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3】中考一轮 世界现代史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试卷(word版+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23】中考一轮 世界现代史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试卷(word版+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0-18 16:28:43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板块六 世界现代史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中考考什么 中考怎么考 备考怎么做
第一次世界大战:背景、导火索、凡尔登战役、性质及影响 1.直接考查相关知识2.通过材料信息辨识反映的史实 3.图片、数据图表反映的史实 4.材料信息理解 5.观点解读(新考法) 1.重点记背知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导火索、凡尔登战役、性质及影响 2.多角度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和对世界产生的影响;熟悉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形势图,熟记凡尔登等地点方位,培养时空意识;提高汉字材料和数据图表关键信息的提取、辨识和分析理解能力
1.二月革命:影响2.十月革命:时间、性质、意义(高频)3.苏维埃政权的巩固措施 1.直接考查相关知识2.通过材料信息辨识反映的史实 3.材料信息理解 4.图片反映的史实 1.重点记背知识:二月革命的影响;十月革命的时间、性质、意义;苏维埃政权的巩固措施 2.掌握“高频考点突破与中考创新题”中的考法类型和创新题,提高材料信息的提取、辨识和理解能力;多角度理解十月革命的重大影响;站在国际视野的角度看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1.巴黎和会和《凡尔赛条约》:性质、影响 2.华盛顿会议和《九国公约》:背景、影响 3.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1.直接考查相关知识2.通过材料信息辨识反映的史实 3.图片反映的史实4.材料信息理解 1.重点记背知识:巴黎和会和《凡尔赛条约》的性质、影响;华盛顿会议和《九国公约》的背景、影响;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2.充分理解《凡尔赛条约》《九国公约》掠夺和压迫战败国、弱小国家和民族的特点;热悉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秩序发生的变化;提高材料关键信息的提取、辨识和理解能力
1.新经济政策:背景、特点、内容、影响 2.社会主义工业化:人物、成就、特点3.农业集体化:影响4.苏联模式:形成 1.直接考查相关基础知识 2.通过材料信息辨识反映的史实 3.材料信息理解 4.数据图表反映的史实 1.重点记背知识:新经济政策的背景、特点、内容、影响;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人物、成就和特点;农业集体化的影响;苏联模式的形成 2.熟练掌握数据图表类试题的解题方法;透过数据图表等材料理解苏俄(联)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人物 通过材料信息辨识史实 重点记背知识: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人物
板块六 世界现代史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命题点1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1.19世纪末20世纪初,逐渐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其中英国、法国、俄国建立的军事集团是( )
A.三国同盟 B.法西斯同盟 C.三国协约 D.独立国家联合体
2.下图所示历史现象( )
1890年、1914年欧洲部分国家陆海军人数统计图
A.激起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B.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的背景
C.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D.使西欧国家走上联合自强道路
命题点2 萨拉热窝事件 第一次世界大战 凡尔登战役
3.战争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下列战役有“绞肉机”“地狱”“屠场”之称的是
( )
A.凡尔登战役 B.莫斯科保卫战
C.日本偷袭珍珠港 D.诺曼底登陆
4.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最终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由此可以推断,判断战争性质的重要依据是( )
A.战争的动机 B.战争的规模
C.战争的胜负 D.战争的后果
5.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写道:“1914年欧洲陷入一场令人备受折磨的致命战争。战争消耗掉欧洲大量的财富,夺去数以万计欧洲年轻人的生命。”作者认为这场战争( )
A.促进亚非拉民族觉醒 B.目的是进一步瓜分世界
C.引发世界性经济危机 D.给欧洲带来了巨大灾难
持续时间 4年多
参战国家 30多个
死伤人数 3000多万
经济损失 3400多亿美元
6.运用数据进行分析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下表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情况统计表(部分),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引发了萨拉热窝刺杀事件
B.瓦解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C.是人类历史上的巨大灾难
D.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7.据统计,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是1790—1914年间欧洲主要战争中死亡人数总和的两倍以上;战争期间,英国国债总额提高了12倍,德国的国家负债增加了30倍。以上材料说明一战( )
A.是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战争 B.以同盟国集团的失败告终
C.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灾难 D.结束后确立新的国际秩序
8.《欧洲史》中写道:“第一次世界大战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欧洲强国在战争中失去了世界霸权。人们从此转向华盛顿和莫斯科。”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
A.这里的“时代”是资本主义时代 B.一战使传统的国际格局发生改变
C.欧洲因一战失去国际政治话语权 D.美国、苏联因参加一战实力大增
9.有学者针对一战指出:“因为欧洲看起来被削弱、分裂和不堪一击了,所以这些白人不再注定是殖民地的统治者了。从欧洲和西南亚战场返回家乡的殖民地居民根据他们的亲身观察加深了这种印象。”这意在说明一战( )
A.缓和了列强之间的矛盾 B.结束于世界人民的反战运动
C.终结了欧洲的优势地位 D.有利于被压迫地区民族解放
10.两次世界大战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战后的世界发生了深刻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1918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 全面爆发,1945年结束)
两次世界大战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统计 直接死于战争的军人90万,另有2000多万受伤。直接经济损失约1805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约1516亿美元。 死亡人数约6000万,物资损失超过40000亿美元。
数据来源: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大事记(部分) 1917年11月,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东欧先后建立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7个社会主义国家。
1919年1月,巴黎和会 召开。1921年11月,华盛顿会议召开。 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召开。 1945年7月,波茨坦会议召开。
1920—1922年,甘地领导印度人民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取得独立。
(1)世纪是一种常用的纪年方式,请写出两次世界大战发生于哪一世纪?(1分)根据材料,概括两次世界大战造成的危害。(1分)
(2)根据材料中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大事记,结合所学知识,以两次世界大战的共同影响为主题,提炼观点,并选取材料中的两个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总结提升。4分)
(3)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但局部动荡仍旧频繁发生,世界依然很不安宁。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国际社会应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2分)
命题点3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11.1917年11月7日晚9时40分,俄国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出了攻打冬宫的炮声。在列宁的亲自领导和指挥下,起义者很快占领冬宫,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这次取得胜利的武装起义是( )
A.巴黎公社起义 B.二月革命
C.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D.华夫脱运动
12.他们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无产阶级解放事业,他们共同创立的学说,成为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和行动指南。历史上第一次把他们的学说付诸实践并取得成功的革命是( )
A.法国大革命 B.法国巴黎公社
C.俄国十月革命 D.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
13.据下图可知,十月革命的胜利表明社会主义( )
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期社会主义革命的历程
A.工业化成功实现 B.由理想变成现实
C.计划经济的形成 D.从暴力走向和平
14.习近平在受邀参观俄罗斯圣彼得堡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时,赞许了它和中国革命的渊源关系。这主要是肯定十月革命( )
A.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B.推动了中国革命进程
C.改变了俄国落后面貌 D.促成了俄国退出一战
命题点4 《凡尔赛条约》 《九国公约》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5.一战结束后,主要战胜国的第一反应就是竭力把战争爆发的罪责完全推给德国。到了20世纪20年代中期,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这样的认识:缺陷丛生的国际关系体系导致了战争。与“这样的认识”相匹配的是( )
A.外交关系影响无足轻重 B.良好国际体系利于和平
C.经济发展缓和彼此矛盾 D.军备竞赛完全可以避免
16.“1922年美国召集的华盛顿九国会议签订了一个公约,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
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该“公约”是( )
A.《凡尔要条约》 B.《九国公约》
C.《开罗宣言》 D.《波茨坦公告》
17.观察下图,下列主题最适合 处的是( )
A.凡尔赛体系的出现 B.华盛顿体系的确立
C.一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形成 D.二战后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9分)
材料
图一 图二 图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 欧洲共网体或员国示意图
(1)根据材料,指出图二与图一相比有哪些变化?(3分)分析这些变化出现的原因。(2分)
(2)图三表明欧洲出现怎样的局面?(1分)分析这种局面对欧洲产生的影响。(2分)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在国际关系中应坚持哪些原则?(1分)
命题点5 新经济政策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苏联模式
19.1921年春,列宁基于现实的考虑,决定利用资本主义的形式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中间环节”。这里的“现实”是( )
