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好戏场景 书写艺术之美
——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习作《我的拿手好戏》教学及点评
【教学目标】
1.明确习作任务,读懂《三招挑西瓜》提纲,并仿照例子学列提纲。
2.写自己的拿手好戏,表达顺序得当,能根据需要安排详略,把重点部分写具体,语句表达有想象空间,感受到赏心悦目之 美。
3.愿意修改习作,做到重点突出,有画面感。
【教学重难点】
借助提纲完成习作,并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写出艺术美感。
【文题分析】
《我的拿手好戏》是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习作安排。第七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一首歌,一幅画,一件小工艺品……一段美好的艺术之旅”,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写自己的拿手好戏,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可见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高度融合。单元安排阅读课文《文言文二则》《月光曲》《京剧趣谈》和“口语交际”、《聊聊书法》引领学生借助语言文字领略艺术之美。表达要素中指向习作内容的“拿手好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艺术之美”,习作要求“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则顺承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表达要素“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写具体”的习作力。基于功能性习作教学的基本策略,本次习作教学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一、设计写作任务,解决写作情境缺失的问题;二、预判习作困难,解决学习目标失当的问题;三、精准习作知识指导,解决过程指导缺位的问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任务驱动,激活选材
师:同学们,在本单元课文学习中,我们认识了很多人物,都有自己的“拿手好戏”。看到“伯牙”,我们就想到他善于——
生:伯牙善于鼓琴。
师:看到“贝多芬”,就想到——
生:他善于作曲,也善于演奏。
师:看到“王羲之”,你们会想到——
生:书法,天下第一行书。
师:是啊,这单元同学们学得都不错,看到他们的大名,我们不禁就想到了他们的“拿手好戏”,他们的“拿手好戏”为我们开启一段美好的艺术之旅。刚才,我也发现了,不止书上的名人,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拿手好戏”。正好,近期我们班级公众号将要做一期专题,展现我们班级所有同学的个人风采,请看征稿启事。
师:同学们,看了这个征稿启事,你也许已经在想你要亮出哪一出拿手好戏了。别急,首先你要想想,什么叫“拿手好戏”呢?
生:就是很独特的本领,别人不怎么会。
生:一个人做得最出色,别人比不上。
师:说得都很好,原来“拿手好戏”就是厉害的一手本领,“人无我有的,人有我优的”的本领。
师:那么,你想亮出什么“拿手好戏”让大家瞧瞧呢?
生:我的拿手好戏是古筝,我已经学了六年古筝了。
生:我的拿手好戏是街舞,我还获得过很多街舞比赛的冠军。
师:除了才艺,谁也分享其他方面的,比如说说生活或运动方面的?
生:老师,我想起来了,我善于剥核桃,还善于炒蛋饭。
师:看来你是个生活小达人呢!
生:我会好几招溜溜球的花样,转笔可以很久不停下来,手指陀螺也很熟练。
师:厉害了,那么多拿手好戏,我一样都不会呢!看来很多同学都想到了自
己的拿手好戏,有的同学甚至想到了不止一样,也有同学暂时没想到自己拿手好戏。没事,我们还可以来个“对号入座”,或许对你也有启发。
师:刚才没举手的同学,你现在想到了自己的拿手好戏了吗?
生:我系鞋带速度很快,还会很多种系鞋带的方法。
生:我会拆玩具,自己再组装回去。
师:了不得,这可不是人人都会的。
二、直奔重点,学列提纲
师:拿手好戏看来也不是天生就会的,在拿手好戏练就的过程中或展示拿手好戏中,你有什么故事和大家分享吗?
生:我的拿手好戏是弹钢琴。练钢琴可不是那么容易的,练着练着就不想练了。
师:可以和大家分享下练琴不容易有哪几方面吗?
生:刚开始的不熟练,断断续续的声音令人十分厌烦,一遍又一遍的识谱枯燥乏味,由此产生一股凄凉。后来又遇到一些难度大的曲子,看谱就眼花缭乱,更别说练了。第三就是每次练琴都至少一小时以上,坐得人腰酸背痛。
师:他从三方面具体说明了练就练琴之苦,但也都被他一一克服了,了不起。还有谁想分享吗?
生:我的拿手好戏是“三招打篮球”。
师:哦哦,那你在赛场上用过这三招制敌吗?能说来听听吗?
生:我的第一招是过人,从对方拦截的手臂下钻了过去。第二招是盯人。盯着对方的主力。第三招是投篮。我擅长左跨上篮,命中率很高。。
师:刚才有的同学重点和我们分享了好戏练就的过程,有的同学重点分享了好戏如何展示,看来这两部分其中之一是我们习作的重点部分。那么,如何安排我们的整篇作文内容呢?我们来看看课本上的习作提纲《三招挑西瓜》,也许你会有所发现。
(生默读书上《三招挑西瓜》的提纲。)
生:我发现提纲把整篇作文写哪些内容都交代清了。
师:是的,这就是提纲的作用,这样我们写起作文来思路就清晰了。那你发现了吗?提纲交代写哪些内容了?
