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19 22:06:38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韵味的朗诵诗歌,理解词的大意。
2.赏析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拓展延伸,感受词人形象。
教学重难点: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和古典人文教育
课堂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你最喜欢的中国文人是:(学生畅谈,以苏轼居多。)
二、作者情况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诗、词、文、书、画均卓然大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词学上,为北宋词坛豪放派主要作家之一。诗: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文:散文大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擅长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绘画:《枯木怪石图》拍出了 4.6 亿的高价,创出了当时中国古画的第一高价。
三、解析题目
卜算子是词牌名决定了诗的形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的意思是苏轼借住在偏僻黄州定慧院的破房子里。四、写作背景乌台诗案:元丰二年(1079 年),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于是申请外任。在任职上,苏轼看到了新法执行过程中的诸多流弊,于是便写诗进行批评和讽谏,因而激怒新党,被构陷成罪,囚捕至京,在暗无天日的监牢,被严刑拷打一百三十天。苏轼在狱时自度必死,曾作诗与苏辙诀别。此事牵连甚广,苏轼的友朋故旧被连累处罚的达二十二人。
苏轼经过上至太皇太后下至黎民百姓,甚至是政见不合的王安石的多方营救,有幸免于一死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的黄州团练副使,名义上是个官职实际上没有任何实权和俸禄。苏轼相当是流放罪犯又换了个地方被看管。
四、材料拓展:
他从监狱里走来,带着一个极小的官职,实际上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走来。他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走来,他满心侥幸又满心绝望地走来。他被人押着,远离自己的家眷,没有资格选择黄州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朝着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走来。他很疲倦,他很狼狈。出汴梁,过河南,渡淮河,进湖北,抵黄州。萧条的黄州没有给他预备任何住所,他只得在一所寺庙中住下。他擦一把脸,喘一口气,四周一片静寂,连一个朋友也没有。他闭上眼睛摇了摇头。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分析苏轼心理:
我刚从监狱里被放出来,就像是一只惊弓之鸟。我很害怕自己又说错什么话又被关到监狱里去。我不能吟诗作词,也不能给朋友写信,甚至写了也没有回信。我已经连累了那么多朋友,还有一些朋友甚至背叛出卖了我,我还能相信谁呢?我无事可做,无友可会,甚至连酒都不敢喝,我能做的,就只是闷头大睡,一觉睡到傍晚,然后趁着夜色出门散会步。
五、朗诵诗词,谈谈词意
1、读出韵味: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小组合作翻译词意。
一弯残月高挂在枝叶稀疏的梧桐树上,深夜人声已静。有谁见到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孤雁的缥缈身影。孤雁惊飞却又回过头来,心里有幽恨却无人知道。它挑遍了寒枝不肯栖息,宁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六、赏析意象,体会感情
1、全词共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有哪些特点、带有什么感情?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2、结合下片词句,说说幽人与孤鸿这两个意象有哪些共同的处境、心理、志趣?
此篇是词人被贬居黄州后的抒怀之作。词借咏孤雁夜飞抒写政治失意的孤寂忧愤之情,表现词人不同流俗清高自守的品格。
上片写词人独居定惠院的寂寞冷清。“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出一幅夜深人静的画面:半轮残月高高地挂在梧桐树梢,漏壶已尽,夜已深,四周一片寂静。在这样孤寂的夜里,“谁见幽人独往来”,谁能看见那幽居人独自往来呢 他隐约出没,就像那“缥缈孤鸿影”。词人以寥寥笔墨,即将一个独来独往、心思缜密的“幽人”形象描出来。末二句虚实相间,先写“幽人”独自走来,后将人、鸟形象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又以诗意之美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缺”、“ 疏”、“断”几字写尽幽独凄清的心境,为上片罩上悲凉的气氛。
下片承接上文,专写孤鸿,借孤鸿寄托自己满腹怨恨而又不愿攀龙附凤的情怀。“惊起却回头”一语双关,既可言说孤鸿被惊起而回头,也可言说“幽人”猛回头。而下句“有恨无人省”也是两层意思,一层为孤鸿因无故被惊起,故心怀怨恨,无人理解。另一层意思为词人所思,言自己被贬谪黄州时的孤寂处境。“拣尽寒枝不肯,寂寞沙洲冷”写孤鸿选求栖息处的情景,宁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也不愿栖息高枝。此处,词人运用象征的手法表现了自己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惊”、“恨”、“寒”、“寂寞”、“冷”等词眼写出词人在患难之中“忧谗畏讥”的情绪。
全词写景兴怀、托物咏人,物我交融,含蕴深广,风格清奇冷峻,为词中名篇。黄了翁《蓼园词选》评为“超诣神品”。黄庭坚《山谷题跋》说此词“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数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
七、拓展延伸,理解苏轼形象
1、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3、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总结苏轼的心理变化:在贬谪到黄州的初期,苏轼是低沉、苦闷的,但他很快从中逃离出来。毕竟他是一个洒脱旷达的人。面对人生的困境,他没有颓废,没有逃避,而是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去挑战。所以,他战胜了生活,战胜了自我。所以,我们才看到,黄州时期的苏轼是一个无畏风雨、笑看坎坷的潇洒之人,是一个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旷达之人。
4、名人眼中的苏轼
“我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苏东坡有魅力。正如女人的风情,花朵的美丽与芬芳,容易感受,却很难说出其中的成份。”
——林语堂《苏东坡传 序》
5、学生畅谈:我心中的苏轼是:
八、达标预测
1 、大词人苏轼初到黄州,定居定慧院中,作《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自己心境的孤独和志趣的高洁。
2 、诗以言志,歌以咏怀。苏轼被贬黄州,于是在《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自己孤独的心境和高洁的志趣。
3、在《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____________”营造了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九、课后反思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在诗:
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文:散文大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书法:擅长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绘画:《枯木怪石图》拍出了 4.6亿的高价,创出了当时中国古画的第一高。
苏轼堪称中国文人的天花板。他前半生都活在掌声里的文坛顶流,一下子成了满身脏水,连朋友都怕被连累阶下之囚。苏轼被贬到黄州,只有官职没有实权和俸禄。在黄州,他借住在定慧院人生一下子就选陷入了一种困顿和迷茫。学生在材料的阅读中能理解苏轼的痛苦与孤独。学生朗诵理解诗词大意时积极主动用展示分享了自己的理解。
不足之处:我应该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录课中不那么拘谨。我应该更加完美地利用好课堂生成资源,在课堂中碰撞出火花。我教学过程还缺乏淡定,有一定的口误。如果有下次,我会让教学少点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