A.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 B.集体农庄损害农民利益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 D.苏联已经转变为工业国
20. 20世纪20年代,某位苏俄领导人说:“事情似乎很奇怪,社会主义共和国怎么能依靠资本主义来改善自己的状况呢?”“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在资本主义包围中利用资本家对利润的贪婪和托拉斯与托拉斯之间的敌对关系,为社会主义共和国的生存创造条件。”这一论述意在( )
A.粉碎外国的武装干涉 B.解释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原因
C.推动工业化全面展开 D.阐明推行苏联模式的必然性
21.1921年秋天,往日沉寂的苏俄乡村变得热闹起来,每逢星期日,一些大的村庄开始举办集市活动。这种场面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 B.新经济政策实施
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D.农业集体化完成
22.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其主要内容有: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这些政策措施( )
A.促进了经济恢复 B.实现了共产主义
C.繁荣了文学艺术 D.改变了国际格局
23.1922年12月30日,下图所示由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组成的共和国联盟成立。此时其处于( )
A.十月革命时期
B.新经济政策时期
C.冷战对峙时期
D.赫鲁晓夫改革时期
24.下列图表为1913-1937年苏联(俄)工业产值变化曲线图。导致1925-1937年工业产值数据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当时苏联( )
1913年 1920年 1925年 1932年 1937年
A.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B.实行自由贸易 C.推行余粮收集制 D.实施国家工业化
25.苏联在1934—1935年的机器进口只相当于1931年的1/10,从1937年起就不再从国外进口锅炉、发电机、化工设备等。这说明( )
A.经济大危机阻碍苏联发展 B.粮食税代替了余粮收集制
C.农奴制的废除带来新气象 D.工业化建设取得重要成就
26.论从史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 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B 1865年,美国内战以北方获胜告终 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C 1868年,日本开始实施“明治维新” 彻底废除了旧制度
D 1937年,苏联完成了第二个五年计划 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27. 1925—1927年夏季之前,苏联连续三年粮食丰收。然而,1927年底之前国家仅征收到240万吨粮食,为计划征收数量的52%.为解决这一问题,苏联推行了(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运动 D.垦荒运动
28.下图是苏联1928-1937年集体农庄数量变化图。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928 1932 1937 年份
A.新经济政策实施 B.农业集体化运动
C.经济大危机影响 D.戈尔巴乔夫改革
29.苏联集体农庄建立后,国家从农民手中征到的粮食由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平均每年1820万吨增加到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平均每年2750万吨。材料表明,苏联集体农庄建立的主要影响是( )
A.扩大了玉米种植的面积 B.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
C.继承了新经济政策的思路 D.支持了国家工业化建设
30.1929—1940年,苏联社会总产值年均增长13.4%,国民收入年均增长14.6%。促进这一时期苏联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新经济政策的推行 B.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C.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 D.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推动
31.历史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在复习“大国兴衰”时,刘老师运用不同的方法,设计了如下学案,请你完成相关学习任务。(14分)
探究一 【图文说史——探讨英国崛起】
我认为“光荣革命”带来了政治稳定的局面,其最重要的结果就是普通国民感觉有一个可以信赖的政府。由于对政府持有好感,国民愿意纳税来支持政府。 ——伦敦大学皇家学院教授安德鲁·波特
(1)上述史料反映了英国崛起的主要原因有哪些?(4分)
探究二 【文献说史——解决美国难题】
华盛顿:“邦联只是个有名无实的空架子……我们想要联合成一个国家,但我们又不愿给这个国家的管理者足够的权力去管理国家事务。” 文献1: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总统、国会与最高法院及其相关机构各司其职,相互制衡;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分享权力;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
林肯:“一幢裂开了的房子是站不住的。我相信这个政府不能永远维持半奴隶和半自由的状态……” 文献2:宣布从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乱地区的奴隶永远获得自由,并可以以自由人的身份加入北方军队。
(2)华盛顿和林肯为解决面临的难题,分别制定和发表了什么文献?(4分)
探究三 【导图说史——阐述苏俄(联)兴衰】
(3)根据以上思维导图,简述苏俄(联)兴衰的过程。(4分)
探究四 【以史鉴今——畅谈国家发展】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你认为影响大国兴衰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分)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苏联社会主义发展线索时间轴
材料三 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线索时间轴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社会主义探索时期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1949年 1956年 1976年1978年 1992年 202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有何作用?苏联模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4分)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普京所说的苏联发展过程中“不容置疑的成就”有哪些,并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4分)
(3)中国的“一五”计划借鉴了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请举一例“一五”计划期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是如何吸取苏联教训,变革这种僵化模式的?(4分)
(4)对比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谈谈你的启示。(2分)
33.“危”与“机”并存,关键是在危机中能否把握住正确的航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农民们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农民和新商人都能雇佣劳力。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新经济政策成功地应付了数年战争留下的直接危机。到1926年时,工农业产量已达到1914年以前的水平。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经济政策的主要特点,并简析其意义。(5分)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危’与‘机’并存,关键是在危机中能否把握住正确的航向”。(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叙述完整。9分)
命题点6 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
34.1930年,一群人步行前往印度西海岸制盐,一路上宣传动员群众抵抗盐税,在全国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政治运动。此次行动的发起人是( )
A.查士丁尼 B.章西女王 C.甘地 D.赫鲁晓夫
35.下面是“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知识结构图,其中内容正确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6.下侧史料说明甘地和玻利瓦尔领导的民族独立运动( )
暴力不合作只能增加邪恶……非暴力的含义,就是指为了不与邪恶合作而自愿服刑受罚。 ——甘地 在没有打碎西班牙强加在我们身上的枷锁以前,我的手将不停地打击敌人,我的心将不会平静。 ——玻利瓦尔
A.背景不同 B.目的不同 C.方式不同 D.性质不同
37.利用思维导图梳理知识结构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某班同学收集了以下资料,他们探究的主题是( )
A.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B.欧洲早期殖民掠夺活动
C.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 D.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
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1. 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 英国、法国、俄国”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882 年,由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的三国同盟正式形成;20 世纪初,英国分别与法国、俄国缔约, 建立起三国协约,C 项正确。
2. C 【解析】分析数据图信息可知,1914 年相比于 1890 年欧洲部分国家陆海军人数呈增长趋势。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伴随着资本主义国家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导致矛盾激化,从而形成三国同盟、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他们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最终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C 项符合题意。
3. 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6 年,德、法两国军队在法国的凡尔登展开了一场历时约 10 个月的阵地战,由于死亡人数太多,凡尔登战役有“ 绞肉机”“ 地狱”“ 屠场” 之称,A 项正确。
4. 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 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为了夺取更多的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欧洲列强展开激烈争夺,冲突不断,最终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由此推断,判断战争性质的重要依据是战争动机,A项符合题意。
5. 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 1914 年欧洲…… 致命战争”“ 消耗掉欧洲大量的财富,夺去数以万计欧洲年轻人的生命” 并结合所学可知,作者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来说是一场致命的战争,欧洲的财富被消耗,大量的年轻人失去生命,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 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给欧洲带来了巨大灾难,D 项正确。 A、B、C 三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
