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9.1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八年级地理下学期人教版(附教学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推荐】9.1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八年级地理下学期人教版(附教学反思)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10-19 10:17: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九章青藏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归纳青藏地区高寒的自然地理特征,并能说出青藏地区的主要地形构成。
2、认识青藏地区高寒的自然地理特征以及特殊自然环境下的独特高原风光。
3、运用图片及文字资料,分析高寒对当地农牧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4、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树立正确的民族发展观、人生观和总体国家安全观,对学生进行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教育。
教学重点:
认识青藏地区高寒的自然地理特征。
教学难点:
运用图片及文字资料,分析高寒对当地农牧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18年 1月,云南昭通一名 8岁男孩冒冰霜上学,头发眉毛变成冰花的照片在网上火了,很多网友直喊心疼。其实,除了“冰花男孩”,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日复一日顶风冒雪巡逻,年复一年挑战生命极限,坚定地担负起卫国戍边重任。他们也在风雪中“白了头”,也同样让人心疼。他们就是为祖国和人民站岗执勤的中国军人。“冰花男孩”吃的苦照亮了他未来的路,边防官兵吃的苦照亮了万家灯火。2021年 5月 23日,是西藏和平解放 70周年纪念日。新华社某记者到青藏地区进行采访,并写下了采访日记。下面我们就跟随记者到青藏地区开启边疆之旅,感受雪域高原的独特魅力。
二、精讲点拨首先,找同学起来说一下你知道哪些有关青藏地区的地理知识。
(学生回答,如这里有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我国最大的湖泊(青海湖);藏族雪顿节:每年八九月间,举行展佛、赛牦牛、马术表演、群众游园等活动。跳锅庄舞;对远方来客献哈达。50元人民币背面是拉萨市的标志布达拉宫;面积约占全国的 25%,人口不足全国的 1%。这里是我国藏族聚居的地区)
选一选:记者想知道青藏地区的位置,需要查阅哪一种地图()
A.中国政区图 B.中国地形图 C.中国人口图 D.中国气候图
讲一讲:假如你是一位导游,请你给记者介绍一下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教师出示“中国地图”和“青藏地区”图,学生读图说出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学生看图回答:
①位置:青藏地区位于我国西南部,横断山脉以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以南,南至国界。
②范围: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四川省西部。教师安全教育:青藏地区地处我国西南边疆,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近 4000公里的边防线上,存在未定边界和争议地区,因此,维护我国边境安全在总体国家安全格局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下面我们跟随记者的脚步一起走近青藏地区。
学习任务一:阅读下面材料和地图,了解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记者日记一:7月 1日,小王在日记中写道:刚来到青藏地区某边防军,当地的战士告诉他当年解放军进军西藏的情况:1950年,解放军第五兵团十八军接到进军西藏的任务。在当时,十八军拥有近百名红军时期的骨干,不少人形容进藏艰难程度是第二次“长征”。当时在高原负重行军,最苦的是缺氧和寒冷。过雪山时,雪有二三尺厚,战士们至少负重六七十斤,喊着号子一步一步攀登。冷气扩展到全身,手脚和嘴都冻麻了,人就像离开水的鱼,干张嘴却吸不进气。青藏高原的查果拉哨所,是全军海拔最高、最艰苦的边关哨所之一,海拔高达 5300米,空气含氧量仅为内地的 35%,冬季奇寒漫长,最低气温零下 40°C。战士们说“当兵走高原,才知高原高,茫茫大雪山,高耸入云端......”西藏地处青藏高原,它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高度在 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之称。地图资料:“沿 320N中国地形剖面图”和“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图”
