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高风中学 2022 学年第一学期 10 月月考试卷
高一语文试卷
分值:150 分 考试时长: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
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功名之士,决不为泉石淡泊之音;轻浮之子,必不为敦庞大雅之响。故陶潜
多素心之语,李白有遗世之句。其心如日月,其诗如日月之光。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
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清人沈德潜说:“有
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
重。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
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浃髓(编者注:透入肌肉和骨髓,比喻感受深刻)
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
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
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
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
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
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
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
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
有深远教育作用。且举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
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
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不但大量
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在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高
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
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
用。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
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摘编自莫励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
材料二
在如何阅读和鉴赏唐宋词的问题上,我很认同清末民初词论家况周颐的一席话:“读词之法,取前人名
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样,便能臻
于“吾性灵与(词人之性灵)相浃而俱化”(《蕙风词话》卷一)的境地,照我看来,这种读词之法所重视
与强调的,即是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如此才能达到两代人之间的精
神沟通和心灵契合。此话如何理解?
首先,从唐宋词人来说,尽管他们早已长眠地下,但其凝聚和贮存在那些不朽词篇中的人生体验却至
第 1 页 共 7 页
今犹保持着顽强的生命活力。美国优秀作家福克纳曾说:“艺术家的宗旨,无非是要用艺术手段把活动——
也即是生活——抓住,使之固定不动;而到一百年之后有陌生人来看时,照样又会活动——既然是生活,
就会活动。”虽然唐宋词人在主观上或许并无此种意愿,但在客观上他们又通过写词而把其生命活动和人生
体验“抓住”并“固定”了下来;而当后之读者重读这些词篇时,词人的歌哭啼笑,词人的音容笑貌,以
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就都会得到复活和浮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古老的唐宋词其实不老,尤其
是它所贮存的丰厚人生意蕴则更保持着“常绿”的状态。故而读词实际就是在人生体验方面向前代词人“讨
教”“求援”的过程,也是在古代先行者中间寻觅精神知音和良师益友的文化活动。这时,读者处于“受众”
的地位,他们必须澄思渺虑,静静地倾听和深深地思索发自唐宋词人的种种心声。
其次,在此同时,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唐宋词时,却又会依据自身特定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对原作的
意蕴作出多种多样的诠释和解读,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到对原作之“词境”与“词心”的理解之中,
这就会进而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读者在读词过程中并不是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可以且肯定会将
其自身的某些人生体验反射给唐宋词篇,缘此就形成了读者与前代词人之间的跨时代“交流”与“对话”。
而惟有这样的读词之法——读者尽可能地调动自身的人生经验和艺术想象力,“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
之”——这才能真正把词读深读透。
(摘编自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
1. 下列对唐宋诗词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唐宋诗词应成为我们学习古典诗歌的首选阅读对象,作出这一判断不仅是基于作品阅读价值。
B. 唐宋诗词所包含的“志”与“情”是其流传至今仍然能够对读者产生价值和意义的重要前提。
C. 唐宋诗词中的典范作品,从读者提升自我人格境界的角度而言,更值得我们与之展开对话。
D. 唐宋词人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故将人生体验“抓住”并融入诗歌创作中进而传递给读者。
2. 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莫砺锋对所引用的清人叶燮、沈德潜的相关表述是持认同态度的,这是材料一立论的基础,也是后文分
