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中考考什么 中考怎么考 备考怎么做
1.“两弹一星”:概念、原因、代表人物、意义 2.载人航天:成就及意义 3.杂交水稻:人物成就、意义、人物精神4.青蒿素:人物成就、意义、人物精神5.文化事业的发展:莫言 1.直接考查基础知识2.通过材料信息辨识反映的事件 3.图片反映的史实4.材料信息理解 1.重点记背知识:为“两弹一星”作出贡献的邓稼先、钱学森等科学家;“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原因及意义;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及意义、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及意义、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透过图片、文字素材等感悟科技文化先进人物的精神品质和中国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提高材料信息的提取、辨识和理解能力
1.日常生活的变化 2.交通通讯的变化:影响 1.图片、数据图表反映的史实 2.材料信息理解 1.重点记背知识: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交通通讯的变化 2.透过图片、数据图等素材理解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命题点1 “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技术 杂交水稻 青蒿素
1.他们在戈壁荒滩、深山峡谷建立基地,风餐露宿,艰苦创业,默默无闻地为新中国的国防尖端科技事业作贡献。下列属于“他们”中的杰出代表是( )
A.王进喜 B.雷锋 C.邓稼先 D.袁隆平
2.钱三强说:“稼先同志,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调你去做这项工作,怎样?”当晚,邓稼先回去后与夫人只说要去干一件工作,并且说:“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家中的事和两个孩子全靠你了。”“放一个大炮仗”的决策实现的标志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
C.神舟一号飞行试验成功 D.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3.日本官员承认,进入核俱乐部使中国“获得了亚洲第一大国的称号”。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后,英国媒体评论说,如果“四大国”继续假装中国弱,这是在发疯,赶紧让中国进安理会。据此可知( )
A.核试验的成功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 B.安理会担负着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
C.新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新中国得到了西方各国的普遍承认
4.如果要为下面一组历史事件提炼一个主题,下列选项中恰当的是( )
1999年 神舟一号无人飞船飞行试验成功 2003年 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 2008年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实现了太空行走 2022年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183天后成功返回地面
A.大国工匠 B.飞天之梦 C.能源安全 D.网络强国
5. “中国的经验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为主。我们很多东西是靠自己搞出来的
……这样,就可以振奋起整个国家奋发图强的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中,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A.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 B.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C.首次完成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D.成功掌握载人航天技术
6.粮食安全关乎国运民生,国家之大,粮安天下。下列科学家中,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作出突出贡献的是( )
A.袁隆平 B.邓稼先 C.钱学森 D.屠呦呦
7.屠呦呦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使全球数亿人受益。对屠呦呦评价恰当的是( )
A.青蒿济世、科研报国 B.淡泊名利、两弹元勋
C.杂交水稻、惠泽苍生 D.飞天揽月、漫步太空
8.20世纪70年代,体现出中国科研人员传承创新、团结协作、艰苦奋斗、勇攀高峰的精神风貌,为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是( )
A.钱学森组织研制人造卫星 B.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C.焦裕禄治理河南省兰考县 D.屠呦呦领导团队发现青蒿素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945年8月6日,美国B-29型轰炸机
在日本广岛上空1万米处投下了一枚原子弹,使
爆炸中心区域及附近区域立即被摄氏7000度的
高温吞没,造成约14万人死亡。翌日,日本当局
敦促科学家去广岛实地调查,及至获知真相,深深
为之战栗。8月9日,美国又向日本长崎投下了一枚
原子弹,造成约7万人死亡。 ——摘编自《日本通史》
材料二 苏联为了打破美国的核垄断,在苏联原子弹之父库尔恰托夫领导下建成了原子反应堆1949年8月29日成功地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美国为了重新占有核优势,加紧研究核聚变技术,1952年11月1日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其威力比在广岛投掷的原子弹大800多倍。美国氢弹爆炸9个月后,1953年8月12日苏联氢弹爆炸成功。英国在1952年和1956年、法国在1960年和1968年分别实验成功了原子弹和氢弹。
——摘编自《世界史·现代史编》
(1)据材料一,指出美国使用了哪一新式武器。(2分)其杀伤力如何?(2分)
(2)据材料二,归纳这类新式武器发展呈现出哪些特点。(4分)
(3)综合材料、问题和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为保卫国家安全在这类新式武器研制上取得的成果。(4分)
命题点2 社会生活的变迁
10.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期,中国人多因公务出国。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出境旅游兴起,旅游目的地逐步由周边国家扩大到世界各地。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A.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 B.中日关系的稳定发展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D.“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
11.观察下面图片,分析城乡变化原因( )
