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能力提升卷
1. 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膝髁( ) 搁在( ) 伽蓝( ) 蓑笠( )
参差( ) 泼剌( ) 胭脂( ) 骤然( )
【答案】 ①. kē ②. gē ③. gā ④. suō ⑤. cēn cī ⑥. là ⑦. yān ⑧. zhòu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在于平时学生对读音的辨析。
读音不同,义不同,组成的词语也不同,解答此题,要求学生首先要读准词语,然后依据词语进行标注字音即可。
2. 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家景 郑重 供品 祭器 B. 讲究 盼望 洒种 湃年
C. 橱房 毡帽 项圈 刺胃 D. 玲利 经厉 潮汛 一望无际
【答案】A
【解析】
【详解】考查汉字字形。
B项洒种——撒种;湃年——拜年
C项橱房——厨房;刺胃——刺猬
D项玲利——伶俐;经厉——经历
3. 选词填空。
交错 错综
1.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 )起来就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2.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 ),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郑重 庄重
3.这祭祀,说是三十多年才能轮到一回,所以很( )。
4.老教授( )的仪表和精辟的论述,令人肃然起敬。
【答案】 ①. 错综 ②. 交错 ③. 郑重 ④. 庄重
【解析】
【详解】考查近义词辨析。
交错:交叉错杂。
错综:交错配合;综合。
郑重: 指庄严,庄重。
庄重:风度、仪表、举止或谈吐不随便;沉着稳重。
4. 根据意思写出与之相对应的四字词语。
(1)一眼看不到边,形容辽阔。( )
(2)把枣儿整个儿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
(3)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弄错了对象或弄错了事实。( )
(4)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
(5)形容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 )
【答案】 ①. 一望无际 ②. 囫囵吞枣 ③. 张冠李戴 ④. 恍然大悟 ⑤. 饱经风霜
【解析】
【分析】
【详解】考查词语理解和积累。学习过程中对重点词语应多记多练。
由“看”即是“望”;“看不到边”即“无边际”,所以是一望无际。
由“整个吞下去枣”想到囫囵吞枣。
因帽子古时称为“冠”,“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所以可想到张冠李戴。
“一下子明白”想到“大悟”,一下子明白即恍然大悟。
经历很多即“饱经”,困苦即“风霜”,饱经风霜。
5.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
B. 他那饱经风霜的脸上,布满了深深的皱纹。
C. 读书时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所以读书时囫囵吞枣就行。
D. 妈妈常把歌星的名字张冠李戴,弄得我们啼笑皆非。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词语搭配的能力。
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语境,判断搭配是否得当。
C项词语使用不恰当。“囫囵吞枣”的意思是把枣儿整个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与语境不搭。
6. 下面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把序号写在括号里。
A.环境描写 B.动作描写 C.外貌描写 D.语言描写 E.心理描写
1.“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 )
2.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
3.我想,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 ( )
4.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着镊子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 )
5.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
【答案】 ①. D ②. C ③. E ④. B ⑤. A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描写方法的辨析,要掌握描写方法的概念,然后认真辨析句子。
1.句子出自课文《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引号中是对文中“我”的语言描写。
2.句子出自课文《少年闰土》,这里是对闰土的外貌描写。
3.句子出自课文《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从“我想”可以辨析出是对人物的心理描写。
4.句子出自课文《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通过“扶”“蹲”“半跪着”“拿着”“夹出”“洗干净”可以分析出是对人物的动作描写。
5.句子出自课文《少年闰土》,这里是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7. 按要求写句子。
(1)天空中挂着圆月。(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
(2)闰土又对我说:“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日里到海边检贝壳去。”(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
(3)我猜不出他是谁。我能断定:他一定是一个不平常的人。(合并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
