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气温和降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2)利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读图分析气温的变化规律。
(3)了解世界气温的影响因素。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天气预报,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2)指导学生读图,让学生分析了解气温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
学生在认识世界气温、降水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因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通过“问题式”的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利用资料分析气候现象的技能,使学生了解自然地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研究方法,科学的解释气候现象。
【教学重点】
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
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课型】综合课
【教学方法】读图法、讲述法、提问法。
【教具】小黑板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引入新课
[教师提问]今天开始,我们要一起学习新课。在学习新课之前,老师问大家一个问题:七年级的时候,大家学习了天气,有同学能回答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吗?
[学生回答]天气是短时间内的,气候是长时间内的。(也有同学不知道。)
[教师提问]同学们回答的是正确的,只是不够完整。老师再来总体和大家回顾一下:天气是短时间内的,易变的大气状况;而气候是长时间内的,较为稳定的大气状况。同学们这回可要牢记,不要再将知识还给老师咯。
[教师讲述]既然我们以前学习了天气,现在来学习气候。
从今天开始,我们讲授第二章多样的世界气候,在这一章里,我们将要探索气候的主要因素,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还将要了解气候与人类的相互关系。这节课,我们先来探索气候的主要因素。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22页,第一节世界的气候和降水,将第一段第一句话画线。“气温和降水状况是说明一个地区气候特征的基本要素。”
[教师提问]从这一句话里,同学们知道气候的基本要素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气温和降水
三、讲授新课
[教师讲述]同学们回答得非常正确。这节课,老师将用“提问法”的方式,和同学们一起分析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请同学们看23页图B,世界年平均气温图,同学们要仔细的看这幅图,之后再整体的看一看我们今天所要讲的所有内容,一直看到26页。
[板书]第二章多样的世界气候
第一节世界的气温和降水
一、世界的气温
1.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2.影响因素
[版图]世界年平均气温图
[教师讲述]现在同学们跟着老师,来看一下黑板上的这幅世界年平均气温图。
[教师提问]同学们有看到这幅图上有什么吗?
[学生回答](有一些红色的曲线。)
[总结]没错,这些曲线称为等温线。等温线是指图上气温值相同的点连接而成的曲线。就是说一条曲线上,不论那一个点,气温值都是相等的。
[教师讲述]跟着老师一起,我们先看北半球,最靠近赤道的这第一条等温线是20℃,往北第二条是10℃,第三条是0℃,第四条是-10℃。
[教师提问]老师现在想问,线与线之间的数值相差多少?
[学生回答]线与线之间数值相差10。
[教师讲述]没错,线与线之间相差10℃。这里老师要告诉同学们,这幅图第一条等温线是20℃,第二条是10℃,第三条绝对不能是5℃,因为第一条和第二条之间相差的数值是10,那第二条和第三条之间相差的数值也必须是10,所以不论是等温线还是等高线之类的这种线,它们线与线之间相差的数值都要相等,当然不一定要规定等于10。这个同学们一定要牢记。
[教师提问]现在再跟老师一起,北半球等温线的数值是从赤道一直往北,逐渐的变大还是变小?
[学生回答]变小。
[教师讲述]没错,在逐渐的变小。这是北半球,南半球又是怎样的情况,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靠近赤道的第一条等温线是20℃,接着是10℃、0℃、-10℃。是不是和北半球一样啊!数值都在逐渐的变小。
[教师提问]同学们有看出什么规律吗?
[教师讲述]同学们看一下这幅图,刚刚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分析,北半球和南半球气温值都在不断的变小,它们都是以赤道为中心。分布规律是怎样的?
(同学们回答出来,回答不出就教师说“以赤道为中心,向南北两极逐渐递减。)
[教师提问]这样的分布规律,肯定有因素影响,否则不会产生这样的规律,现在同学们思考,它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板书](1)气温以赤道为中心,向两极逐渐递减。
[教师提问]有哪一位同学能回答老师刚才的问题吗?它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学生回答](学生很有可能想到太阳辐射,热量。)
[教师讲述]同学们的回答得很不错,但同学们的答案是正确的吗?我们来一起探讨,先请同学看课本23页图C。
[版图]图C
[教师讲述]跟着老师,一起来看一下图C。图C上写着这两道光束是来自太阳的光和热,他们的热量是相等的。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出C-D是低纬度地区,A-B是高纬度地区。
[教师提问]A-B的这条线长,还是C-D的这条线长?
[学生回答]A-B长。
[教师提问]C-D的这条线较短,它的面积就较小,同理A-B的面积就比较大,是面积比较小吸收的热量比较多,还是面积比较大的吸收的热量比较多?
[学生回答](有同学会回答较小的吸收多,有的可能不理解。)
[教师讲述]我听到有同学的答案是正确的,面积较小的吸收的热量比较多。为什么会这样,老师给大家打个比喻,现在有两袋相同重量的米,一袋3个人分,一袋5个人分,是3个人分的米比较多还是5个人分的米比较多?
[学生回答]3个人。
[教师讲述]同学们都知道是3个人分的比较多,这幅图也是同样的道理,C-D的受热面积小,热量较为集中,而A-B的受热面积大,热量较为分散。所以C-D地区相较于A-B地区来说是比较热的。
地球上的热量大部分来自于太阳辐射,而纬度地带单位面积上获得的太阳热量是不一样的,所以才会形成以赤道为中心,向两极逐渐递减的分布规律。
[教师提问]刚才我们讨论图C时,老师和同学们说过,这两道光束的热量是相等的,所以产生这样分布规律的原因会是太阳辐射吗?
