央民族学院。这一举措
体现了中央( )
A.确保“一五”计划实施 B.工作重心从经济转向教育
C.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 D.推动边疆的兴边富民行动
3.国家对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整理工作取得大批成果。2006年,藏族史诗《格
萨尔王传》、蒙古族史诗《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被列入第一
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材料表明国家重视少数民族的( )
A.经济建设 B.文化传承 C.科技发展 D.文旅开发
4.历史学习要学会区分史实和史论,史论就是根据史实得出的历史结论。下列
属于史论的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维护民族团结具有重大意义
B.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C.袁隆平经多年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D.中国于 2001年 12月成为了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5.如下表。这表明,20 世纪 60年代,我国民族自治地方( )
民族自治地方工业发展情况
工业总产值 1957 年工业总产值为 29.5 亿元,1965 年为 66.8 亿元,
增长 133.2%。
工业主要产品产量 1963 年同 1958 年相比,发电量增长 2.5 倍,钢产量增长
3.5 倍,棉纱产量增长 2 倍,化肥产量增长 20 多倍。
A.工业取得较大成就 B.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C.彻底摆脱贫困落后 D.文化教育事业迅速发展
命题点 2 “一国两制”香港、澳门回归 海峡两岸的交往
6.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称赞邓小平,为解决香港问题提出了“最富天才的创
见”。这一“天才的创见”是( )
A.“求同存异”方针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C.“一国两制”构想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7.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增加了设立特别行政区的规定。据此
制定的法律明确了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保持原有的
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这项宪法规定( )
A.有利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 B.标志着对外开放新格局最终形成
C.说明国家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 D.为“一国两制”实施提供法律依据
8.下面是邓小平关于香港问题的一段讲话。他认为香港能够回归的最主要原
因是( )
香港问题为什么能够谈成呢?并不是我们参加谈判的人有特殊的本领,主要
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
而且是个值得信任的国家……当然,香港问题能够解决好,还是由于“一国
两制”的根本方针或者说战略搞对了,也是中英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邓小平《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A.国家实力的增强 B.“一国两制”的方针
C.正确的外交方针 D.中英双方的努力
9. “香港欣归祖国,颂歌高唱未来”“两制光昭四海,五星辉耀寰球”的对联
体现了( )
A.“九二共识”的达成 B.“一国两制”的实践
C.军队建设的成就 D.两岸“三通”的实现
10.“改变,意味着进步与成长;不变,则是对历史与现实的尊重。”下列选项
能反映港澳回归所带来的“改变”是( )
A.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 B.原有的生活方式
C.主权的行使 D.同根同源的血脉
11.近年来,驻澳军队广泛开展“中国故事”系列文化联谊活动,创作了《可爱
的中国》《澳门同胞的中国心》《吉祥澳门》等作品,受到澳门民众的热烈欢
迎。这些举措( )
A.是对“九二共识”的认同 B.促进了内地与澳门的经贸联系
C.彰显了澳门的高度自治权 D.增强了澳门民众的祖国认同感
12.1992年 11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的代表在香港
会晤,达成了在处理两岸事务性交涉中“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
( )
A.“一国两制”方针 B.八项主张
C.两岸直接“三通” D.“九二共识”
13.马英九表示:两岸“重新启动”,第一步就是“重启对话”,呼吁回到“原
汁原味的九二共识”。这表明马英九认为( )
A.海峡两岸关系得到进一步缓和 B.“九二共识”利于两岸交往
C.“一国两制”成为两岸的共识 D.中国人民洗刷了百年耻辱
14.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 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以和平
方式实现统一,对两岸同胞和全民族最有利。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保留
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选项。”这段话针对的是( )
A.外部势力干涉和极少数“台独”分裂分子及其分裂活动
B.破坏海峡两岸“三通”的逆流
C.刻意诬蔑抹黑新疆的外国政客和反华媒体
D.制造香港动乱的“港独”分子
15.利用表格对历史知识进行整理,有利于进一步认识历史。据下表可以得出的
历史认识是
时间 内容
明末清初 郑成功收复台湾
《马关条约》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从未停止
签订后
改革开放后 党和政府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2015 年 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
一页
A.中国人民为维护祖国统一面不懈努力
B.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C.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洗雪了百年国耻
D.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16.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现祖国统一是整个中华民族
的强烈愿望。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
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
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
国有殇!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1949 年国民党退往台湾后,台湾海峡
