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指数函数的概念
2022年9月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新版教材人教A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必修1第四章第4. 2. 1节《指数函数的概念》。从内容上看它是学生学习了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幂函数,以及函数性质的基础上,通过实际问题的探究,建立的又一函数模型。其研究和学习过程,与之前的函数研究过程类似。先由实际问题探究,建立指数函数的模型和概念,再画函数图像,然后借助函数图像讨论函数的性质,最后应用建立的指数函数模型解决问题。体现了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建模、数学抽象、数据分析等核心素养,及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实例,了解指数函数的实际意义,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了解指数函数模型的实际背景,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通过学习指数函数的概念,培养数学抽象和数学建模的数学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
四、教学手段
通过学生间的讨论、交流及多媒体的演示等手段,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由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感受指数函数的生成过程,由此来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
同学们好,今天由我和大家一起探究和学习指数函数的概念。
上课前,送给大家一句话: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PPT)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假定现在获取的知识是1,学习的知识按照1%的速度增长,那么,一年后会怎样?)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节。首先来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PPT).
1.通过具体实例,了解指数函数的实际意义,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了解指数函数模型的实际背景,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通过学习指数函数的概念,培养数学抽象和数学建模的核心素养.
对于幂,我们已经把指数x的范围拓展到了实数.上一章学习了函数的概念和基本性质,通过对幂函数的研究,进一步了解了研究一类函数的过程和方法.(PPT)
下面我们继续按照此研究思路研究其他类型的基本初等函数.
设计意图:明确本节课研究的内容,以及和前面课程的关系.通过对指数幂运算及函数概念和性质学习的铺垫,提出探究课题:指数函数的概念。培养和发展数学抽象和数学建模的核心素养。
知识探究(一)设计问题,创设情境(PPT)
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旅游成了越来越多家庭的重要生活方式.由于旅游人数不断增加,A、B两地景区自2001年起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措施,A地提高了景区门票价格,而B地则取消了景区门票.下表(表1)给出了A,B两地景区2001年至2015年的游客人次以及逐年增加量.
表1
时间/年 A地景区 B地景区
人次/万次 年增加量/万次 人次/万次 年增加量/万次
2001 600 278
2002 609 9 309 31
2003 620 11 344 35
2004 631 11 383 39
2005 641 10 427 44
2006 650 9 475 48
2007 661 11 528 53
2008 671 10 588 60
2009 681 10 655 67
2010 691 10 729 74
2011 702 11 811 82
2012 711 9 903 92
2013 721 10 1 005 102
2014 732 11 1 118 113
2015 743 11 1 244 126
比较两地景区游客人次的变化情况,你发现了怎样的变化规律?
师生活动:学生观察表中数据,个别提问回答.
预设的答案:从表格中的数据不难看出,A、B两地景区的游客人次都在增长,A地区从600万增加到了743万,B地区从278万增加到了1244万,但是A地景区游客的年增加量大致相等(约为10万次);B地景区游客的年增加量越来越大,从开始的31万次增长到最后的126万次.
设计意图:该问题是旅游经济的相关问题,A,B两地游客人数的增长和经济指标都源于真实数据,贴近中国的实际,利于学生从实际出发体会函数是刻画实际问题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分析数据时,先从表格中的具体数据出发,通过直接观察数据的变化情况,做初步的定量分析.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发展学生数学抽象、数学建模和数学运算核心素养.通过典例问题的分析,让学生体验实际问题的分析方法,及指数函数变化特点.培养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1:除了通过直接观察表格中数据的变化情况,我们还可以对数据做怎样的处理,可以更加形象清楚的发现其变化规律?比如能否将数据转化为图象的形式进行观察?怎样转化?
师生活动:学生讨论交流后提出方案,教师予以补充完善,然后进行实施.
