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2课《古诗三首》阅读理解题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一、诗词曲鉴赏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______________。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
2.元的意思是_____。
“但悲不见九州同”,诗人临终前放不下的是_____。
3.补充最后一句诗。王师北定中原日,_____。
4.对诗的理解,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_____
A.诗的题目点明了这首诗是作者临终前写给儿子的。
B.“九州”的意思是九个州。
C.前两句表达了作者的悲愤之情,后两句表达了作者的渴望祖国统一的激昂之情。
D.《己亥杂诗》、《题临安邸》和这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二、阅读课内古诗,回答问题。
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5.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代诗人____。这首诗构思巧妙,措辞精当,是讽喻诗中的杰作。
6.诗题中,“题”的意思是:____,“邸”的意思是:____。
A.题写 B.题目 C.住房 D.客栈
7.“暖风”一语双关,既指____,又指____。
A.自然界的春风 B.社会上的淫靡之风
8.诗中“游人”特指( )
A.百姓 B.南宋统治阶级
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
A.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荒淫无能的讽刺,以及对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
B.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三、阅读。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0.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试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请你谈谈对三、四句诗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这首诗是怎样写离愁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这首诗的精华所在。请自选一个角度(或语言、或诗意、或情感、或哲理)写一段鉴赏性文字。(4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外阅读。
凉州词①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②,欲饮琵琶马上催③。
醉卧沙场④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注]①凉州词:当时有《凉州曲),这首诗是为曲配的词。②夜光杯:这里指很
华贵而精美的酒杯。③催:催人出征的意思。④沙场:指战场。
15.古时描写战争的著名诗句很多,如______________朝______________写过: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
A.宋 岳飞 B.元 戚继光
16.这首写战争的诗表现了边塞战士在边地荒寒艰苦的环境下,过着紧张动荡的征戍生活( )
A.激烈的战争场景 将士们开怀痛饮
B.悠扬的民族音乐 优美的大漠风景
17.填一填。
黄沙百战穿金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昌龄《从军行》
白日放歌须纵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参考答案:
1. 宋 陆游 2. 通“原”,本来。 祖国的统一 3.家祭无忘告乃翁 4.B
【解析】1.本题考查作品作家的掌握。
出自宋代陆游的《示儿》,全诗内容: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本题考查对字、句的理解。
结合“死去元知万事空”的诗意是:原本知道死去之后就什么也没有了。元:通“原”,本来。
“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意思是:只是感到悲伤,没能见到国家统一。可知诗人临终前放不下的是祖国的统一。
3.本题考查对诗句的默写。
出自宋代陆游的《示儿》,原文: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4.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A选项,示儿:写给儿子们看。题目是《示儿》,相当于遗嘱。在短短的篇幅中,诗人披肝沥胆地嘱咐着儿子,无比光明磊落,激动人心!浓浓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说法正确。
B选项,九州:这里代指宋代的中国。古代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说法错误。
C选项,“元”、“空”二字更加强劲有力,反衬出诗人那种“不见九州同”则死不瞑目的心情;句中的“悲”字是句眼,诗人临终前悲怆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没有看见祖国的统一。表明自己心有不甘,因为“不见九州同”。“悲”引擢文盟字深刻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悲哀、遗憾之情。“王师北定中原日”,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已经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说法正确。
D选项,《示儿》《题临安邸》《已亥杂诗》,实际上都是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怀。希望能够国家有工作的人才能够有一个安定团结的局面。说法正确。
【点睛】参考译文:
原本知道死去之后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感到悲伤,没能见到国家统一。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时,你们举行家祭时不要忘了告诉我!