6. C 【解析】 根据材料中第一次世界大战的“ 持续时间”“ 参战国家”“ 死伤人数” “ 经济损失” 各项数据可知,材料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间长、范围广、损失巨大的特点,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的巨大灾难,C 项符合题意。 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并非是由第一次世界大战引发的,逻辑错误,A 项排除。 B、D 两项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7. C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 死亡人数……两倍以上”“ 英国国债总额提高了 12 倍” “ 德国的国家负债增加了 30 倍” 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使参战各国经济倒退,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灾难,C 项符合题意。
8. B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 一个时代的结束”“ 欧洲强国在战争中失去了世界霸权” “ 从此转向华盛顿和莫斯科”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发生改变,B 项符合题意。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仍然在发展,A 项错误;C 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主旨信息,排除;材料强调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的影响,D项排除。
9. D 【解析】根据题干关键信息“ 一战”“ 这些白人不再注定是殖民地的统治者了” “ 从欧洲和西南亚战场返回家乡的殖民地居民根据他们的亲身观察加深了这种印象” 可知,参加一战的殖民地人民亲眼看到了欧洲的虚弱和不堪一击,增强了他们进行民族解放斗争的信心,D 项符合题意。
10. (1)世纪:二十世纪。 ( 1 分) 危害:两次世界大战都给世界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1 分) (2)【示例一】
观点:两次世界大战后都建立了国际新秩序。
论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先后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在这两个会议的基础上形成了“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得以重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英、苏三国先后召开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推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结论:两次世界大战后都建立了国际新秩序,但对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不同。
【示例二】
观点:两次世界大战客观上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论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1920—1922 年,甘地领导印度人民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逐渐崩溃。 1960 年,非洲有 17 个国家取得独立,这一年因此被称为“ 非洲年”。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 非洲绝大多数殖民地国家先后获得独立。
结论:两次世界大战沉重削弱了帝国主义殖民力量, 为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发生发展创造了条件。
【示例三】
观点:两次世界大战客观上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
论述: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俄国国内各种社会矛盾, 1917 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东欧先后建立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 7 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从一国扩展到多国。
结论:两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力量,社会主义发展壮大,成为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伟大力量。
评分标准:
等级 观点 论述 结论
一等(4 分) 观点正确, 给 1 分。 紧扣观点, 两个史实运用正确, 史论结合, 条理清晰,给 2 分。 围绕观点和论述进行提升, 给 1 分。
二等(3 分) 观点正确, 给 1 分。 紧扣观点, 两个史实运用正确, 史论结合, 条理清晰,给 2 分。 没有结论或者有结论, 但只是重复观点没有提升 , 不给分。
观点正确, 给 1 分。 所选两个史实只有一个紧扣 观点, 能结合这一史实进行论述, 给 1 分。 围绕观点和论述进行提升, 给 1 分。
三等(2 分) 观点正确, 给 1 分。 所选两个史实只有一个紧扣观点, 能结合这一史实进行论述, 给 1 分。 没有结论; 或者有结论, 但只是重复观点没有提升, 不给分。
观点正确, 给 1 分。 所选两个史实都未紧扣观点, 不给分。 围绕观点和论述进行提升, 给 1 分。
四等(1—0 分) 观点、两个史实、结论四个要点中只答对一个给 1 分;都回答错误不给分。
(3)尊重各国主权、领土完整,不干涉别国内政;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坚持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分歧和争端;重视各国合理安全关切, 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安全架构。 ( 言之有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2 分)
11. 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 列宁……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并结合所学可知,列宁领导的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 项符合题意。根据题干信息“ 俄国” 可知,这次武装起义发生在俄国,巴黎公社起义发生在法国,华夫脱运动是埃及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民族民主运动,均与俄国无关,排除 A、D 两项。 二月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与题干“ 推翻” 不符,B 项错误。
12. C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 他们共同创立的学说,成为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理论和行动指南” 可知,该学说是马克思主义。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将马克思主义付诸实践并取得成功的革命是俄国十月革命,C 项符合题意。
13. 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 19 世纪中期—20 世纪初期社会主义革命的历程” 并结合所学可知,1848 年,《共产党宣言》 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864 年第一国际成立以及 1871 年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1917 年,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起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说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由理想变成现实,B 项符合题意。
14. 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 赞许了它和中国革命的渊源关系” 并结合所学可知,十月革命的胜利,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曙光。 从此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领导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进程,B 项正确。 A、C、D 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5. 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 缺陷丛生的国际关系体系导致了战争”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召开巴黎和会,签订的《凡尔赛条约》对于德国的处罚过于苛刻,使得德国复仇情绪蔓延,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隐患,这说明了只有建立良好的国际体系才有利于国际和平, B 项正确, A 项错误。 经济发展、军备竞赛材料信息中均未体现,C、D两项排除。
16. 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 1922 年” “ 华盛顿九国会议”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公约是《九国公约》,B项符合题意。 《凡尔赛条约》是 1919 年巴黎和会上签订的对德和约;《开罗宣言》是 1943 年发表的;在1945 年 7 月召开的波茨坦会议上,以中、美、英三国的名义发表了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A、C、 D 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17. 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片可知,在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的基础上, 一战后国际秩序得以重建,这一秩序被称为“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C 项符合题意,排除 D 项。 A、B 两项过于片面,排除。
18. (1)变化:德国疆域变小;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分裂成多个国家;俄国被苏联取代;出现了一系列新兴民族国家。 (任答一点 1 分,共 3 分)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战败,1919 年签订《凡尔赛条约》,重划德国疆界,德国承认奥地利、波兰等国独立;1922 年年底,苏联成立;东欧民族解放运动兴起。 ( 任答一点 1 分,共 2 分)
(2)局面:西欧各国加入欧洲共同体,走上联合自强道路。 (1 分) 影响: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加快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 任答一点 1 分,共 2 分) (3)坚持国家主权原则,不干涉别国内政;坚持和平发展;坚持独立自主。 (1 分)
19. 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 1921 年春” “ 利用资本主义的形式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 中间环节’” 并结合所学可知,1921 年春,苏俄决定实施新经济政策。材料中的“ 现实” 也就是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能适应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导致苏俄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 列宁在调查后认为只有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才能恢复和发展生产,C 项正确。
20. B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20 世纪 20 年代”“ 利用资本家对利润的贪婪……为社会主义共和国的生存创造条件”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市场经济手段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材料解释了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原因,B 项符合题意。
21. 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 1921 年秋天” “ 一些大的村庄开始举办集市活动” 可知,1921 年苏俄的大村庄出现了商品交易和买卖的现象。 结合所学可知, 1921 年春,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规定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B 项符合题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规定取消商品贸易和市场,与材料“ 举办集市活动” 不符,排除 A 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农业集体化均发生在苏联时期,与材料中的“ 苏俄” 不符,C、D 两项排除。
