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2019)部编版必修上学案:4.3《“探界者”钟扬》(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2019)部编版必修上学案:4.3《“探界者”钟扬》(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18 19:49: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4.3 “探界者”钟扬
学习目标
1.抓住文中的典型事迹,从不同的典型事例中了解钟扬的精神品格。
2.感悟主人公钟扬在工作和科研中的高度责任心及奉献精神,思考生命的意义。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把握该篇通讯的写作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视角分析总结人物形象。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钟扬在科学上的探索精神以及在工作上的牺牲精神和奉献精神所表现出的崇高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学习钟扬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不畏艰险、力求突破的科研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重点难点
1. 体悟从不同典型事例及不同视角中表现出的人物优秀品质。
2. 结合通讯文体思考作者行文的特点。
学法指导
一、预习新课
钟扬(1964年5月-2017年9月25日),湖南邵阳新宁人。生前系复旦大学党委委员、研究生院院长、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组织部第六、七、八批援藏干部,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期从事植物学、生物信息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2017年9月25日,钟扬同志在去内蒙古城川民族干部学院为民族地区干部讲课的出差途中遭遇车祸,不幸逝世,年仅53岁。2018年3月,中央宣传部追授钟扬“时代楷模”称号;6月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9年2月,获得“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荣誉。
钟扬从事植物学、生物信息学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30多年,勤奋钻研,锐意进取,在生物信息学、进化生物学等生命科学前沿领域有较长期的积累和独创性成果;在交叉学科领域教书育人、因材施教,培育了许多学科专业人才,多次获国家和上海市嘉奖;他情系社会生态,坚持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把科学研究的种子播撒在雪域高原和上海海滨,为国家与社会的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二、文体知识
本文为刊发于2018年3月26日的《中国青年报》的一篇通讯,主要讲述了“探界者”、复旦大学已故教授钟扬的生平。
人物通讯是以报道各方面的先进人物为主的通讯,以表现人物为中心,从不同角度反映人物的事迹和思想,着重以人物的精神面貌来感染、教育读者,大致有以下几类:
①传记式,其特征是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
②特写式,侧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虽然比一般的特写涉及范围大得多,但属于集中于一事、一个侧面的写法。真正写一时一事的人物通讯,也很常见。
③群像式,特点是报道对象不止一个,而是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人,或是同一时空范围内的几个同类人。
三、基础知识
1.成语解释
【戛然而止】戛:象声词。形容声音突然终止。
【鼎鼎大名】形容名气很大。
【雷厉风行】厉:猛烈。像雷那样猛烈,像风那样快。比喻执行政策法令严厉迅速。也形容办事声势猛烈,行动迅速。
【跌宕起伏】形容事物多变,不稳定,也比喻音乐音调忽高忽低和故事情节的曲折。
【全力以赴】赴:前往。把全部力量都投入进去。
【座无虚席】虚:空。座位没有空着的。形容出席的人很多。
2.词语详解
(1)沟通
详解: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勾通:暗中串通沟通:指使彼此通连:相通。沟通是褒义词,勾通是贬义词。)
(2)悲怆
详解:悲伤凄惨;非常悲伤的意思。
(3)奇葩
详解:本意是指奇特而美丽的花朵。常用来比喻珍贵奇特的盛貌或非常出众的事物。也比喻人或事行为独特,与众不同。
四、学习思路
1.阅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文章使用小标题,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英雄”少年——主要写了钟扬的成长、求学经历,介绍钟扬是如何走上植物学研究的道路的。
第二部分:种子达人——主要介绍了钟扬不畏艰险,坚持追求植物种子的研究与探索。