70年代的深圳 现在的深圳 70年代的农村 现在的美丽乡村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B.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挥了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
C.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D.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12.以下示意图根据上海一个普通家庭的账本制作,从一个视角反映了当代中国百姓生活的变迁。促使这一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B.生活方式的变化
C.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D.城市化进程加速
13.读下图,可知改革开放以来( )
A.城市缺房问题彻底解决 B.农村居住环境明显好转
C.城乡居住条件得到改善 D.室内设备设施大为改观
14.下图反映了2013—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变化情况,这体现了我国( )
0
A.民主政治制度不断完善 B.外交事业取得巨大成就
C.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D.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迅速
15.近年来,“直播带货”“线上拼单”等热词频出,这表明我国商业领域( )
A.销售渠道单一 B.物资供应充沛
C.信息技术发展 D.市场监管规范
16.下图反映了主要城市间铁路提速前后列车运行时间( )
北京—哈尔滨 北京—上海 北京—深圳
16小时22分 17小时26分 48小时48分
A.人们出行方式的多样化 B.居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C.我国经济建设的重大成就 D.居民收入的大幅度增长
17.下列两组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1910年时的中国火车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电车
汽车长龙 磁悬浮列车
A.国防力量的壮大 B.教育事业的繁荣
C.社会生活的变迁 D.民族关系的和睦
18.如下图。伴随高速铁路的开通,“半小时”“一小时”城市圈形成。这一成就( )
A.形成全国电信网络 B.实现军备更新换代
C.加速区域协调发展 D.促进了西部大开发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力能源结构变化表
时间 火电(%) 水电(%) 核电(%) 风电、太阳能发电等(%)
1978年 69.7 30.3 0 0
1987年 70.7 29.3 0 0
1997年 75.7 23.5 0.8 0
2007年 77.4 20.6 1.2 0.7
2017年 62.2 19.2 2.0 16.5
——摘编自高世宪《电力改革开放40年成就辉煌》
材料二 2007年,中共十七大强调建设生态文明,第一次把它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明确提出来;2012年,中共十八大提出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部署;2017年,中共十九大强调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摘编自张士义等《从一大到十九大——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史》
(1)据材料一,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力能源的发展变化。(3分)
(2)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07年以来我国电力能源发展变化的原因。(2分)
(3)黄河是“美丽中国”的丝带。请你为“生态黄河”拟一条宣传标语。(1分)
参考答案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1. 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 戈壁荒滩”“ 深山峡谷建立基地”“ 为新中国的国防尖端科技事业作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他们” 是为新中国国防作出贡献的国防工作者,“ 两弹元勋” 邓稼先是“ 他们” 中的杰出代表,C 项符合题意。
2. A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 放一个大炮仗”“ 邓稼先”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4 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A 项符合题意。 1970 年,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1999 年 11 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20 世纪 70 年代,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排除B、C、D 三项。
3. A 【解析】根据题干关键信息“ 日本官员承认,进入核俱乐部使中国‘ 获得了亚洲第一大国的称号’” “ 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后,英国媒体评论……赶紧让中国进安理会” 可知,核试验的成功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A 项符合题意。
4. 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 神舟一号”“ 杨利伟”“ 神舟五号”“ 神舟七号” “ 太空行走” “ 神舟十三号” “ 空间站” 可知,材料展现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B 项符合题意。
5. D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 改革开放以来” 并结合所学可知,2003 年,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D 项符合题意。 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均是 20 世纪 60 年代的成就,排除 A 项。 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的时间是 20 世纪 70 年代,排除 B 项。 首次完成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时间是 1965 年,排除 C 项。
6. 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 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作出突出贡献”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袁隆平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为解决我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A 项符合题意。 邓稼先与钱学森均为“ 两弹元勋”,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发现青蒿素,B、C、D 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7. A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 屠呦呦”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在 20 世纪 70 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屠呦呦获得了 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A 项符合题意。