问题 1、结合材料和地图,你认为青藏地区自然环境的特点是()
A、冷湿 B、干旱 C、高寒 D、湿热问题
2、材料中描述解放军战士感觉“人就像离开水的鱼,干张嘴却吸不进气”,说一说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海拔高,空气稀薄。
问题 3、从上图可以看出,青藏地区位于我国地势第______级阶梯,主要的地形区有__________高原和_________盆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青藏高原地形的显著特征。
问题 4、青藏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等大江大河的发源地,请结合上面材料说出原因。
学生回答:青藏地区海拔高,许多山峰终年积雪,冰川广布。
教师安全教育:青藏地区是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我们要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保护青藏地区生态环境,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日记二:西藏可以说是离阳光最近的地方,平均海拔 4000米以上。官兵们极易患上维生素缺乏症,人人指甲凹陷,黑得发紫的脸庞、皴裂的皮肤、满是伤口的嘴唇......加上一身融入生命的军装,驻守在那里的是陆军某边防团官兵,他们常年执行珠峰地区的边防保卫任务,被誉为“珠峰卫士”。“珠峰卫士”所担负的 5个固定巡逻点都在海拔 5500米以上,最高点位海拔 6900米,巡逻途中要爬雪山、蹚冰河、越险滩,每一次巡逻执勤对他们来说都是生死考验。到今天,预防高原反应的药物和迷彩围巾、高原防晒霜、高原唇膏、墨镜、防寒鞋等都已经成了高原士兵人手一份的必备物资。问题 1、记者发现自己入藏前准备的物品与“珠峰卫士”高原士兵必备的物资几乎一样。结合材料和自己所学知识,请说明理由。
学生 A:带氧气袋,能提供氧气。因为青藏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
学生 B:带羽绒服,能御寒。因为青藏地区海拔高,气温低,气温日较差较大。
学生 C:带防晒霜、墨镜(或太阳镜)、遮阳帽,能防紫外线。因为青藏地区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要注意防晒。
问题 2、如上图所示,很多“珠峰卫士”脸上都有可爱的“高原红”,其形成原因是()
①海拔较高②传统妆容③日照强④天生丽质⑤空气稀薄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⑤
答案 D
分析: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紫外线照射强;由于高原缺氧,长期生活在高原的人血液里的血液蛋白含量都比平原的人高,在面部表现最为突出。
问题 3、“珠峰卫士”在边疆巡逻时面临的困难有()
①严寒狂风②高温热浪③干燥缺水④低压缺氧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C
思想教育:
我们要学习和发扬解放军战士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优良作风,刻苦学习,报效祖国。
学习任务二:阅读下面材料和地图,了解青藏地区的气候对生活方式(服饰)的影响。日记三:
在采访西藏山南军分区某边防团时,战士们说这里:离云很近,离家很远;有“一年无四季,一日见四季”之说。记者也在日记中感慨地写到“西藏盛产阳光和蓝天,真是一个离阳光最近的地方,此时虽然是夏季但比家乡要凉爽的多”。地图资料:拉萨和成都地理位置和气候图、藏族服饰---藏袍。
结合文字材料和地图资料,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 1、材料中说青藏地区“一年无四季,一日见四季”,说明青藏地区属于______________气候。气候特点是冬寒夏凉,年温差_____,日温差______,降水________。
问题 2、青藏地区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区,藏族同胞穿藏袍,主要是为了适应青藏地区()的特点。
A、民族习惯 B、耕作需要 C、日照强烈 D、气温日较差大
问题 3、材料中说“西藏盛产阳光和蓝天,真是一个离阳光最近的地方”,说明青藏地区__________资源十分丰富;从图中看出,拉萨年日照时间在 3000小时以上,素有“_________”的美誉。
问题 4、为什么青藏地区气温低,太阳能却非常丰富?