长期隔绝了台湾与祖国大陆。这首诗歌《望大陆》,情深意切,表达了身处台
湾的作者对大陆故乡的浓浓思念。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夙愿,在海峡两
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祖国统一大业一定会实现。
——《中国历史》
材料三 在解决台湾问题时,我们会尊重台湾的现实,地如,台湾的某些制度
可以不动……生活方式可以不动,但是要统一。
——邓小平
(1)材料一中包含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哪些措施?(3分)这些措施对统一多
民族国家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2分)
(2)材料二中“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运用相关史实加以论证(至
少列举四个史实)。(4分)
(3)根据材料三回答: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1分)
(4)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的认识。(2分)
17.小华利用假期开展一次主题研学活动。鉴于疫情,他采取“云端”研学。
(14分)
活动一 感受北京之美
(1)请你结合所学,帮助小华完成研学报告表。(6分,将表一中①②③处内
容写在相应位置)
表一 研学报告表
项目 感受 实证
云听“一出京剧” 京剧特点
戏 ①



云游“人民大会堂” 民主政治
②(从制度保障、权力行使等方面
政 北
说明)
治 京
之 之
美 美
云游“冰立方”(冬奥 体育精神
场馆)云赏“冰壶赛” ③




活动二 体验香港之新
在 7 月 1 日通过回想两幕场景和“云游一座桥”为香港送“云祝福”。
图一《南京条约》签订(绘画)图二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图三 港珠澳大桥
(2)你认为小华特意在 7月 1日给香港送“云祝福”的原因有哪些?(3 分)
结合所学,分析小华选用以上三幅图片体验“香港之新”的用意。(5分,要
求:紧扣体验主题,关联体验内容,表达符合逻辑)
参考答案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1. B 【解析】根据数据图表可知,1953—2000 年,少数民族人口数不断增加、少数民族人
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整体呈上升趋势,并结合“ 中国特色的民族制度” 可知,我国实行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少数民族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对促进民族地
区发展有重大意义,B 项符合题意。
2. 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 中共中央决定把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和训练少数民族自己的
干部,作为党在少数民族中进行的两项中心工作” 可知,这反映了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团结
工作,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国家统一和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C 项符合题
意。 “ 一五” 计划目的是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A 项排
除;中央的工作重心并未转到教育,B 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促进民族团结的措施,与兴边富
民行动无关,D 项排除。
3. 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 国家对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整理工作取得大批成果”
“《格萨尔王传》……《江格尔》……《玛纳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录” 可知,这表明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B 项符合题意。 A、C、D 三项
材料内容未涉及,排除。
4. A 【解析】根据题干“ 史论就是根据史实得出的历史结论”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
项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属于史论,正确。 B、C、D 三项均为历史史实,排除。
5. A 【解析】根据图表信息可知,1965 年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工业总产值相比较 1957 年
大幅度提高;1963 年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工业主要产品产量相比较 1958 年,各项数据显示
都有很大的提高。 这表明 20 世纪60 年代,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工业取得较大成就,A项正
确。
6. 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 邓小平” “ 解决香港问题”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邓小
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 一国两制” 的伟大构想。
“ 一国两制” 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
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C 项符合题意。
7. 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20 世纪 80 年代,邓小平针对祖国统一大业提出了“ 一国
两制” 的伟大构想,主张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香港、澳门、台湾回归祖国后可设立特别行
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因此 1982 年宪法的这项规定为“ 一
国两制” 实施提供了法律依据,D 项正确。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与港澳台回归问题无关, A 项排除;设立
特别行政区与对外开放和科学技术没有直接关系,B、C 两项排除。
8. 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 并不是我们参加谈判的人有特殊的本领”“ 主要是我们
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 可知,邓小平认为香港
能够回归的最主要原因是国家实力的增强,A 项符合题意。 B、C、D 三项与材料信息不
符,排除。
9. B 【解析】 阅读材料“ 香港欣归祖国” “ 两制光昭四海” 可知,对联体现了“ 一
国两制” 构想的成功实践,B项符合题意。
