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基础测评卷
1. 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皱蹙( ) 霓色( ) 妥协( ) 倾向( )
摧残( ) 恶劣( ) 腐朽( ) 摔垮( )
【答案】 ①. cù ②. ní ③. tuǒ ④. qīng ⑤. cán ⑥. liè ⑦. xiǔ ⑧. shuāi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在于平时学生对读音的辨析。
读音不同,义不同,组成的词语也不同,解答此题,要求学生首先要读准词语,然后依据字音选择正确的词语进行组词即可。
2. 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组是( )
A. 拜年 澄碧 束缚 北风怒号
B. 骤然 浮萍 海藻 囫囵吞枣
C. 荡漾 火焰 瘦削 饱经风霜
D. 蹑子 逝世 水浒传 一望无际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学生辨析错别字的能力,根据平时所学生字及平时的积累,结合具体语境,对每个词中的字进行分析完成即可。
ABC书写正确。
D.“蹑子”改为“镊子”。
3. 先把词语补充完整,再选词填空。
( )囵吞枣 恍然大( ) 一望无( )
饱经风( ) 张冠李( ) 无( )无尽
1.祖母的头脑里有( )的好听的故事,就是三天三夜也讲不完。
2.听完他的讲解,刚才还一头雾水的我( ):原来是这样!
【答案】 ①. 囫 ②. 悟 ③. 际 ④. 霜 ⑤. 戴 ⑥. 穷 ⑦. 无穷无尽 ⑧. 恍然大悟
【解析】
【分析】
【详解】考查补写成语及运用。
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和识记,做起来就不难。书写时注意同音字、形近字的区别,要依据词语的意思来记忆。运用:学生要明确词语的意思,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词语,使语言表达更准确,简洁。
无穷无尽:意思是没有止境。
恍然大悟:一下子完全明白了或觉悟过来了。
4.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与其囫囵吞枣地读很多诗,不如仔细地品读几首好诗。
B. 在山阴道上行走,一路的美景,使人应接不暇。
C. 妹妹十岁了,饱经风霜的笑脸显示她的天真烂漫。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成语的正确使用,成语的意思精辟,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
A项:把枣子整个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经消化理解,笼统接受。
B项:原形容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后多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应付不过来。
C项:饱经风霜:意思是指经历过种种艰难困苦。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不能形容妹妹。
5. 下列语句各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把字母填在相应的括号里。
A.外貌描写 B.动作描写 C.语言描写 D.心理描写
(1)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
(2)我想,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 )
(3)“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 )
(4)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 )
【答案】 ①. A ②. D ③. C ④. B
【解析】
【分析】
【详解】考查描写手法的辨析。
(1)结合“紫色的圆脸”、“一顶小毡帽”、“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可知此处是对人物的外貌描写,所以选A项。
(2)结合“我想”,可知这处是对人物拉车时我的心理描写,所以选D项。
(3)结合“哦!”、“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两处语言,可知此处是运用了语言描写,所以选C项。
(4)结合“扶、蹲、跪、拿、洗”等几个动词,可知此处是对爸爸和伯父的动作描写,所以选B项。
6. 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他那灰白的抽动着的嘴唇里发出低微的声音。(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2.闰土又对我说:“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闭了眼睛,向后一仰,靠在椅背上。(仿写连续动词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嘴唇里发出声音。 ②. 闰土又对我说,现在太冷,让我夏天到他们那里去。 ③. 老师推开门,走到讲桌前,拿起书翻开,开始讲课。
【解析】
【分析】
【详解】这道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1.这道题考查学生缩句句子的能力,学生需要按照题目要求进行缩句。缩句时要注意语法正确,不能够改变原句的意思。结合句子内容可知,应去掉“他那灰白的抽动着的”和“低微的”。
2.这道题考查学生直述句转换为转述句的能力。转述句就是把别人说的话转达出来,直述句改为转述句的转换方法如下:①标点符号的改变,冒号要改为逗号,双引号要去掉,再加上句号;②把引语里的第二人称“你”改成第一人称“我”,第一人称“我们”改成第三人称“他们”。
3.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学生写出含有连续动词的句子即可,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符合题意即可。
7.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少年闰土》节选自______的小说《______》,文中回忆了闰土给“我”讲的四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其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_______,从中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_______、______的农村少年。
2.鲁迅,原名______,字______,浙江_____。他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_______”。
3.( )的天空中挂着一轮( )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 )的( )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 ), 手捏一柄( ),向一匹猹( )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 )逃走了。
【答案】 ①. 鲁迅 ②. 故乡 ③. 看瓜刺猹 ④. 雪地捕鸟 ⑤. 海边拾贝 ⑥. 观看跳鱼 ⑦. 看瓜刺猹 ⑧. 勤劳能干 ⑨. 见多识广 ⑩. 周树人 . 豫才 . 绍兴 . 民族魂 . 深蓝 . 金黄 . 一望无际 . 碧绿 . 银圈 . 钢叉 . 尽力 . 胯下
【解析】
【分析】
【详解】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理解。