析唐诗宋词的理论指导。
B. 莫砺锋举李、杜、苏、辛四例的目的,是为了论证唐诗宋词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与价值判断对现代
人而言是有重大意义的。
C. 虽然有人认为陆机“诗缘情”的说法与中国古典诗歌“诗言志”的纲领是矛盾的,但在莫砺锋看来,孔
颖达的说法更具说服力。
D. 读者在阅读唐宋词过程中会代入自身的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从而对作品作出多样的诠释和解读,这样
容易导致解读过度。
3. 下列选项中,与材料一所引清人叶燮的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3 分)
A. 苏轼《答张文潜书》:“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
B. 刘勰《文心雕龙》:“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
C.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
D. 刘熙载《艺概》“苏、辛皆至情至性人,故其词潇洒卓茕。”“英雄出语多本色,辛弃疾词,于是可尚。”
4.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证了现代人与古代诗词之间的关系,但论证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不同之
处。(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下面材料对王国维读词的评析,体现了况周颐的“读词之法”,请对此简要说明。(4 分)
王国维读李璟词时,对《摊破浣溪沙》中“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两句大加赞赏,认为
“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人间词话》)。他选择这首词中意境绝佳的两句进行鉴赏,不仅读出了
萧瑟秋景衬托下女主角哀怨的心境,还因自己多愁善感的性格,得出了词中深寓忧患意识的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2 页 共 7 页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①前面的枪声,已响得稀落了。感觉上似乎天快亮了,其实还只是半夜。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
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
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作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
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
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
的。我心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
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
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②“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
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
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③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
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
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
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④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
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1)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
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
⑤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2)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
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的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
两个干硬的馒头……
⑥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
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
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⑦“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
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
脸。
(节选自茹志鹃《百合花》)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理解、分析、概括与鉴赏,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上了年纪的担架员”的话一方面交代了小通讯员壮烈牺牲的情景,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小通讯员的机智
和勇敢。
B. 新媳妇两次“短促地‘啊’了一声”,第一次是表明她认出伤员是小通讯员,第二次是表明她发现小通讯
员伤势严重,可能已经牺牲。
C. “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中的“百合花”象征着小通讯员的纯洁与高尚,同
时也照应了题目。
D. 《百合花》中的“我”,不仅起到串连情节的作用,还表明文中的人和事是作者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的,第
