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张PPT)
故都的秋
郁达夫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8月。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郁达夫(1896~1945),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并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任教。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作品】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中篇小说《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作品集《达夫全集》(七卷)、《达夫散文集》《达夫游记》、《达夫日记集》和《郁达夫选集》。
作者简介
“故都”二字表明描写的地点,作者用“故都”而不用北平或北京,更带有一种文化底蕴和历史沧桑感,也包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
“秋”则是全文写作重点。
解题
一、总起(1-2)
总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二、分写(3-12)
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记叙故都纷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
三、总括(13-14)
与总起部分照应,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无比眷恋之情。
层次结构
1.本文通过哪些景象的刻画来表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
秋院、秋槐、秋蝉、
秋雨、秋果
文本研读
2.多次写到南国之秋用意何在?
北国之秋的特点:“清 ” 、“静”、“悲凉”
感受:“想饱尝一尝”
南国之秋的特点:“慢 ”、“润”、“淡”
感受:“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
对比,衬托,突出北国之秋的特点,表达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眷恋之情,感人至深。
作者用一支生花妙笔,把浓浓的秋味展现得淋漓尽致。
南国的秋
北国的秋
本体
喻
体
黄酒
白干
1.温和,味润
稀饭
馍馍
2.清淡,味浅
鲈鱼
大蟹
黄犬
骆驼
4.机巧灵秀
味短
3.鲜嫩,味淡
浓烈,味烈
厚重,味深
醇美,味浓
朴实沉稳
味久
3.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上海移居杭州,后来,又从杭州转到青岛,青岛转到北平,撤退到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枯竭。
4.爱故都却为何又满眼凄清的景物?
结论:愁者,离人心上秋
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悲欢,我们身边的世界始终如一,可是,我们心中的感情却种种不同。正是我们带着自己喜怒爱恨的眼睛,将始终如一的客观世界折射成了只属于我们自己的海市蜃楼。
5.相同的秋天,为什么在不同人眼中各各不同?
《故都的秋》中,郁达夫将故都的秋色和个人心中的悲凉巧妙融合,温婉地表达了对故都的深深眷念及落寞情怀。在选景时,作者以情驭景,情寓景中,做到客观色彩与主观色彩的完美融合,很好地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中心思想
归纳鉴赏散文的一般方法:
①诵读,朗读最好,便于深入领悟语言和情感。
②联系背景,便于深入理解。
③分析思路结构。
④鉴赏文章写作上的特点。
⑤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方法技巧
1.搜集有关秋的诗句,散文,朗读背诵。
2.借鉴《故都的秋》的写法,写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注意突出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浑然一体的特点。
小试牛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