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地质灾害课后提升训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6.2地质灾害课后提升训练(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10-19 06:51: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后提升训练(十五) 地质灾害
(2021·山东泰安高一期末)读中国地震分布图,完成1~2题。
1.关于我国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东多西少
B.西部灾情重于东部
C.青藏和台湾是地震多发区
D.地震全部发生在板块交界处
2.下列关于地震灾情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随着经济的发展,地震损失一定下降
B.人口密度越大,地震引发的死亡人数越多
C.经济越落后的地区,地震损失越大
D.科技进步,抗震能力提高,死亡人数会减少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灾害已成为影响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下图为山地灾害过程图,完成3~4题。
3.图中显示的自然灾害(  )
A.崩塌与大气降水无关
B.泥石流可造成河流堵塞
C.滑坡是由修建公路诱发的
D.洪涝灾害与人类活动无关
4.据图可判断(  )
A.①区域易发生洪涝灾害
B.②区域受流水侵蚀最强
C.③区域是泥石流物源区
D.④区域经济损失最严重
(2022·北京东城区高一质检)读我国南方某地区等高线(单位:m)图,完成5~6题。
5.①②③④四地中,最易受到泥石流威胁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该地区泥石流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是(  )
A.地势低洼多河流 B.黑土疏松多沟壑
C.降水持续多暴雨 D.山高谷深多植被
7.(2021·山东潍坊高一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小河沟流域位于四川省盐源县盐塘乡境内,最高点高程2 748米,最低点高程为2 182 米,主沟沟长约650米,以“V”形谷为主,沟道顺直(下图)。流域内坡耕地较发育,出露岩石结构疏松,沟道两岸多小型崩塌和滑坡。2015年6月21日,小河沟流域突降暴雨,50分钟降雨量达105.5毫米,水位突然上涨,诱发泥石流灾害。根据之前预警,人员有序疏散,无人员伤亡。
(1)说明小河沟流域沟道两岸多小型崩塌和滑坡的原因。
(2)分析本次小河沟泥石流灾害形成的自然条件。
(3)推测本次小河沟泥石流灾害造成的危害。
(2021·福建福州质检)我国黄土高原某地发生“百年一遇”的气象灾害,引发了一系列黄土滑坡现象。下图为该系列滑坡发生的坡高和坡度分布散点图。据此完成8~10题。
8.该气象灾害为(  )
A.暴雨 B.干旱
C.台风 D.寒潮
9.关于该地黄土滑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坡度越大,滑坡数量越多
B.坡高超过160米,坡体稳固性好
C.坡度越小,滑坡数量越多
D.坡高低于20米,坡体稳固性好
10.为了降低滑坡威胁,可采取的措施有(  )
A.坡底平整土地,修建窑洞
B.坡顶植树种草,涵养水源
C.坡底打坝建库,蓄积雨水
D.坡顶修渠排水,减少下渗
近年来,全球地震频繁发生,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下表显示X、Y两地同年出现地震的有关资料,X地位于北美西部地区,Y地位于南亚中部。读下表回答11~12题。
地点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震中距 地震发生时间(当地时间) 震级 死亡人数
X 200 5.8 上午10∶25 7.4 8
Y 500 2.5 早上4∶00 7.1 1 820
11.从表中的资料看,下列哪项不能明确判断(  )
A.X地的震源深度大于Y地
B.X地地震产生的能量大于Y地
C.两地都不位于震中
D.两地都受到了地震波的强烈冲击
12.Y地死亡人数较多的原因不可能是(  )
A.人口密度大
B.距离震中近
C.地震发生时间
D.Y地位于板块边界地带
1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小江流域位于长江上游地区,干流沿断裂带发育,泥石流灾害频繁,有“泥石流自然博物馆”之称。2018年某地质队在小江干流某处选取横向剖面(如图),沿剖面自西向东选择甲、乙、丙、丁四地垂直向下钻探,获得了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的有关数据(下表)。该地质队考察中发现,当地人利用人工阶梯改造河床微地貌形态,使河道纵向呈现一系列阶梯状,形成“人工阶梯—深潭系统”,该系统有效地减少了泥石流灾害,并改善了生态环境。