一人称的使用,突出了内容的真实性。
7. 以下诗句中,最能概括《百合花》这篇文章给人的阅读感受的诗句是( )(3 分)
A. 恩疏宠不及,桃李伤春风。
B. 今日花自好,兹人已远行。
C. 无情有态缘何事,也倚新妆弄晚晴。
D. 晓镜为谁妆未办,沁痕犹有泪胭脂。
第 3 页 共 7 页
8. 赏析划线句。(6 分)
(1)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的笑。(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颁奖辞是指在某一主题的颁奖典礼上,对获奖对象的事迹所作的一种陈述评价性的礼仪文稿。假如“通
讯员”被《建国七十周年·人物》栏目评选为“感动中国文学人物”,请你为“通讯员”撰写一段颁奖辞。
要求:突出人物形象特点,最少使用一种修辞,不少于 80 字。(6 分)
80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甲
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①九世孙。白十岁通诗书,苏题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1)是子天才
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天宝初,白至长安,往见贺知章,
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
羹,有诏供奉翰.林.。帝坐沈香亭子,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召入,而白已醉,使
高力士脱靴,左右以水酬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力士素贵,耻之,擿②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
白,妃辄沮止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惰,后白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月夜
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
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
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得阳。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
(节选自《新唐书·李白传》)
乙
(2)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
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口:
“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
(节选自《唐才子传·李白传》)
【注】①兴圣皇帝:即西凉武昭王李暠,李暠是汉代前将李广的第十六世孙,又是唐朝先祖,唐朝在修撰
史书时,追谥他为“兴圣皇帝”。②擿 tī:挑剔、指摘。③沮 jǔ止:阻止、遏止。
第 4 页 共 7 页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
B. 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
C. 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
D. 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3 分)
A. 纵横术,指战国至秦汉时期,善于外交辩解的纵横家如张仪、苏秦等人所使用的谋术。
B. 翰林是古官名,最早追溯到唐代,常为皇帝起草文书、参与修编国史并备皇帝咨询。
C. 辟,古代指授予官职,文言文中表示授予官职的词语还有“封、拜、除、授”等。
D. 华阴,“华”指华山,古人认为“山南水北为之阴”,所以该县因在华山南麓而得名。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李白才华横溢。苏题称赞李白才高可比司马相如,贺知章惊叹他为谪仙,唐玄宗初见李白便赐他为翰林
供奉。
B. 李白狂放不羁。李白为官后与酒徒在集市中酣饮,他被赐金放还后,还穿着御赐宫锦袍月夜泛舟,旁若
无人。
C. 李白蔑视权贵。李白入宫为玄宗作诗,让玄宗亲信高力士亲自为他脱靴,甚至让玄宗的宠妃杨贵妃为他
研墨。
D. 李白声名远扬。李白在华阴公堂上的供状并未署名,仅历数自己在长安之事,县令立刻知道他的身份,
并将他释放。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4-15 题。
喜 雨
【宋】杨万里
欲知一雨惬群情,听取溪流动地声。
风乱万畴①青锦褥,云摩千嶂翠瑶屏。
行人隔水遥相语,立鹭摧枝忽自惊。
岁岁只愁炊与酿,今愁无甑②更无瓶。
【注】①畴 chóu:已耕作的田地。泛指田野、田亩。 ②甑 zèng:煮食用的陶制炊具。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惬”字写雨后万物生机勃勃的情态,溪流响声之大说明雨水丰沛。
B.一阵大风刮起,广阔田地之中如同青色锦褥的禾苗随风起伏,生机勃勃。
C.雨后水涨使两岸距离变得更远了,人们隔河对话,富有生活情趣。
D.诗歌先写雨后美景令人欣喜,结尾转写愁情,与全诗意境不相吻合。
15.请简要赏析颔联和颈联的写景艺术。(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5 页 共 7 页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8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1)《沁园春·长沙》中起过渡作用,概述词人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回忆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 短 歌 行 》 中 出 自 《 诗 经 》, 借 写 姑 娘 思 念 情 人 来 表 达 渴 慕 贤 才 之 意 的 句 子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归园田居(其一)》中表露了诗人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并且为全诗奠定基调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登高》中道出郁积杜甫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1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英文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最近引发__________,在这部片子里,英国历史学家追随杜
