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提升训练(十三) 土 壤
读某地不同土壤粒径占比累积示意图,完成1~2题。
1.该地土壤主体粒径集中于( )
A.1~10 mm B.0.1~1 mm
C.0.01~0.1 mm D.0.001~0.01 mm
2.影响土壤粒径大小的主导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地形
C.气候 D.生物
(2021·山东济南高一期末)原始热带雨林地区植被茂密但土壤贫瘠。由于人类活动的开发,某热带雨林地区“刀耕火种”普遍盛行,土地退化严重。烧荒后的土地,有的开垦为耕地,有的因反复烧荒退化成荒草坡。栽种一两年后让土地休闲几年,恢复地力,形成次生林,再进行新一轮砍烧种植。据此完成3~4题。
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养分衰退率(%)
有机质% 有效氮% 速效磷% 速效钾%
次生林 2.06 0.83 7.61 5.45
耕地 33.44 39.83 0.37 -53.92
荒草坡 48.96 48.87 93.48 52.78
(注:以原始自然土壤养分为100%)
3.造成原始热带雨林地区土壤贫瘠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生物量
C.气候 D.地形
4.“刀耕火种”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表现为( )
A.刚刚烧荒后的土壤,养分含量低
B.次生林土壤养分与自然土壤差别大
C.荒草坡土地,土壤养分减幅最大
D.耕地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相对较低
读土壤剖面示意图,完成5~6题。
5.下列关于图中各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为腐殖质层 B.②为淋溶层
C.③为母质层 D.④为淀积层
6.下列关于②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B.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C.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D.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读某地残积物、坡积物、洪积物和冲积物分布示意图,回答7~8题。
7.图中四类沉积物会影响到土壤的( )
A.颜色 B.有机质含量
C.质地 D.矿物质成分
8.图中土壤差异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生物 B.气候
C.成土母质 D.地貌
(2021·福建厦门高一期末)东北平原的黑土表层疏松,底层黏重,腐殖质层较厚,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黑土分布区年平均气温-0.5~5 ℃。冬季,裸露的黑土易遭风蚀。东北某地农民采用免耕方式,将秸秆碾碎还田,覆盖地表,以实现黑土的保护与改良。据此完成9~10题。
9.天然黑土腐殖质层较厚的原因是( )
A.成土母质中有机质含量高
B.典型的植被为落叶阔叶林
C.水分含量高,淋溶作用强
D.有机质积累量超过分解量
10.与传统耕作方式相比,免耕有利于土壤( )
①增加土壤水分 ②提高土壤透气性
③增加土壤矿物质 ④增加土壤有机质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1.(2021·山东济宁高一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小王来自云贵高原的一个小村寨,为摸清家乡土地现状,他对村寨所在小流域的土地状况进行了调查与测量,并绘制了小流域的土壤厚度、岩石裸露率、坡度与不同坡位的关系示意图。
(1)指出从洼地到坡顶土壤厚度的变化特征,并分析原因。
(2)中上坡土地的作物亩产较低,从土地状况的角度分析原因。
富铝土是指土壤形成过程中由于淋溶作用强烈,铁、铝氧化物因流动性小而相对积累起来的一类土壤的总称。其在我国分布广,包含多种土壤类型,并具有下图所示的过渡关系。据此完成12~13题。
12.影响富铝土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气候
C.生物 D.地形
13.下列土壤类型,铁、铝相对含量最高的是( )
A.赤红壤 B.砖红壤
C.红壤 D.黄壤
(2021·山东聊城高一期末)读某地成土母质分布剖面示意图,完成14~16题。
14.关于图示成土母质的来源,分析正确的是( )
A.残积物是风化基岩①风化残留的碎屑物
B.坡积物是风化基岩②风化而成的堆积物
C.洪积物主要来自风化基岩②的风化
