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民族团结 说课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民族团结 说课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11-12 12:35: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3张PPT。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第11课 民族团结说课流程
本课是初中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的第一课,民族团结是实现祖国统一和促进各民族发展的重要前提。本课内容在本单元和整个中国现代史,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本课内容共两目。第一目“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介绍了我国各民族关系的情况和民族区域自治。第二目“各民族共同发展”,概述了我国解放后各民族团结一致所取得的建设成就。
教材地位一、教 材 分 析
教学的对象 :农村中学初二学生

优势:勤奋好学,活泼可爱,求知欲强 ;初步具备历史比较、分析的能力 。

不足:学生大部分都是汉族,对少数民族知识、民族政策缺乏感知和认识,学生查阅资料的途径有限,绝大部分学生主要依靠课本获得相关历史知识。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
“通过民族团结区域自治制度,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该要求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要学生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实,第二层次要求学生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一)、课标要求知识与能力
①知道我国各民族分布特点及共同发展的概况;了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和意义;体会西部大开发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的新气象。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从图片和文字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阅读图片、文字等资料,获取有效信息,初步懂得运用论从史出的方法②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整合教材,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②认识到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大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自觉形成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三)、教学重难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是新中国根据我国民族关系的历史、民族分布的现状和各民族的共同愿望确定的,对此学生不易理解。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实现民族团结和维护祖国统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难点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四、教 法 学 法创设情境归纳总结 情感升华问题设置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四、教 法 学 法五、教 学 流 程1.以学案导学,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课前要求学生根据学案预习课文,搜集有关民族风俗文化的资料,以备课堂交流。
2.本课教学设计以“民族团结为实现中国梦创造条件”为教学立意,以“民族团结的篇章”为主线贯穿教学内容,分团结之源、团结之力、团结之光三个篇章:分别介绍民族团结的历史渊源、实现民族团结的政策、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成就。(一)、设计思路
第一环节 歌曲导入,创设情境《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
这力量是铁
这力量是钢
比铁还硬
比钢还强
······五、教 学 流 程第二环节 新课教学,乐学善思设计意图 第一篇章
团结之源第二篇章
团结之力第三篇章
团结之光民族团结大篇章五、教 学 流 程第一篇章:团结之源——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史第一板块:“七嘴八舌话民族”
? 第二板块:活动探究五、教 学 流 程五、教 学 流 程第一篇章:团结之源——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史
(1)提问:什么叫民族?我国有多少个民族? (2)你知道哪些民族文化知识?——民族文化知识小竞赛。(3)结合《我国少数民族分布图》,说明我国民族构成特点。 第一板块:“七嘴八舌话民族”猜民族维吾尔族朝鲜族苗族藏族壮族第一板块:“七嘴八舌话民族”五、教 学 流 程傣族 泼水节彝族火把节彝族葫芦丝 蒙古族 那达慕大会品民俗第一板块:“七嘴八舌话民族”五、教 学 流 程西汉时期加强同西域各族友好往来 张骞出使西域唐朝文成公主入藏努尔哈赤成吉思汗元朝建立 蒙古族清朝建立 满族观历史第一板块:“七嘴八舌话民族”少数民族人民共同抵御外敌找到“民族团结之源”五、教 学 流 程我国民族构成特点是什么?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设计意图训练学生识图、辨图,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第一板块:“七嘴八舌话民族”探寻“民族团结之策”五、教 学 流 程第一篇章:团结之源——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史设计意图活动1. “献计献策话管理”
? 活动2. “走进民族辩自治” 第二板块:活动探究---合作探究民族制度五、教 学 流 程活动1、“献计献策话管理” 针对这样悠久的民族文化历史和现实分布状况,要实现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共同繁荣反展,应如何进行管理?小组讨论。 引出---新中国建立后实行各民族一律平等,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梳理知识