22. A 【解析】根据题干中“ 1921 年春” “ 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 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A 项符合题意。 B、C、D 三项说法错误,排除。
23. B 【解析】根据材料及图片关键信息“ 1922 年” “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备选项,十月革命爆发于 1917 年;列宁于 1921 年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1947 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开始;1953 年,赫鲁晓夫上台执政。 据此可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时正处于新经济政策实施期间,B 项符合题意。 A、C、D 三项均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24. D 【解析】根据题干关键信息“1925—1937 年” 以及图表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从 1926 年开始,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开始了工业化建设,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D 项符合题意。
25. 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 1934—1935 年的机器进口只相当于 1931 年的 1 / 10,从 1937 年起就不再从国外进口锅炉、发电机、化工设备等”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说明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了重要成就。1928—1937 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D 项符合题意。
26. 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备选项,1928—1937 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D项正确。 英国议会通过的《权利法案》,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1787 年宪法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 A 项错误;美国经过内战,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 B 项错误;1868 年开始的明治维新使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仍保留了大量旧制度的残余,C项错误。
27. 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7 年年底至 1928 年年初,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 斯大林决心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解决粮食问题。 20 世纪 30 年代初,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C 项正确。 1918—1921 年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 A 项;1921 年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排除 B 项;推行垦荒运动是在 20 世纪50 年代,排除 D 项。
28. B 【解析】分析数据图表可知,1928—1937 年,苏联集体农庄数量迅速增加。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 世纪 30 年代初,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支持集体农庄建设,促使集体农庄的数量迅速增加,B 项符合题意。 A、C、D 三项与集体农庄数量的快速增加无关,排除。
29. D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 由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平均每年 1 820 万吨增加到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平均每年 2 750 万吨” 可知, 苏联建立集体农庄后,从农民手中大量征收粮食,支持国家的工业化建设,D 项符合题意。 A、B、C 三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30. 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 1929—1940 年,苏联社会总产值年均增长 13. 4% ,国民收入年均增长 14. 6%”可知,苏联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均有大幅度的增长,这主要得益于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 C 项正确。 新经济政策于 1921 年开始实行,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A 项排除;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对西欧的经济援助计划,经济互助委员会于 1949 年由苏联主导成立,均与题意无关,B、D 两项排除。
31.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率先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英国率先开始和完成工业革命, 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4 分)
(2) 华盛顿:1787 年宪法。 ( 2 分) 林肯:《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2 分)
(3) 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1921 年春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1922 年年底,苏联成立;1928— 1937 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 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但是,为了解决粮食问题,适应工业化发展要求,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使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受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影响,苏联经济社会发展开始受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改革。 最终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加剧。 1991 年年底,苏联解体。 (4 分)
(4) 政治制度;科技发展;国家独立和国家统一。 (2分)
32. (1)作用: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 2 分) 标志:1936 年,苏联公布新宪法。 (2 分)
(2) 成就: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反抗了法西斯主义的侵略等。 (2 分) 原因:直接原因是戈尔巴乔夫改革;根本原因是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2 分)
(3) 举例: 沈阳第一机床厂; 武汉长江大桥等。 ( 2 分,任答一点即可)措施: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等。 (2 分)
(4) 根据国情适时调整国家政策;坚持深化改革,促进国家经济的平稳发展。 (2 分,言之有理即可)
33. (1)特点:局部恢复资本主义;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答出其中一点即可,1 分) 意义: 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4 分)
(2)【示例】
说明:1929 年,美国股票价格暴跌,一场规模空前的经济大危机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空前萧条,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产生怀疑。
为了应对经济大危机,1933 年,美国开始实行罗斯福新政,采用国家干预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经济开始缓慢复苏,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罗斯福新政增强了美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使资本主义发展获得新的生机和活力。在经济大危机的沉重打击下,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德、意、日积极进行对外扩张。 1935 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1936 年,德国派兵进驻莱茵非军事区,1938 年,吞并奥地利;1937 年,日军制造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1939 年,德军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可见,把握住正确的航向,可以化“ 危” 为“ 机”;反之,则会使“ 危” 愈演愈烈。
评分标准:
1. 史论紧密结合, 逻辑严密, 条理清晰, 叙述完整,7—9 分。
2. 能够运用史实加以论证说明,逻辑较严密,条理较清晰,叙述较完整,4—6 分。
3. 史论不符, 逻辑混乱, 条理不清晰, 叙述不完整,0—3 分。
34. C 【解析】根据题干中“ 1930 年” “ 前往印度西海岸制盐”“ 抵抗盐税” “ 政治运动” 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次运动是印度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又称“ 文明不服从运动”。 甘地向殖民政府提出了降低田赋、释放政治犯、废除食盐专卖法等要求,遭到拒绝后,甘地以反对食盐专卖法为突破口,带领追随者自取海水制盐,C 项符合题意。
35. B 【解析】根据材料示意图主题“ 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0 年和 1930 年, 甘地两次领导印度人民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采取和平的、非武装斗争的方式进行斗争,保证了资产阶级对运动的领导权,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对接示意图信息可知,①③④错误,②正确,B 项符合题意。
36. 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 甘地” “ 暴力不合作只能增加邪恶……非暴力的含义,就是指为了不与邪恶合作而自愿服刑受罚” 可知,甘地主张通过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获得民族独立与解放;根据材料“ 玻利瓦尔”“ 在没有打碎西班牙……我的手将不停地打击敌人” 可知,玻利瓦尔主张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获得民族独立,他们两人领导的民族独立运动的斗争方式不同,C 项符合题意。
37. D 【解析】根据思维导图中的关键信息“ 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 埃及华夫脱运动” “ 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 可知,这些都是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典型事件,D 项正确。板块六 世界现代史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中考考什么 中考怎么考 备考怎么做
第一次世界大战:背 1.直接考查相关知识 2. 1.重点记背知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
景、导火索、凡尔登 通过材料信息辨识反映 景、导火索、凡尔登战役、性质及影响
战役、性质及影响 的史实 2.多角度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3.图片、数据图表反映 和对世界产生的影响;熟悉第一次世界大
的史实 战欧洲战场形势图,熟记凡尔登等地点方
4.材料信息理解 位,培养时空意识;提高汉字材料和数据
5.观点解读(新考法) 图表关键信息的提取、辨识和分析理解能

1.二月革命:影响 1.直接考查相关知识 2. 1.重点记背知识:二月革命的影响;十月
2.十月革命:时间、 通过材料信息辨识反映 革命的时间、性质、意义;苏维埃政权的
性质、意义(高频) 的史实 巩固措施
3.苏维埃政权的巩固 3.材料信息理解 2.掌握“高频考点突破与中考创新题”中
措施 4.图片反映的史实 的考法类型和创新题,提高材料信息的提
取、辨识和理解能力;多角度理解十月革
命的重大影响;站在国际视野的角度看十
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1.巴黎和会和《凡尔 1.直接考查相关知识 2. 1.重点记背知识:巴黎和会和《凡尔赛条
