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单元检测(五) 植被与土壤(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单元检测(五) 植被与土壤(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10-19 10:48: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检测(五) 植被与土壤
一、选择题
下图为福建武夷山某地土壤有机质与海拔高度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甲地典型自然植被类型是(  )
                  
A.落叶阔叶林 B.常绿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针阔混交林
2.图中土壤肥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甲地向乙地(  )
A.成土母质粒度变大
B.有机质分解速度变慢
C.植被类型趋于丰富
D.物质迁移的速度加快
在不适合生长的季节里,树处于休眠状态,到了春天(或某些地方的雨季),树就开始生长了。新的细胞长在上一年的树轮与树皮之间。刚开始的时候,新生细胞长得比较大,形成的是“早材”,随着季节的变化,以后长出的细胞就越来越小了,较小细胞的颜色也会逐渐变深,这时形成的是“晚材”。晚材与来年长出的早材之间会形成一道明显的界线,前后两条界线之间的那部分木材,就形成了“年轮”,它是大自然的记录者。据此完成3~4题。
3.影响树木“年轮”出现宽窄变化的因素主要是(  )
A.风力强弱 B.水热条件
C.海拔高低 D.土壤肥力
4.在自然界,有些地区的树木“年轮”不明显甚至没有,这些树木最有可能是(  )
A.热带雨林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温带落叶阔叶林 D.亚寒带针叶林
(2021·广东东莞高一期末)森林凋落物是指由森林植被的地上部分产生并掉落到地表的有机质,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下图示意中国某区域2013年气温、降水量与森林凋落物量的逐月变化情况。据此完成5~6题。
5.每年5月,该区域森林凋落物量较大主要是由于(  )
A.换叶掉落 B.雨水击落
C.强风刮落 D.冻害凋落
6.该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的典型植被类型是(  )
A.落叶阔叶林 B.常绿阔叶林
C.热带草原 D.热带雨林
柳树到了秋冬季节落叶,来年春天再长出新叶,夏季婀娜多姿,极具观赏价值。福建泉州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引种柳树作为行道树,虽引种的柳树终年不落叶,但长得高矮不一,有的断枝,有的被虫蛀,每年都要补植不少,影响城市景观。近年来,泉州的行道树改为了华南地区的常绿乔木柳叶榕,其叶子像柳叶,遮阴效果极佳。据此回答7~9题。
7.泉州的地带性植被是(  )
A.针阔混交林 B.常绿硬叶林
C.常绿阔叶林 D.热带季雨林
8.下列城市更适合种柳树的是(  )
A.济南 B.广州
C.上海 D.三亚
9.影响城市行道树选择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
C.土壤 D.地形
科学家在黄土高原某地考察,研究土壤剖面发现最上面是黄土,下面土壤发红,最下面含有大量的鹅卵石,下图为黄土高原地区某沟谷剖面图。完成10~11题。
10.鹅卵石的存在说明在黄土形成之前,这里的地理环境是(  )
A.荒漠 B.水乡
C.森林 D.草原
11.土壤发红反映当时的气候特点是(  )
A.炎热干燥 B.温暖湿润
C.寒冷潮湿 D.寒冷干燥
水稻土是水田中肥沃的土壤。下图是某山区梯田示意图。读图,回答12~13题。
12.影响水稻土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生物 D.人类活动
13.随着海拔升高,梯田中水稻土(  )
A.厚度增加 B.养分减少
C.物质迁移加快 D.化学过程强度变弱
下图示意祁连山黑河上游三种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变化。据此完成14~15题。
14.关于土壤有机碳密度说法正确的是(  )
A.随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密度下降很大
B.相同土壤深度,高寒草甸的有机碳密度最大
C.土壤有机碳密度呈现显著的表层聚集性
D.表层高寒沼泽草甸土壤有机碳密度最高
15.影响黑河上游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气候