(4)城楼檐下,八盏五彩缤纷的大红宫灯分挂两边。(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②. 闰土又对我说,现在太冷,让我夏天到他们那里去。我们日里到海边检贝壳去。 ③. 虽然我猜不出他是谁,但是我能断定,他一定是一个不平常的人。 ④. 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
【解析】
【分析】
【详解】(1)本题考查的是句子扩写,扩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添加上定语、状语、补语等连带成份,使句子或课文的意思更具体形象,充实丰满。主要的方法有局部扩写法和整体扩句法。本题可以在动作“挂着”前面加上细节描写。也可以在主语“天空中”和宾语“圆月人”前面加上形容词。
(2)本题考查的是直述句改转述句的能力。直述句改为转述句的方法是①改变人称代词,把“你、我”改为“他(她)”,“我们”改为“他们”;②把冒号改为逗号;③删去引号;④可适当调整语序。据此,把冒号改为逗号;删去引号;将话语中的“你”改为“我”,适当调整语序即可得到答案:闰土又对我说,现在太冷,让我夏天到他们那里去。我们日里到海边检贝壳去。
(3)本题考查的是合并句子,就是将两个句子合并成一句,主语一致,动作分先后时间顺序。两个句子为转折关系,故用“虽然……但是……”进行连接即可得到答案:虽然我猜不出他是谁,但是我能断定,他一定是一个不平常的人。
(4)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病句辨析能力。需要认真读原句,弄清句子要表达的意思。找出有毛病的地方。病句常见病因:用词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词序混乱;重复啰唆;前后矛盾;不符事理;归类不当;指代不明等。本题前后矛盾,五彩缤纷和大红搭配不符。
8. 根据所学知识填空。
(1)《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____________》。课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
(2)《好的故事》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____________》。当时鲁迅生活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切身感受到社会的黑暗,就像处于异常“____________”的夜。文中对梦境里那“好的故事”的描绘,则表现出鲁迅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全文脉络清晰,叙事清楚。第一部分是果,后几部分是因。在叙事的过程中,始终贯串着“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基本主题。
(4)《有的人》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而写的。通过两种“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可贵精神。
【答案】 ①. 故乡 ②. 机智勇敢 ③. 聪明能干 ④. 见多识广 ⑤. 野草 ⑥. 昏沉 ⑦.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⑧. 他为自己想得少 ⑨. 为别人想得多 ⑩. 为人民无私奉献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课文的掌握情况,注意平时要多读、多记忆。
(1)《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1921年写的短篇小说《故乡》。
这篇文章塑造了一个在鲁迅眼中“聪明能干、机智勇敢、见多识广”的少年闰土形象。鲁迅先生用“我”和“我”的朋友做对比,突出了闰土的形象。与中年的闰土做了巨大的对比。
(2)《好的故事》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首散文诗,选自散文诗集《野草》。
当时鲁迅生活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切身感受到社会的黑暗,就像处于异常“昏沉”的夜。文章通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反映了作者鲁迅在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中,启示人们毁掉“昏沉的夜”,实现充满“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强烈愿望,表现了作者鲁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歌赞,对理想的热烈憧憬。
(3)《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现代作家周晔于1945年创作的一篇散文。
此文通过回忆伯父鲁迅的几件事,以及他给“我”的教育,反映了他读书一丝不苟,同情和关怀劳动人民的性格特征,赞扬了鲁迅“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优秀品质,同时又表达了作者对鲁迅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4)《有的人》是当代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一首抒情诗。诗人以高度浓缩概括的诗句,总结了两种人、两种人生选择和两种人生归宿,讴歌了鲁迅先生甘为孺子牛的一生,抒发了对那些为人民而活的人们由衷的赞美之情。
9. 口语交际。
鲁迅先生带着对人民的热爱,对反动派的痛恨,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为我们留下不朽的文学作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一定对他有了更多的认识。如果你有机会对鲁迅先生说几句话,你会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鲁迅先生,您为了人民的利益,把笔杆子当成武器,与反动派作斗争,面对反动派的迫害,您非但丝毫不惧,反而用一篇篇杂文,对反动派的黑暗统治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犀利的嘲讽。您真不愧为中国的“民族魂”!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作答本题需要对鲁迅先生有足够的了解。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代表作《狂人日子》《呐喊》《彷徨》等。