赛条约》:性质、影 通过材料信息辨识反映 约》的性质、影响;华盛顿会议和《九国
响 的史实 公约》的背景、影响;凡尔赛一华盛顿体
2.华盛顿会议和《九 3.图片反映的史实 4.材 系
国公约》:背景、影 料信息理解 2.充分理解《凡尔赛条约》《九国公约》
响 掠夺和压迫战败国、弱小国家和民族的特
3.凡尔赛一华盛顿体 点;热悉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秩序发
系 生的变化;提高材料关键信息的提取、辨
识和理解能力
1.新经济政策:背 1.直接考查相关基础知 1.重点记背知识:新经济政策的背景、特
景、特点、内容、影 识 点、内容、影响;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人
响 2.通过材料信息辨识反 物、成就和特点;农业集体化的影响;苏
映的史实 联模式的形成
2.社会主义工业化: 3.材料信息理解 2.熟练掌握数据图表类试题的解题方法;
人物、成就、特点 4.数据图表反映的史实 透过数据图表等材料理解苏俄(联)经济
3.农业集体化:影响 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4.苏联模式:形成
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 通过材料信息辨识史实 重点记背知识: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
动;人物 人物
板块六 世界现代史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命题点 1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1.19世纪末 20世纪初,逐渐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其中英国、法国、俄国建立的
军事集团是( )
A.三国同盟 B.法西斯同盟 C.三国协约 D.独立国家联合体
2.下图所示历史现象( )
1890 年、1914 年欧洲部分国家陆海军人数统计图
(万人)
160 1890 年 1914 年
1 4 0
120
100
80
60
40
20
0
俄国 法国 德国 英国 奥匈帝国 意大利
A.激起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B.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的背景
C.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D.使西欧国家走上联合自强道路
命题点 2 萨拉热窝事件 第一次世界大战 凡尔登战役
3.战争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下列战役有“绞肉机”“地狱”“屠场”之称的是
( )
A.凡尔登战役 B.莫斯科保卫战
C.日本偷袭珍珠港 D.诺曼底登陆
4.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非正义
的帝国主义战争,最终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由此可以推断,判断战争性质的重
要依据是( )
A.战争的动机 B.战争的规模
C.战争的胜负 D.战争的后果
5.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写道:“1914 年欧洲陷入一场令人备受折磨的致命
战争。战争消耗掉欧洲大量的财富,夺去数以万计欧洲年轻人的生命。”作者认为
这场战争( )
A.促进亚非拉民族觉醒 B.目的是进一步瓜分世界
C.引发世界性经济危机 D.给欧洲带来了巨大灾难
6.运用数据进行分析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下表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情况统计
表(部分),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持续时间 4 年多
A.引发了萨拉热窝刺杀事件 参战国家 30 多个
B.瓦解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死伤人数 3000 多万
C.是人类历史上的巨大灾难
经济损失 3400 多亿美元
D.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7.据统计,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是 1790—1914年间欧洲主要战争中死亡人数
总和的两倍以上;战争期间,英国国债总额提高了 12倍,德国的国家负债增加了
30倍。以上材料说明一战( )
A.是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战争 B.以同盟国集团的失败告终
C.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灾难 D.结束后确立新的国际秩序
8.《欧洲史》中写道:“第一次世界大战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欧洲强国在战
争中失去了世界霸权。人们从此转向华盛顿和莫斯科。”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
A.这里的“时代”是资本主义时代 B.一战使传统的国际格局发生改变
C.欧洲因一战失去国际政治话语权 D.美国、苏联因参加一战实力大增
9.有学者针对一战指出:“因为欧洲看起来被削弱、分裂和不堪一击了,所以这些
白人不再注定是殖民地的统治者了。从欧洲和西南亚战场返回家乡的殖民地居民根
据他们的亲身观察加深了这种印象。”这意在说明一战( )
A.缓和了列强之间的矛盾 B.结束于世界人民的反战运动
C.终结了欧洲的优势地位 D.有利于被压迫地区民族解放
10.两次世界大战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战后的世界发生了深刻变化。阅读
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 年
(1914—1918 年) 全面爆发,1945 年结束)
两次世界 直接死于战争的军人 90 万, 死亡人数约 6000 万,物资损失超
大战造成 另有 2000 多万受伤。直接经 过 40000 亿美元。
的人员伤 济损失约 1805 亿美元,间接
亡和经济 经济损失约 1516 亿美元。
损失统计 数据来源: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两次世界 1917 年 11 月,俄国十月革命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东欧
大战及战 取得胜利。 先后建立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
后大事记 7 个社会主义国家。
(部分) 1919 年 1 月,巴黎和会 1945 年 2 月,雅尔塔会议召开。
召开。1921 年 11 月,华盛顿 1945 年 7 月,波茨坦会议召开。
会议召开。
1920—1922 年,甘地领导印 1960 年,非洲有 17 个国家取得
度人民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 独立。
动。
(1)世纪是一种常用的纪年方式,请写出两次世界大战发生于哪一世纪?(1分)
根据材料,概括两次世界大战造成的危害。(1分)
(2)根据材料中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大事记,结合所学知识,以两次世界大战的共
同影响为主题,提炼观点,并选取材料中的两个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
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总结提升。4分)
(3)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但局部动荡仍旧频繁发生,世界依然很不安宁。
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国际社会应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2分)
命题点 3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11.1917年 11月 7日晚 9时 40分,俄国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出了攻打冬宫
的炮声。在列宁的亲自领导和指挥下,起义者很快占领冬宫,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
府。这次取得胜利的武装起义是( )
A.巴黎公社起义 B.二月革命
C.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D.华夫脱运动
12.他们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无产阶级解放事业,他们共同创立的学说,成为指
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和行动指
南。历史上第一次把他们的学说付诸实践并取得成功的革命是( )
A.法国大革命 B.法国巴黎公社
C.俄国十月革命 D.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
13.据下图可知,十月革命的胜利表明社会主义( )
1848 年 1864 年 1871 年 1917 年
《共产党宣言》 第一国际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胜利
发表 成立 建立 苏维埃政权建立
19 世纪中期——20 世纪初期社会主义革命的历程
A.工业化成功实现 B.由理想变成现实
C.计划经济的形成 D.从暴力走向和平
14.习近平在受邀参观俄罗斯圣彼得堡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时,赞许了它和中国革
命的渊源关系。这主要是肯定十月革命( )
A.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B.推动了中国革命进程
C.改变了俄国落后面貌 D.促成了俄国退出一战
命题点 4 《凡尔赛条约》 《九国公约》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5.一战结束后,主要战胜国的第一反应就是竭力把战争爆发的罪责完全推给德
国。到了 20世纪 20 年代中期,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这样的认识:缺陷丛生的国际
关系体系导致了战争。与“这样的认识”相匹配的是( )
A.外交关系影响无足轻重 B.良好国际体系利于和平
C.经济发展缓和彼此矛盾 D.军备竞赛完全可以避免
16.“1922 年美国召集的华盛顿九国会议签订了一个公约,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
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该“公约”是( )
A.《凡尔要条约》 B.《九国公约》
C.《开罗宣言》 D.《波茨坦公告》
17.观察下图,下列主题最适合 处的是( )
巴黎和会 华盛顿会议
《凡尔赛条约》等 《九国公约》等
A.凡尔赛体系的出现 B.华盛顿体系的确立
C.一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形成 D.二战后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9分)
材料
图一 图二 图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 欧洲共网体或员国示意图
(1)根据材料,指出图二与图一相比有哪些变化?(3分)分析这些变化出现的原
因。(2 分)
(2)图三表明欧洲出现怎样的局面?(1分)分析这种局面对欧洲产生的影响。
(2分)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在国际关系中应坚持哪些原则?(1分)
命题点 5 新经济政策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苏联模式
19.1921年春,列宁基于现实的考虑,决定利用资本主义的形式作为向社会主义过
渡的“中间环节”。这里的“现实”是( )
A.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 B.集体农庄损害农民利益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 D.苏联已经转变为工业国
20. 20 世纪 20年代,某位苏俄领导人说:“事情似乎很奇怪,社会主义共和国怎
么能依靠资本主义来改善自己的状况呢?”“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在资本
主义包围中利用资本家对利润的贪婪和托拉斯与托拉斯之间的敌对关系,为社会主
义共和国的生存创造条件。”这一论述意在( )
A.粉碎外国的武装干涉 B.解释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原因
C.推动工业化全面展开 D.阐明推行苏联模式的必然性
21.1921年秋天,往日沉寂的苏俄乡村变得热闹起来,每逢星期日,一些大的村庄
开始举办集市活动。这种场面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 B.新经济政策实施
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D.农业集体化完成
22.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其主要内容有:以征收粮食税代
替余粮收集制;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这些政策措施( )
A.促进了经济恢复 B.实现了共产主义
C.繁荣了文学艺术 D.改变了国际格局
23.1922年 12月 30 日,下图所示由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组
成的共和国联盟成立。此时其处于