C.植被类型 D.地形地势
土壤入渗是指降雨落到地面上后,从土壤表层渗入土壤形成土壤水的过程。其性能受制于土壤剖面特征、含水量、导水率及土壤表面特征,导水率又取决于孔隙度、孔隙大小分布及弯曲度、温度等因子。研究者在海拔4 680~5 360米的我国某大河河源区域内进行了导水率测定,下图示意该区域测定的饱和导水率与植被覆盖度、土层深度之间的关系。据此回答16~18题。
16.河源区的优势自然植被是(  )
A.针叶林 B.高山草甸
C.落叶阔叶林 D.冰原
17.随着深度增加,不同植被盖度下土壤饱和导水率整体呈下降趋势,其根本原因是(  )
A.植被覆盖率下降 B.植被根系总体减少
C.土壤含水量上升 D.土壤表面孔隙较小
18.研究表明,该区域地温0℃以下土层的土壤入渗为零。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
A.土壤孔隙小 B.植被缺乏
C.土层为冻土层 D.土壤含水量高
(2022·广东韶关高三期中)山西某农场种植冬小麦,该农场进行了长达21年的试验,对比翻耕和留茬免耕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下图示意两种耕作模式下不同深度土壤总有机碳储量和微生物碳储量的对比。据此完成19~20题。
19.10~40 cm深的土层翻耕比留茬免耕总有机碳储量大,主要是因为翻耕时(  )
A.深层土壤透气性改良
B.深层土壤贮水量加大
C.冬小麦残茬翻入该层
D.冬小麦根系生长加快
20.与翻耕相比,留茬免耕在任何深度中土壤微生物碳储量都较高,是由于免耕会(  )
A.降低土壤温度 B.增强土壤透水性能
C.保护土壤结构 D.提高表层土壤肥力
二、综合题
21.(2022·北京朝阳区高一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下图为北京某地银杏大道景观图。银杏为我国特有,目前在浙江天目山、湖北大洪山、神农架等山区可见自然繁衍的古银杏群。银杏多与金钱松、杉木、枫香、响叶杨等伴生。北京种植银杏有1 300多年的历史。近些年来,山东、河南成为北京移种银杏的主要来源地。
(1)指出古银杏群所在山区山麓的植被类型及生长地段的植被类型。
(2)简析北京种植的银杏主要靠移种其他地区银杏植株的主要自然原因。
22.(2021·江苏常州高一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为山西省北部某区域的地理位置和等高线示意图,该地处在温带季风气候向温带大陆性气候的过渡区,M、N 两条虚线中,有一条代表自东向西流的河流,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当地开展植树造林工作。
(1)在相同的养护条件下,M线附近和N线北侧的植被覆盖率较高,对比分析其原因。
(2)N线部分林木的东南一侧的树冠较为茂盛,另一侧非常稀疏,呈现旗形树冠的景观,分析其自然原因。
(3)从提高造林成效的角度,说出当地选择树种的基本要求。
2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塔斯马尼亚有“世界最纯净岛屿”之称,是著名的“苹果之岛”。塔斯马尼亚岛上植被茂密,土壤肥沃,果蝇少,苹果种植环境绝佳,苹果园和农场多分布于谷地排水较好地带。优美的自然风光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大批游客。研究显示,近几年塔斯马尼亚岛的土壤厚度不断变薄,对苹果的生长开始产生不利的影响,下图示意塔斯马尼亚岛的位置。
(1)比较M、N两地土层厚度及土壤肥力的差异并分析形成原因。
(2)分析该岛土层变薄对苹果生长的不利影响。
(3)为防止岛屿土层变薄,简述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单元检测(五) 植被与土壤
一、选择题
下图为福建武夷山某地土壤有机质与海拔高度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甲地典型自然植被类型是(  )
                  
A.落叶阔叶林 B.常绿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针阔混交林
2.图中土壤肥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甲地向乙地(  )
A.成土母质粒度变大
B.有机质分解速度变慢
C.植被类型趋于丰富
D.物质迁移的速度加快
1.B 2.B 解析:第1题,福建位于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其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甲地位于武夷山山麓地带,和当地自然带类型一致,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故A、C、D错误,B正确。第2题,由材料可知,从甲地到乙地,海拔逐渐升高。成土母质粒度大小影响的是土壤的质地而不是肥力,故A错误;随着海拔上升,气温降低,有机质分解速度变慢,有利于有机质积累,土壤肥力高,故B正确;随着海拔上升,热量条件减弱,植被类型逐渐减少,物质迁移的速度减慢,故C、D错误。故选B。