学生回答:
①青藏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太阳辐射强。
②降水少,日照时数多。强调:青藏地区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烈,光照充足;但海拔高,气温低,热量不足。所以光照充足不等于热量充足。
学习任务三:阅读下面材料和地图,了解青藏地区的气候对生活方式(食、住)的影响。
问题 1、结合下图,请从“食和住”方面比较青藏地区与北方地区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食:青藏地区,日常主食是糌粑,牛羊肉也是常见的食物。为了抵御严寒人们都爱喝用青稞酿造的青稞酒。北方地区,以种植小麦为主,主食为面食。
住:青藏地区,牧民一般居住在用厚重的牛毛毡搭成的帐篷中,在农村和城镇多见平顶碉房。北方地区,年降水量在 400-800mm之间,冬季气候寒冷,民居屋顶坡度较小,墙体较厚。
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日记四:位于世界屋脊的西藏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和特色产品,但受自然条件影响,当地特色产品很难销往全国,为此,援藏人员通过“直播带货”助推藏货出藏。“直播带货”正成为西藏农牧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之一。结合文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 1.“直播带货”的西藏特色产品有()
A.牦牛肉 B.葡萄干 C.螺蛳粉 D.竹筒饭
问题 2.西藏特色产品外销难的主要原因是()
A.地处西南 B.高寒缺氧 C.知名度低 D.交通不便问题
3.促进西藏经济发展的可行性措施是()
A.大力开垦荒地,发展种植业 B.开发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
C.保护生态环境,发展旅游业 D.研发高新技术,发展航天业
转折:我们来看一下青藏地区解放军战士特殊的巡逻工具学习任务四:阅读下面材料和地图,了解青藏地区的气候对农业生产活动(高寒牧区)的影响。
日记五:在青藏铁路沿线经常能见到被称为“高原之舟”的牦牛,牦牛是青藏地区特有的畜种,它毛长皮厚,体矮身健,性情温和,具有极强的耐力和吃苦精神,牦牛以其耐寒负重的秉性坚韧不拔地奔波在雪域高原,在边防军人的眼里,它们是亲密的战友、忠实的伙伴。老兵说,参加巡逻是一名边防战士的最低要求,也是最高荣誉。巡逻路的艰苦,走过的人才知道。有的地方沿途山高路险、冰河翻涌,军马容易受惊,而牦牛性格稳重、躯干壮硕,通体覆盖厚实的长毛,在严寒缺氧的高原,也可保持活力。因此,只能骑乘牦牛巡逻。图片资料:解放军战士在执勤巡逻。
结合材料和图片资料,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 1、青藏高原是我国的高寒牧区,有西藏牧区和青海牧区。主要牲畜有牦牛、藏绵羊和藏山羊,这些牲畜共有的特性是什么?学生回答:它们能适应高寒、缺氧、低气压等特殊高原环境。
问题 2、牦牛是青藏地区特有的畜种,被称为“高原之舟 ”,它毛长皮厚,体矮身健,请你推测牦牛是如何适应高原独特环境的。学生回答:牦牛毛长皮厚,可以保持体温,防御严寒;体矮身健,可以载负重物。
三、知识拓展:
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1958年开工建设,2006年 7月 1日全线通车,历时近半个世纪,分两期建成。攻克了“高寒缺氧、冻土广布、生态脆弱”三大难题,谱写了人类铁路建设史上的光辉篇章。“挑战极限、勇创一流”是青藏铁路精神。结合材料和图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①起止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青藏铁路修建中遇到的难题:_______________、冻土广布、生态脆弱。
③读下图回答,青藏铁路在修建过程中“以桥带路”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青藏高原上的列车为什么都装有输氧器?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义:青藏铁路改写了西藏没有铁路的历史,显著改善了青海、西藏的交通条件和投资环境,有利于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
思想教育:我们要继续弘扬“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青藏铁路必将载着青藏地区的人民,奔向共同富裕,实现伟大复兴梦想。
日记六:“眼睛上天堂,身体下地狱”,去过西藏的人都这样概括西藏。天是湛蓝的,山是入云的,湖是变色的,雪是甘甜的......极寒、缺氧、艰险、人迹罕至,却又美如仙境,《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曾称其为“世界的尽头”。问题 1、读青藏铁路沿线景点图,你最想看哪些景观,为什么?