( )
A.十月革命时期
B.新经济政策时期
C.冷战对峙时期
D.赫鲁晓夫改革时期
24.下列图表为 1913-1937年苏联(俄)工业产值变化曲线图。导致 1925-1937年
工业产值数据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当时苏联( )
6 0 %
6 0 .0 %
50%
40%
30%
24.39%
20%
10.0%
10% 1.3% 7.5%
0%
1913 年 1920 年 1925 年 1932 年 1937 年
A.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B.实行自由贸易 C.推行余粮收集制 D.实施国家工业化
25.苏联在 1934—1935 年的机器进口只相当于 1931年的 1/10,从 1937 年起就不再
从国外进口锅炉、发电机、化工设备等。这说明( )
A.经济大危机阻碍苏联发展 B.粮食税代替了余粮收集制
C.农奴制的废除带来新气象 D.工业化建设取得重要成就
26.论从史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1689 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 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B 1865 年,美国内战以北方获胜告终 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C 1868 年,日本开始实施“明治维新” 彻底废除了旧制度
D 1937 年,苏联完成了第二个五年计划 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27. 1925—1927年夏季之前,苏联连续三年粮食丰收。然而,1927年底之前国家
仅征收到 240万吨粮食,为计划征收数量的 52%.为解决这一问题,苏联推行了
(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运动 D.垦荒运动
28.下图是苏联 1928-1937年集体农庄数量变化图。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农庄数量/万个
25
20
15
10
5
0
1928 1932 1937 年份
A.新经济政策实施 B.农业集体化运动
C.经济大危机影响 D.戈尔巴乔夫改革
29.苏联集体农庄建立后,国家从农民手中征到的粮食由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平
均每年 1820万吨增加到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平均每年 2750万吨。材料表明,苏
联集体农庄建立的主要影响是( )
A.扩大了玉米种植的面积 B.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
C.继承了新经济政策的思路 D.支持了国家工业化建设
30.1929—1940年,苏联社会总产值年均增长 13.4%,国民收入年均增长 14.6%。促
进这一时期苏联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新经济政策的推行 B.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C.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 D.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推动
31.历史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在复习“大国兴衰”时,刘老师运用不同的方法,
设计了如下学案,请你完成相关学习任务。(14分)
探究一 【图文说史——探讨英国崛起】
我认为“光荣革命”带来了政治稳定
的局面,其最重要的结果就是普通国民感
觉有一个可以信赖的政府。由于对政府持
有好感,国民愿意纳税来支持政府。
——伦敦大学皇家学院教授安德鲁·波特
(1)上述史料反映了英国崛起的主要原因有哪些?(4分)
探究二 【文献说史——解决美国难题】
华盛顿:“邦联只是个有名无实的空架 文献 1: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总
子……我们想要联合成一个国家,但我 统、国会与最高法院及其相关机构各司
们又不愿给这个国家的管理者足够的权 其职,相互制衡;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
力去管理国家事务。” 分享权力;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
林肯:“一幢裂开了的房子是站不住 文献 2:宣布从 1863 年元旦起,南方叛
的。我相信这个政府不能永远维持半奴 乱地区的奴隶永远获得自由,并可以以
隶和半自由的状态……” 自由人的身份加入北方军队。
(2)华盛顿和林肯为解决面临的难题,分别制定和发表了什么文献?(4分)
探究三 【导图说史——阐述苏俄(联)兴衰】
十月革命 新经济政策
苏俄(联)兴衰
苏联改革 社会主义工业化
和解体 农业集体化
(3)根据以上思维导图,简述苏俄(联)兴衰的过程。(4分)
探究四 【以史鉴今——畅谈国家发展】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你认为影响大国兴衰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分)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苏联社会主义发展线索时间轴
列宁 斯大林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1917 年 1921 年 1925 年 1936 年 1953 年 1964 年 1985 年 1991 年
战时共产 新经济 苏联模式 社会主义 苏联解体
主义政策 政策 改革
材料二 在即将过去的这个世纪里,俄罗斯有四分之三的时间是在为共产主义原
理而奋斗的标志下生活的。看不到这一点,甚至否定这一时期不容置疑的成就就
是错误的。然而,如果我们不意识到社会和人民在这一社会实验中付出了那种巨
大的代价,那就更是大错而特错了。
——俄罗斯总统普京《千年之交的俄罗斯》
材料三 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线索时间轴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社会主义探索时期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1949 年 1956 年 1976 年 1978 年 1992 年 2020 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有何作用?苏联模式形成
的标志是什么?(4 分)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普京所说的苏联发展过程中“不容置疑的成
就”有哪些,并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4分)
(3)中国的“一五”计划借鉴了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
就,请举一例“一五”计划期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随着时间的推移,
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是如何吸取苏联
教训,变革这种僵化模式的?(4分)
(4)对比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谈谈你的启示。(2分)
33.“危”与“机”并存,关键是在危机中能否把握住正确的航向。阅读材料,回
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 1921 年采取了“新经
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农民们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
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农民和新商人都能雇佣劳力。对列宁
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
步为的是前进两步”。新经济政策成功地应付了数年战争留下的直接危机。到
1926 年时,工农业产量已达到 1914 年以前的水平。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 21 世纪》(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经济政策的主要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5分)
材料二
美国
1929 年 对内改革 复苏
美国股市
暴跌 1933 1935 1937.7.7 1939.9.1
对外扩张 二战
德意日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危’与‘机’并存,关键是在危机中能
否把握住正确的航向”。(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叙述完整。9
分)
命题点 6 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
34.1930年,一群人步行前往印度西海岸制盐,一路上宣传动员群众抵抗盐税,在
全国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政治运动。此次行动的发起人是( )
A.查士丁尼 B.章西女王 C.甘地 D.赫鲁晓夫
35.下面是“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知识结构图,其中内容正确的是( )
①发生时间:1857 年
印度非暴力 ②领导阶级:资产阶级
不合作运动 ③特点:武装斗争
④影响:打击了美国殖民统治
A.① B.② C.③ D.④
36.下侧史料说明甘地和玻利瓦尔领导的民族独立运动( )
暴力不合作只能增加邪恶……非暴力的含义,就是指为了不与邪恶合作而自
愿服刑受罚。
——甘地
在没有打碎西班牙强加在我们身上的枷锁以前,我的手将不停地打击敌人,
我的心将不会平静。
——玻利瓦尔
A.背景不同 B.目的不同 C.方式不同 D.性质不同
37.利用思维导图梳理知识结构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某班同学收集了以下资料,
他们探究的主题是( )
1920—1930 年 甘地 印度非暴力
不合作运动
埃及华夫脱
主题? 1918—1922 年 扎格鲁尔
运动
墨西哥
1934 年 卡德纳斯
卡德纳斯改革
A.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B.欧洲早期殖民掠夺活动
C.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 D.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
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1. 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 英国、法国、俄国” 并结合所
学知识可知。 1882 年,由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的三国同盟正式形成;20 世纪初,英国
分别与法国、俄国缔约, 建立起三国协约,C 项正确。
2. C 【解析】分析数据图信息可知,1914 年相比于 1890 年欧洲部分国家陆海军人数呈增长
趋势。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伴随着资本主义国家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
衡的加剧,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导致矛盾激化,从而形成三国同盟、三国协
约两大军事集团,他们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最终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C 项符合题意。
3. 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6 年,德、法两国军队在法国的凡尔登
展开了一场历时约 10 个月的阵地战,由于死亡人数太多,凡尔登战役有“ 绞肉机”“ 地
狱”“ 屠场” 之称,A 项正确。
4. 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 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为了夺取更多的市场、原料产
地和投资场所,欧洲列强展开激烈争夺,冲突不断,最终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由此推断,判断
战争性质的重要依据是战争动机,A项符合题意。
5. 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 1914 年欧洲…… 致命战争”“ 消耗掉欧洲大量的财富,夺
去数以万计欧洲年轻人的生命” 并结合所学可知,作者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来说是一场
致命的战争,欧洲的财富被消耗,大量的年轻人失去生命,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 从根本上动
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给欧洲带来了巨大灾难,D 项正确。 A、B、C 三项在材料中均未体
现,排除。
6. C 【解析】 根据材料中第一次世界大战的“ 持续时间”“ 参战国家”“ 死伤人数”
“ 经济损失” 各项数据可知,材料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间长、范围广、损失巨大的特点,