预设的答案:为了有利于观察规律,根据表1,可以分别画出A,B两地景区采取不同措施后的15年,游客人次随年份变化的图象.x轴表示时间(年份),y轴表示参加旅游的人次,我们可以先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描点,然后用光滑的曲线将离散的点连起来.画好的图象如图1.
(
图
1
)
设计意图:当通过直接观察数据的变化情况,不能发现数据的变化规律时,引导学生采取其他方法发现变化规律,比如将数据转化为图象形式进行观察.通过这种对数据的初步处理和形式转化,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问题2:观察图象,并结合表格中的数据,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师生活动:学生观察图象和表格,个别提问回答.
预设的答案:通过观察图象,并结合表格中的数据,可以发现A地景区的游客人次近似于直线上升(线性增长);B地景区的游客人次则是非线性增长,并且增长速度越来越快,年增加量越来越大,但无论从图象还是表格上,都难看出年增加量的变化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图象的变化趋势,做定性分析,得到初步结论,同时提升学生直观想象的核心素养.
问题3:年增加量是对相邻两年的游客人次做减法得到的,通过年增加量可以看出A地景区的游客人次的变化规律.那么,能否通过对B地景区每年的游客人次做其他运算发现游客人次的变化规律呢?谈谈你的想法.
师生活动:学生讨论交流后提出方案,教师予以补充完善,然后进行实施.
预设的答案:我们可以用“增长率”来刻画B地景区人次的变化规律.从2002年起,将B地景区每年的游客增加量除以上一年的游客人次,可以得到
结果表明,B地景区的游客人次的年增长率都约为0.11,是一个常数.
像这样,增长率为常数的变化方式,我们称为指数增长.因此,B地景区的游客人次近似于指数增长.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已知数据来说明图象的变化规律,并从图象中得到启发去处理数据,从而数形结合地发现实际问题变化规律的本质,得出B地景区的游客人次变化的规律.
问题4:结合上述分析,你能否建立一个游客人数随时间(经过的年数)变化的函数来描述B地景区游客人次的变化情况?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交流.
预设的答案:从2001年开始,B地景区游客人次的变化规律可以近似描述为:
1年后,游客人次是2001年的1.111倍;
2年后,游客人次是2001年的1.112倍;
3年后,游客人次是2001年的1.113倍;
……
x年后,游客人次是2001年的1.11x倍;
如果设经过x年后的游客人次为2001年的y倍,那么
y=1.11x (x∈[0,+∞)). ①
这是一个函数,其中指数x是自变量,这个函数刻画的实际问题的变化规律的特征是增长率不变,并且是呈指数增长.
设计意图:给出具体问题变化规律的数学表示,根据B地景区游客人次年增长率相等的这一变化规律的本质,得到解析式,并以此解释追问3中“指数增长”这一概念的由来.
知识探究(二)设计问题,创设情境
当生物死亡后,它机体内原有的碳14含量会按确定的比率衰减(称为衰减率),大约每经过5 730年衰减为原来的一半,这个时间称为“半衰期”.按照上述变化规律,生物体内碳14含量与死亡年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请同学们进行思考.
师生活动:学生进行思考.
设计意图:该问题是碳14衰减的问题,生物体内的碳14含量随时间呈连续的指数衰减变化,这是一个经典的指数函数实例,有助于学生对指数函数概念的理解.另外,问题1和问题2一个是增长问题,一个是衰减问题,两个问题有利于学生从实际出发全面地认识指数函数.发展学生数学抽象、数学建模和数学运算核心素养.
问题1:设碳14含量的年衰减率为p, 生物刚死亡时体内碳14含量为1个单位,你能列出生物在死亡1年后,2年后,3年后,... , 其体内的碳14含量吗? 你能求出p吗?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交流.
预设的答案:设死亡生物体内碳14含量的年衰减率为p,如果把刚死亡的生物体内碳14含量看成1个单位,那么
死亡1年后,生物体内碳14含量为;
死亡2年后,生物体内碳14含量为;
死亡3年后,生物体内碳14含量为;
……
死亡5 730年后,生物体内碳14含量为;
根据已知条件,,从而,所以年衰减率为.
