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13 读书: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
第六单元
黑塞
王佐良
1、积累基础知识,提高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2、理清思路,了解层进式的论证结构,掌握文章严谨的逻辑顺序。
3、了解读书的目的和前提,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学习目标
作者介绍
赫尔曼·黑塞,出生在德国,1919年迁居瑞士,1923年46岁时入瑞士籍。黑塞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誉,比较重要的有:冯泰纳奖、诺贝尔奖、歌德奖。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享年85岁。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
作者介绍
王佐良,1916年2月12日生,浙江上虞人。1995年1月19日,于北京去世。1929年至1934年,在武昌文华中学读书。1939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留校任教,1947年赴英国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研究生。1949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外国语学院教授、英语系主任、副院长。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昆明居》,翻译培根随笔集中的《论学习》。
写作背景
1912年黑塞定居瑞士后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便爆发了。战争无疑是毁灭人性的。这使得黑塞深深地陷入了对人性的思考和探讨中,他试图从教育和修养两个方面来探索人性,通过读书提高修养,达到心灵和个性的自我完善,因此他写下了一系列探讨人性的作品。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杰作。在文中作者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要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写作背景
1947年,王佐良考取中英庚款公费留学,赴英国牛津大学读研究生,成为茂登学院研究生。1949年学成回国,照理他应返回清华大学继续执教,但实际上是去了北京外国语学校(后改北京外国语学院,今北京外国语大学)。王佐良对清华一直有着恋之情,后来也长期住在清华木园内,1986年出版的文集《照澜集》即以清华照潮为题。王佐良曾在《想起清华种种》一文中说:“后来我转入别的学校工作,但是我心里始终保持着一种清华做学问的标准。”(《中楼集》)言若有憾。
文章结构
文章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读书的目的:获得真正的修养。
第二部分:(3-7)读书的前提:以个人的阅读兴趣为前提,同时还必须要以个性或人格作为前提。
第三部分:(8)针对现实,提出读书建议。
文章结构
文章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3)上图书馆之乐。
第二部分:(4-9)上图书馆的经历。
第三部分:(10)上图书馆也有其奇趣。
思考讨论
1、什么是真正的修养?
真正的修养不存在功利的企图,而是为了获得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
真正的修养是动态的呈现形式,它是一个努力的过程,一个又一个目标不断实现的过程。它是一种生存境界而非生存手段。
思考讨论
2、黑塞倡导的是一种怎样的读书观?
要读杰作, 特别是阅读那些有久远影响、有世界声誉的杰作。
要有正确的阅读的态度,要读杰作,怀着敬重之心、庄重之感,进行爱的阅
读,要花力气、下功夫,认真对待。
思考讨论
3、黑塞为什么提倡研读世界文学?
研读世界文学是获得教养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通过研读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逐渐熟悉并掌握大师们的思想成果获得鲜活的意识和理解。一个人在青少年时代所度的书注定要影响他的一生,对他的人文素养的形成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甚至能决定他一生的审美追求。
思考讨论
4、黑塞认为,读书的目的和前提是什么?
目的:找到生活的意义。
前提: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个性或人格。
思考讨论
5、王佐良读的又是什么类型的书?他是在怎样的环境下享受着获得真正的修养的乐趣的?
地点:文华图书科学校图书馆“公书林”(详细描写)
环境:房子宽敞、舒服、环境优雅
读书:英文小说,斯蒂文生的书,
英文杂志,《星期六晚邮刊》 《全国地理》《美丽的屋子》等。
心情:愉快。
思考讨论
地点:清华图书馆
环境:红色外表、装饰华丽、面积很大,书刊精美,灯光温馨
读书:柏拉图《对话》英译本,西洋哲学史,古罗马史、希腊悲剧,英国16、17世纪诗剧等等。
心情:新世界,一片灿烂!
思考讨论
地点:英国牛津大学包德林图书馆亨福莱公爵室
环境:建筑华美、照明差、中古僧修习的遗风犹存
读书:古籍
心情:不平静——心境豁然开朗
思考讨论
地点:英国博物馆圆形图书馆
环境:建筑华美、气象万千(引用台词)
马克思常去的地方——侧写不同凡响
略写,侧外部结构
思考讨论
6、黑塞在文中说他们“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王佐良也说“那个下午却是消磨得很愉快的”,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这两处“消磨”的表达效果是否一致?为什么?
黑塞在文中用“泡”“消磨”,指出当今世界为数甚多的年轻人轻视读书的做法。他们宁可“挤出时间一星期去去泡6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也不会埋头苦读。这里的“消磨”是贬义词,指的是虚度时光。与作者观点对比。
写作特点
1、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旁征博引,没有太强理论性。
2、结构自由而不失严谨,富有“理趣”
3、作为一篇议论性随笔,本文综合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反方法。
总结
关于读书,杨绛先生是这样比喻的:读书好比“隐身”地串门,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另请高明,和它对质。多读书,读好书。读大部头,读权威性的“最有价值的书”,阅读经典,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