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提升训练(十七) 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北京时间2021年11月14日20时7分在伊朗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震中位于北纬27.67度,东经56.11度。当地相关部门立即安排了救援行动。据此回答1~3题。
1.人们在第一时间迅速掌握整个地震灾区建筑破坏情况,所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 )
A.地理信息系统 B.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C.遥感 D.“数字地球”
2.上题中地理信息技术的关键装置是( )
A.传感器 B.卫星系统
C.地面装置 D.信号发射设备
3.在对震区被困灾民开展营救行动的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有( )
①地理信息系统 ②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③遥感技术 ④“数字地球”技术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2021·山东济南高一期末)2020年夏季,重庆因“雨急坡陡径流快、土薄高湿持水难”,城市内多处低洼点发生严重内涝。重庆市运用智慧排水管理平台,分析机器人获取的管道淤积状况(如图),并对全区23个易涝点进行全天候监控,提升了城市的防汛能力。据此完成4~5题。
机器人获取管道淤积状况
4.重庆易发内涝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河流众多,流量大
B.地形起伏大,汇水速度快
C.湿地、湖泊面积小
D.城市硬化面积大,下渗少
5.重庆市对城市排水系统进行智能化管理,主要运用了( )
A.GNSS、RS B.GIS、RS
C.GNSS、GIS D.GNSS、GIS、RS
(2021·北京西城区高一期末)地理信息系统中不同类型的地理空间信息储存在不同的图层上,叠加不同的图层可以分析不同要素间的相互关系。下图为某专题研究建立的地理信息系统图层。据图完成6~7题。
6.该专题可能是研究( )
A.城市建设 B.旱涝灾害
C.寒潮灾害 D.地震灾害
7.如果图示地区位于我国西南地区,为研究当地主要自然灾害及灾情状况,应增加下列图层中的( )
①大气污染 ②地形、地质 ③人口密度 ④民族构成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能为全球范围内的用户提供全天候、连续、实时、高精度的三维位置、速度及时间数据。据此完成8~10题。
8.森林发生火灾时,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主要作用是( )
A.交通导航 B.绘制地图
C.灾情跟踪 D.通讯联络
9.救灾物资空投,利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主要是为了( )
A.减少人力劳动,提高劳动效率
B.提高空投精确度,让救灾物资尽快投入使用
C.缩短空投距离
D.减少人员伤亡
10.利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以对地震进行监测,监测的对象主要是( )
A.海陆分布的变化
B.地球内部岩浆的活动情况
C.地壳的运动状况
D.灾情的发展
(2019·浙江4月选考)遥感图像是地物反射特征在图像上的反映,地物在某波段反射率高,则其在遥感图像上的亮度高(图中显示为浅色),反之亮度低(图中显示为深色)。图a是不同波段红树林的遥感图像,图b是红树林反射率曲线。完成11~13题。
11.图b反射率波段与图a遥感图像对应正确的是( )
A.①—丙 ②—乙 ③—甲
B.①—乙 ②—丙 ③—甲
C.①—丙 ②—甲 ③—乙
D.①—乙 ②—甲 ③—丙
12.如果用遥感技术来监测火灾,可以( )
A.预测引起火灾的原因
B.预测森林火灾的发生地点
C.预测森林火灾所造成的后果
D.及时探知火灾地点和范围
13.引利用遥感技术可以直接( )
A.分析旱灾损失
B.判断人口分布
C.监测滑坡灾害
D.确定环境污染类型
某地发生森林火灾,通过对该地卫星影像的分析,绘制出森林大火燃烧示意图,t1~t4表示火灾的四个阶段。读图,回答14~15题。
14.绘制上图需要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遥感技术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B.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C.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
D.地理信息系统
15.下列叙述中,最为合理的是( )
A.a区的大火燃烧时间最长
B.b区的树种比c区易燃
C.森林大火延烧至t4阶段时结束
D.d区有可能是湖泊
16.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重灾区陷入信息隔绝状态。国土资源部第一时间紧急启用航空遥感飞机,从6 000 m高空拍摄了地震灾区高精度遥感图像。专家们对航片进行初步数据处理和解译,对灾区房屋倒塌情况、滑坡、泥石流规模及分布,具有隐患的滑坡体、公路及桥梁受损等灾害情况进行标注。把这些图像传递到抗灾一线,作为指挥人员制定抗震救灾方案的参考依据。之后,航空遥感飞机还成为监测堰塞湖次生灾害威胁的“天眼”。
材料二 下面两张图片分别是2006年和2008年5月14日卫星对汶川地区拍摄的遥感影像。
(1)遥感在监测地震灾害时的作用是什么?