5. 宋 林升 6. A D 7. A B 8.B 9.B
【分析】5.本题考查作家作品。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林升。林升,字云友,又字梦屏,温州横阳亲仁乡荪湖里林坳(今属苍南县繁枝林坳)人,大约生活在南宋孝宗朝,是一位擅长诗文的士人。
6.本题考查字词解释。题临安邸:写在南宋皇都临安的一家旅舍墙壁上。题:题写。邸:客栈,旅舍。
7.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暖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正是这股“暖风”把人们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酒似的。
8.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游人”既能理解为一般游客,也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
9.本题考查体会思想感情。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不但通过描写乐景来表哀情,使情感倍增,而且在深邃的审美境界中,蕴含着深沉的意蕴。同时,诗人以讽刺的语言中,不漏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反动本质,表达了诗人对于当局统治者们只知享乐,不思国家安危行为的愤懑之情,还表露出诗人对于国家现状与民众的担忧之情。
10.既有离别的伤感,也有回归的喜悦,更有继续忠心报国的信念。 11.这两句诗托物言志,诗人以落花自喻,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命运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表面了诗人高度的爱国热忱和崇高的献身精神。 12.用浩荡表现离愁的广阔无边,用白日斜的特定情境烘托离愁。 13.这两句话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京,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涵哲理,格调昂扬向上。 14.人总有一死,这是自生常理,但要能死得其所,便死得重于泰山,死得有价值,能光耀史册,舍生取义,或为民族利益,为祖国、为人民、为正义、为真理而献身。
【解析】10.本题考查古诗感情的理解。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抒发了自己辞官司离京时的复杂感情,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全诗移情于物,形象贴切,构思巧妙,寓意深刻。既有离别京城的忧伤,也有回归故里的喜悦。
11.本题考查诗句赏析。诗句的赏析,要从修辞、内容及表达作用分析。诗人借花落归根,化为春泥,抒发了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两句话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表达了诗人虽辞官离京,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涵哲理,格调昂扬向上。这两句诗中作者以落花自喻,表现了诗人虽然辞官,但仍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仍乐意为社会作贡献的心态。
12.此题考查句意理解、赏析。解答时明确全诗的每一句话的意思,理解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并用流畅的语言把描绘的画面表达出来。“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的意思是: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马鞭向东举起这一起身,从此就是天涯海角了。解答时根据句意和自己的理解用流畅的话语把他写出来即可。第二问考查本题是对诗歌的理解以及对重点诗句的赏析。诗人在前两句中用“白日斜”、“天涯”两个词烘托出无限离愁,流露出天高地远的苍茫迷惘之感。
13.本题是对诗歌的理解以及对重点诗句的赏析。最后两句是抒情类名句。这两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移情于物,借花落归根,化为春泥,隐喻了诗人虽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命运。从而形象、贴切地展示了作者为国效力的献身精神,表现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综述为:浩荡、最后两句,用比喻具体、形象、生动地表明了自己的心志,自己虽然辞官,但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表现诗人继续为国效力的奉献精神。
14.本题考查诗句赏析。诗句的赏析,要从修辞、内容及表达作用分析。诗人借花落归根,化为春泥,抒发了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据此可得出以下鉴赏:人总有一死,这是自生常理,但要能死得其所,便死得重于泰山,死得有价值能光耀史册,舍生取义,或为民族利益,为祖国、为人民、为正义、为真理而献身。
15.A 16.A 17. 不破楼兰终不还 青春作伴好还乡
【分析】15.本题主要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运用能力。首先需要对诗句的作者、内容进行回忆,其次将平日积累的文学常识填入即可。“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为宋朝岳飞的诗句。
16.本题主要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能力。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抓住要点,利用关键信息进行概括。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们弹奏起急促欢快的琵琶声助兴催饮,想到即将跨马奔赴沙场杀敌报国,战士们个个豪情满怀。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战场上又何妨?此次出征为国效力,本来就打算马革裹尸,没有准备活着回来。这首诗写出了将士们开怀痛饮,而不是激烈的战争场景,表现了边塞战士在边地荒寒艰苦的环境下,过着紧张动荡的征戍生活。
17.考查对诗句背诵积累,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信息筛选符合要求的诗句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出自唐代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全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出自唐代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