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等三角形(第一节课)[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全等三角形(第一节课)[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06-09-26 21:2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3.1 全等三角形
路桥实验中学 王万丰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了解全等形及全等三角形的概念。2、理解全等三角形原性质。
解决问题 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总结等过程,获得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寻找对应边与对应角的方法,能够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
情感态度 让学生在观察、发现生活中的全等形和实际操作中获得全等三角形的体验;在探究和运用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活动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觉。
重点 探究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难点 掌握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的寻找规律,迅速正确地指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教学流程安排
活动流程图 活动内容和目的
活动1 观察图形,实际操作,获得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活动2 观察平移、翻折、旋转后的两个图形活动3 探究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活动4 全等三角形的运用活动5 小结,布置作业 观察、发现生活中形状与大小相同的图形,并动手剪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纸板,获得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体验,得到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利用两个全等三角形纸板进行图形的平移、翻折、旋转实验,巩固全等三角形的概念。通过图形变换实验,形成对应的概念,获得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回顾反思,进一步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学生课后作业,巩固,提高。
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与情境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活动1]问题(1)(多媒体演示)观察下列图案,指出这些图案中形状与大小相同的图形。(给出教科书章前图以及13.1引入图片)(2)你能再举出生活中的一些实际例子吗?(3)将一块三角形样板按在纸板上,画下图形,照图形裁下纸板,观察裁下的纸板和样板的形状、大小是否完全一样,能否完全重合。 教师演示课件(或展示图片),提出问题,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学生思考、联想、发表见解。教师可以举例,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实例,对学生提出的具有新意的例子要予以鼓励。(如同一底片冲洗出的相片、电脑对图形的复制等。)教师结合章前图引出本章内容,板书课题。教师提出要求,学生动手操作。学生观察、实践,回答问题。教师给出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引导学生得到全等三角形概念。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1)学生观察、发现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的能力,举出的例子是否局限于某一范围,是否有新意;(2)学生是否能够按要求裁下纸板,准确地重合纸板,并认真地进行观察。 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图案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通过问题(1),引导学生从图形的形状与大小的角度去观察图形。图形全等在生活中大量存在,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有意注意,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联想;引导学生进一步联系生活,激发探究欲望。通过动手实践,获得全等三角形。
[活动2]问题将剪得的两个三角形纸板重合放在图中△ABC的位置上,试一试:(1)如教科书图13.1-1,把△ABC沿直线BC平移,得到△DEF。(2)如教科书图13.1-2,把△ABC沿直线BC翻折180°,得到△BCD。(3)如教科书图13.1-3,把△ABC绕顶点A旋转180°得到△AED。观察△ABC在平移、翻折、旋转过程中是否发生了改变?各图中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 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用两个全等三角形纸板实践,教师用课件(或全等三角形纸板)展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猜测,发表见解,再得出结论。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1)对实践操作的理解;(2)是否能体会到三角形的位置变化了,但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后两个图形仍然全等。 通过学生动手尝试图形全等变换的过程,形成直观感觉。通过学生动手实践、分析总结出图形变换的本质,加深对图形变换的理解。
[活动3]问题(1)将两个三角形纸板完全重合,分别在顶点处标上字母,观察并指出重合的顶点、边和角。(2)介绍全等的表示方法(3)将两个三角形纸板重合在一起,观察对应边、对应角的关系。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实践,小组之间互相交流结论。教学给出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的概念并板书。教师提问,并通过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教师提问。学生动手实践并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并板书。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1)对应概念的理解;(2)全等符号的书写;(3)全等三角形性质的理解。 在操作实践的过程中建立对应的概念。使学生掌握全等三角形的表达方式,会使用全等符号。使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活动4]问题(1)将剪得的两个全等三角形,按下列图形的搁置摆一摆,使其符合下列图形;并指出它们 教师提问学生动手实践,独立回答。全班交流。 使学生掌握对应边、对就角的找法,会初步辨析图形。
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2)将△ABC沿直线BC平移,得到△DEF,形成了以下图形:观察图中线段、角之间的关系,说出你得到的结论,并说明理由?(3)如图,△ABE≌△ACD,AB与AC,AD与AE是对应边,已知:∠A=43°,∠B=30°,求∠ADC的大小。 教师观察学生对图形的理解程度。教师提问。学生分组探究。教师巡回指导,观察学生能否发现AB与DE、AC与DF平行,BE与CF相等,然后加以引导,全班交流。教师提问。学生独立思考回答。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1)学生是否能准确找出对应边、对应角;(2)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的理解; 培养学生对较复杂图形的识别能力,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全等三角形性质的理解。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对较复杂图形进行探究,初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能力。
[活动5](1)小结: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2)布置课后作业 学生分小组总结,代表发言。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1)对知识的梳理、总结的习惯;(2)小组合作学生的意识;(3)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程度;(4)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的情感认识。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对课堂的反思。巩固、提高、反思,使各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内容是第13章的第一节,主要介绍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让学生获得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体验,建立对应的概念,掌握寻找对应边与对应角的方法,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节课的设计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几何直觉的建立。利用章前图和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图形变换过程,建立对应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几何识图能力;利用变式图形使学生掌握各种不同的图形中边、角的对应关系,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本节涉及到的证明暂时不要求学生给出严格的证明,以免影响到对新知识的掌握,但是要求学生掌握三角形全等的书写。作业布置采用分层布置,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逐步掌握知识,体现了新教材的思想。
PAGE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