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进行曲
教材分析
《土耳其进行曲》(贝多芬曲)创作于1811年,是为德国剧作家科策布的剧本《雅典的废墟》所作配乐的片断。全部配乐由序曲和八段乐曲组成,《土耳其进行曲》为其中的第四段,后被改编为钢琴曲等多种形式。
乐曲第一主题引自贝多芬1809年创作的钢琴变奏曲。这一主题开始时音量较弱,仿佛一支土耳其军队在明快的军乐声中从远处走来。短促跳跃的旋律轻巧诙谐,生动地刻画了士兵生气勃勃的形象。在鼓和钹等打击乐器的伴奏下,乐曲力度渐渐增强,情绪也更加活跃,仿佛精神抖擞的军队已经走近。 不久,乐曲奏出中间部的主题。 乐曲更为轻快精巧,诙谐的气氛也更为浓厚。
全曲的结构简单明了,为A+B+A+B+A+尾声,两个主题交替出现。随后乐曲又一次再现第一主题,力度逐渐减弱,仿佛军队渐渐走远,在一个短小的尾声后结束全曲。
《土耳其进行曲》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土耳其进行曲 班 级 三年级
课型 欣赏
教学目标 通过听赏和参与音乐活动,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引导学生感受进行曲的风格特点。 2 . 随音乐进行活动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集体协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感受乐曲情绪。 加入乐器培养学生节奏感。
教 学 具 准 备 多媒体 钢琴 双响筒 串铃
教 学 设 计 一、导课 学生伴随《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齐步走整齐的进入教室,随音乐和老师一起律动,提问:同学们听到这样的音乐会不由自主想做什么动作呢?生:踏步走。引出什么是进行曲(微课讲解)。 二、新课 1.完整聆听。 完整聆听《土耳其进行曲》留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思考:聆听音乐你们仿佛看见了他们在参加什么活动?乐曲情绪是怎样的? 生:正在参加阅兵式,而且阅兵式的队伍是从远到近再到远处,乐曲由弱渐强再渐弱。 乐曲情绪:激昂的,有力的。 2.再次聆听。 请学生自己编创步伐节奏,带入音乐。 提问:你听到了几个主题?(A、B两个主题) 3.分段聆听。 A主题:1>初听:乐曲强弱。(仿佛一只雄赳赳气昂昂的军队正缓缓而来,音乐由弱渐强) 学唱:唱谱(在学唱过程中解决升号和反复记号)。 3>划旋律线,加深对A主题的记忆和感受用“啦”带入演唱。(将图谱先绘制好,再结合音乐制作成动画, 让学生跟着制作的动画课件边用“啦”哼唱,边划A主题图谱)。 4>加入打击乐器,培养学生节奏感和集体协作能力。(双响筒与串铃,学生自主讨论哪几小节适合双响筒伴奏,哪几小节适合串铃伴奏), 一二组选出一名小队长,带领学生演奏双响筒,三四组选出一名小队长,带领学生演奏串铃,请一名学生演奏军鼓,按节奏为音乐伴奏。 B主题:1>初听:与A乐段情绪对比。 生:更加欢快、活泼。 描述乐曲画面。 生:士兵通过主席台,观众欢呼挥手,士兵敬礼。 加入律动感受乐曲(一二组欢呼挥 手,三四组敬礼),邀请一位学生担任指挥。 4.完整表现。 A主题出现时各组演奏乐器,B主题出现时各组律动。(预留一个问题让学生说说A、B主题在乐曲中的排列,说出乐曲的结构。让学生自己得出乐曲的排列是A+B+A+B+A+结尾。 并知道这样的结构是复三部曲式)。 三、课外拓展。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与贝多芬的《土耳其进行曲》,齐名的还有一首《土耳其进行曲》,它是伟大的音乐天才莫扎特创作的,请大家来欣赏。(莫扎特《土耳其进行曲》视屏)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听赏及音乐活动,感受并体验了进行曲体裁的音乐是怎样的,希望今后同学们去欣赏更多类似的乐曲。 踏步律动出教室。 采用教学手段及目的:引导学生感受、体会乐曲情绪。想象士兵精神抖擞行进从远到近再到远的样子。同时他们能感受到乐曲的强弱。 特别让学生体会#5,还让学生单独练习演唱有这个音的小节。 听琴演唱A段的乐谱。 采用教学手段及目的:循序渐进的让学生从体会音乐--演唱音乐--划图谱更深切的感受音乐--会用打击乐器表现音乐进行学习。在这个环节中紧密的将信息技术和教学内容进行结合,让学生能跟着制作的动画划图谱、跟着课件配置打击乐…等。层层递进阶梯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好的感受这个乐段的情绪是庄严肃穆的,情境是整齐的有气势的列队前进,同时感受到乐曲的曲式,并能记住主题,表现这段音乐。 采用教学手段及目的:继续体会进行曲体裁的音乐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