地点 甲 乙 丙 丁
海拔(米) 2 500 1 500 1 500 2 500
沉积岩层埋藏深度 1 500 750 0 1 250
(1)请在下面图中标注甲、乙、丙、丁四个勘探点的位置,然后绘制沉积岩层在地下的分布示意图。
(2)分析小江流域泥石流灾害多发的地形和地质原因。
(3)说明“人工阶梯—深潭系统”减少泥石流灾害的作用原理。
课后提升训练(十五) 地质灾害
(2021·山东泰安高一期末)读中国地震分布图,完成1~2题。
1.关于我国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东多西少
B.西部灾情重于东部
C.青藏和台湾是地震多发区
D.地震全部发生在板块交界处
2.下列关于地震灾情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随着经济的发展,地震损失一定下降
B.人口密度越大,地震引发的死亡人数越多
C.经济越落后的地区,地震损失越大
D.科技进步,抗震能力提高,死亡人数会减少
1.C 2.D 解析:第1题,读中国地震分布图得知,我国地震西多东少,灾情东重西轻,A、B错;地震分布基本遵循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青藏和台湾是地震多发区,C对。并不是所有地震都在板块交界处,选项中表述过于绝对,D错。第2题,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国防震、抗震设施趋于完善,抗震能力得到大幅提高,使得地震引发的死亡人数有所下降,B错、D对。同时由于经济飞速发展,单位面积上的资产密度加大,地震灾害经济损失显示出上升的趋势,经济越落后的地区,地震损失越小,A、C错。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灾害已成为影响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下图为山地灾害过程图,完成3~4题。
3.图中显示的自然灾害(  )
A.崩塌与大气降水无关
B.泥石流可造成河流堵塞
C.滑坡是由修建公路诱发的
D.洪涝灾害与人类活动无关
4.据图可判断(  )
A.①区域易发生洪涝灾害
B.②区域受流水侵蚀最强
C.③区域是泥石流物源区
D.④区域经济损失最严重
3.B 4.D 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崩塌与大气降水有关,A错误;泥石流可造成河流堵塞,B正确;滑坡是由地表径流增加诱发的,C错误;洪涝灾害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有关,D错误。故选B。第4题,结合示意图,①区域易发生滑坡灾害,A错误;①区域地势起伏大,受流水侵蚀最强,B错误;①区域是泥石流物源区,C错误;④区域靠近居民点,一旦有灾害发生,经济损失最严重,D正确。故选D。
(2022·北京东城区高一质检)读我国南方某地区等高线(单位:m)图,完成5~6题。
5.①②③④四地中,最易受到泥石流威胁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该地区泥石流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是(  )
A.地势低洼多河流 B.黑土疏松多沟壑
C.降水持续多暴雨 D.山高谷深多植被
5.A 6.C 解析:第5题,泥石流多发于较陡的山谷地区,①处最易发生。第6题,泥石流多发的地形条件为地形坡度较大,A错误;该地区位于南方,自然土壤为红壤,较粘重,B错误;该地区位于南方,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是泥石流形成的气候条件,C正确;植被多利于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D错误。
7.(2021·山东潍坊高一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小河沟流域位于四川省盐源县盐塘乡境内,最高点高程2 748米,最低点高程为2 182 米,主沟沟长约650米,以“V”形谷为主,沟道顺直(下图)。流域内坡耕地较发育,出露岩石结构疏松,沟道两岸多小型崩塌和滑坡。2015年6月21日,小河沟流域突降暴雨,50分钟降雨量达105.5毫米,水位突然上涨,诱发泥石流灾害。根据之前预警,人员有序疏散,无人员伤亡。
(1)说明小河沟流域沟道两岸多小型崩塌和滑坡的原因。
(2)分析本次小河沟泥石流灾害形成的自然条件。
(3)推测本次小河沟泥石流灾害造成的危害。
答案:(1)沟谷为“V”形谷,坡度大;岩石结构疏松,易风化、破裂;降水多,易诱发崩塌、滑坡。