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的巨大灾难,C 项符合题意。 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
大战的导火索,并非是由第一次世界大战引发的,逻辑错误,A 项排除。 B、D 两项材料中未体
现,排除。
7. C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 死亡人数……两倍以上”“ 英国国债总额提高了 12
倍” “ 德国的国家负债增加了 30 倍” 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使参战
各国经济倒退,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灾难,C 项符合题意。
8. B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 一个时代的结束”“ 欧洲强国在战争中失去了世界霸
权” “ 从此转向华盛顿和莫斯科”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大大削弱了欧洲的
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发生改变,B 项符合题
意。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仍然在发展,A 项错误;C 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主旨信息,
排除;材料强调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的影响,D项排除。
9. D 【解析】根据题干关键信息“ 一战”“ 这些白人不再注定是殖民地的统治者了”
“ 从欧洲和西南亚战场返回家乡的殖民地居民根据他们的亲身观察加深了这种印象” 可知,
参加一战的殖民地人民亲眼看到了欧洲的虚弱和不堪一击,增强了他们进行民族解放斗争的信
心,D 项符合题意。
10. (1)世纪:二十世纪。 ( 1 分) 危害:两次世界大战都给世界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
失。 (1 分) (2)【示例一】
观点:两次世界大战后都建立了国际新秩序。
论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先后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在这两个会议的基础上形成
了“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得以重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
美、英、苏三国先后召开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推动了第二次世
界大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结论:两次世界大战后都建立了国际新秩序,但对维护世界和平的
作用不同。
【示例二】
观点:两次世界大战客观上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论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1920—1922 年,甘地领导印度人民开展非
暴力不合作运动,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第二次世
界大战后,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逐渐崩溃。 1960 年,非洲有 17 个国家取得独立,这一年因
此被称为“ 非洲年”。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 非洲绝大多数殖民地国家先后获得独立。
结论:两次世界大战沉重削弱了帝国主义殖民力量, 为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发生发展创造了
条件。
【示例三】
观点:两次世界大战客观上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
论述: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俄国国内各种社会矛盾, 1917 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
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东
欧先后建立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 7 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从一国扩展到多国。
结论:两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力量,社会主义发展壮大,成为推动世界历史发
展的伟大力量。
评分标准:
等级 观点 论述 结论
一等(4 分) 观点正确, 给 1 分。 紧扣观点, 两个史实运用 围绕观点和论述进
正确, 史论结合, 条理清 行提升, 给 1 分。
晰,给 2 分。
二等(3 分) 观点正确, 给 1 分。 紧扣观点, 两个史实运用 没有结论或者有结
正确, 史论结合, 条理清 论, 但只是重复观
晰,给 2 分。 点没有提升 , 不给
分。
观点正确, 给 1 分。 所选两个史实只有一个紧 围绕观点和论述进
扣 观点, 能结合这一史实 行提升, 给 1 分。
进行论述, 给 1 分。
三等(2 分) 观点正确, 给 1 分。 所选两个史实只有一个紧 没有结论; 或者有
扣观点, 能结合这一史实 结论, 但只是重复
进行论述, 给 1 分。 观点没有提升, 不
给分。
观点正确, 给 1 分。 所选两个史实都未紧扣观 围绕观点和论述进
点, 不给分。 行提升, 给 1 分。
四等(1—0 观点、两个史实、结论四个要点中只答对一个给 1 分;都回答错误不给
分) 分。
(3)尊重各国主权、领土完整,不干涉别国内政;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坚持对话协商,以
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分歧和争端;重视各国合理安全关切, 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安全
架构。 ( 言之有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2 分)
11. 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 列宁……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并结合所学可知,列宁领
导的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 项符合题意。根据题干信息“ 俄国” 可
知,这次武装起义发生在俄国,巴黎公社起义发生在法国,华夫脱运动是埃及反对英国殖民统治
的民族民主运动,均与俄国无关,排除 A、D 两项。 二月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与题干
“ 推翻” 不符,B 项错误。
12. C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 他们共同创立的学说,成为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
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理论和行动指南” 可知,该学说是马克思主义。 结合所学知
识可知,第一次将马克思主义付诸实践并取得成功的革命是俄国十月革命,C 项符合题意。
13. 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 19 世纪中期—20 世纪初期社会主义革命的历程” 并结合所
学可知,1848 年,《共产党宣言》 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864 年第一国际成立以
及 1871 年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1917 年,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
起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说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由理想变成现实,B 项符合题意。
14. 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 赞许了它和中国革命的渊源关系” 并结合所学可知,十月革
命的胜利,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曙光。 从此中国共产
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领导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进
程,B 项正确。 A、C、D 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5. 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 缺陷丛生的国际关系体系导致了战争”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召开巴黎和会,签订的《凡尔赛条约》对于德国的处罚过于苛刻,使得德
国复仇情绪蔓延,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隐患,这说明了只有建立良好的国际体系才有利
于国际和平, B 项正确, A 项错误。 经济发展、军备竞赛材料信息中均未体现,C、D两项排
除。
16. 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 1922 年” “ 华盛顿九国会议”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公
约是《九国公约》,B项符合题意。 《凡尔赛条约》是 1919 年巴黎和会上签订的对德和约;
《开罗宣言》是 1943 年发表的;在1945 年 7 月召开的波茨坦会议上,以中、美、英三国的名
义发表了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A、C、 D 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17. 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片可知,在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的基础上, 一战后国际
秩序得以重建,这一秩序被称为“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C 项符合题意,排除 D 项。 A、B
两项过于片面,排除。
18. (1)变化:德国疆域变小;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分裂成多个国家;俄国被苏联取代;出现了
一系列新兴民族国家。 (任答一点 1 分,共 3 分)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战败,1919 年
签订《凡尔赛条约》,重划德国疆界,德国承认奥地利、波兰等国独立;1922 年年底,苏联成立;
东欧民族解放运动兴起。 ( 任答一点 1 分,共 2 分)
(2)局面:西欧各国加入欧洲共同体,走上联合自强道路。 (1 分) 影响: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
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加快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 任答一点 1 分,共 2 分) (3)坚持国家主
权原则,不干涉别国内政;坚持和平发展;坚持独立自主。 (1 分)
19. 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 1921 年春” “ 利用资本主义的形式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
‘ 中间环节’” 并结合所学可知,1921 年春,苏俄决定实施新经济政策。材料中的“ 现实”
也就是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能适应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导致苏俄
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 列宁在调查后认为只有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才能恢复和发
展生产,C 项正确。
20. B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20 世纪 20 年代”“ 利用资本家对利润的贪婪……为社
会主义共和国的生存创造条件”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
提下,利用市场经济手段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材料解释了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原因,B 项符合题
意。
21. 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 1921 年秋天” “ 一些大的村庄开始举办集市活动” 可
知,1921 年苏俄的大村庄出现了商品交易和买卖的现象。 结合所学可知, 1921 年春,苏俄开
始实施新经济政策,规定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B 项符合题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规定取消商品贸易和市场,与材料“ 举办集市活动” 不符,排除 A 项;社会