甫当年的脚步,重走杜甫走过的路,请英国戏剧家用“莎士比亚腔”朗诵杜甫的诗作,与中外学者对话,
和中国老百姓交流,在___________的中国寻找“杜甫”的影子。这位西方探访者将杜甫与西方最伟大的文
学家并列,并发出感慨:“在当代,往昔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离我们远去,寻旅者却仍然可以在中国找到传
统文化的价值。”
是啊,在中国提到杜甫,人们总是__________。( ),三岁小孩就能吟诵;他的律诗浑然天成,
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典范;他的笔下有( )的沉郁顿挫,( )的人间疾苦,( )的忧
国忧民……尽管一生九死一生,甚至颠沛流离,但没有拘一己之欢,他的身上有一股广大的关怀。“文章
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就像一棵扎根大地、枝繁叶茂的大树,一代代中国人从杜甫的诗心中汲取营养,
从文学到人生再到家国。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争议 日新月异 心照不宣
B. 争议 日增月益 心领神会
C. 热议 日增月益 心照不宣
D. 热议 日新月异 心领神会
18. 将下列杜甫的诗句填入文中的括号内,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①“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②“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③“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A. ③②④① B. ③②①④ C. ②③④① D.②③①④
19. 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尽管一生颠沛流离,甚至九死一生,他的身上有一股广大的关怀,没有拘于一己之欢
B. 尽管一生颠沛流离,甚至九死一生,但他没有拘于一己之欢,他的身上有一股广大的关怀
C. 尽管一生九死一生, 甚至颠沛流离,但没有拘于一己之欢,他的身上有一股广大的关怀
D. 尽管一生九死一生,甚至颠沛流离,他的身上有一股广大的关怀,没有拘于一己之欢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20.以下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A.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呦!(排比)
B. 那犀利无比的乐音,似银色星光的利箭。(通感)
C.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拟人)
D.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反问)
第 6 页 共 7 页
21.以下加点字中,没有错别字且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百舸.(gě) 寥廓.(kuò) 苍.茫(cāng) 拗.口(ào)
B. 罅.隙(xià) 着.恼(zhuó) 张皇.(huáng) 木讷.(nè)
C. 讪.讪(shàn) 鹿寨.(zhài) 战粟.(lì) 矿冶.(yě)
D. 忸.怩(niǔ) 怂.恿(sóng) 掇.拾(duō) 慰藉.(jiè)
22. 从下列人物中,任选一个,仿照例文为之写一首小诗。要求:体现出人物某方面的特点,句式大致相同
即可。(6 分)
人物:毛泽东、郭沫若、闻一多、昌耀、曹操、陶渊明、李白、杜甫
例:
雪莱,你是一只云雀,
衔着橄榄枝,唱着欢乐的歌;
你更是一道闪电,
冲破孤云与暗淡,炽热着激情与赤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著名诗人、翻译家屠岸(1923 年 11 月 23 日—2017 年 12 月 16 日)不止一次描绘心目中的诗
和远方。屠岸认为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诗歌的声音,其精神就不会丰富,其气质就不会优雅,其文化就不会
百花盛开、生气勃勃。
材料二:从 1920 年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至今,一个世纪即将过去,古代典籍对于当下绝大多数的中国人
来说,已然成为天书,传统诗词与新时代价值之间的文化天堑即将形成。对于这种现状,著名古典文学研
究专家叶嘉莹深表担忧,她说,现在的一些年轻人守着这样丰富的文化宝藏却不自知,只是盲目地追求物
利,这是现代年轻人的悲哀。
请你以“世界不能没有诗歌”为主题,根据对以上材料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第 7 页 共 7 页10月月考作文分析
审题:
材料一强调的是诗歌在寻找个人诗意人生、精神追求上的价值和对民族的意义。
材料二由时代背景入手,表现出了对诗词文化被现代人淡忘和边缘化的隐忧。
参考立意
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当下仍应熠熠牛辉;
诗歌不仅关乎个人,还与民族、国家精神息息相关;
诗歌是蕴含人生真理的宝藏,亟待人们去开采;
我读诗、我学诗,我快乐;
诗词是人们心灵的慰藉、精神的归宿;
参考标题
1.腹有诗词气自华;
2.诗歌是人类文化的瑰宝;
3.诗词,民族的基因;
4.构筑诗歌王国,让精神得以休憩
范文
01立言·立身·立魂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贯穿着中华两千多年文化血脉,从诗经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到乐府的“我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从唐诗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到宋词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元曲的“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到毛泽东的“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任斗转星移,经沧海桑田,诗歌始终陪伴着我们,不仅滋养着我们每一个人,也温润着中华民族的灵魂。