(2)流域突降暴雨,历时短、降雨量大;高差大,坡度大,沟道顺直,汇水速度快;岩石结构疏松,沟道两岸多小型崩塌和滑坡,碎屑物质丰富;植被覆盖率低,利于水流和碎屑物质的汇聚。
(3)毁坏房屋建筑,掩埋农田、道路,淤塞甲米河等。
(2021·福建福州质检)我国黄土高原某地发生“百年一遇”的气象灾害,引发了一系列黄土滑坡现象。下图为该系列滑坡发生的坡高和坡度分布散点图。据此完成8~10题。
8.该气象灾害为(  )
A.暴雨 B.干旱
C.台风 D.寒潮
9.关于该地黄土滑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坡度越大,滑坡数量越多
B.坡高超过160米,坡体稳固性好
C.坡度越小,滑坡数量越多
D.坡高低于20米,坡体稳固性好
10.为了降低滑坡威胁,可采取的措施有(  )
A.坡底平整土地,修建窑洞
B.坡顶植树种草,涵养水源
C.坡底打坝建库,蓄积雨水
D.坡顶修渠排水,减少下渗
8.A 9.D 10.D 解析:第8题,滑坡的发生条件之一就是要有集中的降水,所以该气象灾害为暴雨,故A正确;干旱不会引起滑坡,B错误;黄土高原位于内陆地区,受台风影响小,C错误;寒潮不会引起滑坡,D错误。第9题,坡度在0~20度左右的时候,基本没有滑坡发生,在30度以上,坡度越高,滑坡数量越少,不能单纯地说坡度越小,滑坡数量越多或者坡度越大,滑坡数量越多,故A、C 错误;从图表中可得坡高超过160米,或者低于20米,滑坡发生都较少,但是160米以上缺少一定数据,不能肯定其坡体稳固性好,而0~20米,数据完备,坡体稳固性好,故D正确,B错误。第10题,坡底平整土地并没有改变黄土坡的坡高和坡度,不能减少滑坡,修建窑洞会破坏黄土的结构,会加重滑坡,A错误;坡顶植树种草,涵养水源,坡底打坝建库,蓄积雨水,都会加大土壤的含水量,导致土层重量加大,粘合力减小,加重滑坡,B、C错误;相反,坡顶修渠排水,减少下渗,可以减轻土层重量,减少滑坡,故D正确。
近年来,全球地震频繁发生,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下表显示X、Y两地同年出现地震的有关资料,X地位于北美西部地区,Y地位于南亚中部。读下表回答11~12题。
地点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震中距 地震发生时间(当地时间) 震级 死亡人数
X 200 5.8 上午10∶25 7.4 8
Y 500 2.5 早上4∶00 7.1 1 820
11.从表中的资料看,下列哪项不能明确判断(  )
A.X地的震源深度大于Y地
B.X地地震产生的能量大于Y地
C.两地都不位于震中
D.两地都受到了地震波的强烈冲击
12.Y地死亡人数较多的原因不可能是(  )
A.人口密度大
B.距离震中近
C.地震发生时间
D.Y地位于板块边界地带
11.A 12.D 解析:第11题,不能明确的是震源深度,符合题干要求,故A正确。从图中的资料信息能够明确的是震级(产生的能量),所以X地地震产生的能量大于Y地,但不符合题干要求,故B错误。震中距可以知道两地都不位于震中,但不符合题干要求,故C错误。有人员伤亡,两地都受到了地震波的强烈冲击,但不符合题干要求,故D错误。故选A。第12题,地震产生的危害与人口密度、经济水平、离震中的距离、地震发生的时间、抗震救灾的能力等有关,所以A、B、C分析合理,但不符合题目要求,Y在南亚中部,不可能处在板块边界地带,故D正确,A、B、C错误。
1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小江流域位于长江上游地区,干流沿断裂带发育,泥石流灾害频繁,有“泥石流自然博物馆”之称。2018年某地质队在小江干流某处选取横向剖面(如图),沿剖面自西向东选择甲、乙、丙、丁四地垂直向下钻探,获得了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的有关数据(下表)。该地质队考察中发现,当地人利用人工阶梯改造河床微地貌形态,使河道纵向呈现一系列阶梯状,形成“人工阶梯—深潭系统”,该系统有效地减少了泥石流灾害,并改善了生态环境。
地点 甲 乙 丙 丁
海拔(米) 2 500 1 500 1 500 2 500
沉积岩层埋藏深度 1 500 750 0 1 250
(1)请在下面图中标注甲、乙、丙、丁四个勘探点的位置,然后绘制沉积岩层在地下的分布示意图。
(2)分析小江流域泥石流灾害多发的地形和地质原因。
(3)说明“人工阶梯—深潭系统”减少泥石流灾害的作用原理。
答案:(1)画图依据主要看表格及文字材料,再在“小江干流某处得横向剖面”上对应画上勘探的地表“起点”,再根据沉积岩层埋藏深度,与海拔相减,找到沉积岩层位置,连点而成“岩层”。
(2)小江流域地处山区,多沟谷,地势起伏较大;断裂发育,地质不稳定,岩石破碎,导致泥石流灾害多发。
(3)该系统可降低水流速度,减轻流水对沟谷的侵蚀;阻挡、沉积沙石,使水沙(石)分离,减少泥石流灾害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