(2)从材料二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发生了哪些次生灾害?
(3)结合材料分析,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在抗灾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在灾后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4)试举出(3)题所用两项地理信息技术综合应用的其他实例。
课后提升训练(十七) 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北京时间2021年11月14日20时7分在伊朗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震中位于北纬27.67度,东经56.11度。当地相关部门立即安排了救援行动。据此回答1~3题。
1.人们在第一时间迅速掌握整个地震灾区建筑破坏情况,所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 )
A.地理信息系统 B.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C.遥感 D.“数字地球”
2.上题中地理信息技术的关键装置是( )
A.传感器 B.卫星系统
C.地面装置 D.信号发射设备
3.在对震区被困灾民开展营救行动的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有( )
①地理信息系统 ②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③遥感技术 ④“数字地球”技术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1.C 2.A 3.B 解析:第1题,“第一时间迅速掌握整个地震灾区建筑破坏情况”属于获取信息的范畴,具有此功能的是遥感。C正确。第2题,遥感系统的关键装置是传感器。A正确。第3题,在开展营救行动的过程中,要获得被困人员的精确位置,需要利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获取被困人员所在区域的信息,需要利用遥感技术。B正确。
(2021·山东济南高一期末)2020年夏季,重庆因“雨急坡陡径流快、土薄高湿持水难”,城市内多处低洼点发生严重内涝。重庆市运用智慧排水管理平台,分析机器人获取的管道淤积状况(如图),并对全区23个易涝点进行全天候监控,提升了城市的防汛能力。据此完成4~5题。
机器人获取管道淤积状况
4.重庆易发内涝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河流众多,流量大
B.地形起伏大,汇水速度快
C.湿地、湖泊面积小
D.城市硬化面积大,下渗少
5.重庆市对城市排水系统进行智能化管理,主要运用了( )
A.GNSS、RS B.GIS、RS
C.GNSS、GIS D.GNSS、GIS、RS
4.B 5.D 解析:第4题,“雨急坡陡径流快、土薄高湿持水难”,表明重庆易发内涝的主要自然原因是地形起伏大,汇水速度快,故B正确;河流众多,有利于雨水流入河流,不易发生内涝,故A错误;根据材料可知,重庆内涝与湿地、湖泊面积小无关,故C错误;城市硬化不属于自然原因,故D错误。第5题,对全区23个易涝点进行全天候监控是运用了遥感RS和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是运用了地理信息系统GIS,D正确。
(2021·北京西城区高一期末)地理信息系统中不同类型的地理空间信息储存在不同的图层上,叠加不同的图层可以分析不同要素间的相互关系。下图为某专题研究建立的地理信息系统图层。据图完成6~7题。
6.该专题可能是研究( )
A.城市建设 B.旱涝灾害
C.寒潮灾害 D.地震灾害
7.如果图示地区位于我国西南地区,为研究当地主要自然灾害及灾情状况,应增加下列图层中的( )
①大气污染 ②地形、地质 ③人口密度 ④民族构成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6.B 7.C 解析:第6题,由材料可知,该专题研究是将雨量和行政区进行叠加图层,可以根据不同区域降水量大小,研究旱涝灾害,B对。寒潮主要是短时间强降温,与降雨关系不大,C错。地震灾害主要需要地质地貌图层叠加,D错。城市建设需要叠加地形、水系等图层,与雨量站信息图关系不大,A错。第7题,我国西南地区地处板块交界地区,多发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研究自然灾害及受灾情况,需要叠加地形地质和人口密度图层,②③对。大气污染主要与工业生产等有关,与自然灾害关系不大,灾情状况主要与人口和经济密度有关,与民族无关,①④错。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能为全球范围内的用户提供全天候、连续、实时、高精度的三维位置、速度及时间数据。据此完成8~10题。
8.森林发生火灾时,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主要作用是( )
A.交通导航 B.绘制地图
C.灾情跟踪 D.通讯联络
9.救灾物资空投,利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主要是为了( )
A.减少人力劳动,提高劳动效率
B.提高空投精确度,让救灾物资尽快投入使用
C.缩短空投距离
D.减少人员伤亡
10.利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以对地震进行监测,监测的对象主要是( )