[学生回答]不是。
[教师讲述]没错,太阳辐射不是产生这样分布规律的原因。到底它的原因是什么呢?图C里有说道,高纬度地区受热面积大,低纬度地区受热面积小,所以应该是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
[学生回答]纬度
[教师讲述]同学们回答得非常正确,它是受到纬度位置的影响。
请同学们将23页倒数第一段的倒数第四行画线。“低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热量多,气温较高;高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热量较少,气温较低。”
[教师讲述]刚才我们已经分析总结出一条分布规律,现在来学习第二条分布规律。请同学们看24页思考。
[板书](1)纬度位置
[版图]
(℃)
15
10
5
0
早 中 晚
沙子 水
[教师讲述]跟着老师来看一看这个实验。早上,沙子和水的温度都是5℃,到了中午,沙子温度上升变为18℃,水变为15℃,晚上,沙子降温变为6℃,水变为8℃。同学们看一下老师画的这幅图,同学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沙子升温和降温都比水要快。
[教师提问]同学们有没有觉得奇怪,为什么沙子中午和傍晚的温度相差比较大,水的温度相差比较小?
[学生回答](学生可能会想到物质不同,比热容不同。)
[教师讲述]沙子与水是不相同的两种物质,所以受热和放热的情况不同。同理,海洋和大陆是不同的物质,他们吸收热量和放出热量的情况也不同。
现在根据老师画的这幅图,我们一起推断夏季和冬季,陆地与海洋哪个气温高。
我们知道,北半球夏季气温比较高,根据这幅图,我们可以看出陆地吸收热量比海洋快,所以陆地温度比海洋高。冬季北半球气温比较低,同样根据这幅图,我们可以看出陆地放出热量比海洋快,所以海洋的气温比陆地高。
这样分析,同学们现在知道陆地和海洋夏季与冬季的一个情况了吧。
请同学们画线,25页第一段。(夏季,同纬度地区陆地的气温比海洋高,冬季情况相反。这是因为陆地和海洋受热与放热情况不同,陆地升温和降温都比海洋快。)
[总结]经过我们的分析,可以总结一下第二条规律: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比海洋高,冬季则相反。
[教师提问]同学们,这第二条规律又是怎么产生的呢?
[学生回答](预习的学生会回答海陆因素,也有学生可能会回答物质的不同。)
[总结]没错,有同学答对了,它是受到海陆位置的影响。
[教师提问]这第二条规律是同纬度地区海陆的比较,现在我们来看看同纬度地区大陆的两岸,会不会产生气温不一样的情况。请同学们看25页阅读。
[板书] (2)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比海洋高,冬季则相反。
(2)海陆位置。
[版图]25页阅读的图
[教师讲述]抬头看老师黑板,这幅图是非洲的南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幅图,图上显示鲸湾港一月平均气温是18℃,伊尼扬巴内一月气温是27℃。七月,鲸湾港的平均气温是13℃,伊尼扬巴内的平均气温是20℃。
[教师提问] 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不论冬夏,鲸湾港的气温都比伊尼扬巴内的气温低,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伊尼扬巴内附近有暖流经过,鲸湾港附近有寒流经过。
[教师讲述]没错,暖流是从低纬流向高纬,寒流是从高纬流向低纬。刚才老师说过,低纬度地区的温度比较高,所以低纬度海域的温度比高纬度海域的温度高。暖流会将低纬的热量带向高纬,因此会比同一纬度的地区气温高。暖流会带来增温。
因此有寒流经过的鲸湾港不论冬夏都比有暖流经过的伊尼扬巴内气温低。
[总结]经过老师刚才的讲解,我们可以总结第三条分布规律:暖流经过的地区比寒流经过的地区气温高。
请同学们将25页第二段画线。(洋流对沿海地区的气温也有影响。一般而言,有暖流经过的地区气温比较高,有寒流经过的地区气温比较低。)所以是受到洋流的影响,才产生着第三条分布规律。
[教师讲述]同纬度地区的陆地与海洋、陆地的两岸,我们都分析了,那同一纬度的不同高度呢?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山地的气温。请同学们翻到26页,看图I。然后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根据图I,总结第四条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
[板书](3)暖流经过的地区比寒流经过的地区气温高。
(3)洋流。
[教师提问]同学们讨论得差不多了,有哪一位同学做代表起来回答第四条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是什么。
[学生回答] 山地的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平均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受到海拔的影响。
[教师讲述]XX同学的回答是:山地的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平均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受到海拔的影响。
同学们有不同的答案吗?
[学生回答]没有。
[教师讲述]XX同学的答案是正确的。
请同学们将26页第一段画线。(山地的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平均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同学们一定要将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这句话记着重标记,考试会考,这是一个重点。
[板书](4)山地的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平均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
(4)海拔
四、总结新课
我们经过分析概括了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来读一读这四条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
气温分布规律:1. 气温以赤道为中心,向两极逐渐递减。
2. 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比海洋高,冬季则相反。
3. 同纬度地区,暖流经过的地区比寒流经过的地区气温高。
4. 同纬度地区,山地的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平均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
影响因素:1.纬度位置。
2.海陆位置。
3.洋流。
4.地形。
五、复习巩固(8分钟)
假设海拔100米处的气温是25℃,请问海拔4100米处的气温是多少摄氏度?
六、布置作业(1 分钟)
请同学们回去,利用老师今天的方法,先自行分析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
附:板书设计
第二章 多样的世界气候
第一节世界的气温和降水
一、世界的气温
1.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1)气温以赤道为中心,向两极逐渐递减。
同纬 (2)夏季,陆地气温比海洋高,冬季则相反。
度地 (3)暖流经过的地区比寒流经过的地区气温高。
区 (4)山地的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平均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
2.影响因素
(1)纬度位置。
(2)海陆位置。
(3)洋流。
(4)海拔。
3.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