10. C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 改变,意味着进步与成长;不变,则是对历史与现实的尊
重”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是历史的进步,是改变; 但同时
在“ 一国两制” 方针指导下,中央政府尊重港澳同胞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维持港澳原
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是对历史和现实的尊重,是不变,C 项符合题意。
11. 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 驻澳军队” “ 文化联谊” “ 受到澳门民众的热烈欢
迎” 可知,驻澳军队的文化联谊活动和创作的作品受到澳门民众的热烈欢迎, 这些举措有
利于增强澳门民众对祖国的认同感,D项符合题意。
12. 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 1992 年” “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可判断是
“ 九二共识”,D 项符合题意。 “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
针,八项主张是江泽民提出的发展两岸关系的主张,两岸直接“ 三通” 是在 2008 年取得
的成果, 排除 A、B、C 三项。
13. 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 两岸‘ 重新启动’,第一步就是‘ 重启对话’, 呼吁回
到‘ 原汁原味的九二共识’” 可知,马英九认为,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基础是“ 九二
共识”,坚持“ 九二共识” 有利于海峡两岸交往,B 项符合题意。 A、C 两项材料未体
现,排除;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排除 D 项。
14. A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告台湾同胞书》” “ 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对两岸同胞
和全民族最有利。 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选项” 可知,中央
政府希望早日实现两岸和平统一, 决不会放任“ 台独” 分子肆意破坏祖国统一大业。 此
宣言针对的是外部分裂势力和“ 台独” 分子,A 项符合题意。
15. A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 郑成功收复台湾” “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 “ 两岸领导人……会面”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都体现了中国人民
为维护祖国统一而不懈努力,A 项符合题意。
16. (1)措施: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统一文字。 (3 分) 重要意义:有利于经
济文化交流与发展,加强了各地的交通,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 分)
(2) 230 年,孙权派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
澎湖和琉球;1662 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684 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
建省;1885 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综上所述,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
领土。 (4 分)
(3) “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1 分)
(4) 维护国家统一是每个中国人的历史使命;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两岸同胞是
血浓于水的一家人,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和平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国
家尊重台湾的现实,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与生活方式;国家对实现统
一有信心和决心,会有力遏制“ 台独” 分裂势力的活动,实现祖国统一等。 ( 2 分,回答
两点,符合主题,言之有理即可)
17. (1)①角色行当有生、旦、净、丑四行的明确划分;将唱、念、做、打相结合;全面和集
中地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精华。 ②制度保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权力行使:新中国成
立后,人民当家作主,享有充分的政治权利。 ③体育精神: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
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 (6 分)
(2)原因:1997 年 7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
别行政区正式成立,祝福香港繁荣昌盛。 (3 分) 用意:1842 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清
政府被迫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从此,香港开始了一百余年的被殖民历程。 1997 年
6 月 30 日午夜至 7 月 1 日凌晨,中英两国政府如期在香港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在
交接仪式上,江泽民主席庄严宣告: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
政区正式成立。 标志着香港正式回归祖国,开始走向新的历史征程。 2018 年
10 月,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这是香港回归后,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又一项促进香港繁荣发展
的重大举措。 今天的香港,不断展现出欣欣向荣的新气象。(5 分)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中考考什么 中考怎么考 备考怎么做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概念、实施情况、意义 2.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措施 1.直接考查基础知识2.图片、数据图表反映的史实 3.材料信息理解 1.重点记背知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念、实施情况及意义;国家对民族发展的扶持措施 2.透过数据图表等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民族地区发展的巨大作用和强大生命力;提高材料信息的提取、辨识和理解能力