设计意图:先计算出碳14含量的年衰减率,为给出死亡生物体内碳14含量随死亡年数变化的规律的关系式作铺垫.
问题2:根据计算出的碳14含量的年衰减率,能否求出生物死亡x年后,其体内的的碳14含量y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交流.
预设的答案:设生物死亡年数为x,死亡生物体内碳14含量为y,那么,即
. ②
这也是一个函数,指数x是自变量.死亡生物体内碳14含量每年都以的衰减率衰减.像这样,衰减率为常数的变化方式,我们称为指数衰减.因此,死亡生物体内碳14含量呈指数衰减.
设计意图:给出具体问题变化规律的数学表示,根据死亡生物体内碳14含量的年衰减率相等的这一变化规律的本质,得到解析式.
2.信息交流,揭示规律 抽象概括,形成指数函数的定义
问题3:比较问题1和问题2中的两个实例,它们所描述的变化规律有什么共同特征?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从数据、图象上分析,然后对两个实例的表达式进行归纳概括.学生讨论交流,教师予以补充完善.
预设的答案:如果用字母a代替上述①②两式中的底数1.11和,那么函数y=1.11x和就可以表示为
y=ax
的形式,其中指数x是自变量,底数a是一个大于0且不等于1的常数.
教师讲解:一般地,函数y=ax (a>0,且a≠1)叫做指数函数(exponential function),其中指数x是自变量,定义域是R.
设计意图:尽管两个问题的实际背景不同,但它们都具有相同的形式y=ax.通过分析、比较两个实例,概括它们的本质特征,从而抽象概括出指数函数概念.通过这一过程,可以提升学生数学抽象的核心素养.
思考:(1)指数函数与幂函数的解析式在结构上有何不同?
(2)指数函数的定义域是什么?
(3)为什么要规定底数a>0且a≠1?
预设的答案:
(1)指数函数,幂函数
(2)指数函数的定义域为R;
(3) 当时,,为常数函数;
当时,,只有当时才有意义,且;
当时,当时,无意义;
设计意图:进一步熟悉指数函数的概念,及认识到指数函数解析式的特点;
3.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初步应用,深化理解
例1 已知指数函数f(x)=ax (a>0,且a≠1),且f(3)=4,求f(0),f(1),f(-3)的值.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交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要求f(0),f(1),f(-3)的值,应先求出f(x)=ax的解析式,即先求a的值.而根据题设中的f(3)=4就可以求出a的值.
预设的答案:
解:因为f(x)=ax,且f(3)=4,则a3 =4,解得,于是
.
所以,.
设计意图:熟悉指数函数的解析式和对应关系,还可以学习利用函数解析式列方程求解底数a的值.
变练演编,深化提高
问题:你能举出生活学习中指数函数的例子?
预设的答案:
如癌症病人晚期细胞分裂、银行复利计算利息、生产量每年平均增长率等等。
回到一开始上课我送给大家的话,假定现在获取的知识是1,学习的知识按照1%的速度增长,那么,一年后会怎样?若学习的知识按照1%的速度减少,那么,一年后会怎样?
一天后 一天后
两天后 两天后
三天后 三天后
365天后 365天后
这个道理告诉我们,每天进步一点点,一年后会有质的飞跃,但是每天退步一点点,一年后你的知识几乎为0,希望我们同学们每天都能认真学习,每天都能进步一点点,争取3年以后都能考入自己理想的大学。
(
图
2
)例2 (1)在问题1中,如果平均每位游客出游一次可给当地带来1 000元门票之外的收入,A地景区的门票价格为150元,比较这15年间A,B两地旅游收入变化情况.
(2)在问题2中,某生物死亡10 000年后,它体内碳14的含量衰减为原来的百分之几?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交流.