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圣人就提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由此可见,诗歌能够传承知识,锻炼思维。阅读诗歌,我们懂得了“春江水暖鸭先知”的自然常识,领略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瑰丽奇观,警醒了“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沉痛教训……白纸黑字里的前人经验,贯通了个体和群体,古代与未来,让每个人的双脚更加坚实。
诗歌不仅给予我们“生存”的智慧,也赋予我们“生命”的厚度。正如苏轼的诗句“腹有诗书气自华”所言,通过阅读,我们拥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著,也具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豁达;我们拥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坚毅,也具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睿智……
诗歌不仅涵养个人的气质,也铸就民族的风骨。从曹操的《薤露行》到杜甫的“三吏三别”,中华民族的悲悯情怀流淌于历史长河中;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不惧,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不怕,不畏强权的精神充溢于天地之间。无论是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还是毛泽东的“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无私奉献的品质与日月交辉。
当然,这种民族风骨的坚守并不意味着狭隘的固守。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先驱者们借鉴西方诗歌理论,将白话新诗推向了文坛中心和普罗大众;昌耀汲取少数民族文学特色,让锈蚀的岩壁和可怜的蜘蛛都展现出壮美的力量。正是由于诗歌对于塑造人心的重要作用,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美美与共等等这些美好的品质得以凝聚和升华。因此,诗歌的发展既是人类文明演变的一部分,也从某种程度上促成了新旧的交替、东西的融通。
然而反观当下,读文学者屈指可数,读诗歌者更是寥寥无几。无数灵魂被信息化洪流裹挟,失去了自我思考的清醒与冷静,也失去了对外注视的关怀和悲悯,更失去了诗意人生的从容和淡泊。唯有以诗滋养自我,才能为个体成长立言,为生命内涵立身,为文明发展立魂。
02诗歌,民族之源
诗歌贯穿着中华两千多年文化血脉:从诗经的“关关雎鸠”到乐府的“青青园中葵”,从唐诗的“春眠不觉晓”到宋词的“把酒问青天”,从元曲的“古道西风瘦马”到毛泽东的“万类霜天竞自由”……任斗转星移,任沧海桑田,诗歌始终陪伴着我们,不仅滋养着我们每一个人,也温润着中华民族的灵魂。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圣人就提出:学习诗歌能激发感情,锻炼思维,提高认知。他明确告诉弟子“不读诗,无以言”。由此可见,诗歌能够传承知识,是我们的人生导师。阅读诗歌,我们懂得了“春江水暖鸭先知”的自然常识,领略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瑰丽奇观,牢记“中原乱簪缨散”的亡国之痛,警醒了“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沉痛教训……一首首的诗歌犹如一滴滴的甘露滋养着我们的血脉,让我们慢慢成长。
正如苏轼的诗句所言:腹有诗书气自华,在浩如烟海的诗歌沐浴下,我们拥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著,也具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豁达;我们拥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坚毅,也具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睿智……
诗歌不仅涵养了个人的气质,也铸就了民族的风骨。从曹植的《梁甫行》到杜甫的“三吏三别”,中华民族的悲悯情怀流淌于历史长河中;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不惧,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不畏强权的精神充溢于天地之间。无论是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还是毛泽东的“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无私奉献的品质与日月交辉。中华民族的风骨在千百年的诗歌长河中流淌并丰腴。
中国的诗歌从田埂地头走入文人墨客的笔端,他亲吻过江南的荷花桂香,携带着塞外的黄沙飞雪,登上觥筹交错的盛宴,穿过金幄翠帷的宫殿,奔向热闹的市井街头,拥抱来自他国的新诗。千百年来,他包容并举,他哺育滋养,他发展进步,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源泉。
03诗歌与精神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贯穿着中华两千多年的文化血脉,从《诗经》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吟唱,到汉乐府的“我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的告白;从唐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春光,到宋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秋月;从元曲“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的凄凉,到毛泽东“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豪壮……任斗转星移、沧海桑田,诗歌始终陪伴我们,始终滋养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也始终温润着中华民族的灵魂。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就提出:诗歌,能激发感情,锻炼思维,提高认知。他告诉弟子“不读诗,无以言”,只有学习诗歌,才能更好地切磋交流。
