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14.2课 《荷塘月色》课件(共4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14.2课 《荷塘月色》课件(共4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18 19:56: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导入
有人说:“诗歌如跳舞,散文如散步。”诗歌用最精炼的语言来表达作者最深沉的情感,表达的是作者瞬间的情感,具有跳跃性,需要我们用想象和联想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散文则是作者生活中的琐碎见闻,点滴情感,而且又常常是信笔而书,舒缓、闲适,需要跟随作者的心灵一步一步往前走,慢慢把握作者的感情发展 ,今天我们就来一次心灵的散步,走进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朱自清
学习目标
Contents
1
2
3
1、 梳理文章结构,了解直接抒情句的内涵和作用。
2、学习文中对荷塘月色进行描绘的技巧。
3、赏析荷塘月色美景,领悟作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作者介绍
朱自清,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后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与坏人同流合污,便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1) 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
(2) 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
(3) 毛泽东称赞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4) 散文朴素秀丽,“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
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你我》
散文与诗合集 《踪迹》
散文代表作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
《春》《匆匆》《荷塘月色》《绿》《给亡妇》
作者简介
xiè   pì duó wěng mí niǎo nuó
煤屑路 僻 踱着 蓊郁 弥望  袅 娜
sè bó qiàn yuàn zhào liǎn jū  
羞涩 斑驳 倩影 媛女 櫂 敛 裾
fàn zhuì shāo xì hān wǎn
梵婀玲 点缀 树梢 空隙 酣眠 宛然
字音
作者的行踪是如何的?
出家门
小径
荷塘
小径
回家门
本文的文眼是哪一句?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两条线,明线是作者的行踪,暗线是作者的情感变化。
理清思想感情的脉络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渴求宁静)
(暂时获得宁静)
(心中失落)
(心中怅然)
(不再宁静)
文章内外结构之美
作者为什么心里颇不宁静?
时代背景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使国家、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朱自清在思想上彷徨于歧路。他既对国民党的“反革命”行径表示强烈不满,又对充满血腥的暴力革命充满疑惧,于是陷入了不知“哪里走”的“惶惶然”中。于是他选择逃避,与政治保持距离,试图埋头于“学问”,以维护知识分子的独立性。但是深受五四精神所哺育的这一代人,完全超脱是不可能的,朱自清在“隐士”的学者的外表之下,埋藏的是一颗炽热的“斗士之心”,所以在文中表现的是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
作者如是说:“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退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在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安心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哪里走》
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走路、说话都要费很大的力气;还不能如意。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
(朱自清,1927年9月17日的一封信)
朱自清去月下散步的目的是什么
----寻找宁静
研读4、5、6段,概括其描写的内容
第4段:月下荷塘
第5段:塘上月色
第6段:荷塘四周
朗读第4自然段,思考:
1、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2、作者是怎样从这些方面描绘月下荷塘美景的:请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
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①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②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地;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
“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
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博喻),把荷花比做是“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博喻手法的运用
闪闪发光
忽明忽暗
晶莹剔透
冰清玉洁
纤尘不染
优雅高贵
③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由嗅觉向听觉转移(通感)。“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
修辞手法:通感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觉。
举例:
(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2)歌声如满天繁星,越听越灿烂。 (听觉转为视觉)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
(4)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5)雨过枝头云气湿,风来花底鸟声香。
通感,将嗅觉形象诉诸听觉形象,扩大意境,烘托环境优雅、宁静,这是月夜独处的独特感受。
荷香
荷香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
④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⑤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总结:
在这一段里,作者没有提及月光,但不管是静止画面还是动态景象,处处都存在着淡淡的月光,这月色就融化在作者通过观察之后的具体描写之中。那荷叶、荷花的情态,以及为微风带起的凝碧的波痕,都是在轻淡月色映射下形成的。
按观察的角度,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由静而动的空间顺序:茂密荷叶→多姿荷花→缕缕荷香→叶.花颤动→流水来写的。
这段文字写得形、味、色、声俱全,动静相宜,虚实相应。作者在描写景物时,运用多种修辞手法,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了月下荷塘的淡雅静美。
朗读第5自然段,思考:
1、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哪些特点?
2、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哪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
叶、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
①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②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
③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 。
④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小结
本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朗读第6段,思考:
1、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2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阅读比较后回答)
2、本段写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
相同: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树、小路。
不同:第2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而本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显然,既是对第2段的回应,也是第4、5段荷塘月色的继续扩展。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
重重、阴阴、隐隐约约
——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
——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叶色的浓重气氛。
小结

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2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请大家再次朗读体会。
情景关系:
作者的行踪与他的情感紧密相连:正因为在家里“心里不宁静”,所以要走出家门追求宁静,可谓缘情写景;而荷塘一派素淡朦胧,宁静幽寂的景象——花是零星的,香是缕缕的,风是微微的,月是淡淡的,的确是“恰倒好处”,与作者的心境吻合,这幽静宁谧的境界正是作者的追求,于是他要无牵无挂独自受用无边的荷香月色,摆脱不宁静,得到安宁,此乃寄情于景;
但宁静只是片刻,热闹的蝉声与蛙声让作者想起江南采莲的热闹与美丽,怀乡的惆怅让作者走出宁静,回到家中,是谓触景生情。形与意有机结合,是典型的情景交融,构成了朦胧优美的意境,让作者产生美的感受,也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由此可见,美是心物婚媾后的产物。
“他的作品一开始就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 ——李广田
朱自清的散文仍能够满贮着那一种诗意……以江北人的坚忍的头脑,能写出江南风景似的秀丽…… ——郁达夫
他文如其人,风华从朴素出来,幽默从忠厚出来,腴厚从平淡出来。 ——杨振声
朱文心境温厚,节奏舒缓,文字清淡,绝少瑰丽,炽热,悲壮,奇拔的境界,所以咀嚼之余,总有一点中年人的味道。 ——余光中
众人评朱自清散文:
拓展延伸
再见
Thanks for your wat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