8. 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 20 世纪 70 年代” “ 人类生命健康事业”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发现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D 项符合题意。 A 项是航天科技方面的成就,排除;B 项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作出了贡献,与题意不符,排除;C 项焦裕禄被誉为“ 党的好干部”,与题意不符,排除。
9. (1)新式武器:原子弹。 ( 2 分) 杀伤力:巨大。 ( 意思相近即可。 2 分)
(2) 由一国垄断到多国拥有;技术越来越先进;威力越来越大。 (答出其中两点且意思相近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也可。 每点 2 分,共 4 分。)
(3) 研制出原子弹;研制出氢弹;研制出导弹;研制出核潜艇。 (答出其中两点且意思相近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也可。 每点 2 分,共 4 分。)
10. A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20 世纪 80 年代”“ 出境旅游兴起”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扩大了对外经济交流,促进了中国出境旅游的兴起,A 项符合题意。 B 项中日关系的稳定发展开始于 1972 年,与题干时间“ 20 世纪 80 年代” 不符,排除;C 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首次提出是在 1953 年底,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 项“ 一带一路” 倡议的提出时间是 2013 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11. A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展示了 70 年代以后的深圳与农村的发展变化,体现出改革开放的巨大作用,同时体现出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说明城乡变化的原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A 项符合题意。 B 项中的“ 计划经济体制” 属于史实错误,排除;C 项生活方式在图片信息中未体现,排除;D 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解决绝对贫困图片信息未体现,排除。
12. 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 上海一个普通家庭的账本” 及示意图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从 1977 年到2006 年,这个家庭的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促使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经济收入的增加,而这得益于改革开放促进了社会经济迅速发展,A 项符合题意。 生活方式的变化、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只是现象,并不是生活变迁的主要原因,排除B、C 两项;材料主旨强调的是经济的发展推动生活的变迁,并没有涉及城市化进程,排除 D 项。
13. C 【解析】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从 1978 年到 2016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说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 城乡居民的住房条件在不断改善,C 项符合题意。
14. C 【解析】解读材料信息可知,2013—2017 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反映出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C 项符合题意。 A、B、D 三项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15. 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 直播带货’ ‘ 线上拼单’ 等热词频出” 可知,近年来我国商业领域普遍出现商家借助互联网寻求新的销售路径的现象,体现出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C 项符合题意。
16. C 【解析】由图中信息可知,其反映了我国主要城市间铁路提速前后列车运行时间的变化,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在 2010 年高铁运行后,主要城市间列车运行时间大幅缩短。 高铁的大规模建设和快速运行,反映了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C 项符合题意。 题干仅与铁路运输有关,未提及其他交通出行方式,A 项排除;B、D 两项题干未涉及,排除。
17. C 【解析】 根据题干关键信息“ 火车” “ 电车” “ 汽车”“ 磁悬浮列车”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近现代以来中国交通工具的发展与进步,反映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C 项符合题意。
18. C 【解析】根据图中信息可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建立了“ 半小时”“ 一小时” 城市圈,高铁交通网络的建立,加速了区域协调发展,C 项符合题意。 题干中讲的是高速铁路建设, 不是电信网络, A 项排除;军备更新换代材料信息中未提及,B 项排除;题干中三个城市圈内提高城市交流与西部大开发无关,D 项排除。
19. (1)火电比重先升后降;水电比重持续下降;核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等从无到有发展起来;电力能源结构逐渐优化。 ( 3 分,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2) 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我国经济发展的推动;科技进步的支撑。 ( 2 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3) 扮绿黄河两岸,守护中华之源。 (1 分,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中考考什么 中考怎么考 备考怎么做
1.“两弹一星”:概 1.直接考查基础知识 1.重点记背知识:为“两弹一星”作出贡
念、原因、代表人 2.通过材料信息辨识 献的邓稼先、钱学森等科学家;“两弹一
物、意义 反映的事件 星”研制成功的原因及意义;袁隆平培育
2.载人航天:成就及 3.图片反映的史实 杂交水稻及意义、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及意
意义 4.材料信息理解 义、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3.杂交水稻:人物成 2.透过图片、文字素材等感悟科技文化先