第三部分:科学队长——主要介绍了钟扬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做科普工作,以及他在科学普及领域的奉献与成就。
第四部分:“接盘”导师——钟扬为学生“接盘”,关爱学生,大量招收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主要介绍了钟扬对教学事业的认真负责、对学生的帮助与关爱。
第五部分:生命延续——主要介绍了钟扬对生命意义的理解,表现了他对工作的尽心负责和高度热爱。
2.文章解析
第一部分:“英雄少年”
钟扬15岁考入中科大少年班,学习无线电专业的他对植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因此转向用计算机技术研究植物学问题,他还用两年的时间旁听了武大生物系的课程,在植物学领域做了充足的知识储备。正是这样的选择和努力,奠定了他成为杰出植物学家的基础。在性格上,他有外向热情的性格,在生活和工作中都雷厉风行,同时有自己的主见和追求,敢想敢做。
(1) “开始了他不安分的人生.:贬词褒用,点明他不安于现状,勇于开拓进取,也照应作者给予他的“探索者”的评价。
(2)对母亲、妻子的回忆的描写的作用:从侧面烘托钟扬勤奋好学、勇于进取的特点。
(3)穿插钟扬与妻子的婚事的描写的作用:使人物形象真实的立在读者面前,也突出了人物的雷厉风行的性格特点,又照应上文“不安分的人生”。
第二部分:种子达人
这部分的主要内容包括:为了种子事业,将足迹延伸到了植物学家的“无人区”——西藏;在西藏收集种子的成果;阐述在西藏收集种子的意义;努力为人类建一个来自世界屋脊的种子“宝库”的追求;在西藏采集种子获得的快乐、得到的惊喜与所冒的风险、付出的代价。最后,作者以现在这些种子“等待着有一天,改变人类的命运”指出钟扬工作的意义,并以“按钟扬的话说,也许那个时候,胖胖的钟教授已经不在了,但是他期待着它们可以派上用场”揭示了钟扬作为科学家的追求,表达了人们对钟扬的怀念。
(1)对生活品质的“不讲究”与对工作的“不将就”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其任劳任怨、无私奉献。
(2)“作为一个植物学家......”一段的语言描写,既表现出他的工作热情,又展示出他性格的幽默风趣的一面,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3)“惊险和惊喜并存”:惊险,指工作环境,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惊喜,指工作有收获,能采集到珍贵的种子样本。
(4)采集到世界上生长在海拔最高处的种子植物(鼠曲雪兔子)的典型事例,表现了他为我国的科研事业而不畏艰辛、不懈努力。
第三部分:科学队长
先写钟扬撰写的科普文字细腻而有富有文采,再追述其他部门对科普工作因项目难度太大而婉拒,与钟扬“二话不说就接下”“总是爽快地答应”对比,写出来钟扬对科普工作的热心及付出。作者从钟扬的学生“见证了导师这些年在科普这条路上的持续前行”的角度,分别写了钟扬在和博物馆科技馆合作开展科普工作,撰写、翻译、审校多部科普著作,为全国中小学生义务进行形式多样的科普等多方面的贡献,以及他的工作所产生的的巨大影响。
(1)一开头直接引用钟扬的语言“生命诞生以来……”,表现了他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而且语言与他的身份相符合,科学而严谨。
(2)钟扬对建自博馆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文章引用设计部主任的话,从侧面表现了钟扬对自然科学普及所做的贡献,体现了他的责任与担当。
(3)跟上海科技馆合作,有很多身份,都体现出对科普工作的火一样的热情,突出他对科普事业的热爱。
(4)从上海实验学校一位学生的介绍中可以看出,钟扬在科普工作中什么都干,什么都做得令人肃然起敬,并归结到钟扬的育人上,从侧面突出他的工作上的热情和才华以及对人的影响。
第四部分:“接盘”导师
在这部分中,有一些典型的事例:对转导师学生的“接盘”与“兜底”,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为他们量身定制一套个性化的发展规划,鼓励和帮助西藏及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考生报考自己的研究生,等等。作者引用钟扬的话阐释了他这么做的目的:一是他从对植物学的理解出发,认为“培养学生就像我们采集种子,每一颗种子都很宝贵,你不能因为他外表看上去不好看就不要,说不定这种子以后能长得很好”;二是他更看重的是学生“只需要有一颗热爱植物学的心”。这正是钟扬的教育思想的内涵。
(1)负责接收“转导师学生”,表明他的质朴、仁爱、责任心和担当精神。
(2)引用钟扬自己的语言“培养学生就像我们……”,把培养学生比喻为采集种子,表现对教育工作的强烈的责任感。
(3)博士生的回忆,表明钟扬对学生的关爱,不怕学生底子薄、基础差,努力帮助学生成长。
(4)钟扬的学生中,各方面的人才都有,而且“各显神通”,再次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以学生的成功烘托钟扬教育的成功。
第五部分:生命延续