1.“一国两制”:提出、概念、意义 2.香港和澳门回归:时间、原因、历史意义 1.直接考查基础知识2.通过材料信息辨识反映的史实 3.图片反映的史实4.材料信息理解 1.重点记背知识:“一国两制”的提出、概念、意义;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原因及历史意义 2.理解“一国两制”对推动祖国统一的巨大作用;熟记香港、澳门回归的场景图;提高材料信息的提取、辨识和理解能力。
海峡两岸的交往:基本方针、“九二共识” 1.直接考查基础知识2.材料信息理解 重点记背知识:知道海峡两岸交往的基本方针;“九二共识”的内容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命题点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1.下图为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人口变化统计图,这种变化与某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制度密切相关。该制度为( )
五次人口普查少数民族人口数及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
12000
10000
8000
6000
4000
2000
0
A.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一国两制”
2.1951年,中共中央决定把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和训练少数民族自己的干部,作为党在少数民族中进行的两项中心工作,随即成立了中央民族学院。这一举措体现了中央( )
A.确保“一五”计划实施 B.工作重心从经济转向教育
C.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 D.推动边疆的兴边富民行动
3.国家对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整理工作取得大批成果。2006年,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蒙古族史诗《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材料表明国家重视少数民族的( )
A.经济建设 B.文化传承 C.科技发展 D.文旅开发
4.历史学习要学会区分史实和史论,史论就是根据史实得出的历史结论。下列属于史论的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维护民族团结具有重大意义
B.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C.袁隆平经多年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D.中国于2001年12月成为了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5.如下表。这表明,20世纪60年代,我国民族自治地方( )
民族自治地方工业发展情况
工业总产值 1957年工业总产值为29.5亿元,1965年为66.8亿元,增长133.2%。
工业主要产品产量 1963年同1958年相比,发电量增长2.5倍,钢产量增长3.5倍,棉纱产量增长2倍,化肥产量增长20多倍。
A.工业取得较大成就 B.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C.彻底摆脱贫困落后 D.文化教育事业迅速发展
命题点2 “一国两制”香港、澳门回归 海峡两岸的交往
6.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称赞邓小平,为解决香港问题提出了“最富天才的创见”。这一“天才的创见”是( )
A.“求同存异”方针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C.“一国两制”构想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7.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增加了设立特别行政区的规定。据此制定的法律明确了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这项宪法规定( )
A.有利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 B.标志着对外开放新格局最终形成
C.说明国家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 D.为“一国两制”实施提供法律依据
8.下面是邓小平关于香港问题的一段讲话。他认为香港能够回归的最主要原
因是( )
香港问题为什么能够谈成呢?并不是我们参加谈判的人有特殊的本领,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而且是个值得信任的国家……当然,香港问题能够解决好,还是由于“一国两制”的根本方针或者说战略搞对了,也是中英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邓小平《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A.国家实力的增强 B.“一国两制”的方针
C.正确的外交方针 D.中英双方的努力
9. “香港欣归祖国,颂歌高唱未来”“两制光昭四海,五星辉耀寰球”的对联体现了( )
A.“九二共识”的达成 B.“一国两制”的实践
C.军队建设的成就 D.两岸“三通”的实现
10.“改变,意味着进步与成长;不变,则是对历史与现实的尊重。”下列选项能反映港澳回归所带来的“改变”是( )
A.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 B.原有的生活方式
C.主权的行使 D.同根同源的血脉
11.近年来,驻澳军队广泛开展“中国故事”系列文化联谊活动,创作了《可爱的中国》《澳门同胞的中国心》《吉祥澳门》等作品,受到澳门民众的热烈欢迎。这些举措( )
A.是对“九二共识”的认同 B.促进了内地与澳门的经贸联系
C.彰显了澳门的高度自治权 D.增强了澳门民众的祖国认同感
12.1992年11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的代表在香港会晤,达成了在处理两岸事务性交涉中“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
( )
A.“一国两制”方针 B.八项主张
C.两岸直接“三通” D.“九二共识”
13.马英九表示:两岸“重新启动”,第一步就是“重启对话”,呼吁回到“原汁原味的九二共识”。这表明马英九认为( )
A.海峡两岸关系得到进一步缓和 B.“九二共识”利于两岸交往
C.“一国两制”成为两岸的共识 D.中国人民洗刷了百年耻辱
14.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对两岸同胞和全民族最有利。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选项。”这段话针对的是( )
A.外部势力干涉和极少数“台独”分裂分子及其分裂活动
B.破坏海峡两岸“三通”的逆流
C.刻意诬蔑抹黑新疆的外国政客和反华媒体
D.制造香港动乱的“港独”分子
15.利用表格对历史知识进行整理,有利于进一步认识历史。据下表可以得出的历史认识是
时间 内容
明末清初 郑成功收复台湾