就、意义、人物精神 进人物的精神品质和中国科学技术的巨大
4.青蒿素:人物成 进步;提高材料信息的提取、辨识和理解
就、意义、人物精神 能力
5.文化事业的发展:
莫言
1.日常生活的变化 1.图片、数据图表反 1.重点记背知识:衣、食、住、行、用等
2.交通通讯的变化: 映的史实 方面的变化;交通通讯的变化
影响 2.材料信息理解 2.透过图片、数据图等素材理解社会生活
的巨大变迁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命题点 1 “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技术 杂交水稻 青蒿素
1.他们在戈壁荒滩、深山峡谷建立基地,风餐露宿,艰苦创业,默默无闻地为
新中国的国防尖端科技事业作贡献。下列属于“他们”中的杰出代表是( )
A.王进喜 B.雷锋 C.邓稼先 D.袁隆平
2.钱三强说:“稼先同志,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调你去做这项工作,怎
样?”当晚,邓稼先回去后与夫人只说要去干一件工作,并且说:“我的生命
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家中的事和两个孩子全靠你
了。”“放一个大炮仗”的决策实现的标志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
C.神舟一号飞行试验成功 D.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3.日本官员承认,进入核俱乐部使中国“获得了亚洲第一大国的称号”。中国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后,英国媒体评论说,如果“四大国”继续假装中国弱,
这是在发疯,赶紧让中国进安理会。据此可知( )
A.核试验的成功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 B.安理会担负着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
C.新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新中国得到了西方各国的普遍承认
4.如果要为下面一组历史事件提炼一个主题,下列选项中恰当的是( )
1999 年 神舟一号无人飞船飞行试验成功
2003 年 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
2008 年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实现了太空行走
2022 年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 183 天后成功返回
地面
A.大国工匠 B.飞天之梦 C.能源安全 D.网络强国
5. “中国的经验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为主。我们很多东西是靠自己搞出来的
……这样,就可以振奋起整个国家奋发图强的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
得的科技成就中,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A.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 B.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C.首次完成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D.成功掌握载人航天技术
6.粮食安全关乎国运民生,国家之大,粮安天下。下列科学家中,为保障我国
粮食安全作出突出贡献的是( )
A.袁隆平 B.邓稼先 C.钱学森 D.屠呦呦
7.屠呦呦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
入当代世界,使全球数亿人受益。对屠呦呦评价恰当的是( )
A.青蒿济世、科研报国 B.淡泊名利、两弹元勋
C.杂交水稻、惠泽苍生 D.飞天揽月、漫步太空
8.20世纪 70年代,体现出中国科研人员传承创新、团结协作、艰苦奋斗、勇
攀高峰的精神风貌,为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是( )
A.钱学森组织研制人造卫星 B.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C.焦裕禄治理河南省兰考县 D.屠呦呦领导团队发现青蒿素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945 年 8 月 6 日,美国 B-29 型轰炸机
在日本广岛上空 1 万米处投下了一枚原子弹,使
爆炸中心区域及附近区域立即被摄氏 7000 度的
高温吞没,造成约 14 万人死亡。翌日,日本当局
敦促科学家去广岛实地调查,及至获知真相,深深
为之战栗。8 月 9 日,美国又向日本长崎投下了一枚 原子弹轰炸后的广岛
原子弹,造成约 7 万人死亡。 ——摘编自《日本通史》
材料二 苏联为了打破美国的核垄断,在苏联原子弹之父库尔恰托夫领导下建
成了原子反应堆 1949 年 8 月 29 日成功地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美国为了重新
占有核优势,加紧研究核聚变技术,1952 年 11 月 1 日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
弹,其威力比在广岛投掷的原子弹大 800 多倍。美国氢弹爆炸 9 个月后,1953
年 8 月 12 日苏联氢弹爆炸成功。英国在 1952 年和 1956 年、法国在 1960 年和
1968 年分别实验成功了原子弹和氢弹。
——摘编自《世界史·现代史编》
(1)据材料一,指出美国使用了哪一新式武器。(2分)其杀伤力如何?(2
分)
(2)据材料二,归纳这类新式武器发展呈现出哪些特点。(4分)
(3)综合材料、问题和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为保卫国家安全在这类新式武器
研制上取得的成果。(4分)
命题点 2 社会生活的变迁
10.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期,中国人多因公务出国。到 20世纪 80年代,中
国出境旅游兴起,旅游目的地逐步由周边国家扩大到世界各地。这一变化主要
得益于( )
A.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 B.中日关系的稳定发展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D.“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
11.观察下面图片,分析城乡变化原因( )
70 年代的深圳 现在的深圳 70 年代的农村 现在的美丽乡村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B.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挥了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
C.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D.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12.以下示意图根据上海一个普通家庭的账本制作,从一个视角反映了当代中国
百姓生活的变迁。促使这一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
1 977 年买第一台 1987 年买第一台 1994 年装 2006 年送
9 吋黑白电视机 冰箱和洗衣机 第一部电话 外孙女去学车
1985 年买第一台 1990 年第一次 2004 年装修房子
18 吋彩色电视机 去北京旅游 买全套新家具
