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小小音乐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我是小小音乐家》,认识手鼓、喇叭两件乐器及了解其音色。
2.认识并掌握前八后十六分音符的节奏。
3.通过当一名小音家,激发学生表现音乐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熟练掌握前八十六分音符,半拍休止及弱起。
2、正确演唱一字多音的歌词唱法,如“跳吧、唱吧”。
教材分析
《我是小小音乐家》是三年级的一首活泼、跳跃的英国儿童歌曲,歌曲内容表现了小朋友们欢聚在一起载歌载舞的场面。2/4拍,一段体结构。1=F,大调式。歌曲由五个乐句组成,第一、第二乐句在旋律上完全相同,只是个别音的节奏稍有变化,跳进的旋律和以八分音符为主的节奏,塑造了一个欢快、活泼的音乐形象。第三乐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连续采用了紧凑的节奏,上下行的级进使歌曲更显得欢快、跳跃。弱起节奏和象声词的运用,增添了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使小朋友俏皮可爱的形象跃然而出。第四乐句节奏舒展,好像是做一个短短的休息,接着又重复了第三乐句,在欢快的情绪中结束。第三乐句是这首歌曲的中心部分,也是最有特点的一部分,在教学时要重点练习。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4
3 3 3 .
1 3 5 1 3 5 | 1 3 5 1 ||
同学们 同学们 同学们 好! (师)
.
3 1 5 3 | 1 5 5 ||
你 好 你 好 你 好! (生)
. . .
3 3 1 || (师)
你 们 好!
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去听过音乐会或是演唱会吗?今天老师要带领你们去听一场美妙绝伦的音乐会,(播放交响曲)让同学们想象自己快要进入音乐大厅的场景,一边走一边表演。
(2)师:同学们我们已经来到了音乐厅的门口了,但是音乐厅的阿姨说:“进入音乐厅要通过两个挑战才能得到入场卷。”请同学们进行挑战。
教授新课
1、挑战一:
听音乐,认识手鼓,喇叭两种乐器。
挑战二:
认识前八后十六音符的节奏,并掌握弱起小节,并唱一唱。
2/4
注意:重拍和弱拍
2/4 5 3 1 | 2 1 | 5 3 1 | 2 1 ||
跳 哟 唱 哟, 跳 哟 唱 哟。
注意;一字多音,每个音要清晰。
3.初步欣赏歌曲《我是小小音乐家》,提问歌曲是怎样的情绪?提问小小音乐家表演了几种乐器、分别是什么?
(3)再次聆听歌曲并提问小小音乐家表演了几种乐器、分别是什么乐器?
学生回答:打手鼓、吹喇叭。
老师介绍这两种乐器,出示手鼓、喇叭图片,介绍这两种乐器的声音,请学生用动作模仿演奏这两种乐器。
二 、学唱歌曲。
1、歌曲教唱
(1)老师范唱歌曲,学生思考歌曲有几个乐句?每个乐句之间有什么联系?
(2)学生跟琴演唱第一、二、三乐句歌谱,及时纠正演唱弱起小节时可能存在的问题。。
(3)学生填词演唱第一、二、三乐句的第一段歌词。
(4)学生视唱第四、第五句歌谱。
(5)学生填词演唱第四、五乐句的第一段歌词。
(5)老师指挥,学生轻声慢速地演唱歌曲第一段歌词。
(6)老师弹琴,学生完整地演唱歌曲第一段歌词,学生用中稍快的速度,以及有弹性的声音完整演唱歌曲。注意第一、二乐句带叙述性,以自然的、说话式的方式演唱;第三乐句和第五乐句要唱出声音的“颗粒性”。第四乐句应用饱满连贯的声音表现,演唱时要保持每个音的时值。咬字吐词要清晰,弱起音要弱唱。注意在每个乐句后换气。
教学要求:学生要注意歌曲开始时是弱起,要唱齐。演唱时出现问题,教师要及时进行纠正。
(7)老师弹琴,学生演唱歌曲第二段。注意:歌声轻巧。
2.歌曲表现。
(1)小组编创动作,完整表演。
(2)播放《我是小小音乐家》伴奏,学生完整地演唱歌曲。
三、拓展延伸
同学们你们还知道那些乐器吗?它们分别是哪个国家的?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的音乐会即将结束,今天的音乐会我们掌握了手鼓、小喇叭,并以小音乐家的身份进行了表演,希望同学们能记住它们的形状及音色。
四、作业:自作小乐器
引导学生回顾熟悉的打击乐器的音乐特色,启发学生运用生活中的物品制作相应的打击乐器。如用矿泉水瓶装上沙子或豆子,模仿沙槌;用系上绳子的两根铁石,可以当碰铃;用家用的旧钥匙串上一大串做串铃等。同时可以启发学生制作有音高的打击乐器,如可以用碗或玻璃杯装上不等量的水制成能敲击出有音高的碗琴或玻璃杯琴,或用长短不一的管子制作出简易的排箫等。并在下节课带到学校进行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