《马关条约》签订后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从未停止
改革开放后 党和政府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2015年 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
A.中国人民为维护祖国统一面不懈努力
B.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C.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洗雪了百年国耻
D.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16.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现祖国统一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
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1949年国民党退往台湾后,台湾海峡长期隔绝了台湾与祖国大陆。这首诗歌《望大陆》,情深意切,表达了身处台湾的作者对大陆故乡的浓浓思念。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夙愿,在海峡两
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祖国统一大业一定会实现。
——《中国历史》
材料三 在解决台湾问题时,我们会尊重台湾的现实,地如,台湾的某些制度可以不动……生活方式可以不动,但是要统一。
——邓小平
(1)材料一中包含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哪些措施?(3分)这些措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2分)
(2)材料二中“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运用相关史实加以论证(至少列举四个史实)。(4分)
(3)根据材料三回答: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是什么?(1分)
(4)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的认识。(2分)
17.小华利用假期开展一次主题研学活动。鉴于疫情,他采取“云端”研学。(14分)
活动一 感受北京之美
(1)请你结合所学,帮助小华完成研学报告表。(6分,将表一中①②③处内容写在相应位置)
表一 研学报告表
项目 感受 实证
云听“一出京剧” 戏曲之美 京剧特点 北 京 之 美

云游“人民大会堂” 政治之美 民主政治
②(从制度保障、权力行使等方面 说明)
云游“冰立方”(冬奥场馆)云赏“冰壶赛” 体育之美 体育精神

活动二 体验香港之新
在7月1日通过回想两幕场景和“云游一座桥”为香港送“云祝福”。
图一《南京条约》签订(绘画)图二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图三 港珠澳大桥
(2)你认为小华特意在7月1日给香港送“云祝福”的原因有哪些?(3分)结合所学,分析小华选用以上三幅图片体验“香港之新”的用意。(5分,要求:紧扣体验主题,关联体验内容,表达符合逻辑)
参考答案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1. B 【解析】根据数据图表可知,1953—2000 年,少数民族人口数不断增加、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整体呈上升趋势,并结合“ 中国特色的民族制度” 可知,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少数民族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对促进民族地区发展有重大意义,B 项符合题意。
2. 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 中共中央决定把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和训练少数民族自己的干部,作为党在少数民族中进行的两项中心工作” 可知,这反映了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国家统一和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C 项符合题意。 “ 一五” 计划目的是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A 项排除;中央的工作重心并未转到教育,B 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促进民族团结的措施,与兴边富民行动无关,D 项排除。
3. 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 国家对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整理工作取得大批成果” “《格萨尔王传》……《江格尔》……《玛纳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可知,这表明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B 项符合题意。 A、C、D 三项材料内容未涉及,排除。
4. A 【解析】根据题干“ 史论就是根据史实得出的历史结论”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 项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属于史论,正确。 B、C、D 三项均为历史史实,排除。
5. A 【解析】根据图表信息可知,1965 年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工业总产值相比较 1957 年大幅度提高;1963 年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工业主要产品产量相比较 1958 年,各项数据显示都有很大的提高。 这表明 20 世纪60 年代,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工业取得较大成就,A项正确。
6. 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 邓小平” “ 解决香港问题”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 一国两制” 的伟大构想。 “ 一国两制” 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C 项符合题意。
7. 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20 世纪 80 年代,邓小平针对祖国统一大业提出了“ 一国两制” 的伟大构想,主张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香港、澳门、台湾回归祖国后可设立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因此 1982 年宪法的这项规定为“ 一国两制” 实施提供了法律依据,D 项正确。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与港澳台回归问题无关, A 项排除;设立特别行政区与对外开放和科学技术没有直接关系,B、C 两项排除。
