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创新应用教学案例设计
《祖父的园子》
学校名称 执教老师
所属学科 语文 教学对象 五年级 课程学时 1
案例概述(200字) 《祖父的园子》为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二课,本单元以“童年趣事”为主题,语文要素是“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本文选自萧红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课文以儿童视角描写了园子中的景物,以第一人称“我”讲述了“我”和祖父在园子里的生活,记录了自己快乐、自由的童年,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祖父深沉的爱。课文语言平和、朴实又充满童趣,运用了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鲜活。
学情分析: 1.一般特征:学生语文基础较为扎实,思想品德较好,学习能力较强。学生对于阅读小说类文学具有较为浓厚的兴趣,能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2.认知发展水平: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小说,并且学习了本课中的生词,为本节课学习打下基础;学生具有良好的合作与交流能力,学习态度端正。 3.认知障碍点:学生目前对于写作背景理解能力不高,赏析课文的能力有待提高。
拟解决的问题及教学目标(对标核心素养做具体可行性目标): 1.知识目标: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够说出祖父的园子里有什么,“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了什么。 2.能力目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体会作者在祖父的园子中快乐、自由的心情和对祖父的思念以及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 3.情感目标:能够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记录生活。
教学总体思路与策略 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能够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案例课时学历案设计(大单元整体教学案例设计,要求做整体设计和其中一个学时内容设计;学科自然单课时课例作品只需做一个课时的设计) 《祖父的园子》 主题与课时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材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第二课时。 课标要求 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 学习目标 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能够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 评价任务 1.知识目标: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够说出祖父的园子里有什么,“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了什么。 2.能力目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体会作者在祖父的园子中快乐、自由的心情和对祖父的思念以及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 3.情感目标:能够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记录生活。 资源与建议 小组准备: 课本 教师准备:课件、多媒体设备、小说《呼兰河传》 学习过程 学习任务一:回顾知识,复习生词 活动1:学生先回忆上节课所学生词,读出课件所展示的生词。 活动2:在老师的带领下再朗读一遍。 学习任务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活动3:浏览课文,标记处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园子中的景物的,哪几个自然段是写“我”和祖父在园子里的活动的,并按照文义将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学习任务三: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活动4:阅读课文1-3自然段,勾画出祖父的园子里有什么,并体会这些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园子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活动5: 阅读课文4-15自然段 (1)勾画出作者在园子里做了什么:把菜踢飞;把韭菜当野草割掉,把狗尾草当谷穗留着;把水往天上撒,大喊“下雨啰!”等等。 (2)勾画出祖父是怎样对待作者的淘气行为的:祖父发现作者铲过的地上还留着一大片狗尾草并没有生气,而是给作者讲解谷穗和狗尾草的区别。 (3)体会祖父对我的感情以及我对祖父的感情:祖父对我非常宽容与慈爱,我对祖父十分依恋。 活动6:阅读16-20自然段 (1)阅读第16自然段,体会作者对园子的喜爱。 (2)阅读第17自然段,一连串的“愿意……就……”通过说园中的景物愿意怎样就怎样,实际上也表达了作者在园子中的自由自在。 学习任务四:小组讨论,加深理解 活动7:阅读“阅读链接”部分,进一步了解作者。 活动8:小组讨论 (1)回顾课文,与小组成员讨论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作者对祖父,对祖父的园子的热爱和眷恋;对美好逝去的伤感之情。 (2)与小组成员讨论祖父的园子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祖父的园子是我美丽的家园,童年的乐园,更是我一生的精神家园,蕴含着我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对爱与温暖的憧憬和对快乐与自由的向往。 检测与练习 1.题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在祖父的园子中快乐、自由的心情和对祖父深沉的爱和眷恋。 2.题目: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呼兰河传》的其他内容,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童年生活,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反思 联系原著,丰富文本 节选自小说的课文,联系原著可以增加文本的厚度,可以更准确地把握文本的旨意,可以提高学生的感悟水平,可以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更加深入。将课文置于《呼兰河传》的背景下,了解萧红的人生经历和内心向往,便可以体会欢乐背后淡淡的哀愁,更好地奠定教学的基调。 2. 展开想象,言意合一 语文学科的本质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抓住文本中既能拨动学生情感心弦,又能引发语言表达的生长点,让文本“立”起来,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象、表达,走向语言与精神的共同成长。文中祖父的“笑”等细节颇耐人寻味,引导学生紧紧围绕文本内容形成的波澜去理解、推敲、琢磨,想象人物真实的心境,情动而辞发,在语言练习中,走进人物的内心。
教学创新与亮点特色(200字)
通过展示萧红人生经历的资料,让学生走近萧红,在作者质朴、欢愉、反复的语言特色中细细咀嚼,理解文章“趣”之所在,体验作者童年生活的快乐和自由,感悟祖父给作者那深深的爱和温暖,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怀念。通过展示《呼兰河传》中的结尾部分,让学生走进萧红的内心。介绍《呼兰河传》,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反思(200字)
本节课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过阅读课文和课堂互动参与知识的探索,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也使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于课堂。通过回答问题和小组讨论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和团队合作的能力。总体而言,本节课知识教授情况较好,课堂氛围较为活跃,学生与老师互动较多。但也存在学生在小组讨论时聊课堂无关的内容等问题,有待以后改进。
案例推广办法与经验总结(200字)
教学要立足文本的特点,要遵循学生的阅读规律,从学生阅读前的理解出发,寻找“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线索,以此来推进教学流程。文中“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可谓文眼,扣住此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研读文本,体会园中景物的自由和“我”的自由自在,是祖父的爱给予的,由浅入深,使学生对“自由”的理解逐步深刻与丰满,使教学如同一篇散文,形散神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