D.坡积物主要由山洪携带的残积物堆积而成
15.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成土母质决定了( )
A.岩石的风化产物
B.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
C.土壤的质地
D.腐殖质的含量
16.甲、乙、丙、丁中土壤发育程度最差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东北地区黑土广布,土质松软,有机质含量高。这里春季大风天气较多,夏季降雨充沛,草甸植物茂盛,冬季寒冷。近些年来,东北地区黑土流失、肥力衰退问题日益严重。中国农业大学在吉林省梨树县建有试验田,以秸秆还田为基础推行免耕法,对土壤进行修复和保护,效果明显。如图是该试验基地制作的“传统耕作方式和免耕法对土壤的影响对比图”。
该校大四毕业生小亮同学毕业论文以黑土流失与整治为研究主题,小亮了解到免耕法的具体做法是:秋季玉米收获时,运用收割机一边收获作物一边将秸秆切断,均匀覆盖在土壤表层,同时将秸秆高茬留在田地;春季播种时不需要挖开土地,通过机器将种子精准地埋进地里,避免对土壤的扰动。
(1)小亮在查阅资料时,了解到东北天然黑土中的有机质含量与当地独特气候密切相关。说明当地气候如何促进有机质的积累。
(2)小亮在试验田调研时,发现农民对这种将碎秸秆均匀覆盖在土壤表层,同时将秸秆高茬留在田地的做法很认可。指出这两种做法的主要目的。
(3)试验田研究员告诉小亮,在传统的耕作方式下(图1),频繁翻耕的土壤在农具的挤压和降水的影响下,会在下方形成一层紧实的“犁底层”,作物根系遇到这一层后难下扎,通气透水不便。与传统耕作方式对比,说出免耕法能让土壤肥力得以改善的原因。
课后提升训练(十三) 土 壤
读某地不同土壤粒径占比累积示意图,完成1~2题。
1.该地土壤主体粒径集中于( )
A.1~10 mm B.0.1~1 mm
C.0.01~0.1 mm D.0.001~0.01 mm
2.影响土壤粒径大小的主导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地形
C.气候 D.生物
1.B 2.A 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0.1~1 mm土壤粒径占比累积大,故该地土壤主体粒径集中于0.1~1 mm,故B正确,A、C、D错误。第2题,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质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母质代表土壤的初始状态,它在气候与生物的作用下,经过上千年的时间,才逐渐转变成可生长植物的土壤。成土母质的类型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发育在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细,发育在石英含量较高的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粗,A正确;地形、气候和生物对土壤的形成都有影响,但不是影响土壤粒径大小的因素,B、C、D均错误。故选A。
(2021·山东济南高一期末)原始热带雨林地区植被茂密但土壤贫瘠。由于人类活动的开发,某热带雨林地区“刀耕火种”普遍盛行,土地退化严重。烧荒后的土地,有的开垦为耕地,有的因反复烧荒退化成荒草坡。栽种一两年后让土地休闲几年,恢复地力,形成次生林,再进行新一轮砍烧种植。据此完成3~4题。
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养分衰退率(%)
有机质% 有效氮% 速效磷% 速效钾%
次生林 2.06 0.83 7.61 5.45
耕地 33.44 39.83 0.37 -53.92
荒草坡 48.96 48.87 93.48 52.78
(注:以原始自然土壤养分为100%)
3.造成原始热带雨林地区土壤贫瘠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生物量
C.气候 D.地形
4.“刀耕火种”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表现为( )
A.刚刚烧荒后的土壤,养分含量低
B.次生林土壤养分与自然土壤差别大
C.荒草坡土地,土壤养分减幅最大
D.耕地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相对较低
3.C 4.C 解析:第3题,原始热带雨林地区全年高温多雨,导致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导致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少,土壤比较贫瘠。第4题,刚刚烧荒后的土壤,可以开垦为耕地,表明养分含量较高,故A错误;根据表中数据可知,次生林造成的养分衰退率比较低,这表明次生林土壤养分与自然土壤差别不大,故B错误;表中数据显示,荒草坡土壤养分衰退率最大,即土壤养分减幅最大,故C正确;据表可知,耕地速效磷衰退率较低,表明含量较高;速效钾衰退率为负值,表明含量增加,故D错误。