鲁迅在认识到了学医不能救国人后,弃医从文,把笔触伸向了各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各种不同阶层的各种不同的人物,其中有无情的揭露,有愤怒的控诉,有尖锐的批判,有辛辣的讽刺,有机智的幽默,有细致的分析,有果决的论断,有激情的抒发,有痛苦的呐喊,有亲切的鼓励,有热烈的赞颂,笔锋驰骋纵横,词采飞扬,形式多样,变化多端。他自由、大胆地表现现代人的情感和情绪体验,为中国散文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更加宽广的道路。
结合对鲁迅的思想的理解以及对鲁迅文章的学习,组织语言作答,注意语句通顺。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少年闰土(节选)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10. 读文段时,你想到了怎样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用“ ”画出描写环境的句子,用“﹏﹏﹏”画出描写人物的句子。这样表达的好处是 。
12. 读完文段,少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本文段节选自鲁迅的《故乡》,请写出一句鲁迅的名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0. 少年在月夜看瓜刺猹。
11.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
生动形象,使人身临其境
12. 少年给我留下的印象是机智勇敢。
13.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解析】
【分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阅读的理解概括能力。给人想到画面是:少年在月夜看瓜刺猹。
【11题详解】
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文章,结合句子“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可知,这段话是自然环境描写和人物外貌描写相结合,其中写自然环境是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了天空。四月沙地、西瓜四种景物,深蓝及暖风三种颜色。这样写生动形象,具体真实,使人身临其境。
【12题详解】
考查学生对文章人物形象的理解。根据“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和“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和动作,可知他是一个机智勇敢的人。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课外知识与积累。平时要多积累名人名句。例如:考查学生对文章人物形象的理解。根据“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和“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和动作,可知他是一个勇敢的人。根据第二,段中他与我很快就玩在了一起,可知他是一个活泼的人。根据第三段中的闰士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可知他见多识广。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我心目中的鲁迅先生
一张瘦削的脸庞,透露出刚毅与坚强;两道犀利的目光,仿佛能刺透那沉沉的黑夜;一头不屈的硬发,根根显示出与恶势力的不调和。每每读完鲁迅的文字,眼前便会出现这样一个面部特写。这形象与那不朽的文字一起,随岁月的增长,由模糊而清晰了,终于画出了我心中的鲁迅先生。
在众多的作家群中,鲁迅是很突出的一个,也是特殊的一个。与其他举世瞩目的文豪相比,人们不禁要发出疑问;仅仅是以写小说、短小杂文见长的鲁迅,何以在世界文学史上独树-一帜,放出夺目的光彩 是的,鲁迅没有莎士比亚的累累巨著,没有卢梭的长篇自传,也没有屠格涅夫那清新优美的诗一般的笔调,更没有雨果那曲折动人的小说情节﹔然而,他的确是位伟大的作家,因为他首先是位伟大的战士。他生活在一片混沌的世界中,却异常地清醒与敏锐。他不屈地战斗着,抗争着,以思想作剑,寸笔为枪,划破漫漫长夜,挑出些许亮色。
“我时时解剖着别人,更多的却在解剖着我自己。”确实,鲁迅的坦率无所不在,无论对人对己。在热情勇敢的农村孩子中间,他看到了一个无知无能的“我”,在衣衫褴褛的人力车夫面前,他感受到了体面外袍下的自私自利的“我”。从学医到学文,从迷信“进化论”到辩证地看问题,鲁迅就是这样不断地自我督促,自我更新,“一面清算旧账,一面开辟新路”。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在那黑暗荒芜的年代里,多少青年聚集在这位先行者的周围,听他呼吸,跟随他呐喊。他用自己的心血引导莘莘学子,走上了真理与正义的道路。
一个真正的思想家,他思想的光芒是不会受时间与空间阻隔的。即便是在半个世纪后的今天,鲁迅那深邃的目光依然会使你幡然悔悟。当你醉心享乐,虚度光阴时,“浪费时间无异于慢性自杀”的警告,会使你吓出一身冷汗;当你无法把握自我,却又自欺欺人,逃避现实时,阿Q的形象能使你窥见自己的影子,猛然从梦中惊醒;当你钻入虚无主义的圈子里不能自拔,对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历史产生怀疑甚至自卑时,那一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反问,又使你重新挺起胸膛……
这,就是鲁迅。他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他属于历史,也属于现实。他严厉,又慈祥。他消失了,又永远在人们心中。
14. 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1)衣衫褴褛:______
(2)莘莘学子:______
15. 找出出文中的排比句,并说说作用。
________
16. 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
17. 结合第1~5自然段,说说作者心目中的鲁迅是怎样的?这表达出作者对鲁迅的什么感情?
________________
18. 鲁迅先生忧国忧民受人尊敬,他逝世后,很多人为他写挽联,请你也编写两句吧。(字数可不相同)
