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 荷塘月色 课件(4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4.2 荷塘月色 课件(4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19 08:50: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7张PPT)
荷塘月色
朱自清
散文
  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
  一种文学体裁,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
抒情散文
叙事散文
写景散文
哲理散文
 1.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 “神不散”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
2.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散文的主要特点:
散文的鉴赏技法
1.读散文要识得“文眼”。
  鉴赏散文时,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画龙点睛妙用的“文眼”。
2.读散文要抓住线索,理清作者思路,准确把握文章的立意。
3.品味散文的语言。优美的散文,更是富于哲理、诗情、画意。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了我们
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解题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园里的荷花池。
月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写了朱自清一次怎样的经历
----月下散步
1.本文写了作者的一次月下散步的经
历,作者为什么深更半夜的时候去月下散
步呢 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心里颇不宁静
本文文眼
----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
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使国家人民
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作为一个还没有掌
握马列主义的知识分子,作者既对现实
不满,又无法理解这样复杂的斗争形 势,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于是“心里颇不宁静”,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忽然想到荷塘去,找一个幽静的环境平息自己心中的不平静。
时代背景:
朱自清去月下散步的目的是什么
----寻找宁静
他找到宁静了吗?
我们首先看第三段“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这个“另一个世界”指什么呢?从原文中找。
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
作者在这里写得很超脱现实,这是作者内心渴望而现实达不到的,越是超脱,越是自由,便越是显出作者在现实中的苦闷。
宁静过后他的心情又有怎样的变化?
——变得不宁静
本文还有一条线索:
以游踪(人物活动)为线索
明线:游踪(外结构)
暗线:情感(内结构)
出家门
踱小路
观荷塘
赏四周
不宁静
寻宁静
得宁静
失宁静
淡淡的哀愁
淡淡的喜悦
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
(点明题旨)
第二部分(2-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 (主题)
第三部分(7-10):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偏重抒情)
(情)
(景)
(情)
赏析第四段
在这段写景的文字中,作者的立足点在哪?
依次写了哪些景物?
各自用了哪些修饰的词?
突出了景物怎样的美感特征?
用了哪些修辞?
荷花
荷韵
田田 亭亭的舞女的裙
袅娜 羞涩
明珠 星星 美人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闪电 凝碧
脉脉
月色下的荷塘
荷叶
荷香
荷波
立足点:荷塘边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手法:比喻
作用:写出了荷叶的雅致风姿,自然灵动,更突出其具有的动态美。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作用:写出了荷花或饱满盛开状,或含苞待放的特点。
手法:拟人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作用: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
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
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 突出了荷花的
神韵,和作者的主观感情,激发读者的想象。
手法:博喻、排比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手法:通感
分析: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
“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
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
作用:生动形象的表现出荷香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的特点;烘托出幽雅宁静的情境。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拓展:通感
举例:(1)她笑得很甜。
(2)人靓歌甜。
(3)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
(视觉转为味觉)
(听觉转为味觉)
(听觉转为视觉)
叶子和花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手法:拟人
调动视、听感官,运用动静结合,写出了微风过处荷叶妩媚姿态、叶花颤动的情状,表现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设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饱含深情
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第5段写了什么景色?
写了塘上的月色
月光:如流水; 月影:如名曲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 )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 )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可否用“照”替代 “泻”,用“升”替代“浮”呢?

“泻”的范围广,与“流水”相照应,而且有动态美,显得灵动活泼。“照”的范围窄,不能与“流水” 相照应,有点呆板,显得不灵泛。


轻飘柔美
浮”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突出了恬静朦胧,水气迷蒙、月色轻笼的境界。(而“升”给人腾空而上的感觉,不能妥帖地道出雾的轻柔。)
牛乳中洗、笼
通过荷花与荷叶写月色的朦胧:像在牛乳中洗过,像笼着轻纱的梦。 荷叶、荷花安谧、恬静的情状。
皎洁朦胧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比喻朗照
比喻淡淡的云遮住了满月的意境
这种朦胧柔和的月色非常符合作者此时的心境

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富有情趣、喜爱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 )
( )
月光
月影
如流水 静静地泻薄薄的青雾浮起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灌木的黑影 杨柳的倩影
光和影的和谐像名曲
虽是满月,却有一层淡淡的云




朦胧优雅
塘上的月色
赏析第六段
课文第六段写荷塘四周的景色。请问这些景物是以哪种景为中心着眼点?同时具体写了哪些景?
荷塘的四周
远山 蝉声
灯光 蛙声
树梢 树上
树缝 树下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阴阴乍看像烟雾般
整体的风光

树色“阴阴的”,
月光淡淡的,具有一种朦胧的感觉。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
以动衬静
荷塘四周:疏密有致,浓淡相宜,明暗结合,喧寂相间。
景物的特点:淡雅、朦胧
衬托手法:单写月光单调,作者着力摹写月的投影,光影交错,把岸边树、塘中荷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美丽的图画。
小结
荷塘
月色
画 面 是
—美丽的
气 氛 是
—宁静的
格 调 是
—雅致的



小结
(第七段)
由 联想旧时江南采莲的情景
想到 ,
想到 。
眼前的荷塘
两千里外的江南故乡
千余年前的六朝
采莲赋
采莲旧俗 采莲名曲
憎恶现实 向往美好
自由 快乐
时代背景
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 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旧时代正在崩溃,新时局尚未到来。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但颓丧和骚动使得他们惶然,看不到前进的方向。
作者在此想躲开恼人的现实,求得短暂的安宁。可是现实并不允许他去实现自己的这么一丁点儿的愿望。
所以在文章的一开始便有了一句: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字佩弦。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扬州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一、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二、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三、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高度赞扬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四、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
从课文内容看,作者是边走边看的,看了又有所想,他想到了什么?为什么?
----江南旧俗
①由眼前景展开联想。(无意识的联想表达了内心最真实的向往与渴望。)
②深化主题(回到过去,说明对现实不满,尤其是最后不觉到了家更说明摆脱不了现实,宁静也只是片刻的。)
朱自清通过在月下荷塘静谧幽美的景色中独处的心境描述,表达了他抑郁孤寂、想超脱现实自得其乐而不可得的情绪,以及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
《荷塘月色》艺术之美
1.形象美——手法多样:
鲜明的比喻
明显的对比
强烈的衬托
生动的拟人
传神的通感
仔细观察-用心体会-广泛联想
《荷塘月色》艺术之美
2.语言美——新颖而不失自然传神
通俗流畅
描述传神
节奏协调(量词、叠词)
仔细观察-用心体会-广泛联想
《荷塘月色》艺术之美
3.意境美——融情入景、即景抒情
仔细观察-用心体会-广泛联想
一切景语皆情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