的确,这个世界不能没有诗歌,因为诗歌能传承知识,指引人生。阅读诗歌,我们懂得了“春江水暖鸭先知”的自然常识,领略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塞外奇景,牢记了“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沉痛教训,坚定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志向。一首首诗歌犹如一滴滴甘露滋养着我们的血脉,让我们慢慢成长。
苏轼有诗言“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读诗,是提升气质的最佳途径。辗转漂泊的雷海为,无论身处何地,都不忘带上他的诗本,他利用送外卖的空余时间,争分夺秒读诗。当他站上《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侃侃而谈,当他最终打败了北大才子彭敏,摘取桂冠,我们才明白,诗歌带给人的不仅是光环,更是从内而外的自信和光华!读诗,使人心境澄明,雷海为冷静地拒绝名利的诱惑,甘愿做一名老师,诗歌功不可没。
诗歌不仅涵养、提升了个人的气质,也铸就了民族的风骨。从曹操的《蒿里行》到杜甫的“三吏三别”,中华民族悲天悯人的情怀,映照在历史的长河中;李白长啸“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岳飞立誓“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勇敢无畏的精神在天地间震荡。古语云:“诗者,天地之心。”正是诗歌,让我们能跳出鸡毛蒜皮的日常琐碎,让我们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大情怀大境界靠近。
诗歌的文辞气韵会影响个人的人格、涵养,更会影响国家民族的精神气质。传承诗歌中凝结的优良精神,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贯通民族的文化动脉,应当是我们的自觉,更是我们的使命。余姚市高风中学2022学年第一学期10月月考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1. D 【解析】D.“唐宋词人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故将人生体验‘抓住’并融入诗歌创作中进而传递给读者”说法颠倒了“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和“写作”二者之间关系,文中没有说唐宋词人“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而写作,而是创作出的作品“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
2. C 【解析】A.“也是后文分析唐诗宋词的理论指导”错误,材料第二段分析唐诗宋词所写内容时,是以“诗言志”“诗缘情”为理论依据的。
B.“是为了论证唐诗宋词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与价值判断对现代人而言是有重大意义的”说法不符合原文,这里的表述扩大了范围,原文是说“其中的典范作品”。
D.“从而对作品作出多样的诠释和解读,这样容易导致解读过度”表述于文无据,原文说的是“这就会进而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没有指出这样容易解读过度。
3. C 【解析】 C.元好问这首诗是评论西晋太康诗人潘岳的,批评、嘲讽了潘岳做人做诗的二重性格。元好问从诗写真情出发,鄙视诗写假话、言不由衷的作品。“安仁”是潘岳的字,“拜路尘”讽刺潘岳趋炎附势。
4. ①材料一侧重谈唐诗宋词对现代人的价值和意义;
②材料二侧重谈现代人如何阅读和鉴赏唐宋词。(4分)
5. ①况周颐认为读词应“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王国维选取了李璟词意境绝佳的两句词来鉴堂;
②况周颐主张读词应“将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澄思渺虑”,王国维从李璟词萧瑟秋景的描写中体会到女主角哀怨的心境;
③况周颐提出读词要“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将目己的主观投入到词作中与诗人对话),王国维也因自己多愁善感的性格,得出李璟词中深寓忧患意识的结论。
(4分,一点1分,答满三点给4分)
6. D 【解析】D.“还表明文中的人和事是作者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的”错误,一般情况下,小说中的“我”都不会是作者本人,只是作者的一种叙事方式,它更便于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7. B 【解析】A.“恩疏宠不及,桃李伤春风”的意思是:自从失宠之后,恩情渐渐淡了,桃李似乎也在春风中为美人今日的孤寂而伤怀。借美人的失宠表达了对唐明皇巡幸游仙,不关心国家之事,不重用人才的愤懑之情,以及诗人希望能够得到重用,建功立业的情怀和功成身退的思想。与小说的主题不符。
B.“今日花自好,兹人已远行”的意思是:如今花儿在独自开放,依旧呈现着往日的芬芳,然而那位共同赏花的美人却已经远行。对花忆人,而花在人不在,只留下一株夹竹桃花在风中默默地诉说着那些宁静而幽远的回忆,正表现了这种人亡物在的意味,与小说的主题相符。
C.“无情有态缘何事,也倚新妆弄晚晴”描绘了美人蕉的情状,在晚秋,百花零落殆尽,幽静的小院中,美人蕉却妆扮一新,红上其顶,恰似佳丽含情有态,舞动于秋风之中。与小说的主题不符。
D.“晓镜为谁妆未办,沁痕犹有泪胭脂”描写了在早上女子因伤心而没有化完妆,眼泪和胭脂都混合在了一起。与小说的主题不符。
8. 共6分,每小题3分
(1)细节描写、动作描写。(1分)新媳妇庄严虔诚的缝补破洞的行为,表达了对通讯员19岁青春陨落的崇敬、痛惜、悼念、歉疚的复杂心理。(2分) (心理状态必须写出两个词及以上才能给2分)
(2)心理描写、反复、排比修辞(1分)。三个“我想”,通过反复强调,强烈表达了“我”对通讯员的牺牲的难以置信、震惊又沉痛的心理,与通讯员生前质朴羞涩的形象形成对比,更显现实的残酷。(2分)(若分析“推开这沉重的氛围”,化虚为实,抽象事物具象化 也可酌情给分)
9. 【例】青春刚刚登场,话语犹在耳旁。你的生命在这一刻戛然而止,你为谁而死,你为谁牺牲?我们无从设想,当面对手榴弹时,你是如何义无反顾地舍身救人。我们更无从设想,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你经历了多少痛苦和煎熬。(6分,未使用修辞最多不超过4分,字数不足扣1分,其他酌情给分)
10. A 【解析】划线句子中,“令龙巾”是“拭吐”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项;
利用对称结构分析其它两项,“天子门前”“华阴县里”位置对应,“尚容走马”和“不得骑驴”位置对应,因此应从“天子门前”后断开,排除D项。
译文:我呕吐后曾让皇上用手巾擦嘴,吃饭时皇上亲手为我调匀肉汤,写字时杨贵妃捧着砚台,高力士帮着脱靴。在天子殿门前尚许我纵马奔驰;华阴县街门口,我却不能骑驴而过吗?
