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备课教案
《牧歌》
教学内容 《牧歌》
教学目标 (学习成果) 1、知识目标:聆听小提琴独奏《牧歌》,通过视唱乐曲旋律,了解蒙古族民歌悠扬宽广的旋律特点,感受小提琴的音色美与丰富的表现力。 2、能力目标:通过聆听,用体态律动表现《牧歌》的旋律。 3、情感目标:了解我国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感受蒙古人民对自己故乡深沉真挚的恋情,激发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兴趣及对祖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聆听感受小提琴优美明亮的音色特点及其丰富的表现力。 教学难点:体验蒙古民歌的风格,把握《牧歌》的旋律特点及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
课型 聆听课 课时 1课时 教(学)具 小提琴、钢琴、哈达、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的音乐课我邀请了一位小伙伴与我共同完成,你们认识它吗? 生:小提琴 老师想用小提琴为大家演奏一首乐曲,开启我们今天的音乐之旅。请大家大家一边欣赏一边观察和思考。 二:聆听全曲 初听全曲(教师演奏),学生聆听 问:同学们,通过聆听老师演奏的乐曲你们联想到了什么?仿佛置身于我国的什么地方? 生:蓝天、白云、草原......我国的内蒙古大草原上。 师:这碧草蓝天,辽阔的草原,通过小提琴的美妙演奏,让人心驰神往,让我们跟着小提琴,一起走进草原的世界。 介绍、演奏小提琴。 下面由老师来介绍一下我们的小伙伴。小提琴(violin)是西洋拉弦器乐中最重要的器乐。有四根弦,利用弓弦摩擦发出声音。它在器乐中占极重要的位置。现代小提琴的出现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小提琴音色优美、华丽,接近人声,音域宽广,表现力强。关于小提琴的起源还有一个小故事:有个年轻人在沙滩上散步,忽然听到一种悦耳的声音,他仔细一找,原来是踢到空龟壳,龟壳震动发出的声音。他回家一琢磨,发明了一种类似空龟壳的乐器。 师:同学们,你们能模仿我演奏小提琴吗?学生模仿拉琴动作。 师:哪位同学想来体验真实小提琴的演奏呢?每组请一位同学上前感受。 三、聆听主题旋律 师:同学们演奏的真好,大家想一起聆听并演奏草原的旋律吗?请同学随老师边聆听边模仿,思考我们演奏的草原旋律的速度和情绪是怎么样的?没有音区的变化?哪一次高,哪一次低? 解决问题:1、这首乐曲的速度是如歌的行板,(徐步而行),情绪优美舒展。2、旋律第一次出现比较低,第二次比较高。 师:请你再次模仿演奏小提琴,当你听到高音区时,请站起来演奏。 复听全曲: 1、再次完整聆听全曲,我们刚刚演奏的草原主题旋律在乐曲中共出现了几次?当你听到主题旋律出现的时候,请跟老师一起画出旋律线条,当没有主题旋律的时候请与老师一起律动。 解决问题:一共出现了三次。 出示课题: 同学们,如果让你们给这首曲子取个名字,你们取什么名字呢? 演唱主题旋律 同学们,听到如此悠扬的琴声,老师都情不自禁的想要和蒙古族的人民一起唱起那动听的牧歌了,同学们,你们愿意加入我们的队伍吗? 让我们一起来唱一唱这草原上的旋律《牧歌》。 1、老师范唱,学生跟老师打节拍 2老师范唱乐谱,一小节,请学生对比无延音线和有延音线的区别。学生打拍。老师范唱,学生跟唱旋律。 3学生跟琴演唱。 4加入歌词演唱 出示歌词,指导学生演唱。 5、同学们,刚刚我们演唱的这首《牧歌》,是一首蒙古族长调民歌,它的节奏自由,旋律舒展辽阔。是草原人特有的对自然、对生活的感悟。 律动草原。 听到同学们动听的歌声,蒙古族的人民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跳起了舞蹈与我们应和,让我们一起哼唱着牧歌也随牧民们一起翩翩起舞吧。请同学们听到主题旋律时,用我们手中的哈达,献上对草原的敬意,当段落变化时,请用的身体表现旋律的变化。 小结。 同学们,就让我们在这优美的《牧歌》中结束本课的音乐之旅吧。相信蒙古族的长调牧歌已经深深的印在了同学们的脑海里,正是这些美妙的音乐装点了我们的美好生活,让我们更加热爱我们的民族,更加热爱我们的民族音乐吧。同学们请将我们手中洁白的哈达,献给我们的祖国。下课。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通过故事引导学生对小提琴的记忆 通过的肢体的律动充分感受小提琴的演奏姿势,帮助学生对器乐的记忆 在聆听的过程中用旋律线条帮助学生聆听辨别主题旋律 在充分聆听旋律的基础上,创编歌词,激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音乐的欣赏律动,充分感受乐曲的旋律特点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