读土壤剖面示意图,完成5~6题。
5.下列关于图中各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为腐殖质层 B.②为淋溶层
C.③为母质层 D.④为淀积层
6.下列关于②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B.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C.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D.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5.D 6.B 解析:第5题,结合所学知识,①为有机层,②为腐殖质层,③为淋溶层,④为淀积层,⑤为母质层,⑥为母岩层,D正确,A、B、C错误。第6题,根据上题分析,②为腐殖质层,其特点是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者黑色,B正确,A、C、D错误。
读某地残积物、坡积物、洪积物和冲积物分布示意图,回答7~8题。
7.图中四类沉积物会影响到土壤的( )
A.颜色 B.有机质含量
C.质地 D.矿物质成分
8.图中土壤差异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生物 B.气候
C.成土母质 D.地貌
7.C 8.D 解析:第7题,读图可知,四类沉积物最显著的差异是颗粒大小不同,这主要影响土壤的质地,对土壤颜色影响极小,A选项错误,C选项正确。同一区域沉积物的矿物质成分差异小,D选项错误。土壤有机质差异与生物的凋落物多少和微生物分解速度差异有关,与沉积物关系较小,D选项错误。故选C。第8题,据图可知,在不同的海拔,形成不同颗粒物的土壤,所以影响图示土壤差异的主要因素为地貌。故选D。
(2021·福建厦门高一期末)东北平原的黑土表层疏松,底层黏重,腐殖质层较厚,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黑土分布区年平均气温-0.5~5 ℃。冬季,裸露的黑土易遭风蚀。东北某地农民采用免耕方式,将秸秆碾碎还田,覆盖地表,以实现黑土的保护与改良。据此完成9~10题。
9.天然黑土腐殖质层较厚的原因是( )
A.成土母质中有机质含量高
B.典型的植被为落叶阔叶林
C.水分含量高,淋溶作用强
D.有机质积累量超过分解量
10.与传统耕作方式相比,免耕有利于土壤( )
①增加土壤水分 ②提高土壤透气性
③增加土壤矿物质 ④增加土壤有机质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9.D 10.C 解析:第9题,由材料中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东北平原气候寒冷,微生物分解作用较弱,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有机质积累量超过分解量,天然黑土腐殖质层较厚,D正确;成土母质中矿物质含量高,A错误;天然黑土腐殖质层较厚与典型的植被为落叶阔叶林无关,B错误;水分含量高,淋溶作用强,土壤肥力低,腐殖质层较薄,C错误。第10题,由材料中信息及所学知识,“采用免耕方式,将秸秆碾碎还田,覆盖地表,以实现黑土的保护与改良”可知,免耕可以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增加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减少土壤淋溶和风蚀,可增加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①④正确,C正确;不能提高土壤透气性,增加土壤有物质,②③错误。
11.(2021·山东济宁高一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小王来自云贵高原的一个小村寨,为摸清家乡土地现状,他对村寨所在小流域的土地状况进行了调查与测量,并绘制了小流域的土壤厚度、岩石裸露率、坡度与不同坡位的关系示意图。
(1)指出从洼地到坡顶土壤厚度的变化特征,并分析原因。
(2)中上坡土地的作物亩产较低,从土地状况的角度分析原因。
答案:(1)变化特征:从洼地到上坡,土壤厚度逐渐降低;坡顶土壤厚度明显高于上坡。
原因:上坡和中坡坡度大,土壤易向下方流失,并在坡脚和洼地等地势平坦处积累;坡顶相对平缓,土壤不容易向下方流失。
(2)岩石裸露率高,可耕地少;坡度大,水分和养分易流失;土层薄,保水保肥能力弱。