11. D 【解析】D.“古人认为‘山南水北为之阴’,所以该县因在华山南麓而得名”错误,因为古人认为“山北水南为之阴”,所以该县应在华山北麓而得名。
12. A 【解析】 A.“苏题称赞李白才高可比司马相如”错误,由文段(甲)“白十岁通诗书,苏题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可知,苏题认为李白“少益以学”,如果再稍微增加点学问,便可以和汉代的司马相如相比。
13. (1)这人天才卓越,如果再稍微增加点学问,便可以和汉代的司马相如相比。
(2)李白,字太白,是崤山以东人氏。他母亲梦见长庚星然后生下了他,于是用“白”为他命名。
【解析】赋分点:
(1)①“是”,这;②“少”,稍微;③“益”,增加;④“比”,和……相比。(4分)
(2)①判断句;②“诞”,生育;③“因”,于是;④“命”,命名,名作动。(4分)
参考译文:
甲
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第九代孙子。李白十岁时就通读诗书,苏题是益州长史,他见到李白,感到惊奇,说:“(1)这人天才卓越,如果再稍微增加点学问,便可以和汉代的司马相如相比。”然而李白喜欢纵横家的那一套术数,学击剑,为人见义勇为,轻财好施。天宝初年,李白到了长安,他去拜见贺知章,贺知章见到他的诗文,感叹地说:“你,是从天上贬下人间的仙人啊。”贺知章在玄宗面前说起李白,玄宗于是在金銮殿召见他,李白论及当代的大事,献上一篇赋颂。玄宗赐李白吃食,并亲自为他调羹,下诏任命他为翰林供奉。玄宗坐在沉香亭,忽然心中有所感触,想要李白作乐章,而李白和酒徒还在街市中饮酒。玄宗召李白入宫,而李白已经醉倒,让高力士为他脱鞋,左右侍从用水为他洗面,李白酒醉稍醒,他提起笔一挥而就,下笔成文,词章婉转华丽,意精旨切。高力士向来地位显贵,以为李白脱鞋为耻,于是挑剔他的诗中的毛病并加以附会,以激怒杨贵妃,玄宗皇帝想让李白当官,杨贵妃总是加以阻止,李白自己知道不被玄宗亲近的人所容忍,愈加桀骜不驯,放荡不羁。后来李白恳求引退还山,玄宗皇帝也就赐给他金帛,让他回去。李白漂泊于四方,曾经于夜间借着月色,和崔宗之乘船从采石矶至金陵,身上穿着皇帝所赐宫锦袍,坐在船中,旁若无人,安禄山起兵造反,天下大乱,李白辗转于宿松和匡庐之间,永王李璘征召他到府中做幕僚。等到永王起兵作乱,李白逃回彭泽,永王事败后,李白论罪当斩。起初,李白在并州游历,曾见郭子仪,对子仪之才暗暗称奇,当时郭子仪曾犯法应受处罚,李白救了他,使他免受处罚。等到李白论罪当诛的时候,郭子仪愿解除官职以赎李白之罪,于是朝廷下诏,把李白长期流放夜郎,正好碰上大赦,李白又回浔阳,代宗即帝位后,召李白任左拾遗之职,而这时李白已经逝世了,终年六十余岁。
乙
(2)李白,字太白,崤山以东人氏。他母亲梦见长庚星然后生下了他,于是用“白”为他命名。李白十岁时就通读五经,他自己梦见笔头长出花来,此后他天赋过人,才华横溢……李白云游四方,打算登华山,带着醉意骑驴路过县衙门,县令不认识李白,十分生气,派人把李白带到公堂上问道:“你是什么人,敢这样无礼!”李白在供词中不写姓名,只写道:“我呕吐后曾让皇上用手巾擦嘴,吃饭时皇上亲手为我调匀肉汤,写字时杨贵妃捧着砚台,高力士帮着脱靴。在天子殿门前尚许我纵马奔驰;华阴县街门口,我却不能骑驴而过吗?”县令看了,又惊又愧,忙行礼道歉说:“不知道是翰林学士来到此地。”李白大笑着扬长而去。
14.D 【解析】 D.“结尾转写愁情,与全诗意境不相吻合”错。“今愁无甑更无瓶”愁的是无储粮储酒之器,反衬出喜雨丰收。
15.①比喻,颔联将田地里的禾苗比作青锦褥,将山峰比作翠瑶屏,形象地写出雨后清新而富于生机的美景。