生:提纲竖着看,罗列了开头写什么,简单介绍什么和具体写什么,还有具体写部分安排哪些内容也写出来了。
生:提纲里还拟定了作文题,不是直接用《我的拿手好戏》为题,而是改为《三招挑西瓜》,写出拿手好戏是什么。
师:很好,很善于发现,这就是善于学习。提纲里可以拟定作文题,纵向看,就能看到提纲的层级。就如刚才同学说的,提纲的第一层级可写写文章写了哪些内容,包括如何安排先后顺序及详略。第二层级,可以再分步写如何写具体。这也是我们作文的重点部分。
师:看了别人的作文提纲,你打算怎样写你的拿手好戏?内容的先后顺序如何安排?哪些内容作为重点部分?请试着写写你的作文提纲。
(生写提纲,教师巡视指导。)
师:我们来交流下刚刚写好的提纲。
(出示学生提纲)
师:你发现了哪些值得你学习的地方?又有什么建议吗?自己先想想,再跟同桌讨论。
师:谁来说说你的发现?
生:我觉得他比课本上的范例多了个结尾打算写什么,这点很好;题目也取得吸引人。
生:我想提提建议。我们都看出来“学琴困难”是他具体要写的内容,那要从哪些方面来写呢?应该在提纲里再写写。
根据刚才同学的发现和建议,你们能修改下自己的提纲吗?
师:还有谁愿意和大家交流你修改后的提纲?
出示学生提纲。
师:再看这位同学的提纲,按照这样的提纲,知道要写什么了吗?
生:我觉得很好,按提纲就可以写作文了。
三、指向具体,练写片段
师:好。那接下来,就让我们按照自己写的提纲,先来试写作文“具体写”的部分。
出示习作任务: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发现典型性习作。
第二课时
一、交流片段,修改重点
师:我们来展示交流一下吧!出示一学生习作片段:
师:你能从哪些地方看出做酱牛肉确实是他的拿手好戏吗?或者哪些地方让你赞一赞,提一提建议?
生:他很具体地写了做酱牛肉的过程,还写了自己做酱牛肉与众不同之处,表现出这是他的拿手好戏。
生:我就觉得还缺点什么,但说不出来还可以写什么。
师:哈哈,这也是一种习作的直觉,很好。请看以下习作例文或许有启发:一个同学写“徒手剥核桃”,写了自己剥核桃的方法技巧后,他还写了这么一段:
师:你发现他除了写自己的剥核桃秘诀,还写了什么?
生:我发现他还写了二弟和叔叔,这是为了反衬出自己的剥核桃技术厉害。
因为“拿手好戏”,“戏”也是给别人看的,叔叔就相当于是观众,而弟弟剥核桃不成功说明核桃难剥,说明我剥核桃技术好。
师:为他献上掌声,善于发现他人作文亮点的人,我相信他也善于写作。看来,“拿手好戏”是让人很赏心悦目,不仅可以具体写自己怎么做,这是“正面描写”,也还可以写写旁观好戏的人有何反应,那就是“侧面烘托”,这样两者结合,你的“拿手好戏”就更让人赏心悦目了。
【板书:赏心悦目妙招一:正面描写中加入侧面烘托】
师:请问这位拿手好戏是做酱牛肉的同学,你想加入哪些“侧面烘托”描写呢?
生:我想写写在一旁观看的爸爸是怎么夸奖的,还有以及爷爷吃酱牛肉的样子以及夸赞我的话。
生:老师,我的拿手好戏有人跟我比,也没有夸我怎么办?
师:看来这一招还不够用,那还有没有其他妙招,让他的拿手好戏也能更赏心悦目,甚至更有画面感和艺术化呢?可以回想下本单元学过的课文哦。比如《月光曲》一课……
生:可以用上《月光曲》里学到的方法,加入一些联想。
师:你能读读课文中“联想”的部分吗?
生读。
师:学以致用,像写书法作品、弹琴这样的拿手好戏,我们就可以加入联想的方法,好戏就变得具有画面感和艺术化了。
【板书:赏心悦目妙招二:用联想写出画面感和艺术化】
师:刚刚,我们自己发现了两大作文妙招,对照自己的作文,试着用一用吧。
二、二度交流,评价提升
师:同学们刚才的改得很认真,下面我们来同桌合作哦。我们的班级公众号
要首先录用、刊出哪些同学的作品呢?我们来点赞集赞哦!出示:
同桌互赞互评,教师巡视指导。
师:下面我们来分享交流一下吧!你做了哪些修改,获得几个赞?