预设的答案:
解:(1)设经过x年,游客给A,B两地带来的收入分别为f(x)和g(x),则
f(x)=1 150×(10x+600),
g(x)=1 000×278×1.11x.
利用计算工具可得,
当x=0时,f(0)-g(0)=412 000.
当x≈10.22时,f(10.22)≈g(10.22).
结合图2可知:
当x<10.22时,f(x)>g(x),
当x>10.22时,f(x)<g(x).
当x=14时,g(14)-f(14)≈347 303.
这说明,在2001年,游客给A地带来的收入比B地多412 000万元;随后10年,虽然f(x)>g(x),但g(x)的增长速度大于f(x);根据上述数据,并考虑到实际情况,在2001年2月某个时刻就有f(x)=g(x),这时游客给A地带来的收入和B地差不多;此后,f(x)<g(x),游客给B地带来的收入超过了A地;由于g(x)增长得越来越快,在2015年,B地的收入已经比A地多了347 303万元了.
(2)设生物死亡x年后,它体内碳14含量为h(x).
如果把刚死亡的生物体内碳14含量看成1个单位,那么
.
当x=10 000时,利用计算工具求得
.
所以,生物死亡10 000年后,它体内碳14含量衰减为原来的约30%.
设计意图:通过利用指数函数概念解决问题1和问题2有关的问题,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指数函数的实际意义,并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同时利用第(1)小问,引出y=kax(k∈R,a>0,且a≠1)刻画指数增长或指数衰减变化规律的函数模型.
4.指数增长和指数衰减
问题4:观察例2(1)中的函数解析式g(x)=1 000×278×1.11x,它与我们前面所定义的指数函数y=ax (a>0,且a≠1)有何异同?
师生活动: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总结归纳,进行讲解.
预设的答案:例2(1)中的函数解析式g(x)=1 000×278×1.11x,也是呈指数增长型的函数,它与指数函数y=ax相比,在ax(a>0,且a≠1)前面多了一个系数.
教师讲解:在实际问题中,经常会遇到类似于例2(1)的指数增长模型:设原有量为N,每次的增长率为p,经过x次增长,该量增长到y,则y=N(1+p)x(x∈N).形如y=kax(k∈R,且k≠0;a>0,且a≠1)的函数是刻画指数增长或指数衰减变化规律的非常有用的函数模型.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明确指数函数和指数型函数的区别.
(三)反馈小结,观点提炼 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问题5:1. 本节课你收获了哪些知识、技能?
2. 你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技能的?
3.在获得这些知识、技能的过程中用到了哪些思想、方法?
4. 还有哪些疑惑?
作业布置:教科书115页习题.
(四)目标检测设计
1.下列图象中,有可能表示指数函数的是( ).
设计意图:从图象的角度帮助学生对指数函数概念的理解,并为后续的课程—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作铺垫.
2.已知函数y=f(x),x∈R,且,n∈N*,求函数y=f(x)的一个解析式.
设计意图:考查对指数函数的增长率或衰减率为一个常数的理解,巩固指数函数变化规律的本质.
3.在某个时期,某湖泊中的海藻每天以6.25%的增长率呈指数增长,那么经过30天,该湖泊的蓝藻会变为原来的多少倍?(可以使用计算工具)
设计意图:熟悉不同的指数增长的函数模型,并利用指数函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巩固概念,加强对概念的理解.
参考答案:
1.C.
2.因为,n∈N*,所以,,…,,n∈N*.说明函数f(x)以4为增长比例呈指数增长.又因为,说明函数f(x)的初始量为3.所以,所求的一个解析式为y=3×4x.
3.设该湖泊现有蓝藻为k,经过x天后蓝藻变为f(x).根据题意,f(x)是以k为初始量,增长率为0.062 5,即增长比例为1.062 5的指数函数,则f(x)=k1.062 5x (x≥0).于是f(0)=k,f(30)=k1.062 530.利用计算工具可得,所以,经过30天该湖泊的蓝藻大约会为原来的6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