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农业集体化均发生在苏联时期,与材料中的“ 苏俄” 不符,C、D 两项排
除。
22. A 【解析】根据题干中“ 1921 年春” “ 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1921 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
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A 项符合题意。 B、C、D 三项说法错误,排除。
23. B 【解析】根据材料及图片关键信息“ 1922 年” “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并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备选项,十月革命爆发于 1917 年;列宁于 1921 年开始实施新经济政
策;1947 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开始;1953 年,赫鲁晓夫上台执政。 据此可知,苏
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时正处于新经济政策实施期间,B 项符合题意。 A、C、D 三项
均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24. D 【解析】根据题干关键信息“1925—1937 年” 以及图表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从 1926
年开始,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开始了工业化建设,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由落后的农业
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D 项符合题意。
25. 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 1934—1935 年的机器进口只相当于 1931 年的 1 / 10,从
1937 年起就不再从国外进口锅炉、发电机、化工设备等”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说明苏
联工业化建设取得了重要成就。1928—1937 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
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D 项符合题意。
26. 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备选项,1928—1937 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
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D项正确。 英国议会通过的《权
利法案》,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1787 年宪法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 A 项错误;美国经过
内战,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 B 项错误;1868 年开
始的明治维新使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仍保留了大量旧制度的残余,C项错
误。
27. 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7 年年底至 1928 年年初,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
危机。 斯大林决心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解决粮食问题。 20 世纪 30 年代初,苏
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C 项正确。 1918—1921 年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
策,排除 A 项;1921 年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排除 B 项;推行垦荒运动是在 20 世纪50 年
代,排除 D 项。
28. B 【解析】分析数据图表可知,1928—1937 年,苏联集体农庄数量迅速增加。 结合所学知
识可知,20 世纪 30 年代初,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支持集体农庄建设,促使
集体农庄的数量迅速增加,B 项符合题意。 A、C、D 三项与集体农庄数量的快速增加无关,排
除。
29. D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 由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平均每年 1 820 万吨增加到第二个
五年计划期间的平均每年 2 750 万吨” 可知, 苏联建立集体农庄后,从农民手中大量征收粮
食,支持国家的工业化建设,D 项符合题意。 A、B、C 三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30. 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 1929—1940 年,苏联社会总产值年均增长 13. 4% ,国民收
入年均增长 14. 6%”可知,苏联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均有大幅度的增长,这主要得益于苏联
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 C 项正确。 新经济政策于 1921 年开始实行,与材料时间信息不
符,A 项排除;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对西欧的经济援助计划,经济互助委员会于 1949 年由苏联主
导成立,均与题意无关,B、D 两项排除。
31.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率先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英国率先开始和完
成工业革命, 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4 分)
(2) 华盛顿:1787 年宪法。 ( 2 分) 林肯:《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2 分)
(3) 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1921 年春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调动了
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1922 年年底,苏联
成立;1928— 1937 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 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
的工业国,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但是,为了解
决粮食问题,适应工业化发展要求,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使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
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受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影响,苏联经济社会发展开始受阻,第二次世
界大战后,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改革。 最终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
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加剧。 1991 年年底,苏联解体。
(4 分)
(4) 政治制度;科技发展;国家独立和国家统一。 (2分)
32. (1)作用: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
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 2 分) 标志:1936 年,苏联公布新宪法。 (2 分)
(2) 成就: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反抗了法西斯主义的侵略等。 (2 分)
原因:直接原因是戈尔巴乔夫改革;根本原因是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2 分)
(3) 举例: 沈阳第一机床厂; 武汉长江大桥等。 ( 2 分,任答一点即可)措施:中国实行改革开
放,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等。 (2 分)
(4) 根据国情适时调整国家政策;坚持深化改革,促进国家经济的平稳发展。 (2 分,言之有理
即可)
33. (1)特点:局部恢复资本主义;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答出其中一点即
可,1 分) 意义: 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
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4 分)
(2)【示例】
说明:1929 年,美国股票价格暴跌,一场规模空前的经济大危机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经济空前萧条,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产生怀疑。
为了应对经济大危机,1933 年,美国开始实行罗斯福新政,采用国家干预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
经济开始缓慢复苏,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罗斯福新政增强了美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恢复了
美国人民的信心,使资本主义发展获得新的生机和活力。在经济大危机的沉重打击下,德、日建
立法西斯专政,德、意、日积极进行对外扩张。 1935 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1936 年,德
国派兵进驻莱茵非军事区,1938 年,吞并奥地利;1937 年,日军制造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
华;1939 年,德军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可见,把
握住正确的航向,可以化“ 危” 为“ 机”;反之,则会使“ 危” 愈演愈烈。
评分标准:
1. 史论紧密结合, 逻辑严密, 条理清晰, 叙述完整,7—9 分。
2. 能够运用史实加以论证说明,逻辑较严密,条理较清晰,叙述较完整,4—6 分。
3. 史论不符, 逻辑混乱, 条理不清晰, 叙述不完整,0—3 分。
34. C 【解析】根据题干中“ 1930 年” “ 前往印度西海岸制盐”“ 抵抗盐税” “ 政治
运动” 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次运动是印度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又称“ 文明不服从运
动”。 甘地向殖民政府提出了降低田赋、释放政治犯、废除食盐专卖法等要求,遭到拒绝后,
甘地以反对食盐专卖法为突破口,带领追随者自取海水制盐,C 项符合题意。
35. B 【解析】根据材料示意图主题“ 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1920 年和 1930 年, 甘地两次领导印度人民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采取和平的、非武装
斗争的方式进行斗争,保证了资产阶级对运动的领导权,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对接示意图
信息可知,①③④错误,②正确,B 项符合题意。
36. 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 甘地” “ 暴力不合作只能增加邪恶……非暴力的含义,就是
指为了不与邪恶合作而自愿服刑受罚” 可知,甘地主张通过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获得民族独立
与解放;根据材料“ 玻利瓦尔”“ 在没有打碎西班牙……我的手将不停地打击敌人” 可知,
玻利瓦尔主张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获得民族独立,他们两人领导的民族独立运动的斗争方式不
同,C 项符合题意。
37. D 【解析】根据思维导图中的关键信息“ 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 埃及华夫脱运
动” “ 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 可知,这些都是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典型事件,D 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