在不适合生长的季节里,树处于休眠状态,到了春天(或某些地方的雨季),树就开始生长了。新的细胞长在上一年的树轮与树皮之间。刚开始的时候,新生细胞长得比较大,形成的是“早材”,随着季节的变化,以后长出的细胞就越来越小了,较小细胞的颜色也会逐渐变深,这时形成的是“晚材”。晚材与来年长出的早材之间会形成一道明显的界线,前后两条界线之间的那部分木材,就形成了“年轮”,它是大自然的记录者。据此完成3~4题。
3.影响树木“年轮”出现宽窄变化的因素主要是(  )
A.风力强弱 B.水热条件
C.海拔高低 D.土壤肥力
4.在自然界,有些地区的树木“年轮”不明显甚至没有,这些树木最有可能是(  )
A.热带雨林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温带落叶阔叶林 D.亚寒带针叶林
3.B 4.A 解析:第3题,水热条件好的年份,树木的新生细胞长得多,树木生长快,年轮就宽,相反年轮就窄;年轮与风力强弱、海拔高低、土壤肥力关系不大,故B正确,A、C、D错误。第4题,气候季节变化大的地区,在不适合生长的季节里,树木处于休眠状态,才有明显的年轮,在热带雨林地区全年高温多雨,树木一直在生长,所以树木“年轮”不明显甚至没有,故A正确,B、C、D错误。
(2021·广东东莞高一期末)森林凋落物是指由森林植被的地上部分产生并掉落到地表的有机质,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下图示意中国某区域2013年气温、降水量与森林凋落物量的逐月变化情况。据此完成5~6题。
5.每年5月,该区域森林凋落物量较大主要是由于(  )
A.换叶掉落 B.雨水击落
C.强风刮落 D.冻害凋落
6.该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的典型植被类型是(  )
A.落叶阔叶林 B.常绿阔叶林
C.热带草原 D.热带雨林
5.A 6.B 解析:第5题,该地最冷月气温约为5 ℃,说明该地区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应的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一年四季都有凋落量,5月份风力不大、由图可知5月份降水量不大,气温较高,没有冻害;凋落物量较大主要是由于换叶掉落,A正确。第6题,该地最冷月气温约为5 ℃,说明该地区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应的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柳树到了秋冬季节落叶,来年春天再长出新叶,夏季婀娜多姿,极具观赏价值。福建泉州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引种柳树作为行道树,虽引种的柳树终年不落叶,但长得高矮不一,有的断枝,有的被虫蛀,每年都要补植不少,影响城市景观。近年来,泉州的行道树改为了华南地区的常绿乔木柳叶榕,其叶子像柳叶,遮阴效果极佳。据此回答7~9题。
7.泉州的地带性植被是(  )
A.针阔混交林 B.常绿硬叶林
C.常绿阔叶林 D.热带季雨林
8.下列城市更适合种柳树的是(  )
A.济南 B.广州
C.上海 D.三亚
9.影响城市行道树选择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
C.土壤 D.地形
7.C 8.A 9.A 解析:第7题,福建省泉州的气候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应的植被类型是常绿阔叶林,C对,A、B、D错。第8题,柳树到了秋冬季节落叶,说明柳树是温带落叶阔叶林。济南是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适合种植柳树;广州、上海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三亚是热带季风气候,不适合种植柳树。A对,B、C、D错。第9题,我国东部地区的城市中,南北差异明显。地理分异规律中,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中,基础因素是热量,所以影响城市行道树选择的最主要因素是气温,A对,B、C、D错。
科学家在黄土高原某地考察,研究土壤剖面发现最上面是黄土,下面土壤发红,最下面含有大量的鹅卵石,下图为黄土高原地区某沟谷剖面图。完成10~11题。
10.鹅卵石的存在说明在黄土形成之前,这里的地理环境是(  )
A.荒漠 B.水乡
C.森林 D.草原
11.土壤发红反映当时的气候特点是(  )