《少年闰土》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我”和闰土相处的过程中,闰土给“我”讲了四件事,看瓜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跳鱼儿,其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看瓜刺猹,文中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可爱活泼、聪明能干和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形象,表达了“我”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本题考查鲁迅相关文学常识。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最为广泛的笔名。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3.本题考查课文内容填空,要求我们掌握所学课文。
根据给出的内容可知,本题中的句子出自《少年闰土》,原文是“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根据原文把空缺处补充完整即可。
8. 在读完课文《好的故事》后,魏鑫和金乐都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魏鑫认为课文开头和结尾的“昏沉的夜”起前后呼应的作用,只是指鲁迅与作的时间。金乐认为课文中对梦境里“好的故事”的描绘,表现出了鲁迅对美好生活的回往。你怎么看待他们的观点?说明理由。
_________
【答案】我同意金乐的观点,不同意魏鑫的观点。 “昏沉的夜”不单指鲁迅写作的时间,还指当时中国黑暗的社会;而“好的故事”象征着美好的生活,所以表现了鲁迅先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首先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想想赞同谁的观点,再说明理由。
《好的故事》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首散文诗。此文通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反映了作者鲁迅在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中。 启示人们毁掉“昏沉的夜”,实现充满“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强烈愿望,表现了作者鲁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歌赞,对理想的热烈憧憬。因此。同意金乐的观点,不同意魏鑫的观点。此文通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反映了作者鲁迅在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中。启示人们毁掉“昏沉的夜”,实现充满“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强烈愿望,表现了作者鲁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歌赞,对理想的热烈憧憬。全文景物写得真实、细致,且景中有情,景中有意。
请你阅读课文《少年闰土》片段。
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鸟。他说:
“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乌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鹑鸪,蓝背……”
我于是又很盼望下雪。
闰土又对我说:
“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日里到海边检贝壳去,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
9. 第2自然段中的“扫、支、撒、拉”这四个表示___________的词语写出了__________的过程。
10. “我于是又很盼望下雪”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1. 这段话主要写了__________和__________这两件事。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这件事写得比较详细。
12. 从文中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答案】9. ①. 动作 ②. 捕鸟
10. “我”希望下雪后能跟闰土去捕鸟
11. ①. 雪地捕鸟 ②. 海边拾贝 ③. 雪地捕鸟
12. ①. 见多识广 ②. 聪明伶俐
【解析】
【分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词的作用。
“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乌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鹑鸪,蓝背……”这句话中用“扫、支、撒、拉”这四个表示动作的词语,具体的描写了闰土捕鸟的过程。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文段前面写了闰土在下雪天捕鸟的过程,由“须大雪下了才好”可知,捕鸟要在下雪天才好,所以“我”于是又很盼望下雪,是因为“我”希望下雪后能跟闰土去捕鸟。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
文段前面具体写了闰土捕鸟的过程。文段后面写了闰土跟“我”说,夏天来他们这里,“我们”可以到海边去捡贝壳这件事。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
从闰土讲“雪地捕鸟、海边拾贝”,可以体会到给“我”讲新鲜事时的闰土是一个聪明能干、知识丰富、机智勇敢的少年。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突然,觉得办公室内流动着一股熟悉的香味,很熟悉,却一时想不起来是什么香味。开始,还以为是某个同事身上的香水味。可一个个挨着猛嗅了一番,却都不是。这时,有人提醒:“这是桂花香吧。”
这才恍然醒悟,这确实是桂花香啊!于是,赶到室外,走到立在人行道旁的桂树旁。果然,一股浓烈的幽香沁人心脾,激荡魂魄。再仔细瞧去,在那密密的树叶后面,那些米粒大小的嫩黄的花儿正如天空的星星闪烁,却又十分静谧,毫无张扬之意。
瞧着瞧着,我的眼睛就湿润了。这些惹人怜爱的小东西,竟在偷偷地飘香,飘香了还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静静地立在枝头,等着悄悄地凋零。我们如不仔细瞧,还不知道它已经到过这个世界,已经香过这个世界。这时,我的思绪触到一段最温柔的记忆,那是上中学时一个同学讲的故事。
当时,这个同学家里很穷,为了省电,他每天晚自习后十一点钟才回家,而那时,学校的大门也在他走后一段时间才缓缓地关上。他一直以为大门是要到那个时候才关的,因此春夏秋冬,他天天如此,从不觉得有什么不妥。直到有一天,他被锁在校园内过了一夜,他才知道学校大门是十点钟就关的,而原来关门的老大爷生病住院了。直到那时他才明白,老大爷一直在默默地为他开着方便之门。当他流着泪买了一大堆礼品去看老大爷时,老大爷已经去世了……
听完这个故事,我们许多人的眼睛都湿润了,为了那个默默行善的老人。我们的心湿漉漉的,因为在那一刻,我们才醒悟,其实我们每个人身旁都有那个开门的老人,在为我们开着方便之门,他们就像这小小的嫩黄的桂花,悄悄地释放着幽香,然后悄悄地凋零。
他们不张扬,是因为他们的生命本就是如此啊!