作者先通过钟扬对“长寿基因”的研究,引出他对“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的回答。作者引用钟扬的文章,写他以一个植物学家的视角,思索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正如一个物种中的先锋者会为整个群体乃至物种作出牺牲的一样,他在探寻生命的边界时,甘愿成为一个先锋者,为社会的发展奠定基础,以实现“生命的高度”。正因如此,钟扬才超负荷地工作,作者按时间安排列举了钟扬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的紧张工作内容,以及他去世后尚未能完成的工作安排,表现了他不懈奉献的精神。最后,作者借钟扬对生命意义的阐述,揭示了他的精神品格。
(1)线虫的实验证明,改变基因是可以控制生命的长短的,但代价是丧失生育能力。钟扬的回答表明,如果要放弃工作来实现长寿,那对他来说,这样的长寿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由此引出钟扬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2)“在一个适宜生物生存与发展的良好环境中……”用钟扬自己的话进一步阐述了他眼中的生命的意义就是奉献自我。
(3)西藏大学老师展示的钟扬2017年6月24日的工作安排,表现了钟扬对待工作的“时不我待”的拼命精神。
(4)钟扬的愿望很多,他感觉自己的时间太短了,在他心目中,工作、愿望比生命更重要。
(5)结尾呼应文章开头,对钟扬来说,生命的意义,就是拓展生命的高度和广度。
3.通过不同角度,了解人物形象
“英雄少年”—“不安分”(坚定乐观)
“种子达人”—“钟大胆”(爱岗敬业)
“科学队长”—“愿意救人”(热心科普)
“接盘导师”—“暖’(担当关爱)
“生命延续”—“先锋者”(牺牲忘我)
4.理解文章主题
文章选取了一些典型事例,记述了别人对钟扬的印象和回忆,通过多视角再现钟扬的形象,还引用了充满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在不同领域都认真负责、力求做到最好的主人公形象。
拓展练习
人生当架几座桥
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谈起他一生的理想和追求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我10岁那年,叔叔送我一本地图。在中国地图一页,我看见台湾地区用墨涂黑了。我问:‘为什么台湾要用墨涂黑呢 ’叔叔说:‘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因为我国和日本打仗打输了,被日本人占了。’我当时很气愤,心想, 中国的领土为什么被日本人抢占了呢?一定要把台湾夺回来!”从此,茅以升下定决心,一定要学好知识,掌握本领,报效国家。
茅以升从小天资聪慧,但他更得益于后天的勤奋刻苦。中学时,祖父教他读古文。祖父先将文章抄录一遍,要求他在第二天上课前背熟。没想到,祖父刚抄录完,茅以升已能背诵出来。茅以升锻炼记忆力的故事很多,最著名的是他背诵圆周率的故事。1940年,茅以升任职的唐山工程学院迁到贵州平越县。校庆那天举行游艺会,同学们欢迎茅院长表演个节目。茅以升不会唱歌、跳舞,就说:“我表演背圆周率吧。”他一口气背到小数点后一百位,同学们热烈鼓掌,赞叹不已。
1933年春天,茅以升受命在钱塘江上建造一座现代化的大桥。当时在杭州民间流传一句谚语,叫作“钱塘江上造桥”,意思是指不可能做成功的事。因为钱塘江的潮水和流沙都是别处罕见的。潮水来时,潮头壁立,毁坏力惊人。流沙是极细极轻的沙粒,一遇水流即被冲刷走。江底流沙覆盖,深达40多米。所以,杭州人说“钱塘江无底”,在钱塘江上造桥被认为是异想天开。而当时,中国所有的现代化大桥都是外国人修的。经过调查研究之后,茅以升认为在钱塘江上造桥是可以成功的。
钱塘江大桥正式开工后,遇到的困难一个接一个。外面传着闲言碎语,说什么“这样干下去,哪里会成功 ”银行也中断了贷款。茅以升的母亲听到这些事后对他说:“唐僧取经,八十一难;唐臣(茅以升的号)造桥,也有八十一难。只要有孙悟空,有他那如意金箍棒,你也同样能渡过难关。”那时的“孙悟空”就是造桥的全体员工,“如意金箍棒”就是科学里的一条法规:利用自然规律,克服自然界的一切障碍。茅以升充分发挥工程技术人员和建桥工人的智慧,先后攻克了80多个难题,发明了“射水法”“沉箱法”等施工方法,大大提高了工程效率。
钱塘江大桥既是我国桥梁建筑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又是我国桥梁工程师的“摇篮”。茅以升把工地办成学校,吸收大批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参加工程实践,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桥梁工程人才。我国一些重要桥梁工程,如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的一些负责人都曾经历过钱塘江大桥建设的洗礼。建国后,茅以升又参与修建我国第一座跨越长江的大桥—武汉长江大桥,先后担任专家组组长、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总设计师,为武汉长江大桥的顺利建成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建桥讲究处处平衡与和谐。一座瘸腿、不平衡的桥梁,怎能让车辆行人平安到达彼岸?同样,人架设知识的桥梁也是如此。茅以升既通晓工程技术,在文史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他一生学桥、造桥、写桥,在中外报刊发表文章200余篇。他写的《桥名谈往》《二十四桥》,博古通今,文笔极好。特别是他在《人民日报》上连载的《桥话》,更是难得的文学佳作。毛泽东曾对茅以升说:“你的《桥话》我看了,写得很好。你不仅是个科学家,而且也是个文学家哩!”
