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促学,以评促思——《乡土中国》之《无为政治》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以问促学,以评促思——《乡土中国》之《无为政治》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19 15:31: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项目化学习之《无为政治》
以问促学,以评促思——《无为政治》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一、把握核心观点,理解“横暴权力”“同意权力”“无为政治”等关键概念的内涵。
二、以学生疑问为方向,以答疑、评价为路径,细读文本。
三、厘清本章论证思路。
[项目准备]
1.阅读《无为政治》,学生针对自己不解或难解之处提出疑问,并尽量以开放式问题的形式表述之,问题多多益善。
开放式问题举例:乡土社会与同意权力和横暴权力有什么关系?
封闭式问题举例:乡土社会中的权力是同意权力还是横暴权力?
2.学生按照桌位邻近原则分成6个小组,从1到6编号;每组7人左右。
3.教师按照以下表格样式制作答疑评价表,并打印;每组分发一张。
组别
问题
解答
评价和建议
教师评价
4.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课前完成问题解答表。具体形式如下:
序号 学生问题 教师解答
1 什么是横暴权力? 横暴权力是指在社会冲突中占主导地位的一方对暂时屈服的一方所握有的支配、压迫性权力。
2 什么是同意权力? 同意权力是为了保证分工合作顺利进行的、基于社会契约的、相互同意相互监督的权力。
3 什么是无为政治? 见“项目测评”2
4 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有什么异同点? 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都属于权力,其之所以诱人是因为二者能带来利益。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权力产生的基础不同:前者是社会冲突,后者是社会合作。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权力性质不同:前者是压迫,后者是契约。
5 本章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乡土社会与同意权力和横暴权力有什么关系? 乡土社会少有横暴权力且少有同意权力,是无为的。
6 乡土社会为什么少有横暴权力? 在农业性的乡土社会中征服者并不能从被征服者那里谋得经济利益。“如果没有经济利益可得,横暴权力也就没有多大的意义,因之也就不易发生。”如本章广西瑶山一例。 此外,虽然乡土社会是皇权的发祥地,但是皇权能支配强大的横暴权力的基础不足,难以将横暴权力下沉到乡土社会。
7 乡土社会为什么少有同意权力? 社会分工愈复杂,同意权力也愈大。乡土社会必要时很可关门自给,社会分工可以极其简单,所以其同意权力的范围也可以缩到极小的程度。
8 横暴权力的具体例子有哪些? 皇权;徭役制度;美国历史上的种族歧视;推翻沙皇封建专制统治的“十月革命”等
9 同意权力的具体例子有哪些? 公司雇佣员工;手机通信运营商如果想把你的个人数据提供给其他组织,必须事先取得你的授权;美国的“三权分立”原则;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布《权利法案》等
10 如何理解“原因是社会分化......没有冲突”这句话? 这句话的主干是“原因是社会分化不容易只有合作而没有冲突”,“至少以已往的历史说”是插入语。
11 如何理解“农业的帝国是虚弱的......又给人口增加的机会”这段话? “农业的剩余跟着人口增加而日减,和平又给人口增加的机会”就是说农业帝国的经济利益随人口增长而减少;经济利益越少则横暴权力越弱,也就是说皇权不能滋长壮健;故言,“农业的帝国是虚弱的”。
...... ...... ......
[项目过程]
项目导入
《乡土中国》是一本社会学专业著作。对于我们高中生而言,这本书有一定的阅读难度。虽然个体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今天,我们以分组活动的形式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来解答同学们因阅读《无为政治》一章而产生的疑惑。
二、项目任务
任务1:“群问”质疑
分组讨论,组内成员先轮流阐述在阅读《无为政治》一章时提出的问题,然后互相讨论尝试解答彼此问题,接着把不能解答的问题精简到两个。组内推选一名记录者负责将这两个问题记录在答疑评价表“问题”一栏内且填写“组别”信息,最后把这张答疑评价表传递给下一组(第1组传递给第2组,依此类推)。
活动提示:
1.精简问题时,应删除与文本关联度低的问题,合并重复问题,并优化问题的语言表达。
2.记录者建议推选字体美观的同学。
任务2:“群答”解疑
每组同学以组内讨论的形式解答上一组同学记录在答疑评价表上的两个问题,然后达成共识,形成组内的统一解答。组内推选一名记录者负责将统一解答记录到答疑评价表“答疑”一栏,组内推选一名发言人负责阐述本组的统一解答。各小组按照每组编号从小到大的顺序轮流发言。各组发言完毕后,把这张答疑评价表传递给下一组。
活动提示:
1.解答应有现实依据、文本依据或文献依据,语言表达应逻辑清晰,简明扼要。
2.若前后组解答的问题相似或相同,则后组发言人在前组的基础上作补充发言即可。
3.记录者建议推选字体美观的同学。
4.每组发言人发言时,教师会借助投影仪展示该组当前所持的答疑评价表。
任务3:“群评”辨疑
每组同学以组内讨论的形式评价上一组同学记录在答疑评价表上的解答并提出合理的优化建议,然后达成共识,形成组内统一的评价和建议。组内推选一名记录者负责将统一的评价和建议记录到答疑评价表“评价和建议”一栏,组内推选一名发言人负责阐述本组统一的评价和建议。注意,各组发言人发言时,教师会适当进行追问。各小组按照每组编号从小到大的顺序轮流发言。
活动提示:
1.评价和建议应有现实依据、文本依据或文献依据,语言表达应逻辑清晰,简明扼要。
2.记录者建议推选字体美观的同学。
3.每组发言人发言时,教师会借助投影仪展示该组当前所持的答疑评价表。
任务4:“群像”展示
各组上交答疑评价表,教师课后完成评价表“教师评价”一栏,最后将6份答疑评价表张贴班级公告栏作展示。
[项目测评]
1.绘制本章思维导图。
2.结合以下两则材料和课文相关内容,给“无为政治”下一个定义。
料材一: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道德经.第二十九章》
材料二: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天下多忌讳,而民弥叛;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知,而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评价标准:
1.思维导图评价标准
5分:优秀 4分:良好 3分:一般 2分:较差 1分:差
准确性
全面性
简洁性
美观性
等级标准:优秀(18-20),良好(15-17),一般(11-14),较差(8-10),很差(4-7)
2.“无为政治”的定义
无为政治:统治者不妄为,不过多干预人民,让人民顺其自然生活的政治形式。
本章尾句:“无为政治”是松弛、微弱、挂名的,没有过多干预人民。
“将欲取天下......执者失之”:“无为”意味着不妄为。
“以正治国......盗贼多有”:“无为”意味着不扰民,不对人民多加干涉。
“我无为......而民自朴”:“无为”意味着让人民顺其自然,不加干预。
材料一:打算治理天下用妄为的办法,我看他是得不到什么的。天下诗歌神圣的东西,是不能妄为的。妄为的人要失败,想据为己有的要丢失。所以一切事物有前行的有后随的,有轻嘘的有急吹的,有强壮的有瘦弱的,有小挫的有全毁的。所以圣人要去掉极端的奢侈的过分的措施。
材料二:用正大光明的方法治国,用奇谲诡异的方法用兵,以不扰民来掌握天下。我怎么知道会是这样的呢?就是因为:天下的禁令越多,人民就越贫困;民间的武器越多,国家就越混乱;人们的技术越巧,奇怪物品越多;法令越分明,盗贼就越多。所以圣人说:我无所作为人民自然顺化。我好静,人民自然端正,我不加干扰,人民自然富裕,我没有贪欲,人民自然淳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