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琵琶行
白居易
(并序)
解 题
1、 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2、《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诗中叙述一位琵琶女“年长色衰”后沦落的遭遇,也表达了诗人“谪居卧病”中的凄凉心境。
结构上,以琵琶女的演奏贯穿全篇,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情绪融为一体;又以琵琶女自叙身世和诗人倾诉郁闷相映成衬。
诗中运用比喻写乐曲的抑扬顿挫,出神入化,对音乐的描写可谓绝唱。
白居易,中唐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为江州司马。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
时期 生活特点 诗歌特点
前期 (从入仕到贬江州司马以前) 仕途一帆风顺,始终抱着“为民请命”“兼济天下”的宗旨。 以讽喻诗为主。代表作品为《卖炭翁》
后期 (即自贬江州司马到死) 是他“独善其身”的时期,揉和儒家“乐天知命”道家“知足不辱”和佛家“四大皆空”来作“明哲保身”的法宝。悔恨“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 以闲适诗和感伤诗为主。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
闲适诗:《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生平与诗作
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诗前小序有些什么内容?对全诗有何作用?
本诗描写了琵琶女弹奏的精妙的乐曲,请问在诗中琵琶女一共弹奏了几次?用文中的诗句回答听者的感受是什么?
文中一共描写了三次弹奏
第一次:“主人忘归客不发”
——侧面烘托
第二次:“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正面与侧面烘托相结合
第三次:“满座重闻皆掩泣”、“江州司马青衫湿”
——侧面烘托
两条线索:
明线:琵琶女的遭遇
暗线:诗人的感受
一.江头送客闻琵琶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dí)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互文),举酒欲饮无管弦。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起因、自然环境,全诗一开始就笼罩着悲凉的气氛。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写与客人饯别时的凄凉情景。 一个“惨”字,直抒胸臆,真实表现了当时的场面气氛和人物心境。最后借用秋江月影,烘托出主客之间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以上这些描写,为人物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悲凉的气氛,奠定了基调。
二.江上聆听琵琶曲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写邀请琵琶女的经“寻”“问”“移”“添”“回”“开宴”
“呼”“唤”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忽闻琵琶声和急欲见到弹奏者的迫切心情。诗人运用想象“欲语迟”、夸张“千呼万唤始出来”和行动描写“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炼而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矛盾复杂的心情。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 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写琵琶女的调弦、音调、感受、神态,写指法,即演奏者对各种技法综合的、熟练地运用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比喻手法, “急雨”写出了声音的粗重急促,“私语”写出了声音的轻细轻柔,用大珠小珠落在玉盘的比喻来音乐的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舒缓流畅---幽咽滞涩----间歇停顿-----激越雄壮----戛然而止。
音 乐 描 写
原来诗句 音乐特点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粗重急促
轻细柔美
圆润清脆
婉转流利
低沉滞涩
激越响亮
雄壮气势
比 喻
将 抽 象 的 音 乐 变 为 可 感 的 形 象
描摹音乐的手法:
1、大量运用比喻;
2、巧用叠词;
3、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结合。
三.歌女倾诉身世苦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há)蟆(má)陵(líng)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常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líng)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xiāo)不知数。 钿(diàn)头银篦(bì)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
本段运用对比手法: 用琵琶女昔日的年轻美貌,对比后来的年长色衰;用昔日的纨绔子弟争相追逐,对比后来的门庭冷落,孤守空船;用昔日的恣情“欢笑”,对比后来的满腹辛酸。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四.同病相怜感慨多
第四诗段:同病相怜感慨多
当年:诗酒相伴 丝竹盈耳 高朋满座
而今:谪居卧病 有酒无乐 送客惨别
作者与琵琶女产生共鸣的原因除了美妙的音乐,还有共同的遭遇: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年轻时 才貌双绝,春风得意
如今 年长色衰,门前冷落
被贬前 才华横溢,积极进取
如今 冷落浔阳,孤独失意
相同点
沦落
琵琶女的身世
诗人的遭遇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写琵琶女对诗人自述的反应,包含了非常复杂的感情,有对诗人不幸遭遇的同情,也有得到诗人的同情,受到尊重的知遇之感,所以满腔激情通过琵琶声自然流露。
五.重闻琵琶青衫湿
《琵琶行》是一首歌行体的长篇叙事诗,诗人把琵琶女的身世和自己的命运自然地联系在一起,抒发自己宦途失意的痛苦、感伤以及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在灵魂中没有音乐的人,绝不能成为真正的诗人。
——柯勒律治(英)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摹写声音之至文 之二
听颖师弹琴
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师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摹写声音之至文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