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
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徐有贞
古诗中关于写月亮的很多,月亮是古诗常见的意象,你还知道那些描写月亮的诗吗?
峨眉山月歌
李白
知人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被誉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对月亮情有独钟。一千多首诗歌中有近四百首写月亮,月亮是李白的诗魂。
《峨眉山月歌》是一首描写月亮的诗歌,是李白26岁第一次离开家乡四川,出外远游时所作,“年轻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论世
酒是李白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没有酒就没有李白那华丽的诗篇,比如“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剑是李白的随身之物,更是它济苍生,安天下的理想象征。“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月是李白的浪漫主义的代表,李白有不下几百首诗都提到了月。
李白 “酒” “剑” “月”
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体味情感。
2.品析语言,揣摩意境,挖掘 “月”意象。
峨眉山月歌
唐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 / /
/ / /
/ / /
/ / /
任务一 读准字音节奏语气和语调
任务二 多形式地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2.学生自由伴乐朗读;
3.指名朗读,他人点评;
4全班齐读。
任务三 品味故乡情缘
1.李白的这首诗中有哪些画面呢?品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诗人站在舟中仰望,雄伟秀丽的峨眉山上空,高悬着明静的半轮秋月。清澈的平羌江水中,流动着月亮的映影。
正如苏轼评价王维的诗一般“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诗中的“君”指的是什么
郦道元在《三峡》中写到“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也就是说,三峡山势高峻挺拔,不是在正午或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所以,这里的君当然指“峨眉山月”这一典型的艺术形象。诗歌贵在含蓄之美,思念故乡月,当然也蕴含了思念故乡的亲人,朋友,山山水水。如果说仅指某些所说的朋友,就缺乏灵性,太呆板了。
出蜀几十年后,李白在另一首峨眉山月歌里写道“月出峨眉照苍水,与人万里长相随”,可见,诗人描绘峨眉山月,是为了表达对家乡的无限依恋之情。
“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
——司空图《与王驾评诗书》
情景交融
3.“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试赏析“入”“流”的表达效果。
“入”和“流”两个动词写出了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的情境。而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通过刚才的分析和自己对内容情感的理解,同学们能否为本诗配一幅插画或者写一些此刻李白的心情呢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依恋家乡、思念亲友
交流展示
写法借鉴
1.擅用地名,不露痕迹;
2.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
这节课,我们通过诵读诗歌,揣摩意境,体味情感,充分欣赏了《峨眉山月歌》的艺术魅力,进一步认识了伟大诗人李白,认识了中国的诗意月亮,“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让我们追随古人的脚步,于皓月当空之夜,掬一片月光于怀,沉醉于氤氲朦胧的浪漫气息中,与诗仙李白相约,与中国的诗意月亮相约。
课堂小结
知识拓展
思乡类意象—月亮 鸿雁
闲适类意象—五柳 东篱
送别类意象—杨柳 长亭 酒
抒怀类意象—菊花 梅花 松柏 竹
爱情类意象—红豆 莲 连理枝 比翼鸟
愁苦类意象—梧桐 芭蕉 流水 杜鹃 斜阳
战争类意象—投笔 长城 楼兰 柳营 羌笛
古诗意象归纳
随堂检测
1.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
2.《峨眉山月歌》中表现月光融融水面波光粼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作业设计
1.背诵并默写;
2.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李白的诗向同学推荐,并说明推荐理由。
3.请欣赏自制微课《诗意月亮》。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