A.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B.生活方式的变化
C.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D.城市化进程加速
13.读下图,可知改革开放以来(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变化
单位/平方米
45.8
城市(住宅建筑面积) 36.6
34.1
农村 31.6
17.8 20.3
24.8
13.7 8.1
6.7
1978 年 1990 年 2000 年 2010 年 2016 年
A.城市缺房问题彻底解决 B.农村居住环境明显好转
C.城乡居住条件得到改善 D.室内设备设施大为改观
14.下图反映了 2013—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变化情况,这体现了
我国( )
2013—2017 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年)
2017 25373.8
2016 23821.0
2015 21966.2
2014 20167.1
2013 18310.8
0
10000 20000 30000(元)
A.民主政治制度不断完善 B.外交事业取得巨大成就
C.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D.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迅速
15.近年来,“直播带货”“线上拼单”等热词频出,这表明我国商业领域
( )
A.销售渠道单一 B.物资供应充沛
C.信息技术发展 D.市场监管规范
16.下图反映了主要城市间铁路提速前后列车运行时间( )
北京—哈尔滨 北京—上海 北京—深圳
16 小时 22 分 17 小时 26 分 48 小时 48 分
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X
7 小时 6 分 4 小时 24 分 8 小时 45 分
XXXXX 1997 年提速前 2 0 10 年高铁运行后
XXX XX
A.人们X出XX行X 方式的多样化 B.居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C.我国经济建设的重大成就 D.居民收入的大幅度增长
17.下列两组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1910 年时的中国火车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电车
汽车长龙 磁悬浮列车
A.国防力量的壮大 B.教育事业的繁荣
C.社会生活的变迁 D.民族关系的和睦
18.如下图。伴随高速铁路的开通,“半小时”“一小时”城市圈形成。这一成
就( )
京津冀
京张钱 京承线 沪通线 长三角
2019 年开通 2020 年开通 2020 年开通 盐城
南通
张家口
承德 北沿江线
泰州
无锡
2025 年开通
上海
半小时城市圈 京唐线 南京 常州 苏州
北京 2022 年开通 唐山 半小时城市圈
一 小时城市圈 廊坊
嘉兴
天津 杭州
一小时城市圈
保定 绍兴
石家庄 沧州
京九线 珠三角
赣深线
2022 年开通 韶关 2021 年开通
一小时城市圈
河源
肇庆 清远
东莞
半小时城市圈 惠州
云浮 佛山 广州
江门
深茂线
中山
2018 年开通 深圳
珠海
A.形成全国电信网络 B.实现军备更新换代
C.加速区域协调发展 D.促进了西部大开发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力能源结构变化表
时间 火电(%) 水电(%) 核电(%) 风电、太阳能发电等(%)
1978 年 69.7 30.3 0 0
1987 年 70.7 29.3 0 0
1997 年 75.7 23.5 0.8 0
2007 年 77.4 20.6 1.2 0.7
2017 年 62.2 19.2 2.0 16.5
——摘编自高世宪《电力改革开放 40 年成就辉煌》
材料二 2007 年,中共十七大强调建设生态文明,第一次把它作为一项战略
任务明确提出来;2012 年,中共十八大提出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
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部署;2017 年,中共十九大强调
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摘编自张士义等《从一大到十九大——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史》
(1)据材料一,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力能源的发展变化。(3分)
(2)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2007年以来我国电力能源发展变
化的原因。(2分)
(3)黄河是“美丽中国”的丝带。请你为“生态黄河”拟一条宣传标语。(1
分)
参考答案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1. 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 戈壁荒滩”“ 深山峡谷建立基地”“ 为新中国的国防尖
端科技事业作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他们” 是为新中国国防作出贡献的国防工作
者,“ 两弹元勋” 邓稼先是“ 他们” 中的杰出代表,C 项符合题意。
2. A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 放一个大炮仗”“ 邓稼先”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1964 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
实力,A 项符合题意。 1970 年,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1999 年 11 月,神舟
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20 世纪 70 年代,袁隆平成功培育
出籼型杂交水稻,排除B、C、D 三项。
3. A 【解析】根据题干关键信息“ 日本官员承认,进入核俱乐部使中国‘ 获得了亚洲第
一大国的称号’” “ 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后,英国媒体评论……赶紧让中国进安理
会” 可知,核试验的成功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A 项符合题意。
4. 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 神舟一号”“ 杨利伟”“ 神舟五号”“ 神舟七号”
“ 太空行走” “ 神舟十三号” “ 空间站” 可知,材料展现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
展,B 项符合题意。
5. D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 改革开放以来” 并结合所学可知,2003 年,杨利伟乘
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
技术的国家,D 项符合题意。 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均是 20 世纪 60 年代的成
就,排除 A 项。 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的时间是 20 世纪 70 年代,排除 B 项。 首次完
成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时间是 1965 年,排除 C 项。