A.海陆分布的变化
B.地球内部岩浆的活动情况
C.地壳的运动状况
D.灾情的发展
8.C 9.B 10.C 解析:第8题,由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能为全球范围内的用户提供全天候、连续、实时、高精度的三维位置、速度及时间数据,因此在减灾防灾中可用于交通导航、火灾跟踪、人员救生、地震监测等诸多方面。森林发生火灾时,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主要作用是灾情跟踪。故选C。第9题,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具有定位功能,利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以提高空投的精确度。故选B。第10题,利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对地震监测主要是监测地壳的运动状况,从而预测地震的发生。故选C。
(2019·浙江4月选考)遥感图像是地物反射特征在图像上的反映,地物在某波段反射率高,则其在遥感图像上的亮度高(图中显示为浅色),反之亮度低(图中显示为深色)。图a是不同波段红树林的遥感图像,图b是红树林反射率曲线。完成11~13题。
11.图b反射率波段与图a遥感图像对应正确的是( )
A.①—丙 ②—乙 ③—甲
B.①—乙 ②—丙 ③—甲
C.①—丙 ②—甲 ③—乙
D.①—乙 ②—甲 ③—丙
12.如果用遥感技术来监测火灾,可以( )
A.预测引起火灾的原因
B.预测森林火灾的发生地点
C.预测森林火灾所造成的后果
D.及时探知火灾地点和范围
13.引利用遥感技术可以直接( )
A.分析旱灾损失
B.判断人口分布
C.监测滑坡灾害
D.确定环境污染类型
11.B 12.D 13.C 解析:第11题,本题主要考查遥感图像的有关知识。由材料可知,地物在某波段反射率高,则其在遥感图像上的亮度高(图中显示为浅色),反之亮度低(图中显示为深色)。图中甲为浅色,反射率最高,对应③;乙颜色介于甲与丙之间,对应①;②反射率最低,对颜色最深的丙。故选B。第12题,遥感只能对存在的具体地理事物进行监测,不能预测分析和处理问题,预测、分析和处理是地理信息系统的作用,故选D。第13题,遥感只能对存在的具体地理事物进行监测,但不能分析、判断、处理问题,故选C。
某地发生森林火灾,通过对该地卫星影像的分析,绘制出森林大火燃烧示意图,t1~t4表示火灾的四个阶段。读图,回答14~15题。
14.绘制上图需要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遥感技术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B.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C.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
D.地理信息系统
15.下列叙述中,最为合理的是( )
A.a区的大火燃烧时间最长
B.b区的树种比c区易燃
C.森林大火延烧至t4阶段时结束
D.d区有可能是湖泊
14.C 15.D 解析:第14题,该图的绘制是建立在“卫星影像”基础上的,要获取卫星影像需要采用遥感技术(RS),而森林火灾示意图等电子地图的绘制及其呈现需要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无关,地理信息系统无法完成卫星影像,故C正确,A、B、D错误。第15题,读图,a、e两地开始燃烧的时间都是t3,A错;b地区开始燃烧时间为t4,c地区开始燃烧时间为t2,B错;t4阶段a、b、c、e四地仍处于燃烧阶段,说明大火还未结束,C错;d地区离燃烧区域距离近,但始终没有起火,说明d地区可能是水域(湖泊、水库等),D对。故选D。
16.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重灾区陷入信息隔绝状态。国土资源部第一时间紧急启用航空遥感飞机,从6 000 m高空拍摄了地震灾区高精度遥感图像。专家们对航片进行初步数据处理和解译,对灾区房屋倒塌情况、滑坡、泥石流规模及分布,具有隐患的滑坡体、公路及桥梁受损等灾害情况进行标注。把这些图像传递到抗灾一线,作为指挥人员制定抗震救灾方案的参考依据。之后,航空遥感飞机还成为监测堰塞湖次生灾害威胁的“天眼”。
材料二 下面两张图片分别是2006年和2008年5月14日卫星对汶川地区拍摄的遥感影像。
(1)遥感在监测地震灾害时的作用是什么?
(2)从材料二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发生了哪些次生灾害?
(3)结合材料分析,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在抗灾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在灾后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4)试举出(3)题所用两项地理信息技术综合应用的其他实例。
答案:(1)监测地震受灾情况,为救灾提供科学依据。
(2)地震后出现大面积的山体滑坡和泥石流。
(3)对灾情进行实况监测,指导抗灾活动对灾情做出快速评价 指导救灾活动
(4)如利用遥感技术获取水灾淹没区的动态信息,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水灾损失,并为防灾救灾提供决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