思想教育:
青藏地区虽然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但又美如仙境。这就像我们的人生,有荆棘坎坷,也有一帆风顺,从而使我们的生命变得丰富多彩,所以我们要爱护环境,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学习任务五:阅读下面材料和地图,了解青藏地区的气候对农业生产活动(农业类型)的影响。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青藏地区的藏民主要信奉藏传佛教(喇嘛教),主要居住在帐篷或平顶碉房里,农业也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青藏地区的藏民主要信奉藏传佛教(喇嘛教),主要居住在帐篷或 平顶碉房里,农业也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问题 1、图中甲、乙两地是青藏地区主要的农业区,该地区的种植业为____农业,主要农业区甲、乙两地分别是__________谷地和____________谷地。农业区分布在河谷地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思想教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我们要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和民族文化,增进民族团结。
学习任务六:阅读下面材料和地图,了解青藏地区的气候对农业生产活动(农作物种类)的影响。
问题 1、案例分析:以雅鲁藏布江谷地为例,从日照和温差等条件分析其农产品品质优良(青稞和小麦穗大粒饱)的原因。
学生回答:日照时间长,有利于作物的光合作用;昼夜温差大,有利于作物养分的积累。
学习任务七:看视频谈感受:瞰西藏---感受西藏 71年沧桑巨变。教师播放视频,学生看视频,谈一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学生:1951年 5月 23日西藏和平解放。西藏和平解放 71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西藏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极大改善,城乡面貌今非昔比,脱贫攻坚让西藏人民生活方式一步跨千年。实践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就没有新西藏。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西藏自古就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要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西藏稳定。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西藏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我们要高度重视西藏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四、总结强化:
教师总结: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困难,我们要学习和发扬“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迎难而上,奋勇拼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五、达标测评
1、关于青藏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①以干旱为主的的自然特征②河流较少,多为内流河③具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④很多山峰终年积雪,冰川广布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青海省重要的农业区是( )
A.河西走廊 B.河套平原 C.雅鲁藏布江谷地 D.湟水谷地
3、下列河流中,不是发源于青藏高原的是( )
A.黄河 B.珠江 C.长江 D.澜沧江
4、青藏高原单位面积小麦产量高,原因是()
A.水源充足 B.光照强 C.热量丰富 D.土壤肥沃
5、下列地理事物中,与青藏高原“高”、“寒”特征无关的是()
A.雪山连绵,冰川纵横 B.日照强烈,太阳能丰富
C.地热资源丰富 D.城镇多分布在海拔较低的河谷两岸
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有“日光城”之称的是________,有“聚宝盆”之称的是________盆地,青藏高原内的三条大江(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大的湖泊是__________。(2)在青藏地区的______________谷地和________谷地等海拔较低的地区, 分布着河谷农业,主要种植_________和小麦。
( 3 ) 拉 萨 和 成 都 纬 度 相 近 , 但 气 候 差 异 大 的 主 要 原 因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第一节《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课后反思
本节教材包括“世界屋脊”和“高寒牧区和河谷农业区”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从自然地理角度阐述青藏地区自然环境的突出特征——“高”、“寒”,这是研究青藏地区的关键,也是本区独特自然景观形成的根本原因。因而,“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是本课的重点,主要强调青藏地区与其他地理区域的差异。第二部分:从人文地理角度阐述高寒环境对当地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农业为例,说明了区域内部亦存在差异。本节课通过冰花男孩和西藏边防军战士的照片导入新课,突出青藏地区高寒的自然环境特征。以记者日记为材料主线,突出了情景化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材料内容生动真实,能与教材很好的融合在一块,题目设计兼顾教材与材料,并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突出对学生进行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青藏地区是一个美丽神奇的地区,这就引发了学生探索青藏地区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讲课过程中教师通过展示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使学生比较直观的完成知识学习,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完成学习目标,掌握自然环境特征(高寒)和主要牲畜(牦牛)等重要的知识点。明确本节课的知识网络和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学习效果好,课堂达标率高。但是也有不足之处,如有的学生虽然知道了青藏地区高寒为主的自然环境特征,但是具体分析原因的时候,个别同学由于理解不透彻,没有建立系统全面的知识联系,导致表达不清楚、不系统,只是形成了一个模糊的认识,而没有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