例:有名作,有群众,有青年,先生未死﹔不做官,不爱钱,不变节,是我导师。
________________
【答案】14. ①. 文中指人力车夫穿的衣服破破烂烂。 ②. 文中指经鲁迅引导走上真理与正义道路的众多学生。
15. 当你醉心享乐,虚度光阴时……又使你重新挺起胸膛……
作用:增强语言的气势和感染力,突出了鲁迅先生带给人的精神力量是巨大的。
16. 形容鲁迅先生对敌人绝不屈服,对待人民却把自己当作牛一样甘心为人民服务。表现了鲁迅先生对敌人的憎恨和对人民的无比热爱。
17. 作者心目中的鲁迅面对恶势力不屈不挠,首先是位伟大的战士,是位坦率无所不在,对敌人不屈服,对人民甘为孺子牛,思想光芒不受时间与空闾阻隔的伟人。表达出作者对鲁迅的热爱、敬佩、崇拜之情。
18. 先生身虽死,精神却永生。
【解析】
【分析】
【14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理解,结合语境来理解。
(1)衣衫褴褛:文中指人力车夫穿的衣服破破烂烂。
(2)莘莘学子:文中指经鲁迅引导走上真理与正义道路的众多学生。
【1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排比句的理解。排比句是把三个或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排列起来组成的句子,能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有时两个句子的并列句也可以称为排比句。
从“当你无法把握自我,却又自欺欺人,逃避现实时,阿Q的形象能使你窥见自己的影子,猛然从梦中惊醒;当你钻入虚无主义的圈子里不能自拔,对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历史产生怀疑甚至自卑时,那一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反问,又使你重新挺起胸膛……”可知,这个句子运用排比的手法,增强语言的气势,生动形象地突出了鲁迅先生带给人的精神力量是巨大的。
【1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从“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意思是横眉怒对那些丧尽天良、千夫所指的人,俯下身子甘愿为老百姓做孺子牛。这表达作者对人民的强烈的爱和对敌人的强烈的憎,表现了作者在敌人面前毫不妥协,为人民大众鞠躬尽瘁的崇高品德。鲁迅先生对敌人绝不屈服,对待人民却把自己当作牛一样甘心为人民服务。表现了鲁迅先生对敌人的憎恨和对人民的无比热爱。
【1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能力。
从“一张瘦削的脸庞,透露出刚毅与坚强;两道犀利的目光,仿佛能然而,他的确是位伟大的作家,因为他首先是位伟大的战士。他生活在一片混沌的世界中,却异常地清醒与敏锐。他不屈地战斗着,抗争着,以思想作剑,寸笔为枪,划破漫漫长夜,挑出些许亮色。刺透那沉沉的黑夜;一头不屈的硬发,根根显示出与恶势力的不调和。他用自己的心血引导莘莘学子,走上了真理与正义的道路。”可知,作者心目中的鲁迅是对敌人绝不屈服,一心只想为人民,时刻关注国家的命运。这表达出作者对鲁迅的热爱、敬佩、崇拜之情。
【1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鲁迅先生的评价。可以从鲁迅先生的伟大事迹出发。
示例: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19. 表达与交流。
“有你真好”是一种敬意,崇敬那些为我们的幸福生活默默付出的人们;“有你真好”是一种赞美,赞美那些为我们的幸福生活默默奉献的人们。新冠肺炎疫情让医护人员再次走进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看到他们的辛苦,他们的努力,他们的付出。请以“有你真好”为题目,写一篇习作,表达你对医护人员崇高的敬意。
要求:写出真情实感,不少于450字。
【答案】 有你真好
有你,真好!
你犹如天空中的灯塔,为我们指路,带领我们走出困境;你犹如沙漠里的绿洲,为我们带来了希望;你犹如坚固的房屋,为我们挡住风雨。你还有个好听的称号,叫做“最美逆行者”!
在2020年春节来临之际,一场疫情将春节的氛围和欢天喜地的场景吹到了九霄云外,全国上下笼罩在一种新冠病毒的恐慌之中,是你们——无私奉献的医护人员,是你们为了阻挡这场疫情蔓延到全国,为了减少这场疫情的扩散,冲进了疫情防控的第一线。是你们忠于职守、救死扶伤,与死神赛跑,由于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你们当中有不少人已经感染了,可是,你们依然还在同这场疫情做斗争,每次都与死亡擦肩而过,却依然无怨无悔的坚守在第一线。
当我们在家里闲坐的时候,而你们却远离自己的家人,不顾个人安危,穿着厚厚的防护服给病人治疗,可想而知,你们付出多大的辛苦。可是你们依然不怕和病毒打交道,一心为病人着想,试想一下,如果没了你们,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呢?
所以我敬佩白衣天使,敬佩他们的勇敢无畏。面对疫情的威胁,他们毫不畏惧,纷纷主动请缨,到疫情一线,在没有硝烟的站场上,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勇敢无畏的走进手术室,拼尽全力的救治病人。
我发自内心的对每一位在前线抗击疫情的医护人员真心说句:“有你,真好!”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习作的表达能力。学生准确把握题目要求,选一个觉得最容易的作文内容来写,语句要通顺,作文符合题意即可。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审清题意:
审题,明确习作要求是写好作文的关键。本次习作为命题作文,要求以“有你真好”为题,写一篇能表达出对医护人员崇高敬意的作文。情感要真挚,内容要具体,不少于450字。
二、选材分析:
新冠肺炎疫情让医护人员再次走进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看到他们的辛苦,他们的努力,他们的付出。本次习作围绕医护人员抗疫主题,以“有你真好”为题,写出对他们崇高的敬意之情。
三、构思指导:
①开头:开篇点题,引出所要描写的内容。②过程:过程写一写这次疫情医护人员的奉献,写一写自己的崇高敬意之情。要突出重点,不要平铺直叙,重点的场面或过程要详写,写具体。③结尾:最后写自己的感受与收获,抒发感情。④环境描写对反映文章的中心很有作用,所以在叙事时,有时也要注意写清楚环境。还要加入一些修辞,使内容更生动。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