无论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还是在和平的日子,茅以升都始终如一地勤奋工作,即便到了晚年仍然壮心不已。他说:“我还有一桩心事,就是台湾问题。1945年,台湾光复后,我曾到台湾去参加过一次学术会议,看到了台湾的迷人景色,还看望了那里的老同学和朋友。1955年,我到日本访问,恰好住在下关(原名马关)的‘春帆楼’。当年,李鸿章签字把台湾割让给日本就是住在‘春帆楼’。看到李鸿章住过的房子,我的心情很不平静。我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架设连接海峡两岸人民的大桥。这是我在有生之年想要完成的一件大事。”
(取材于(郭梅尼人物通讯选》)
相关链接:
①茅以升(1896-1989),中国桥梁工程专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茅以升于30年代打破外国人的垄断,在自然条件比较复杂的钱塘江上主持修建了一座基础深达47. 8米的双层公铁两用桥。钱塘江桥的建成,成为中国桥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
②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茅以升内心有一种预感,他下令在大桥南2号桥墩上留下一个长方形大洞,对于这个原设计中没有的重大改变,茅以升没有向任何人解释原因。持续3个月的淞沪会战终以上海陷落结束,11月16日,南政府决定炸桥以阻断敌人,深明大义的茅以升心情沉重地点了点头:“造桥是爱国,炸桥也是爱国!”一语未竟,热泪夺眶而出。原来在桥下预留的大洞,就是为这一天预备的。12月23日,茅以升正式接到炸桥的密令。当晚,他来到书桌前,奋笔写下8个大字:“抗战必胜,此桥必复”。这一愿望终于在抗战胜利后得以实现,在茅以升的亲自主持下,钱塘江大桥又得以成功修复。
(摘自“百度百科”)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因为天资聪慧,茅以升从小就过目成诵,记忆力惊人。他协助祖父抄录古文,不待祖父抄完,他就能全文背诵;多年以后,他背诵圆周率,能一口气背到小数点后一百位。
B.茅以升的母亲是一位知书达理、颇具识见的老人,她对茅以升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在建造钱塘江大桥的困难时刻,唯有母亲的鼓励和点拨,才使得茅以升能够坚持下去。
C.钱塘江大桥“建成一炸毁一修复”的经历,说明大桥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茅以升虽然不是政治家,但他对当时国家面临的内忧外患有着清醒的认识,并提前做好了应对的准备。
D.茅以升的一生,就像桥梁一样,讲究处处平衡与和谐。他不仅在桥梁科学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而且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他都勤奋工作,并始终关注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
5.茅以升是一位著名的桥梁工程专家,材料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归纳。
6.你认为可以从茅以升身上获得哪些有益的人生启示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及解析:
4.C
5.①主持钱塘江大桥的建造和修复,树立了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座里程碑。②通过钱塘江大桥的建造,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桥梁工程人才。③参与修建武汉长江大桥。④一生学桥、造桥、写桥,在中外报刊发表文章200余篇。
6.从茅以升身上,我们可以获得以下有益的人生启示:
①要热爱祖国,报效国家。茅以升从小立下报效国家的志愿,并为之发奋学习;他自觉服从国家和民族的需要,亲手炸毁历经千辛万苦建成的钱塘江大桥;祖国的统一问题成为他一生的牵挂,到晚年还念念不忘这件大事。
②在青少年时期要勤奋努力,为终身发展打牢基础。茅以升从小天资聪颖,博闻强记。但他不满足于此,仍然刻苦求学,掌握了过硬的本领。
③要不畏困难,勇于创新。修建钱塘江大桥是一项开创性的工程,茅以升迎难而上,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最终战胜了重重困难。
④要有团队意识,注意激发集体的智慧。在修建钱塘江大桥的过程中,茅以升注意发挥团队的力量,和工程技术人员和建桥工人一起解决了大量的施工难题。
⑤要有长远的眼光,做到未雨绸缪。茅以升在建造钱塘江大桥的过程中,注意吸收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参加工程实践,为新中国培养了一批桥梁工程的后备人才;他对当时的形势有着清醒的认识,提前做好了炸桥的准备。
⑥要文理均衡,全面发展。茅以升既通晓工程技术,在文史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他写的很多文章,科学性和文学性俱佳。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