6. 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 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作出突出贡献”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袁隆平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为解决我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
大贡献,A 项符合题意。 邓稼先与钱学森均为“ 两弹元勋”,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发现青
蒿素,B、C、D 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7. A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 屠呦呦”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
在 20 世纪 70 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对人
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屠呦呦获得了 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A 项符合
题意。
8. 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 20 世纪 70 年代” “ 人类生命健康事业” 并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发现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D 项符合题意。 A
项是航天科技方面的成就,排除;B 项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作出了贡献,与
题意不符,排除;C 项焦裕禄被誉为“ 党的好干部”,与题意不符,排除。
9. (1)新式武器:原子弹。 ( 2 分) 杀伤力:巨大。 ( 意思相近即可。 2 分)
(2) 由一国垄断到多国拥有;技术越来越先进;威力越来越大。 (答出其中两点且意思相近
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也可。 每点 2 分,共 4 分。)
(3) 研制出原子弹;研制出氢弹;研制出导弹;研制出核潜艇。 (答出其中两点且意思相近即
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也可。 每点 2 分,共 4 分。)
10. A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20 世纪 80 年代”“ 出境旅游兴起” 并结合所学知
识可知,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扩大
了对外经济交流,促进了中国出境旅游的兴起,A 项符合题意。 B 项中日关系的稳定发展
开始于 1972 年,与题干时间“ 20 世纪 80 年代” 不符,排除;C 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首
次提出是在 1953 年底,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 项“ 一带一路” 倡议的提出时间是
2013 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11. A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展示了 70 年代以后的深圳与农村
的发展变化,体现出改革开放的巨大作用,同时体现出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说明城
乡变化的原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A 项符合题意。 B 项中的
“ 计划经济体制” 属于史实错误,排除;C 项生活方式在图片信息中未体现,排除;D 项全
面建成小康社会与解决绝对贫困图片信息未体现,排除。
12. 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 上海一个普通家庭的账本” 及示意图信息,并结合所学可
知,从 1977 年到2006 年,这个家庭的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促使这一变
化的主要原因是经济收入的增加,而这得益于改革开放促进了社会经济迅速发展,A 项符合
题意。 生活方式的变化、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只是现象,并不是生活变迁的主要原因,排除
B、C 两项;材料主旨强调的是经济的发展推动生活的变迁,并没有涉及城市化进程,排除 D
项。
13. C 【解析】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从 1978 年到 2016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呈
现逐年增长的趋势,说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 城乡居民的住房条件在
不断改善,C 项符合题意。
14. C 【解析】解读材料信息可知,2013—2017 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反
映出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C 项符合题意。 A、B、D 三项材料中无法体现,排
除。
15. 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 直播带货’ ‘ 线上拼单’ 等热词频出” 可知,近年
来我国商业领域普遍出现商家借助互联网寻求新的销售路径的现象,体现出我国信息技术的
发展,C 项符合题意。
16. C 【解析】由图中信息可知,其反映了我国主要城市间铁路提速前后列车运行时间的变
化,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在 2010 年高铁运行后,主要城市间列车运行时间大幅缩短。 高铁
的大规模建设和快速运行,反映了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C 项符合题意。 题干仅与
铁路运输有关,未提及其他交通出行方式,A 项排除;B、D 两项题干未涉及,排除。
17. C 【解析】 根据题干关键信息“ 火车” “ 电车” “ 汽车”“ 磁悬浮列车” 并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近现代以来中国交通工具的发展与进步,反映了中国近现代社
会生活的变迁,C 项符合题意。
18. C 【解析】根据图中信息可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建立了“ 半小时”“ 一小
时” 城市圈,高铁交通网络的建立,加速了区域协调发展,C 项符合题意。 题干中讲的是
高速铁路建设, 不是电信网络, A 项排除;军备更新换代材料信息中未提及,B 项排除;题干
中三个城市圈内提高城市交流与西部大开发无关,D 项排除。
19. (1)火电比重先升后降;水电比重持续下降;核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等从无到有发展起
来;电力能源结构逐渐优化。 ( 3 分,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2) 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我国经济发展的推动;科技进步的支撑。 ( 2 分,答
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3) 扮绿黄河两岸,守护中华之源。 (1 分,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