8. 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 并不是我们参加谈判的人有特殊的本领”“ 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 可知,邓小平认为香港能够回归的最主要原因是国家实力的增强,A 项符合题意。 B、C、D 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9. B 【解析】 阅读材料“ 香港欣归祖国” “ 两制光昭四海” 可知,对联体现了“ 一国两制” 构想的成功实践,B项符合题意。
10. C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 改变,意味着进步与成长;不变,则是对历史与现实的尊重”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是历史的进步,是改变; 但同时在“ 一国两制” 方针指导下,中央政府尊重港澳同胞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维持港澳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是对历史和现实的尊重,是不变,C 项符合题意。
11. 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 驻澳军队” “ 文化联谊” “ 受到澳门民众的热烈欢迎” 可知,驻澳军队的文化联谊活动和创作的作品受到澳门民众的热烈欢迎, 这些举措有利于增强澳门民众对祖国的认同感,D项符合题意。
12. 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 1992 年” “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可判断是“ 九二共识”,D 项符合题意。 “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八项主张是江泽民提出的发展两岸关系的主张,两岸直接“ 三通” 是在 2008 年取得的成果, 排除 A、B、C 三项。
13. 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 两岸‘ 重新启动’,第一步就是‘ 重启对话’, 呼吁回到‘ 原汁原味的九二共识’” 可知,马英九认为,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基础是“ 九二共识”,坚持“ 九二共识” 有利于海峡两岸交往,B 项符合题意。 A、C 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排除 D 项。
14. A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告台湾同胞书》” “ 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对两岸同胞和全民族最有利。 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选项” 可知,中央政府希望早日实现两岸和平统一, 决不会放任“ 台独” 分子肆意破坏祖国统一大业。 此宣言针对的是外部分裂势力和“ 台独” 分子,A 项符合题意。
15. A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 郑成功收复台湾” “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 两岸领导人……会面”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都体现了中国人民为维护祖国统一而不懈努力,A 项符合题意。
16. (1)措施: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统一文字。 (3 分) 重要意义: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加强了各地的交通,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 分)
(2) 230 年,孙权派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1662 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684 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 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综上所述,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 (4 分)
(3) “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1 分)
(4) 维护国家统一是每个中国人的历史使命;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两岸同胞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和平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国家尊重台湾的现实,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与生活方式;国家对实现统一有信心和决心,会有力遏制“ 台独” 分裂势力的活动,实现祖国统一等。 ( 2 分,回答两点,符合主题,言之有理即可)
17. (1)①角色行当有生、旦、净、丑四行的明确划分;将唱、念、做、打相结合;全面和集中地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精华。 ②制度保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权力行使: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享有充分的政治权利。 ③体育精神: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 (6 分)
(2)原因:1997 年 7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祝福香港繁荣昌盛。 (3 分) 用意:1842 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清政府被迫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从此,香港开始了一百余年的被殖民历程。 1997 年
6 月 30 日午夜至 7 月 1 日凌晨,中英两国政府如期在香港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在交接仪式上,江泽民主席庄严宣告: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标志着香港正式回归祖国,开始走向新的历史征程。 2018 年
10 月,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这是香港回归后,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又一项促进香港繁荣发展的重大举措。 今天的香港,不断展现出欣欣向荣的新气象。(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