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氐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目录
学习目标
一、历史的教训:兵戈声中看交融
二、历史的趋势:改革潮中看交融
三、历史的延续:胡风汉韵看交融
1.掌握淝水之战的史实,及前秦失败的原因。
2.熟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3.了解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
建康
长安
西安
洛阳
彭城
徐州
剧县
寿光东南
寿阳
寿县
南京
洛阳东
河
黄
江
长
淮
水
渤
海
海
东
海
南
前
秦
(351 - 394年)
东
晋
(317 - 420年)
夷
洲
东晋前秦形势
前秦
大海
汉水
沙漠
东濒
南抵
龟兹
至西
达北
苻坚
淝水之战
南北对峙
十六国时期
兵戈声中看交融
——淝水之战
尝试统一
一、淝水之战:
1.背景:
淝水之战形势图
(1)强大后的前秦,疆域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与南方的东晋形成了对峙的局面。
(2)苻坚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
2.时间:
383年
4.兵力对比:
前秦:80多万(30万)
3.地点:
淝水
东晋:8万精兵
一、淝水之战:
前秦军队虽然有80多万,但向南进军时前后千里,战线过长,力量分散,到达前线的只有30万人。隔着淝水,苻坚远望对岸八公山上的草本,误以为都是晋兵,开始有所畏惧。这一情景被后人描述为“草木皆兵”。
淝水阵前溃退后,败逃的前秦士兵,一路上
听见风声鹤唳,都以为是晋军追来,因此昼夜
不敢停歇。
相关史事:
由此可以推出什么样的结果及特点?
5、结果:前秦失败
以少胜多
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史上哪几次战争相似?
巨鹿之战: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打败秦军主力。
官渡之战:200年,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从而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赤壁之战:208年,孙权、刘备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为三国鼎立局面
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知识拓展
史料一(前秦):苻坚说:“……现在,我有兵卒八十七万,凭我们人多,投鞭于江,足断其流……进攻东晋,就好像疾风扫秋叶一样。”
史料二(前秦)军队虽然有80多万,但向南进军时前后千里,战线过长,力量分散,到达前线的只有30万。
史料三(前秦)苻坚不顾上下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拼凑了步兵60余万、骑兵27万,浩浩荡荡南下,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
狂妄自大 骄傲轻敌
淝水之战中前秦惨败的原因?
战线过长 兵力分散
矛盾尖锐 失去民心
【论从史出】
淝水之战的影响
北方再度 陷入分裂
鲜卑族
迅速崛起
根据以上幻灯片及课本知识完成相关表格——淝水之战
时间
作战双方
交战原因
兵力对比
结果
影响
东晋大败前秦(以少胜多)
383年
前秦 (氐族) ─ 东晋(汉)
前秦企图灭亡东晋统一全国
80多万对8万
前秦政权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战的状态。
模块小结
改革潮中看交融
推进统一
鲜卑族发祥地噶仙洞遗址
(噶仙,鄂伦春语,猎民之仙的意思)
一、北魏的兴起
狩猎图
鲜卑族服装
历史小导游
请把下列解说词补充完整
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_____部建立____。
439年,北魏 ________ ,结束 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拓跋
统一北方
北魏
生产方式农耕化
生活方式汉族化
民族交融已成为时代主流
北方内迁民族的生产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
火眼金睛
鲜卑旧俗?
汉族文化
北魏孝文皇帝,鲜卑族,姓拓跋名宏,后改汉姓元,故又称元宏(467—499)。他四岁即皇帝位。即位19年时,冯太后去世,开始独揽朝政。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的教养下,深受汉文化的影响,《魏书》说他“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意,览之便讲,学不师授······”
个人档案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巧计迁都化阻力
494年北魏迁都洛阳
平城
洛阳
项目 平城 洛阳
位置
经济
政治
军事
为什么迁都洛阳?
位置偏僻,气候干旱,交通不便
地处中原,气候湿润交通便利
产粮有限,不能满足人口需求
农业发达
守旧势力强大
当时中原的政治文化中心
受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不利于控制中原
利于控制中原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2、内容: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 。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罢官降爵。 ——《资治通鉴》
(1)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说汉语
打破语言障碍,便于鲜卑族与汉族的交流学习。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鲜卑服饰
汉族服饰
(2)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图中的帝王和大臣们均穿着长袍宽袖,为汉族服装,反映孝文帝改革后民族融合的情形。
有利于鲜卑族和汉族加深认同,巩固统治
穿汉服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楼 楼
邱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贺赖 贺
独孤 刘
(3)改鲜卑姓为汉姓;
改汉姓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汉族贵族)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4)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通汉婚
减少胡汉观念,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
促进鲜卑与汉族的交往和民族交融
材料五:北魏孝文帝出行仪仗图
习汉礼
材料六
用汉制
北魏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及诸卿设置齐备,设官一准南朝,以为永制。
——选自张金龙:
《北魏政治与制度论稿》
用汉制
说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通汉婚
学汉礼
民族交融高潮
汉化措施: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杨炫之 《洛阳迦蓝记》
阅读教材P95及以下材料,思考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起到怎样的意义?
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鲜卑族用武力征服了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但却不得不被汉族较高的文化所征服, 并从中吸收了汉族文化精华,更加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三、意义
有人说,“孝文帝的改革使鲜卑族失去自己的民族特色,所以说孝文帝是鲜卑族消亡的千古罪人。”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让我们一起
来分享你精彩的见解。
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推动了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
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促进了民族大交融,对历史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有胆识的改革家。
还有哪次改革与孝文帝改革相似?两者成功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商鞅变法
魏晋南北朝时期
—胡风汉韵看交融
奠基统一
均田制:北魏时期,鉴于北方长期战乱,人民流离失所,户口迁徙,田地大量荒芜,国家赋税收入受到严重影响。为保证国家赋税来源,北魏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巩固封建统治,恢复发展农业生产有积极作用。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北魏经典拓碑
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政治制度: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君主专制制度。
生 产
少数民族壁画《采桑图》
农学巨著《齐民要术》
书中记载了许多
少数民族的畜牧
和饲养经验,还给
出了多例兽医处方
烙饼砖画
生 活
食
衣
蒸馍与烙饼原是少数民族的食物,魏晋时在中原却很风行。
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
就座方式:
“席地而坐”
胡床
丰富了汉族生活,改变了汉族席地而坐的生活习俗
住
音乐和舞蹈
民族心理
鄂伦春诗歌
朝阳总是从东方升起,
无论松柏的影子有多长,
它总是和根连在一起。
无论你来自地北抑或天南,
我们的心总是和你连在一起。
领悟
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高度,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
中华一家人
强大的民族包容力
这一时期的民族交往有什么特点
民族交融对中华文化的发展有何作用
为隋唐的统一、强盛奠定基础
淝水之战
前秦衰败
孝文帝改革
汉化措施
促进民族大交融
迁都洛阳
说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联汉姻
北魏统一北方
本课小结
隋朝的统一
课堂习题
1.“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的典故出自于中国古代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这场战役对当时的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关于其影响,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北魏政权很快土崩瓦解 B.北方重新陷入分裂状态
C.东晋迅速强大统一北方 D.出现“王与马,共天下”局面
4.热干面是武汉最有名的小吃之一。 在古代,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常见的稻米饭之外,还有各类面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南方人口增多 B.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C.面食的营养价值更高 D.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
B
D