13. 给短文加上恰当的标题:_____________
14. 照样子,写两个含有反义词的成语。
口是心非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15. 把下面的陈述句改成反问句。
听完这个故事,我们许多人的眼睛都湿润了。
___________________
16. 第2自然段中“毫无张扬之意”与第3自然段中的哪一句相照应?用“﹏﹏﹏”画出来。
17. 第3自然段中画“ ”句在文中起 ______的作用。
18. “我们许多人的眼睛都湿润了”和“我们的心湿漉漉的”,其原因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3. 《暗香》
14. ①. 古往今来 ②. 天罗地网
15. 听完这个故事,我们许多人的眼睛怎么能不湿润呢?
16. 这些惹人怜爱的小东西,竟在偷偷地飘香,飘香了还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静静地立在枝头,等着悄悄地凋零。
17. 承上启下 18. 其原因分别是:“我们”被老人默默行善的精神所感动;“我们”被桂花的风格所感动。
【解析】
【分析】
【13题详解】
考查加拟标题。
阅读短文,梳理段落,就可以概括出短文的主要内容,再进一步提炼标题。本文主要是介绍的是桂花香,同时主要是在讲述桂花香“暗”的特点,所以文章的标题可以拟为“暗香”。
【14题详解】
考查词语仿写。
含有反义词的成语有左顾右盼、大材小用、声东击西、天经地义、南腔北调。
【15题详解】
考查陈述句改成反问句。
陈述句改成反问句可分为四步:①将陈述句中的肯定词“都”改为否定词“不能”,②在陈述句中加上反问语气词(怎么)。③在句末的加上疑问助词(呢、吗等),句号改为问号。④将句子梳理通顺。
【16题详解】
考查寻找关键句子。
结合照应句应该是指描写的对象相近、表意相同的句子的特点,再通读全文,可知“毫无张扬之意”与第3自然段中的“这些惹人怜爱的小东西,竟在偷偷地飘香,飘香了还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静静地立在枝头,等着悄悄地凋零。”相照应。
【17题详解】
考查句子作用理解。
理解句子不仅仅要从句子本身出发,还要结合文章中的相应的上下文进行解答。
先找到画线句子“这时,我的思绪触到一段最温柔的记忆,那是上中学时一个同学讲的故事。”,再结合下一段“当时,这个同学家里很穷”,可知此句的作用是承上启下,过渡作用。
【18题详解】
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首先找到“我们许多人的眼睛都湿润了”的下一句“为了那个默默行善的老人”可知“我们许多人的眼睛都湿润了”的原因是“我们”被老人默默行善的精神所感动。再找到“我们的心湿漉漉的”的下文“因为在那一刻……”可知“我们的心湿漉漉的”的原因是“我们”被桂花暗香盈鼻的特点所深深地打动了。
19. 写作
在你成长的过程中,一定有让你感动或感谢的人。请选择其中一个印象最深刻的人写一篇作文,注意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感情真实。
【答案】
一个我最想感谢的人
感谢妈妈给予我生命,感谢爸爸教我知识,感谢小伙伴们陪我度过金色的童年……我更要感谢我的启蒙老师:徐老师。
那是三年级时的一堂语文课,徐老师正在绘声绘色地上着课。可我想到下节就是体育课了,不由心野了,我看着窗外,眼前仿佛浮现了我和小伙伴玩时的情景。
“周世彤”耳边传来徐老师叫我名字的声音,“你能告诉我我刚才在讲什么吗?”“我……我……我”我吱吱呜呜,抓耳挠腮,什么都答不上来。就在这时,下课铃响了,徐老师叫我跟她去办公室。在去办公室的路上,我垂头丧气,早已准备好了“挨骂”的准备。
“报告!”我走进她的办公室,顿时,我仿佛感觉到空气和时间都凝固了。我等待着老师的批评,没想到她竟和蔼可亲地教育了我一番:“周世彤,我知道下节就是体育课了,可是学习的时候就要好好学呀!你不好好学习,怎么对得起你自己,怎么对得起你的爸爸妈妈,怎么对得起伟大的祖国呢?”听到这里,我羞愧地低下了头。
从此以后,我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复习,成绩果然提高了不少。
徐老师,感谢您。您开启了我走向成功的智慧大门,让我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更维护了我的尊严。
我有一颗感恩的心,感谢父母,感谢朋友,感谢您!
【解析】
【分析】
【详解】这次习作要求写一个人,中心意思是“让人感动或感谢”。写之前,先想一想你准备写谁 可以是自己的家人、朋友、同学、老师,也可以是陌生人。再想一想这个人让你感动或值得感谢的原因。写的时候,想一想你准备通过一件事还是几件事来写,哪些内容先写,哪些内容后写,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注意在写作过程中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进行具体描写和刻画,同时写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和看法。
提纲:
开头:开头是文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说明谁是自己最感谢的人,可以直接运用题目的一个字来点题。
中间:为主要部分,应详细去写,抓住感谢”二字写清楚这件事。要注意事情的六要素,确定详略,经过为详写的部分。他(或他)做的什么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最打动你的地方重点写一写,注意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等进行描写。
结尾:结尾要照应开头,开头点题,主题叙事,结尾呼应开头,感情得以升华。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