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气候特征》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中图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天气与气候的第二课时----中国的气候特征。我将从教材教学背景分析,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六方面进行。
教材教学背景分析
说课标
课标求要: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2、说教材
教材内容分析:
《中国的气候特征》是选自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是第三节《天气与气候》的第二部分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述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学习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我国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特征之一;以及我国气候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材的地位和意义
本章前面学习了气候的两个主要因素—气温和降水。这部分内容可以说是对前面内容的概括与总结,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气候的知识本来就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所以这部分内容是初中地理的难点之一,而气候又与后面学习的资源、区域等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这部分内容对以后的学习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说学情
知识储备:七年级的学生,前面一节已经讲了气温和降水 ,具备学习气候的基础知识 ,对我国气温差异和降水特点有所了解。
技能方法:拥有一定的气候图判读能力以及从图中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 。
学习障碍: 地理关联性思维较弱,深入分析归纳能力较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注重培养。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我国五种主要的气候类型,掌握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特征。(2)知道什么是季风以及我国的冬季风和夏季风,掌握我国季风气候显著的特征。记住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限。
过程与方法:利用降水量柱状图和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归纳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培养学生获得和处理地图信息的能力;学会利用已有资料和知识简单分析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从气候与人类活动中进一步认识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气候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的有利条件,以及我国优越的气候资源,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形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知识。激发学生的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读图,归纳中国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等特征; 我国气候对农业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利用降水量柱状图和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归纳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
(一)教学方法:情景导入法、互动探究法、读图比较法 。
(二)学习方法:合作学习法。
(三)媒体选择:多媒体PPT课件。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导入新课) 欣赏不同气候区的景观图片。 学生欣赏图片 用景观图片引入新课,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其从感性认识入手,了解气候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
环节二 (讲授新课) 一、我国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朗读“中国的气候特征”的课标要求。 学生朗读 学生明确本节内容所要达到的知识和技能要求。
复习气温与降水,展示我国气温和降水图片(附图1),干湿区图片(附图2)。引导学生读图。教师总结,指出我国地形,地势加剧了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性。 学生回忆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区,对照课本83页中国主要气候类型图。说出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 前面学习了气温和降水,温故知新学生很容易,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特征。
活动一: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书P83页中五个城市(北京,上海,海口,拉萨,乌鲁木齐)的气温曲线变化和降水柱状图。 读图,填表(附图3)。 通过读图、填表认识气候类型。巩固学生对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的判读能力。,根据各地的气温和降水等特征,区分五个城市的气温和降水特点不同,其所属的气候类型不同,使学生对我国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有所认识。
活动二:分小组讨论,列举实例,感受气候的复杂多样性(在学生交流后,进行配对活动。如旅游景观与相应的地区 大漠孤烟直—新疆;热带雨林—西双版纳;林海雪原—黑龙江;风吹草低现牛羊—内蒙古 、各地水果与相应的产地 香蕉—广东;苹果—山东;哈密瓜—新疆 等)。 学生分小组讨论“复杂多样的气候对我们的生产、生活产生影响,并举例说明”。 说说你去过的地方气候和生活习俗是否与家乡的一样,学生代表发言。 如果仅仅从地图上认识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性,由于缺乏相应的生活经历,初中学生必然无法真正感受到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性,留在学生脑海中的只是一条简单的结论。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产生真实感受是很有必要的。讨论活跃教学气氛。
承转:我国气候类型多样,但以哪一类气候为主?五种气候名称中有三种都属于什么气候”引出我国气候的第二大特点:季风气候显著。
环节二 二、季风气候显著 设计故事情节:夏季风与冬季风是一对劲敌,双方在中国大陆的季风区抢地盘。( 附图 4) 设置情境: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冬季风兵分两路南下,带来了寒冷干燥。来自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夏季风兵分两路北上,带来了暖湿的气流。 讨论冬夏季风经过的时候带来怎样的影响。 生动的故事情节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季风概念的理解,把抽象事物变成可理解的具体的事物。
联系前面,指导学生读图,对北京、上海、海口三个城市的气候特点的总结,结合生活的实际,指导学生分析冬夏季风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读图:读北京、上海、海口三个城市的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附图5),分析我国季风气候的特点--雨热同期。 通过对比找出三个城市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对三个城市气温曲线图的判读,可以让学生区分三种不同季风的特点。
知识要点整理: 冬季风 方向:西北季风 、东北季风 来源:西伯利亚,蒙古一带 对气候的影响: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风 方向:东南季风 西南季风 来源:太平洋 印度洋 对气候的影响:夏季高温多雨 指导学生对知识要点进行归纳,并整理成表格。 学生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成表格。 巩固前面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整理成表格,对比冬季风和夏季风,让学生更直观掌握知识点;同时让老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能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或错漏,利于及时查漏补缺。
引导学生读“中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找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限。动画演示夏季风从海洋向陆地移动,在移动过程中性质会有什么变化?让学生思考越向内陆地区,受海洋影响越小,夏季风很难到达内陆地区,因此内陆地区降水比较稀少,这样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 识记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限。思考越向内陆地区,受海洋影响越小,降水会有怎样的变化。 识记界限,使学生掌握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范围。动画的演示生动形象的表现夏季风对我国范围的影响。
承转:我国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那么这样的气候特点对我们有怎样的影响呢?
环节二 三、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指导学生从气候评价的角度,说明我国气候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强调气候对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雨热同期。与同纬度大陆西岸和内部相比,雨热同期,对农业生产极为有利,而大陆西岸和内部气候干旱,沙漠广布。 学生评价我国气候。分组讨论,完成探究任务,各组选派代表发言。 使学生对我国气候的优越性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加强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合作交流能力。
图片展示多种灾害性天气,联系9月16-17号发生的台风“山竹”。指出灾害性天气对我国的影响。 看图片指出我国主要的灾害性天气。说说台风“山竹”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同时说说如何预防。 图片的展示,能直观感受灾害性天气给我国带来的危害,联系生活的实际,让学生感受地理知识在生活的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知识要点整理: 我国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雨热同期,有利农业生产 夏季气温高,有利喜温作物生长 气候复杂多样,动植物种类繁多 多气象灾害:洪涝,干旱,寒潮等。 学生知识点进行归纳。 巩固前面学习的内容,让老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环节三 课堂 小结 引导学生小结本节课内容。 与老师一起回顾本节知识要点。 进行知识的梳理和整合。
环节四 反馈 练习 抢答题 抢答 检测目标达成情况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堂课教学设计,采取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尽可能丰富学生的参与活动。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图文综合分析,问题预设,层层推进,讲练结合,有效巩固。课后,结合学生课堂表现和课后信息反馈情况,再及时做出修改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