明确要点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写进宪法齐答--个别回答--老师认可表扬五、教 学 流 程五、教 学 流 程活动2、“走进民族辩自治” 看影片,结合导学案,回答问题: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具体含义是? 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点民族团结视频:
《新中国重大决策纪实》第六集 民族团结 (2)有人提出,新中国应该像苏联那样搞联邦制,不应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你赞同吗?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着怎样重大的意义?
课堂辩论小组讨论五、教 学 流 程1.学生看书活动。
2.学生自主畅谈少数民族的发展状况。
序曲1.“民族发展大家谈”4.然后设问:各少数民族发展如此迅速的原因是什么?其主要措施是?3.在此基础上,出示四川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材料,从政治、经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对比其前后的发展状况。 观察对比分析总结合作学习落实基础第二篇章 团结之力——共同发展的历史推动力引出各民族发展政策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小组讨论五、教 学 流 程材料一 经济? ?“九五”期间,四川民族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其中去年增长9.8%,比全国平均增幅高出2.5个百分点。到2000年年底,四川民族地区31个贫困县、120万贫困人口基本实现温饱目标,农牧民年均纯收入达到1253元。? ?材料二 教育? 到2001年年底,民族地区50个县中,已有37个县基本普及小学教育,30个县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民族地区医院数量达到1695所,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82%。? 通过广泛深入的民族教育政策教育,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各种矛盾和利益纠纷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化解,影响民族关系和社会稳定的苗头得到及时妥善处理。? 材料三 发展现状? 四川民族地区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47万公里。发电装机容量近200万千瓦,农村电网改造一期工程全部完成。三个民族自治州都开通了的光缆通讯。以“人有定居房屋、草有围栏基地、畜有越冬棚圈”的“三配套”建设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三配套”牧户达到8万多户,提高了牧区抗灾能力,改变了沿袭千百年“靠天养畜”和“逐水草而居”的生产生活方式,改变了牧民生活条件和牧区生态环境。现在,投资29亿元的通县柏油路在四川3个民族自治州全面铺开,三年完工后,制约四川民族地区发展的交通问题将得到极大的改善。 设计意图概况 四川民族自治区域主要分布在四川西部、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区,包括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和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民族自治区域共有50个县(市)。四川少数民族以藏、彝、羌为主,人口分别为125万人、187万人和25万人。 观察--对比--分析--总结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初步掌握论从史出的方法五、教 学 流 程1.学生看书活动。
2.学生自主畅谈少数民族的发展状况。
序曲1.“民族发展大家谈”4.然后设问:各少数民族发展如此迅速的原因是什么?其主要措施是?3.在此基础上,出示四川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材料,从政治、经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对比其前后的发展状况。 观察对比分析总结合作学习落实基础第二篇章 团结之力——共同发展的历史推动力引出各民族发展政策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小组讨论五、教 学 流 程民族团结序曲2.“西部大开发成就展”《展示西部大开发成果》图片 设计意图第二篇章 团结之力——共同发展的历史推动力西 部 大 开 发 成 就 展五、教 学 流 程第三篇章 团结之光——继往开来的民族复兴梦畅所欲言篇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要实现民族复兴梦,我们能为维护民族团结,实现这个伟大的中国梦做些什么呢? 引导--点拨--评价学生相互交流实现生生互动
师生互动五、教 学 流 程设计意图民


结团结之源民族团结之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原因内容意义团结之力各民族共同发展知识小结团结之光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民族分布特点迅速发展原因主要措施成就西部大开发 用括号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落实本课的知识体系,明确重难点所在。设计意图五十六个星座
五十六只花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   
爱我中华 爱我中华 爱我中华   
嘿罗嘿罗嘿罗嘿罗嘿   
爱我中华 ······  爱我中华唱响设计意图 第三环节 课后拓展,画龙点睛作业布置:
1.课堂练习,巩固基础:完成课后“学习测评”的选择题。
2.课后作业,知识延伸: “我是小小板报家”,以民族团结为主题,制作精美手抄报,将收集的资料信息,展现在手抄报中。再次巩固,升华主题五、教 学 流 程1、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以民族团结为主线,利用篇章教学的结构,清晰明了,便于学生理解;
2、着重以学生为主体,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精神上下功夫。
3、尽量选择新鲜、亲近的材料,贴近学生实际,增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 疑虑:自主活动环节内容设置过多,在具体的教学中,学生能否落实在实处? 六、教 学 反 思 谢谢各位专家的指导!让学生学会讨论、合作交流,
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共同创造者!
---布鲁克菲尔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