生:我得了3个赞。
师:那么厉害,那我们来欣赏一下吧!展示学生作文,括号里为修改后:
师:我们着重看看他修改的部分,带给你什么不一样的感觉?
生:两个妙招都用上了,把书法真正写出了艺术性,很厉害。
组段成篇,汇聚好戏
师:刚刚我们重点练写的是作文中具体写的部分,下面我们再根据提纲的其他部分完成整篇习作吧。
生完成整篇习作。
师:孩子们,“看戏”不仅仅可以在台下,还可以在文字中哦。完成习作并修改后,继续到我们的班级公众号上去“看戏”吧!
【板书设计】
我的拿手好戏
赏心悦目妙招:1.正面描写中加入侧面烘托
2.用联想写出画面感和艺术化
【评析】
观柯珂老师的《我的拿手好戏》这节习作教学课,给人感觉柯老师对习作课的设计很“拿手”,演绎了一堂“好戏”。从习作现状的突围来看,我们的习作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习作兴趣的激发、习作要求的告知,同时还要嵌入适切的习作技能的渗透和开发。这一点具有现实的意义和价值。特级教师邓彤认为:“写作教学不是教写作知识,而是教写作知识的运用状态。”这节课在教“写作知识运用”上,有三点特别突出,值得关注。
一、文体的写作知识语境化
《我的拿手好戏》的作文题本身就蕴含着交际语境的潜台词:展示我的拿手好戏、看我露一手吧、为我的拿手好戏喝彩吧!交际语境写作是目的先行,也就是要有明确的目的,从而带动读者、话题、文体、表达的选择和显现。
开课,柯老师就为本次习作创设情境:在班级公众号将要做一期专题,展现班级所有同学的个人风采,用视频或照片+文字的方式亮出各自的拿手好戏,凸显了读者、作者、目的、话语、文体和表达等交际语境写作要素。再看文体写作知识的开发:一、正面描写中加入侧面烘托;二、用联想写出画面感和艺术化,既与本单元人文主题:一首歌,一幅画,一件小工艺品……一段美好的艺术之旅高度融合,也满足了交际语境的表达需要:如何让你的拿手好戏变得更赏心悦目吸引读者给你点赞?精准习作知识成了表达需要的有力支持。课尾,柯老师再次布置学生修改完善习作发布到微信公众号,情境的完整一致性,让学生的习作过程变得有目的,有焦点,有动力。
笼统的写作知识精准化
本单元表达要素是“写自己的拿手好戏,把重点部分写具体”,与本单元表达要素相关联的要素是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已学的表达要素“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可见,两次“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各有不同侧重点,本次习作也是在原基础上对“写具体”这一言语能力的再提升。
如何将笼统的写作知识“写具体”符合本次习作语境,具有针对性呢?这节课中,柯老师教的“赏心悦目两妙招”:“正面描写加入侧面烘托”指向了语段写作知识构建,又紧扣“好戏”的观众场景感,而“用联想写出画面感和艺术化”又指向了言语表达品质提升,紧扣着“好戏”的精彩艺术感。这两招就解决了如何表达出“拿手好戏”所呈现的赏心悦目的艺术化效果;从学的角度看,六年级不同起点的学生或能将“拿手好戏”写清楚,但会忽略观众的反应可起烘托作用,或能将“拿手好戏”写具体,但语言浅白缺乏感染力。而这“两招”也正好对接了六年级学生本次习作的真实困难,这就给予看得懂、用得上、带得走的精准性的帮助。
三、静态的写作知识动态化
写作,主要是过程性技能维度,是以写作知识为基础的操作与演练。写作知识开发和生成的过程,更应该是学生新的言语结构搭建的过程,所以教师要引领学生共同参与习作全过程,将静态的习作知识动态化。柯老师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无论是“审题的理解”“选材的归类”“提纲的优化”“技法的提炼”“评价的支持”,到最后的“开头的创意表达”,整堂课始终是顺学而教,依学定教,在困难处出招、在迷惑处指路,在平淡处升华,给予学生精准的写作知识辅助,学生在亲历过程、动态生成的写作知识的学习中一直处于情绪高涨,乐于表达的状态。动态化的写作知识,既解决了“为什么写”的问题,又在“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上给予充分有效的支持,取得良好的效果。
写作知识的教学如果只是硬梆梆的知识传递,那就是僵化的,死的知识。如何化隐性写作知识为显性写作知识,教师就不能停留在“懂知识”这一层面上,而是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动态的学习过程中赋能写作知识在具体的“这一篇”习作中如何运用,有力地推进写作知识在言语表达实践中实现能力转化、素养积淀,让学习真实地发生,高效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