②视角变化,颔联有远有近,有俯有仰,画面立体,层次分明。
③动静相间,既写出了自然的生机勃勃,也突出了生活趣味。
④视听结合,田地、青山、溪水、立鹭为视觉,人语为听觉,呈现一片生机,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满分。每一点,点明手法1分,分析1分)
【解析】从修辞角度,颔联将“万畴”比作“青锦褥”,将“千嶂”比作“翠瑶屏”,抓住它们之间的相似点,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雨后田野和青峰清新优美、生机勃勃的画面。
从观察角度,颔联中写田野郁郁葱葱,是诗人站在近处的俯视之景,写山峰如屏风矗立,是诗人仰观远处之景,远近结合,俯仰相间,富有空间感和画面感。
从动静角度,颔联写风吹田野,绿浪翻滚,为动景,青峰立如屏风,为静景,表现出雨后景物之美,颈联写行人隔水而语,立鹭摧枝惊飞,皆为动景,富有情趣。
从感觉角度,颔联写田野、青山,为视觉,颈联写行人隔河而语,溪水流动之声,为听觉,溪水流动,立鹭摧枝惊飞,为视觉,视听结合,描绘雨后之景,蕴含喜悦之情。
16(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7. D 【解析】第一组,“争议”,指事情上在争论中,没有一致结论;“热议”,指对某事的强烈关注、热烈讨论。这里对于《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没有争论之意,强调的是关注,所以用“热议”。
第二组,“日新月异”,是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现象;“日增月益”,指一天天一月月地增添、加多。这里指的中国是发展迅速,没有增添、加多的意思,所以用“日新月异”。
第三组,“心照不宣”,指被此心里明白,面不公开说出来;“心领神会”,指不用对方明说,心里已经领会,指深刻领会。这里强调的是“中国提到杜甫”,不用对方明说,心里已经领会,所以用“心领神会”。
18.A 【解析】第一处,依据后文“三岁小孩就能吟诵”可知,③句适合儿童;
第二处,强调杜甫的诗风特点“沉郁顿挫”,他的律诗之冠 《登高》,突出其抑扬顿挫的特点,所以选②;
第三处,重点强调杜甫的关系民生,“人间疾苦”,④强调贫富悬殊,百姓的疾苦;
第四处,要求体现他“忧国忧民”思想,①句体现了杜甫以关心百姓的疾苦为己任,心怀天下的情怀。
19. B 【解析】例句,语序不当,“甚至”表递进,所以“九死一生”放在后面;成分残缺,“但”后缺主语,加上主语“他”;成分残缺,“拘”与“一己之欢”是被动关系,被“一己之欢”拘束,所以应增加表被动的“于”字。
A项,暗换主语,“没有拘于一己之欢”的主语应是“他”。
C项,语序不当,“甚至”表递进,所以“九死一生”放在后面;成分残缺,“但”后缺主语,加上主语“他”。
D项,语序不当,“甚至”表递进,所以“九死一生”放在后面;暗换主语,“没有拘于一己之欢”的主语应是“他”。
20 . D 【解析】 D“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是设问,不是反问。
A 【解析】 B 着恼(zháo) C 战栗 D怂恿(sǒng)
6分 不合“你是……你更是……”的句式结构,或比喻不妥扣2分 ,不体现人物特色最多不超过4分,句式大致相同即可。
23.作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