A.炎热干燥 B.温暖湿润
C.寒冷潮湿 D.寒冷干燥
10.B 11.B 解析:第10题,据图并结合材料可知,黄土高原地区最上面是黄土,下面土壤发红,最下面含有大量的鹅卵石,且图中有流水沉积物,鹅卵石的存在说明在黄土形成之前,这里的地理环境流水作用较强,应为水乡,B正确。第11题,由碳酸盐类或含其他富铁铝氧化物的岩石在湿热气候条件下风化形成的土壤,一般呈红色,所以土壤发红反映当时的气候特点是温暖湿润,B正确。
水稻土是水田中肥沃的土壤。下图是某山区梯田示意图。读图,回答12~13题。
12.影响水稻土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生物 D.人类活动
13.随着海拔升高,梯田中水稻土(  )
A.厚度增加 B.养分减少
C.物质迁移加快 D.化学过程强度变弱
12.D 13.D 解析:第12题,我国南方多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带性土壤为红壤,梯田里的红壤由于受人类长期耕作,增施有机肥,形成肥力极高的水稻土,故主导因素是人类活动,D正确;地形、生物和气候对土壤的形成会起到一定作用,但是不会在自然条件下在此区域形成肥力较高的水稻土,A、B、C错误。第13题,随着海拔升高,侵蚀作用增强,梯田中水稻土厚度变薄,A错误;土壤中养分主要来自水稻秸秆和人工施肥,海拔高度影响小,B错误;修造梯田,梯田内都是相对平坦,迁移速度相差不大,C错误;海拔高,气温低,化学过程强度变弱,D正确。
下图示意祁连山黑河上游三种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变化。据此完成14~15题。
14.关于土壤有机碳密度说法正确的是(  )
A.随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密度下降很大
B.相同土壤深度,高寒草甸的有机碳密度最大
C.土壤有机碳密度呈现显著的表层聚集性
D.表层高寒沼泽草甸土壤有机碳密度最高
15.影响黑河上游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气候
C.植被类型 D.地形地势
14.D 15.C 解析:第14题,在高寒沼泽草甸,深度60~100 cm,随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密度增大,A错误;相同土壤深度,高寒沼泽草甸的有机碳密度最大,B错误;高寒沼泽草甸的有机碳密度随着深度增加先减小后增大,而且随着深度的增加,有机碳密度变化不大,所以,土壤有机碳密度并没有呈现显著的表层聚集性,C错误;直接读图可以看出,表层高寒沼泽草甸土壤有机碳密度最高,D正确。故选D。第15题,从“黑河上游三种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变化”图可以看出,植被类型不同,土壤有机碳密度差别很大,所以,影响黑河上游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植被类型,C正确;材料没有成土母质和地形地势的相关信息,同是祁连山黑河上游地区,气候差别不大,A、B、D错误。故选C。
土壤入渗是指降雨落到地面上后,从土壤表层渗入土壤形成土壤水的过程。其性能受制于土壤剖面特征、含水量、导水率及土壤表面特征,导水率又取决于孔隙度、孔隙大小分布及弯曲度、温度等因子。研究者在海拔4 680~5 360米的我国某大河河源区域内进行了导水率测定,下图示意该区域测定的饱和导水率与植被覆盖度、土层深度之间的关系。据此回答16~18题。
16.河源区的优势自然植被是(  )
A.针叶林 B.高山草甸
C.落叶阔叶林 D.冰原
17.随着深度增加,不同植被盖度下土壤饱和导水率整体呈下降趋势,其根本原因是(  )
A.植被覆盖率下降 B.植被根系总体减少
C.土壤含水量上升 D.土壤表面孔隙较小
18.研究表明,该区域地温0℃以下土层的土壤入渗为零。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
A.土壤孔隙小 B.植被缺乏
C.土层为冻土层 D.土壤含水量高
16.B 17.B 18.C 解析:第16题,结合材料可知,该地是海拔4 680~5 360米的我国某大河河源区域内,说明当地海拔高,再结合土层导水率深度来看,可推测优势植被为高山草甸,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第17题,植被有涵养水源的功能,能够增加下渗,增加导水率,但是随着深度的增加,植被根系会越来越少,导水率就会随着深度增加下降了,故B正确;植被覆盖率下降只能说明涵养水源量下降,下渗减少,不能体现入渗率随深度的变化,故A错误;土壤含水量上升,只能证明下渗可能减少,也不能证明入渗率随深度的变化,故C错误;D强调的是土壤表面,因此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故选B。第18题,如果该区域地温0℃以下,说明该地有冻土层,冻土层会阻止水分入渗,排除A、B、D,故C正确。