富铝土是指土壤形成过程中由于淋溶作用强烈,铁、铝氧化物因流动性小而相对积累起来的一类土壤的总称。其在我国分布广,包含多种土壤类型,并具有下图所示的过渡关系。据此完成12~13题。
12.影响富铝土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气候
C.生物 D.地形
13.下列土壤类型,铁、铝相对含量最高的是( )
A.赤红壤 B.砖红壤
C.红壤 D.黄壤
12.B 13.B 解析:第12题,由材料可知,富铝土形成是强烈的淋溶作用的结果,淋溶作用强的地区,气候湿热,故B正确。成土母质是土壤矿物质的重要来源,但对“铁、铝氧化物因流动性小而相对积累”影响不大,因此不是富铝土形成的主要成因,故A错误。生物因素对不同类型土壤形成的影响差不多,故C错误。富铝土分布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形因素会影响其形成,但不是主要因素,故D错误。第13题,富铝土是我国热带、亚热带湿润地区具有明显脱硅富铝化特征的土壤系列,包括热带的砖红壤,南亚热带的赤红壤、中亚热带的红壤和黄壤等4个类型。其中热带的砖红壤所在地区水热条件最好,淋溶作用最强,因此铁、铝的相对含量最高,故B正确。
(2021·山东聊城高一期末)读某地成土母质分布剖面示意图,完成14~16题。
14.关于图示成土母质的来源,分析正确的是( )
A.残积物是风化基岩①风化残留的碎屑物
B.坡积物是风化基岩②风化而成的堆积物
C.洪积物主要来自风化基岩②的风化
D.坡积物主要由山洪携带的残积物堆积而成
15.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成土母质决定了( )
A.岩石的风化产物
B.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
C.土壤的质地
D.腐殖质的含量
16.甲、乙、丙、丁中土壤发育程度最差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4.A 15.B 16.D 解析:第14题,残积物是风化基岩①风化后残留的碎屑物质,A正确;坡积物是较高处岩石风化后沿斜坡向下移动,堆积在坡脚形成的,B、D错;洪积物主要是山洪携带的在山前谷口一带堆积的砂粒、泥沙,C错。第15题,成土母质是岩石的风化物,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质地,B正确。腐殖质属于土壤有机质。第16题,受地形影响,甲、乙两地地势较高,有一定坡度,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较快,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丙地地势平坦,洪积物在稳定的生物、气候条件下易发育成深厚的土壤;丁地为基岩,缺少成土母质,土壤发育程度最差,D正确。
1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东北地区黑土广布,土质松软,有机质含量高。这里春季大风天气较多,夏季降雨充沛,草甸植物茂盛,冬季寒冷。近些年来,东北地区黑土流失、肥力衰退问题日益严重。中国农业大学在吉林省梨树县建有试验田,以秸秆还田为基础推行免耕法,对土壤进行修复和保护,效果明显。如图是该试验基地制作的“传统耕作方式和免耕法对土壤的影响对比图”。
该校大四毕业生小亮同学毕业论文以黑土流失与整治为研究主题,小亮了解到免耕法的具体做法是:秋季玉米收获时,运用收割机一边收获作物一边将秸秆切断,均匀覆盖在土壤表层,同时将秸秆高茬留在田地;春季播种时不需要挖开土地,通过机器将种子精准地埋进地里,避免对土壤的扰动。
(1)小亮在查阅资料时,了解到东北天然黑土中的有机质含量与当地独特气候密切相关。说明当地气候如何促进有机质的积累。
(2)小亮在试验田调研时,发现农民对这种将碎秸秆均匀覆盖在土壤表层,同时将秸秆高茬留在田地的做法很认可。指出这两种做法的主要目的。
(3)试验田研究员告诉小亮,在传统的耕作方式下(图1),频繁翻耕的土壤在农具的挤压和降水的影响下,会在下方形成一层紧实的“犁底层”,作物根系遇到这一层后难下扎,通气透水不便。与传统耕作方式对比,说出免耕法能让土壤肥力得以改善的原因。
答案:(1)夏季高温多雨,促使(草甸)植物生长,增加有机质来源;冬季漫长、寒冷(有季节性冻土),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机质分解慢;有机质生产大于分解。
(2)秸秆均匀覆满:减少雨水、风对土壤的侵蚀;减少土壤的水分蒸发。
保留秸秆高茬:削减风力,有利于保存农田里的碎秸秆;最终目的是为了增加土壤中的腐殖质。
(3)土壤表面有秸秆覆盖,腐殖质积累更多;减少对土壤的翻动,保护了土壤的分层结构,使表层土壤肥力较高;对蚯蚓等土壤生物起到保护作用,改善土壤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