(2022·广东韶关高三期中)山西某农场种植冬小麦,该农场进行了长达21年的试验,对比翻耕和留茬免耕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下图示意两种耕作模式下不同深度土壤总有机碳储量和微生物碳储量的对比。据此完成19~20题。
19.10~40 cm深的土层翻耕比留茬免耕总有机碳储量大,主要是因为翻耕时(  )
A.深层土壤透气性改良
B.深层土壤贮水量加大
C.冬小麦残茬翻入该层
D.冬小麦根系生长加快
20.与翻耕相比,留茬免耕在任何深度中土壤微生物碳储量都较高,是由于免耕会(  )
A.降低土壤温度 B.增强土壤透水性能
C.保护土壤结构 D.提高表层土壤肥力
19.C 20.C 解析:第19题,免耕时,表层土壤总有机碳储量有所增加,这主要归因于在免耕条件下,土壤结构得到改善,有机质的分解与流失较少。而翻耕能够把麦茬翻入土壤深层,并随时间分解,从而提高土壤10~40 cm 土层总有机碳含量。第20题,免耕土壤水分含量高,温度变化较小;改良土壤微生物生存环境需要储水而不是透水;在任何深度土壤微生物碳储量都较高,并不是只看表层;免耕秸秆还田条件下,土壤扰动较少有利于微生物在土壤表层繁殖、积累, 并保护土壤结构,而翻耕条件下因土壤直接暴露在空气中,蓄水保土效果差,加之试验区干燥少雨,土壤微生物量减少以及土壤呼吸作用下降,从而导致微生物碳储量偏低。故C正确。
二、综合题
21.(2022·北京朝阳区高一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下图为北京某地银杏大道景观图。银杏为我国特有,目前在浙江天目山、湖北大洪山、神农架等山区可见自然繁衍的古银杏群。银杏多与金钱松、杉木、枫香、响叶杨等伴生。北京种植银杏有1 300多年的历史。近些年来,山东、河南成为北京移种银杏的主要来源地。
(1)指出古银杏群所在山区山麓的植被类型及生长地段的植被类型。
(2)简析北京种植的银杏主要靠移种其他地区银杏植株的主要自然原因。
答案:(1)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
(2)北京纬度较高,冬季寒冷,不利于幼苗存活;银杏生长缓慢。
22.(2021·江苏常州高一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为山西省北部某区域的地理位置和等高线示意图,该地处在温带季风气候向温带大陆性气候的过渡区,M、N 两条虚线中,有一条代表自东向西流的河流,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当地开展植树造林工作。
(1)在相同的养护条件下,M线附近和N线北侧的植被覆盖率较高,对比分析其原因。
(2)N线部分林木的东南一侧的树冠较为茂盛,另一侧非常稀疏,呈现旗形树冠的景观,分析其自然原因。
(3)从提高造林成效的角度,说出当地选择树种的基本要求。
答案:(1)M线为山谷,坡面径流汇集,土壤水分和养分条件好;N线为山脊,北侧山坡为阴坡,蒸发量较小,土壤水分条件好,利于树木生长。
(2)N线为山脊,地势较高的位置受西北季风的影响显著,不利于迎风一侧的树冠生长,形成旗形树冠。
(3)选择耐旱、水土保持(防风防沙)效益好的树种。
2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塔斯马尼亚有“世界最纯净岛屿”之称,是著名的“苹果之岛”。塔斯马尼亚岛上植被茂密,土壤肥沃,果蝇少,苹果种植环境绝佳,苹果园和农场多分布于谷地排水较好地带。优美的自然风光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大批游客。研究显示,近几年塔斯马尼亚岛的土壤厚度不断变薄,对苹果的生长开始产生不利的影响,下图示意塔斯马尼亚岛的位置。
(1)比较M、N两地土层厚度及土壤肥力的差异并分析形成原因。
(2)分析该岛土层变薄对苹果生长的不利影响。
(3)为防止岛屿土层变薄,简述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答案:(1)差异:M地土层厚度大于N地,且土壤肥力高于N地。原因:M地位于河流下游,流水沉积作用明显,土壤厚度大、肥力高;M地纬度及海拔更低,且位于阳坡和迎风坡,水热条件更优越,植被生长更为茂盛,有机质来源更加丰富。
(2)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使苹果产量下降;土壤中有利于苹果生长的养分流失,有可能导致苹果品质下降。
(3)保护岛上植被,减少流水对土壤的侵蚀;控制苹果种植的规模和密度,保持土壤肥力;合理控制游客数量,减少游客对土层的踩踏;对已破坏的土层,进行人工修复;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保护土壤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